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2112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遭到同学欺负或讥笑时,他就哭起来,并要求母亲别再送他上学,至今学习成绩中等;

但对上学反感,母亲为此很发愁。

经心理咨询了解到,这个男孩从小身体瘦弱,经常生病,系独生子,家中奶奶、姥姥等一直对他娇宠溺爱,对成人极端依赖,从小与同龄人接触极少。

采用系统脱敏法,鼓励其与同龄人结伴,多做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锻炼勇敢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情绪发育水平的提高。

情绪发展障碍还表现为另一种极端,即典型的“小皇帝脾气”。

例如,一名5岁的男孩,在他两岁时母亲病逝,后由奶奶抚养。

奶奶视这男孩为掌上明珠,对他百般娇惯,经过三年时间,这个男孩在家中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说一不二,全家七、八个成人都要听他的“指挥”,甚至半夜里突然哭闹,让奶奶给他包饺子吃,奶奶就立即去做,否则就大发脾气,吵得四邻不安。

后来这男孩的父亲再婚,这位继母经心理咨询,下决心教育好这个孩子,她与奶奶商量,将男孩子送入幼儿园整托;

使他在集体生活中消除了许多坏习惯,情绪逐渐稳定。

继母发现他爱看科幻动画片,就给他买了许多科幻连环画,并培养他专心致志地看电视……,经过一年多的情绪调整,这个男孩上学后适应较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与继母感情较好。

对于存在情绪发展障碍的儿童,应注重培养其情绪的稳定性,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以成人成熟、稳定的情绪和爱的情感给儿童以感染,使儿童的情感世界充满温暖、和谐的气氛。

2.心理需要障碍

人的各种心理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儿童时期是以生理和物质需求为主的低级发展阶段,但也必须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儿童的高级情绪需求的发展。

对各种需求不满足是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

一名14岁的女孩竞有“偷窃癖”。

其母亲痛哭流涕,万分伤感地向心理医生诉说女儿如何“不争气”。

这女孩从4、5岁时就表现为爱拿别人的玩具,上小学后又常顺手拿走别人的文具、本子等,8、9岁时,又开始偷拿父母的钱,到亲戚、朋友家作客,也常常偷窃别人的钱或小东西,多次被发现,屡教不改。

在心理咨询中了解到,其母亲性情急躁,而父亲性情温和,对女儿溺爱。

女孩常向父亲要零花钱,父亲几乎都不拒绝,而母亲从不肯给她零花钱;

母亲恨铁不成钢,有时对她讲道理,有时打骂,并说:

“对她实在爱不起来!

”在这种家教环境中长大,这女孩对母亲反感,因而母亲买的衣服她不爱穿;

对母亲的态度也反感,她渴望父亲的爱和关心,但父亲又无暇顾及她,所以她的偷窃癖是心理需求没有满足的表现。

经心理咨询和治疗,女孩的父母注意了教育方法和态度,女孩也认识到自己的偷窃癖只不过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关心和正确评价自己,因而逐步增强了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学习上有了进步,经一年心理治疗,偷窃癖得到矫正。

在我国社会开放以后,儿童的眼界扩大,精神与心理需求也增大;

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某些儿童物质需求的无限膨胀。

有些独生子女,更易形成心理需求的畸形发展,以至形成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心理状态。

由此而发展为偷窃癖,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样的儿童少年在增加。

因而,对于儿童的心理需求必须适当给以满足,但也必须及早进行适时的教育引导,以防止心理需求障碍的发生。

3.意志行为障碍

表现为不能忍受挫折和失败,惧怕批评、指责和训斥等。

正常的儿童有一定自制力,在遭受挫折失败后也能振奋精神,不服输,有一定竞争能力,表现出意志行动的坚决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产生意志行动障碍的儿童则有困难就放弃努力,有失败就怨天忧人,自暴自弃;

而他们又常说大话,说空话,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常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别人或客观环境。

一名11岁的男孩,在四年级留级,测查智商为110,属正常范围。

但他上课精神不集中,时而拿小东西玩或随意在纸上乱画,提问时多半答不上来;

他与其他同学合不来,有打人、骂人行为;

留级后,学习仍很差。

经心理咨询发现,该男孩逆反心理严重,对家长、老师的批评反感,并表示老师讲的内容都懂,就是不爱做作业,因而常不交作业;

