最新完整版教师招聘必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完整版教师招聘必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完整版教师招聘必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
学习伙伴的话和文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
有些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标注的是变调音或轻声。
如,“黄澄澄”的“澄”,在课文里标注的是dēng。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
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本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
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
如,第一单元,导语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点明主题,并用召唤性的语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配以精美的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
第二单元导语在点明专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收集名人的资料,更多地了解他们。
”目的是为后面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做好了铺垫,使单元内的各项学习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如,学了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在略读课文《狮子和鹿》前有这样一段话:
“《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同时还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提出略读要求。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
有观察鲜花,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
有观察蜜蜂,发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有在玩耍中发明显微镜的;
有在观察中发现骆驼特征,进而找到骆驼的。
教材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
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
“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
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韵文。
“宽带网”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发明与发现的故事。
可以看出,整个单元围绕专题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
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
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对于这样的编排,审查意见这样写道:
“每组教材能围绕专题合理有序地组织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习作彼此关联,紧密结合。
……使语文各项能力的培养训练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
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第一单元的专题是“多彩的生活”。
在导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种儿童生活的画面后,安排《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
在这篇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
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
考虑到教材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对这一活动不太了解,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供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
接着,教材用一段简洁的话语,概括前面所学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介绍乡村儿童生活的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
在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如,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
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
怎么开展?
教材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
“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
”然后学习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
接下来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
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略读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
“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
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教材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还体现了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
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有督促和检查。
活动后,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如,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的书籍。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很有用,体验成功的快乐。
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
各个地方、各个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如,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单元整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综合性学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在单元学习之前,先进行单元导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同时明确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然后,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
学习活动中,每一单课的学习都有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将综合性学习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在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和交流。
我学到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本领。
并随机向课外拓展,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
(三)大量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课文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册教材在选文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
有反映中外、城乡儿童生活故事的《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
有反映领袖、科学家优秀品质的《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头》;
有反映现代儿童关爱他人的《掌声》《给予树》《好汉查理》;
有反映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有表现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许多新选的课文角度新颖,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如《矛和盾的集合》《狮子和鹿》。
选文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在文字上做了认真的加工。
课文体裁丰富,有散文、故事、诗歌、寓言、神话、科学小品,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从本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
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其形式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介绍等。
“资料袋”一般是给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
其中,有的是课文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安排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蜜蜂》课后对蜜蜂采蜜的一些知识介绍,《玩出了名堂》课后对微生物作用的介绍。
有的是介绍课文的主人公。
如,《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头》《孔子拜师》课后,有分别介绍宋庆龄、李四光、孔子的图片、文字。
还有的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历史、风俗的介绍。
如,《风筝》课后介绍风筝的历史,《给予树》课后介绍圣诞节的风俗习惯。
设置这个栏目,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
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
有的在课文的关键处提出思考的问题。
如,《灰雀》一课,在“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
“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有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在“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这句话的旁边,提出“‘奚落'
是什么意思呢?
我要往下读读看。
”有的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文后,学习伙伴说“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换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
(2)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
如,在《奇怪的大石头》里有一段李四光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描写,学习伙伴在这段文字旁边,发出“李四光真会提问题”的感叹,这其实是引导学生留心李四光提出的问题,揣摩他思考、提问的方法。
(3)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文章写法。
如,《赵州桥》一课,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旁边,提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的问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文后有“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一关于写法的提示。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孔子拜师》一课,在“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旁边,学习伙伴说“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
《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在“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旁边,提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等等。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
