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板块综合学案Word下载.docx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板块综合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板块综合学案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政治上:
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③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
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③思想上:
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
二、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
1.与政治:
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
2.与思想: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三、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海洋文明
1.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
(1)西方人把古希腊与罗马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
雅典“古典模式”的民主政治中的“轮番而治、人民主权”的政治观念依然为许多西方国家所借鉴。
(2)罗马文明的特征是其实用性,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很多法律原则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
(3)古希腊与罗马的政治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西方文明的根源,它们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海洋文明的特点
(1)西方海洋文明的生成空间为海洋。
因海洋的广阔与一望无际而表现出大气与开放姿态;
又因海洋无法私人占有而形成平等观念,密切了人类关系。
海洋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最能启迪人们的想象与幻想;
又能培养人们的冒险精神,使航海成为勇敢者的事业。
(2)西方海洋文明是积极的、进取的、有较大的自由度,其内涵包括近代的民主理念、平民意识与自由思想,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
它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更具有时代性与世界性。
一、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文明的比较
项目
雅典
中国
地理
海洋文明,山地多、港湾多、岛屿多、地少贫瘠
大河文明,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便于农耕
经济
工商外贸业发达;
农业落后,粮食短缺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发达,以农立国,重农抑商
血缘
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血缘纽带瓦解
家国同构,宗法社会,血缘纽带稳固
政治
小国寡民;
人民主权,轮番而至;
法律至上
大国众民;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
文化
勇于进取、探索,重视自由、平等,解放个性
强调忠君、服从,注重社会,压制个性
二、古罗马法与古代中国法制之对比
古罗马法
古代中国法制
法律观念
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
法律结构
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
法律内容
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
无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
法律及法学家的地位
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
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
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历史影响
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
三、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古希腊
不同点
对人的属性关注点不同
古希腊思想家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突出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目的,极力维护个人的权益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极力维护君主统治
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极力提倡科学研究,充满理性精神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与人文问题而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古希腊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儒家强调统治者应该关心人和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
儒家思想将道德建设与治国之本联系起来,突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治理好城邦的基础
运用1
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
公元前242年,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 )
A.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B.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
C.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
答案 C
解析 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标志是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的编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涉及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B项错误;
材料中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公民法)适用,设置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说明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在扩大,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
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7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宋代文官政治
(1)成因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②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③科举制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进仕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④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表现: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等集中于中央,地方长官多用文人。
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
(3)评价
①积极作用:
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比较发达。
②局限:
政出多门,效率低下;
冗费增多,财政拮据;
容易形成党争;
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运用2
(2018·
湖南高考考前演练)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
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答案 D
解析 “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设计相关,故D项正确。
2.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与希腊文明的差异
希腊
链接点
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等都是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
希腊的直接民主制、人文主义思想等都是与工商业文明相适应的
中央集权制
直接民主制
农业发达
工商业发达
思想
儒家思想
人文主义
运用3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诸神在形象上“神兽合一”“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
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形象则是神人同形,有人类的七情六欲。
这样的差异源于( )
A.主流价值观念不同B.经济发展模式差异
C.文化艺术传统不一D.政治运作模式相悖
答案 A
解析 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多神崇拜,神是凌驾于人之上的绝对权威,而古希腊的宗教则是人神“同形共性”,这是中西主流价值观念不同在宗教领域中的重要表现,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影响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地方作用。
运用4
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
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
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
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
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
解析 材料仅体现了各个朝代设立地方行政区划,无法得出管理繁乱,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疆域扩大导致管理困难的现象,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故C项正确;
各朝代变革地方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而不是因中央集权遭受地方挑战,故D项错误。
1.史料的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玄武门之变”
运用5
针对“玄武门之变”这一史实,《旧唐书·
高祖本纪》中写道: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
而《新唐书·
高祖本纪》中则写道:
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两种不同的叙述反映了( )
A.文字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B.文献记录能够还原全部历史真相
C.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叙述呈现的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解析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后晋处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需要为新政权正名,《新唐书》成书于北宋,稳定的封建王朝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反对夺权,故两本典籍对“玄武门之变”的叙述带有主观色彩,故A项正确;
文献记录也有作伪的情况,即使准确,也只能无限接近历史真相,而不能还原全部真相,故B项错误;
历史叙述的不一定就是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
历史真相即使相隔年代久远也可以通过考证获得,故D项错误。
2.提取有效信息与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秦朝统治与儒家思想
运用6
“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
“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
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
”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答案 B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忠”“孝”体现出儒家的思想主张,A项表明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竹简内容反映出秦朝为吏之道仍然强调儒家的伦理关系,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
材料“忠”“孝”处理的是人际关系,而非个人的修身养性,故C项错误;
材料只能推断出用竹简书写文字,与毛笔书写无关,故D项错误。
3.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历史叙述——影视艺术与历史的真实
运用7
完全脱离历史事实而胡编乱造的“伪历史剧”“穿越剧”流行,引起了历史学者的批判和担忧。
下列情节均摘自时下热门电视剧,其中可能有一定历史依据的是( )
A.汉文帝宠臣邓通因经营铸币而致富
B.北宋士子章敦在家中温习四书五经
C.西周商人孟孙纠贩卖青铜农具而发家
D.北宋商人李汉章在广州销售汝窑瓷
解析 汉武帝晚期才将铸币权收回中央,铸造五铢钱,故A项正确;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故B项错误;
商周时期农具仍然以木、石、骨为主,只有少量青铜器,故C项错误;
汝瓷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不可能在市场上流通和贩卖,故D项错误。
基本内涵1——共同体意识
社会共同体,就是指由若干社会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其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强烈的认同意识。
运用8
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这说明分封制( )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其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D项错误。
基本内涵2——仁爱之情
“仁爱”,意即:
宽仁慈爱;
爱护、同情的感情。
运用9
《论语·
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反映出孔子( )
A.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
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D.具有—定的爱民精神
解析 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对统治者的要求,故A项错误;
材料是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B项错误;
从材料无法推断冉求的行为是孔子教育缺陷导致的,故C项错误;
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关心民众疾苦,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故D项正确。
基本内涵3——家国同构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由于古代中国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
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运用10
(2017·
江西赣州高三期末,2)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解析 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有助于家国同构观念的维系,故A项错误;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错误;
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
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官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而且以政府机构为切入点,考查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汉时期确立和发展的,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