考试前也不愿下功夫复习,认为读书是最单调、枯躁的事,而爱好踢足球、玩电子游戏和看电影、录相等。

这是较典型的意志行动障碍,因而对其心理治疗要从改变行为习惯上下功夫,使其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模式。

有位12岁的女孩一向学习优秀。

在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时,她患了重感冒,但仍参加了考试。

由于身体不适,数学只得了70分,其他成绩也比过去下降了,这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从此,她变得沉默寡言,悲观失望,逐渐怕见老师和同学,不肯去上学。

这是另一类型的意志行动障碍。

幸亏她的母亲及时带她来找心理医生。

经心理咨询了解到,这个女孩过去一直是一帆风顺,在众人的赞扬中长大;

成人的过度期望和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使她意志薄弱,经不起一点挫折。

对于这样的儿童,可用行为疗法。

在心理治疗时,为她规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心理训练作业”。

例如,每天坚持20分钟体育运动,规定多长时间要她完成数学速算题和其它一些作业;

并让她承担一定量的家务劳动(过去她从不做任何家务劳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她在实践中明确“意志行动”和克服困难的真正含义。

使她认识到:

不顺利和困难是必然的、经常的;

一帆风顺倒是偶然的、少见的。

心理医生并通过女孩的家长与学校建立了联系,老师和同学们热情对待她,充分肯定她的长处,并在班上表扬了她带病坚持考试的可贵精神,每天有要好的同学陪同她上学。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女孩摆脱了抑郁情绪,又恢复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4.不诚实与认知障碍

家长和教师最忌讳儿童的不诚实;

一出现不诚实行为,便立即与儿童的品德相联系,这个儿童被另眼相看,并常受到不公平待遇,使其不能象其他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从而感受到心理压力,以至于不知所措,往往更加剧了其不诚实的表现。

儿童说谎的心理原因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①认知上的泛化和概念的混淆。

②由于谎话逃避了成人的批评或惩罚。

③由于虚荣心作怪,认为谎话能提高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④由于成人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不统一,使一些儿童学会察颜观色,阳奉阴违。

⑤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说谎话形式自我表现,一鸣惊人。

在学龄前期,对儿童不可轻易下结论说其“不诚实”,对由于认知错误引起的不诚实行为应及时矫正,注意使用认识上的强化。

应把时间概念的混淆,感知的错觉、记忆的错误,思维中判断的不准确等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与不诚实严格区别开来。

应该对儿童给以“诚实教育”,这不仅是指“诚实行为”的说教,而且包括家长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对儿童进行知、言、行三者统一的教育和严格要求,给儿童以信任和尊重,并对其诚实言行给予充分肯定和及时强化。

5.对抗心理与盲目反抗的表现

学龄儿童开始萌发独立意识。

当孩子的心理上感觉到有关的权威人士或法令规章不够公平,受到不应有的或不适当的待遇,如批评与指责等,或感到自己的正确行为不被理解和接纳等,就易于产生反抗心理,并出现盲目的反抗行为,尤其是对家长、教师等成人的敌视态度和严重对立情绪,还表现出蔑视校规和家规等一些破坏性的行为。

例如,有的儿童对于家长强制自己学钢琴,丝毫不感兴趣,练琴时千方百计逃避、消极应付,并产生破坏钢琴,甚至砍伤自己手指的行为,以达到不练钢琴的目的。

如,一名小学三年级男生,因性格内向,不爱讲话,老师竟认为他智力发育有问题,要求家长带他去测查智力,开出智力正常的证明,才肯让他继续上学。

而他的父亲性情暴躁,动辄对他打骂、训斥;

他的母亲没文化,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不理解,嫌他带来麻烦;

这个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后经家长带他测查智商为105,属正常范围。

经心理咨询了解到,这个男孩在上小学前,因家里父母上班,没人带他,又找不到幼儿园,常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

因而形成孤僻、不合群的内向性格。

但他兴趣广泛,爱看书,有一定动手能力,对电子计算机感兴趣,对数学老师的实验课很入迷,希望各门课程都象数学老师那样讲的内容多些。

这说明他求知欲强,无智力障碍;

只是由于家长和老师不正确的评价,他才产生逆反心理,离家出走。

对他治疗的重点是,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与同龄伙伴交往,使他性格开朗,恢复儿童的天性。

