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1652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属于相对均衡型(如图23-1所示)。

图23-12010年湖北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雷达图

具体来看(如表23-2所示),在生态活力方面,湖北的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三项指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指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表23-2湖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续表

在环境质量方面,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较好,15个监测断面的水质Ⅰ~Ⅲ类占100%,地表水体质量为78.30%,排在全国第9位,居于全国上游水平。

环境空气质量、水土流失率和农药施用强度三项指标居全国下游水平。

在社会发展方面,人均GDP、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率和农村改水率四项指标居于全国中游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两项指标居全国中下游水平。

在协调程度方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三项指标居全国中游水平。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四项指标居全国中下游水平。

在转移贡献方面,湖北省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1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6%,农林牧渔人均总产值为6113.91元/人,居全国第9位,处于全国上游水平。

用水自给率和人口密度两项指标居全国中游水平。

煤油气能源自给率为0.073,居全国第26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二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湖北生态文明水平除2005~2006年度有下降之外,其余年度均有上升,整体生态文明进步指数为38.33%。

2003~2010年度,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进步较大,进步指数分别达到了86.11%和61.93%,对湖北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较大,是主要驱动因素;

环境质量进步最小,为-7.89%,出现负增长,是影响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各年度中,2005~2006年度退步幅度最大,为-2.09%,主要是由于该年度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均有退步所致;

其余年度均表现为进步,其中2008~2009年度进步幅度最大,达7.73%,主要得益于生态活力和协调程度的大幅进步。

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3-2所示。

图23-2湖北生态文明进步态势

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四个方面分析,生态活力、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发展态势一致,均朝着持续改善方向发展,进步速度都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整体进步速度呈减缓态势;

社会发展则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且其增长的速度稳中有升,呈加速发展的走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生态活力发展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度湖北省生态活力呈稳定增强态势,整体生态活力提高13.69个百分点。

各年度中,2003~2004年度生态活力进步幅度最大,为8.05%;

主要原因是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由上年的4.54%提高到5.53%,进步率为21.28%。

2006~2007年度退步幅度为0.43%,主要是由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退步了2.02%;

2009~2010年度退步幅度较大,为1.06%,主要原因是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退步了3.37%。

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3-3所示。

图23-3湖北生态活力进步态势

随着湖北重点区域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推进,创建绿色家园、统筹城乡林业一体化建设的实施,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制度的完善,构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产生了良好效果。

2003~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均显著提高,上升幅度均在10%以上,其进步率分别为19.86%、11.99%和13.66%,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保持稳定。

整体生态活力有升有降,发展态势良好。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环境质量进步指数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度湖北环境质量仍有退化的趋势,整体退步幅度为7.89%,所幸退步速度有所减缓,有逐渐改善的迹象。

各年度中,2005~2006年度退步幅度最大,达12.04%;

原因在于主要河流三类以上水质所占比例由上年的79.6%下降到63.6%,导致地表水体质量出现了20.10%的倒退;

农药施用量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由上年的110172吨上升到131744吨,造成农药施用强度退步了16.37%。

2006~2007年度进步幅度最大,为3.92%;

原因是主要河流三类以上水所占比例由上年的63.6%提高到76.1%,导致地表水体质量进步了19.65%。

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3-4所示。

图23-4湖北环境质量进步态势

湖北水资源丰富,地表水体质量状况良好,由于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中小河流和湖泊水污染较严重,造成地表水体质量整体改善缓慢。

比如,2003年地表水体质量为77.23%,2010年地表水体质量为78.3%,7年整体只进步了1.07%。

2005~2006年度,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河长比例下降20个百分点,造成该年度整体环境质量大幅度退步。

省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虽然改善幅度较小,但2003~2009年度每年均有进步,进步率分别为0.41%、9.72%、0.74%、1.10%、6.52%、2.38%。

尽管2009~2010年度出现小幅退步(幅度为5.65%),但没有改变整体进步态势。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产品供给总量逐年上升的同时,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快速增加,2003~2010年度7年中,进步率分别为-11.31%、2.20%、-16.37%、-8.43%、-2.06%、-0.34%、-0.76%,且利用率低、污染隐患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资源保护都造成了较大压力。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社会发展进步指数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湖北省社会发展水平呈波浪式上升态势,整体提高86.11个百分点,且提高速度稳中有升。

各年度中,2007~2008年度进步幅度最大,达10.3%,主要得益于该年度人均GDP和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的快速上升,二者进步率分别为22.55%和26.86%。