与低年级教材“我会读”“我会写”的设计思想一脉相承,结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本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改变了过去以布置、要求的语气提出思考练习内容的叙述方式,采用了以激励的口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这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而是体现了编写指导思想的变化。
其中,有的是以“我能……”“我要……”的方式引领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
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我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取代过去复述课文的要求。
有的是以“我们来讨论讨论……”“我们来交流交流……”这样一些富有激情的话语引导大家合作学习。
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之后,用“我很喜欢这所民族小学,让我们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有的用富有活力和个性的儿童化语言,激励学生认真朗读课文。
如,“课文写得真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多么优美的古诗,我要把它背下来。
”“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认真读一读。
”“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有的课后练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究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一种是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如,《爬天都峰》一课,“老爷爷和‘我'
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
我们来讨论一下。
”《掌声》一课,“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让我们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
一种是以学习伙伴的探究为引导,激励大家有新的发现。
如,《灰雀》一课,“我发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都来说一说。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
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
这些都反映了教材在转变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的努力。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册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且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的思想。
一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
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
如,“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
”“读了第二段基础上,提出“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尽量说得生动一些”“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等要求。
4、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和形式,增设“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两个栏目。
全册八个语文园地,“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宽带网”“展示台”这四项内容分别交叉安排两次。
(1)“趣味语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
教材在语文园地三安排了绕口令,在语文园地八安排了猜字谜。
这部分教学以学生的交流活动为主。
可事先布置学生准备相关的内容,还可以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形式,增强趣味性。
(2)“成语故事”,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的信息,既是结合本组课文的拓展阅读,同时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教材安排的两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是历史故事,《刻舟求剑》是寓言故事,分别安排在语文园地二和语文园地七。
成语故事的安排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积累,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
老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或者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3)“宽带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课内外的联系。
语文园地四介绍了鲁班、牛顿和瓦特发明和发现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古今中外更多这样的故事;
语文园地六介绍了祖国大江南北有代表性的风景和物产后,让学生搜集更多反映祖国风光和物产的资料,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这样的安排,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生活空间,加强了课内外的沟通。
宽带网有“资料补充”和“拓展活动”两个方面的功能。
从教学的角度看,“资料补充”部分只需学生读一读就可以了,“拓展活动”部分则体现了一定的弹性,可以先布置搜集资料,再交流搜集所得。
因“宽带网”的内容与单元的专题相关,所以资料的搜集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先行提出。
如,语文园地六关于“搜集更多反映祖国风光和物产的资料,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就可以结合《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学习进行布置,在单元末的“宽带网”教学时主要是进行资料的交流。
也可以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根据教材中提示的活动内容,深入开展一些搜集资料、课外阅读、交流展示的活动。
(4)“展示台”,主要结合综合性学习进行。
园地一展示收集的邮票、课外阅读的书籍和小组合办的图片展。
园地五展示小组合办的手抄报、爷爷写的春联、自己做的风筝。
教材从不同的方面,展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它具有举例的性质,既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的舞台,又是一种提倡和引导,激励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材中的内容只是例子,教师应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展示相应的内容。
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
(五)注意体现弹性,增加适用性
在阅读方面,教科书在最后编排了八篇选读课文,供学生选读。
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但对认真阅读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
为了增强教材的适用性,部分课后练习中安排了选做题。
选做题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样化,总的思想是引导学生从课文扩展开去。
有的选做题引导课外阅读,如,《盘古开天地》一课,引导学生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丰富课文阅读的感受。
有的选做题建议进行课外学习成果的展示,如,《孔子拜师》一课,展示学习伙伴搜集的孔子名言,启发学生也这样做。
《古诗两首》后,让学生读读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有的选做题引导课外搜集资料,如,《蜜蜂》一课,引导课后查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有的选做题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如,《陶罐和铁罐》一课,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有的选做题引导学生课外开展一些活动,把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如,《赵州桥》一课,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古建筑,了解它的历史,并把它画下来。
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选择权在学生手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决定是否选做。
教师要通过组织交流,通过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做选做题的兴趣。
选做题,学生可做可不做。
对于主动做且完成较好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
部分课后练习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可不作统一要求。
如,“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我要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但一定要落实,要有检查。
综合性学习,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做灵活的安排,但要保证一学期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
“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和“宽带网”,分别从展示和拓展上提出一些体现弹性的要求,供师生在教学中灵活处理。
1、习作。
一共安排八次。
分别是:
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
习作在编排上尽量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是提出内容、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
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
此外,在语文园地八还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习作,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教材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改。
教材多处提到“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等等。
把写、说、评、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注意对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培养。
如,语文园地四在习作提示里这样写道:
“你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了吗?
让我们先交流一下各自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再写一则观察日记。
”语文园地八建议学生把一学期来的习作进行一个归纳整理,保存好。
这些提示都是在逐步引导学生经常动笔,把平时的练笔和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养成整理习作、保存习作的好习惯。
2、我的发现。
根据年段发展特点,拓展“我的发现”的内容,由以前单纯地发现识字方法,拓展到发现词和句的一些规律,认识一些语言现象。
如,语文园地二,给出三个句子: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
“一切准备停当。
“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然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说:
“我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三种形式的区别。
全册共安排八次“我的发现”,分别是:
多音字,引用人物说话的不同形式,描写颜色的词,区别形近字,成语中的反义词,一字多义,词的褒贬义,ABB的构词形式。
发现的内容都是从本单元的一些语言现象中归纳或生发出来的。
“我的发现”,从名称已经显示出鼓励学生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