经半年矫正治疗,这个男孩有了明显进步,能够继续在重点小学上学。

6.冲动性行为表现

有行为障碍的儿童,其行为常常会受到偶然动机和激动情绪的影响与支配,他们所采取的行为反应方式,也常常是带有偶然性和冲动性;

即,由不适当的动机和情绪导致不适当的行为,也象是冲动性的行为表现。

例如,一个8岁女孩,因为姐姐批评她吃饭挑食,她就又哭又叫,不再吃饭,并拣起一块砖头,砸坏了窗上的玻璃。

这类行为,在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家长的溺爱和无原则迁就往往强化了这种冲动性行为。

所以心理治疗中要辅导家长学会对儿童的冲动性行为给以“冷处理”,以平静温和的态度来感染儿童,淡化冲动情绪,使儿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冲动性行为还与缺乏父母之爱有关。

一名10岁的男孩在重点小学上学,为上学路近,他与姥姥住在一起,父母每星期来看望他一次。

男孩有一次见到父母时,要求给他买一个小机器人玩具,但父母不同意。

男孩很生气,正好舅舅要出差,有800元现金放在家里,男孩拿了舅舅的钱,去买了许多小机器人玩具送给同学,还把剩下的钱藏了起来,使大人们十分着急。

经心理咨询了解到,这男孩渴望与父母一起生活,他以偷舅舅的钱买玩具这一冲动行为希望引起父母对他的关心。

以后父母注意了更多地关心和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并抽时间陪他去玩,这个男孩以后再也未出现类似行为。

7.社会交往困难的表现

儿童期的交往行为是成人期的人际交往的基础,因而儿童期的合群性与合作性至关重要。

有行为障碍的儿童往往难于结交同龄伙伴,不能与周围人正常交往,不能与同学、伙伴友好相处,甚至与家人也常相悖。

有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成为被人欺侮的对象,因而害怕与他人接触而呆在家里,自寻乐趣。

还有的独生子女,自小处在成人的包围之中,只会与父母、长辈玩乐,伪装成大人,而又处处被大人迁就、溺爱,从而掩盖了自身幼稚无知的一面,在与同龄人相处时则不能适应。

还有的儿童专门与比自己幼小的异性儿童嬉戏,并喜欢做一些与其年龄或性别不相称的游戏,因而使其无法跨越与同龄伙伴相隔的鸿沟,这种情况使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上都人缘不好,没有朋友,对长者怀有敌意,结果总与周围人格格不人,可直至成年。

例如,一名11岁女孩,自上小学以来就害羞、胆怯,同学们做游戏时,她只在一旁观看,到小学高年级,她深感自卑,不愿与同学相处。

上课时老师提问,她十分紧张,越紧张越答不好;

由于恐惧与同学交往,不愿去上学,已出现旷课逃学行为。

经辅导遂与同龄伙伴交往,紧张情绪缓解;

此后总有两个女同学与她相伴,她逐渐愿意与同学们一起游戏,不再旷课,上课提问时,也有进步。

对于儿童的社交困难一定要及早矫正,使其尽早解决对学校、社会生活的适应困难。

8.攻击性行为表现

这往往与冲动性行为和敌视权威有关。

攻击性行为多指向弱者,例如比自己年幼的小孩或小动物等,即对弱者施行残酷的虐待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转向的攻击的表现,也是压抑心理的一种渲泄,即本来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权威的不满,由于条件限制和本人地位、能力所限而不能实行报复或讲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就将其攻击行为指向弱者。

小学生中常出现的男生欺负女生,高年级学生欺负、戏弄低年级学生,虐待小动物等恶作剧往往就是攻击行为的表现。

在儿童时期出现的各种行为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儿童心身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反复表现,并随年龄增长而日趋严重。

因此对于儿童行为障碍应及时发现,及时矫治;

在儿童期这个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只要施以正确的矫治方法,就会有显著效果,从而有益于以后的健康成长。

(二)、学习障碍问题

这里所讲的学习障碍问题,主要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学校学习中常发生的心理行为障碍。

其主要表现为:

学习极其被动,不能专心听讲,对学习没有兴趣;

无论在课堂上或在家里均不能完成作业;

学习成绩很差,有的还可能留级。

有的儿童在学习以外的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才能,例如体育、音乐或动手能力方面比其他孩子强,惟学习上不太用心,但老师家长一督促又能学好,这就是儿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问题了。