2003~2004年度进步幅度最小,为5.64%。

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3-5所示。

图23-5湖北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湖北省紧紧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对接中央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运输枢纽的发展定位,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2003~2010年,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湖北经济总量突破1.5亿元,人均GDP达到3730美元,比2003年增长2倍以上。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格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民生保障和改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近1.5倍。

农村改水率提高了39.05个百分点。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湖北协调程度呈波浪式上升态势,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提高61.93个百分点。

各年度中,2007~2008年度提高幅度最大,达14.4%,主要是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进步了26.50%、14.29%、6.74%、16.16%和29.67%。

仅2005~2006年度有退步,退步幅度为5.02%,主要是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大幅退步(-42.95%)所致。

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3-6所示。

图23-6湖北协调程度进步态势

随着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增强,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威胁。

全省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为动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03~2010年度7年中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整体提高10.75个百分点;

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整体提高15.50个百分点。

2003~2010年度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在2005~2006年度退步之后,遏制住后退势头。

“十一五”期间,湖北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38个,新增处理能力16064吨/日,2006~2010年度逐步向好发展,但是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仅有61.43%,仍未超过2003年62.78%的水平。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虽然各年度波动较大,但总体趋势由2003年的0.59%提升到2010年的0.92%,整体进步了55.93%。

全省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持续显著下降。

2010年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单位GDP能耗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共下降20%的目标超额完成。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0.58%和1.75%,均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

湖北生态活力进步指数与社会发展进步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551。

2003~2010年两者的进步指数分别为13.69%和86.11%,说明两者未能同步,生态活力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进步不协调。

比如,社会发展进步指数最高(10.30%)的2007~2008年度,生态活力进步指数只有0.03%;

社会发展进步指数达到8.41%的2009~2010年度,生态活力反而退步了1.06%;

这说明,社会发展的进步不必然导致生态活力的进步。

相关性分析还显示:

湖北环境质量进步指数与协调程度进步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30。

2006~2010年度,湖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控制目标。

与此息息相关的是,2010年,湖北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有所好转。

长江、汉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长江支流水质显著好转,由2009年的“良好”上升为2010的“优”。

重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省1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平均比率为92.7%,空气质量为优良天数的比率比全国环保重点城市(91.2%)高1.5个百分点。

环境质量进步指数与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呈正相关,表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协调程度有助于改善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质量的破坏。

总之,虽然目前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冲突,但它们的发展趋势向好,冲突正在被逐渐化解,向着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结论与建议

湖北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两型”社会建设已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与全国相比,湖北生态活力、协调程度处于第二等级,社会发展、转移贡献处于第三等级,环境质量处于第四等级。

三级指标中除地表水体质量排名全国第9位,农林牧渔人均总产值排名全国第9位外,其他指标都处于全国中游或下游水平。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属于相对均衡型。

湖北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生态湖北”的发展阶段,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

2003~2010年7年中湖北生态文明整体状况除2005~2006年为负增长外,其他年份均为正增长,整体生态文明水平提高了38.33个百分点。

但同样是在这7年中,环境质量整体下降7.89个百分点,2006~2007年度环境质量水平上升,2007年之后则一直呈下降趋势。

为促进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更快更好发展,根据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从生态活力来看,2006~2007年度、2009~2010年度为负增长,2004~2005年度、2007~2008年度接近零增长,其余3个年度为正增长,但湖北生态活力绝对水平仍相对较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局部地区生态功能还比较脆弱;

湿地资源丰富,但要巩固和发展这一优势,任务较重;

生物多样性保护起步较晚,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投入不足等问题。

需要积极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沿湖绿化美化。

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治理。

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

继续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预防和治理水体大气污染,有效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

从环境质量来看,除2006~2007年度、2007~2008年度为正增长外,2004~2005年度、2008~2009年度接近零增长,其余3个年度均为负增长,环境质量整体有所退步。

应采取积极的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与空气质量监测、治理。

以“三库、三江、三湖”为重点,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力度,抓好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保护。

实现大江大河能饮用,小河小溪有鱼虾,内河内湖除黑臭,保障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强化城市“灰霾”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粉尘等大气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深化以PM2.5为重点的颗粒物污染防治。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抗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落实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从社会发展来看,2003~2010年度所有年份的增长都在5%以上,但湖北经济发展的动力过分依赖工业,目前产业结构尚不均衡,且调整较缓慢。

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0年,湖北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

从湖北城镇化水平的等级划分情况来看,城镇化率45%以上的县市只有19个,而30%以下的地区占整个湖北省一半以上。

因此,推进城镇化的空间还很大。

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从协调程度来看,除2005~2006年度为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为正增长,但湖北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仍较高。

应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

依法实行清洁生产强制审核,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加快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加强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建立清洁发展机制。

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