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 专题三 诗歌鉴赏 学案安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1007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 专题三 诗歌鉴赏 学案安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 专题三 诗歌鉴赏 学案安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 专题三 诗歌鉴赏 学案安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 专题三 诗歌鉴赏 学案安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 专题三 诗歌鉴赏 学案安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 专题三 诗歌鉴赏 学案安徽文档格式.docx

《届一轮复习 专题三 诗歌鉴赏 学案安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 专题三 诗歌鉴赏 学案安徽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 专题三 诗歌鉴赏 学案安徽文档格式.docx

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

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

如赏析《最爱东山晴后雪》,抓住“逐胜”“忘寒”“最爱”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点。

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

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2.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

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答题步骤

步骤一:

点特点:

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步骤二:

析诗句: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描写句结合生平遭遇及时代背景

分析意象、关键语句、典故

步骤三:

明作用:

指出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2)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展示出来;

(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3.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精选精练】

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下面的问题。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

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

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5分)

答:

二、景物形象 

(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

银河。

②太清:

指天空。

③散关:

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

(1)(3分)

【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

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1.解题思路

(1)诗中赏画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答题步骤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答题步骤归纳如下: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景)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情)

3.答题模板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①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①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

三、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分)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

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一诗中的“天寒”“雁声”就是深秋时节的意象,它给人的就是凄清、肃杀和悲凉的感觉。

但也要注意时令色彩传统上的情感意义与诗人当下情感不一致的情况,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中,秋天的景物便是生机盎然的景色。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

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开头三句道出的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

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

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如刘羽的《白鹭图》: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1)抓副词、动词

(2)抓抒情、议论句

(3)抓注释

5.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6.答题模板

描写了一个(  )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  )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  )的作用,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

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

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附:

形象鉴赏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学案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5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分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艺术手法。

它的外延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表达技巧的种类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①描写:

渲染、烘托、白描、虚实、动静、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感官)等。

②抒情方式: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用典、抑扬、赋比兴、虚实、动静、景情理合一等。

(3)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双关、反复、排比、互文等。

(4)行文结构:

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起承转合、伏笔、衔接、铺垫、照应等。

2.解题思路

(1)要了解主要表达技巧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贴近诗句分析表达技巧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

表达技巧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

(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

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3.答题步骤

(1)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

(2)诗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

(3)阐明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一)

清·

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释】①湖:

杭州西湖。

②折:

弯曲。

③景:

影。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学案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6分)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 

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9.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

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恨 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①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1)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2)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1)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

“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

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

(2)同意。

“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

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

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

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

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

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

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

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

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

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

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

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

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

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

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

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二、能力突破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全面综合来考虑。

所谓“评价”大多是对写了什么、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出判断。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不多,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也多是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倒是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设题比较多。

“评价诗歌的内容主旨”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要学会知人论世

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

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