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矫治,则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并可能出现了更严重的学习障碍;

可能延续到中学,在青春期影响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儿童学习障碍问题,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占一半以上,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儿童学习障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注意力缺乏症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力的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小学低年级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只有10~15分钟,因而,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儿童的学习兴趣,并要用新颖、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和活泼多样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从一入学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名9岁女孩,上小学三年级。

她天真活泼,而且很会讲故事,但学习成绩不好。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让女孩做10道算术题,那是二年级时就会做的,但她竟做了四十分钟,还错了四道题。

这是较典型的注意力缺乏症。

其原因是缺乏学习习惯训练,家长引导不够,而教师又对她批评过多、苛求过分,形成严重心理干忧;

因而女孩学习上烦躁不安,注意力不稳定。

经注意力集中训练,女孩反应能力有所提高,经半年心理治疗,学习成绩达到中上等水平。

对儿童的注意力缺乏症必须尽早治疗,以保证其学习的顺利进行。

2.儿童多动症十岁以下儿童中,在学习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安静久坐;

爱作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甚至被学校开除。

这就是儿童多动症。

这样儿童往往在二、三岁时就表现为“多动”,而家长不善于引导和训练孩子,结果使其养成了盲目乱动的坏习惯,没有安静久坐的习惯,对任何活动没有持久的兴趣。

儿科临床实践证明,药物治疗儿童多动症,有一定疗效,但要慎重用药,并配合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儿童多动症主要病因在于大脑兴奋抑制的失调。

除适当使用药物外,应重视对儿童多动症的行为矫正和心理治疗,使儿童恢复大脑有节奏的活动,即可消除多动症状。

一名8岁男孩,过去上幼儿园时就不守纪律。

上学以来,他上课时小动作极多:

撕纸条,玩橡皮、小刀,刻画课桌,与周围同学讲话,揪女同学的辫子等等,有时无故下座位走动。

经心理咨询了解到,在幼儿园时,因他在分糖时多拿了一块,曾被体罚;

因他违反纪律,又被阿姨揪耳朵,用头撞墙等,造成他对老师反感。

上小学后,一开始还好,比较听话;

有一次因上课时说话,被老师没收了红领巾,从此怕抬头看老师,随之多动症状日益严重。

家长带他来咨询后,心理医生发现这个男孩心灵手巧,会用纸摺出各种玩具,就鼓励他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约束能力;

又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对他进行集中注意的条件反射训练,对他的正确行为及时给以肯定和奖励,经一年左右矫正治疗,这个男孩消除了多动症状,并成为优等生。

3.慵懒症与心理惰性现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厌学”情绪,也波及到小学生。

主要表现是:

学习被动,自我管理能力极差;

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这就是儿童的慵懒症与心理惰性。

一名7岁半男孩,其母带来进行心理咨询。

这个男孩在校上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常常不知所云,老师提问题时答非所问,在家做功课时,每天做到夜里十一、二点钟,早上又起不来,上学要迟到,形成恶性循环。

经咨询了解,这与家长的过度教育,过度期望有关。

孩子上学路远,每天要早起与母亲一同赶单位的班车,坐在汽车上,妈妈还让他背语文或做口算题。

而每天又要等妈妈下班,才带他回家;

等到他吃完晚饭做功课时又困又累,只想打瞌睡;

而母亲又盯着他让他做功课,因为成绩不好,还常给他加点“家庭作业”,结果每天全家都搞得精疲力竭。

如何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呢?

针对这个男孩的情况,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

①从培养儿童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入手,让孩子自己记下做作业的时间,尽快完成作业;

②建议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停止附加的家庭作业,允许孩子做完作业可以玩,也可以看电视;

③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睡眠;

④取得教师配合,及时表扬和奖励他的进步;

⑤充分发挥男孩爱听故事和会讲故事的长处,引导他读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促进了他的根本转变。

4.学习中的情绪障碍

积极稳定的情绪对学习是一种动力,而消极、变化无常的情绪则对学习是一种阻碍。

儿童在学习中较常产生的消极情绪的干扰主要有:

①焦虑紧张。

适度的紧张焦虑会形成一种紧迫感、义务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儿童自觉地学习;

而过度的紧张焦虑,就成了学习阻力。

例如,在心理咨询中常遇到这类病例,有的儿童一临近考试就出现各种躯体症状:

发烧、头痛头晕、拉肚子、感冒等等;

还有的儿童到考试时即逃学;

另外,考试时心慌意乱,情绪干扰严重的也较突出。

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家长给儿童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过多追求考试分数和名次,而忽视了能力培养与品德教育,致使一些儿童心理上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形成不良条件反射。

可用系统脱敏法加以矫正,使儿童适应学习和考试情境。

②恐惧与压抑。

健康的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会视学校为乐园,热爱老师和同学,融于集体生活,对学习生活充满向往与渴望。

而有些儿童在学校里受欺负、被歧视,就会对学校生活反感;

有些儿童在上学前受到成人恐吓:

“你再闹,就送到学校去,让老师好好管管你!

”这样就在儿童心灵上投下阴影,往往成为“学校恐怖症”的病因之一。

当儿童正当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被成人理解,被无故训斥时,也会产生恐惧和压抑,从而成为儿童厌恶学校生活的诱因。

例如,一名8岁女孩,从农村转入城市上学,因她讲话有乡音,又不熟悉城市生活,受到同学嘲笑;

老师认为她学习基础不好,故意多次提问她,使这女孩出丑。

这女孩回家向父母哭诉,不愿再去上学,心理上极度恐惧与压抑。

经心理咨询,首先劝慰女孩,使她情绪稳定;

后设法为她转学,得到老师配合。

到新学校后,班主任组织同学为她开了欢迎会,并让她介绍农村的生活和学习,在新班级创造了良好的温暖、和谐的气氛;

同学们热情地教她说普通话,经过半年的治疗矫正,这个女孩适应良好。

儿童期学习中的情绪障碍必须尽快矫正,才能使儿童顺利而成功地进行学习。

教师和家长应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深刻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努力培养儿童各种健康的情绪。

儿童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其特殊性。

因儿童心理尚不成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且对成人存在各种戒备心理;

因而对于儿童,必须善于观察,运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探索儿童的内心世界;

以儿童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的方法进行矫正治疗。

而家庭与学校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必须向家长或教师分析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理解家长与教师对儿童心理影响的效果,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始终如一的协同努力,就会使儿童的心理行为障碍更快得到矫治。

二、青少年心理障碍及治疗

这里所指的青少年,是从十二岁左右到十八岁左右的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即人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是性的萌发到成熟的时期,所以也称为青春期。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必然在心理上引起相应的反映;

心理上的矛盾又在社会诸关系的相互作用下,经历着起伏不定的激化、转化过程;

青春期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离,是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的行为偏离,是指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地异于常态,且妨碍青少年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矛盾决定了行为偏离的起因,这些心理矛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

(2)自主要求与依附关系的矛盾;

(3)性活动的要求与道德法制的矛盾;

(4)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

(5)现实与未来的矛盾;

青少年心理行为偏离发生的高峰年龄是14~18岁;

由于青少年有早熟与晚熟的不同,又因学校教育时间的延长,青春期的心理行为偏离问题也在年龄上出现“双向延缓”趋势,实际上,早至十一、二岁,晚至二十四、五岁的少年和青年的心理行为问题都未脱离青春期的心理矛盾特征。

青少年心理行为偏离咨询,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适应不良行为问题

青少年的这一类行为偏离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和社会生活的适应不良,一般与患者从小形成的性格特点有关。

例如,一名16岁的高中男生,是独生子,从小被父母娇惯,直到上初二时,还由父亲给洗脸、洗澡,对父母十分依赖,胆小、怕事、羞怯、畏缩,上高中后不能与同学交往,见人就脸红,老师提问也不敢回答;

虽然体质并不差,上体育课也处处不如别人,三千米跑不下来,体育课不及格;

因而自暴自弃,自惭形秽,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不愿到学校去,未见心理医生时,已休学一个月。

又如,一名21岁的大学生,已上大学三年级,他极为孤僻,与同寝室及同班同学不能融洽相处,常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发生冲突,严重缺乏社交能力,难以结交知心朋友;

他常常喜怒无常,难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又过分紧张,常常不能对外界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他在南方农村长大,家境较贫困,家中兄弟姐妹甚多,从小缺乏父母的爱;

虽然他经自己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