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8888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9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是微粒间隔可能改变

有其他物质生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粒

外观区别

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

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

区分依据

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注意: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

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区别

是否通过发生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2、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

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木炭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与水。

【实验1-2】

观察:

氧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

氧气能支持燃烧(有助燃性)

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能燃烧。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在实验探究中,一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二要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燃烧时是否熔化等;

三要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如发光、放热、有气体生成等。

对蜡烛燃烧的观察与下列描述进行比较。

项目

现象

点燃前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普通蜡烛为圆柱形固体,乳白色(特殊用途的蜡烛因加入配料而制成不同颜色,不同形状),手感滑腻,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烧时

点燃的蜡烛可以持续燃烧,蜡烛缓慢变短。

燃着的蜡烛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液态石蜡贮于凹槽中,如果吹动蜡烛或受热不均匀,贮于凹槽中的液体会沿烛体流下,遇冷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

蜡烛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时,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

蜡烛刚熄灭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步骤

操作

结论

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均变浑浊,但后者白色浑浊更明显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更多

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放入燃着的木条,进行比较

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燃烧的时间更长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对着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干燥玻璃片相比较

被呼气的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而空气中的没有,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三、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

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实验步骤)、收集证据(包括观察到的现象、测定到的数据或其他资料)、分析、解释与结论。

观察主要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或借助仪器了解实验现象。

在学习中,观察的内容主要有实验仪器和装置(仪器安装的顺序和方法)、所用药品(颜色、状态、气味等)、实验操作(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及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时)。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见仪器介绍

仪器

用途

注意事项

试管

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烧杯

用作配置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加热时放置在石棉网上,使受热均匀

量筒

量度液体体积

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

集气瓶

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不能加热

酒精灯

用于加热

胶头滴管滴瓶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

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加热等使用操作

漏斗

用作加液器

装上滤纸用作过滤器

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

防止烧损和腐蚀

玻璃杯

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归纳: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可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2、不可加热——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规则

安全“三不”:

不用手接触药品,不直接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

按规定量取用

节约固体只须盖满试管底部

不说明用量

液体取1mL——2mL

处理“三不”:

用剩的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

1、固体药品的取用操作:

(1)块状或密度大固体药品取用----镊子

要领:

“一横二放三慢竖”

(2)粉末状或小颗粒固体药品取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2、液体药品的取用操作

(1)大量液体取用----倾倒

要领:

取下瓶塞倒扣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剂瓶口紧贴容器口使液体缓慢流到容器里。

(2)一定量液体取用----量筒

倾倒大约至刻度,将量筒放置于水平的桌面上。

用滴管滴加液体,视线注视刻度,使液面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即可。

注意:

仰视----实际值大于量取值,俯视----实际值小于量取值

(3)少量液体取用----滴管

捏—伸—吸—移—滴

滴管始终与水平面垂直,滴管置于容器口正上方,逐滴滴加。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两检:

①检查酒精灯的灯芯是否平整;

检查酒精量不超过容器的2/3,也不少于1/3;

两禁:

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禁止往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两用:

用火柴点燃;

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灭;

2、物质的加热

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试管外壁不得有水;

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试管口向上且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后集中用外焰加热;

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加热后不骤冷。

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注意事项:

同上,仅需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称量时,应在两边托盘上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称量纸,易潮解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称量前,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处,调节天平平衡;

称量时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说明:

“左物右码”颠倒----不使用游码----实际值等于称量值

使用游码----实际值=称量值-(游码质量x2)

(四)连接仪器装置

润湿玻璃仪器后转动与橡胶管(塞)连接

(五)装置气密性检查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六)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

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

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原理:

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气体,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减少,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最后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是红磷燃烧消耗气体的体积。

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倒流到集气瓶容积1/5

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2P2O5

结论:

空气的组成不是单一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纯净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糖水、饮料、海水等

水、氧气、氮气、氯酸钾等

混合物由纯净物混合而成,但各纯净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组成物质的种数不同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空气中的

成分

     性质

     用途

氧气

供给呼吸

潜水、登山、医疗救护

支持燃烧

炼钢、气焊、宇宙航行、化工生产

氮气

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作保护气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制硝酸和氮肥

稀有气体

用作保护气、灯泡的填充气

通电时稀有气体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用作光源

四、保护大气环境

空气污染源:

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空气污染物

主要来源

突出的危害

气态污染物

二氧化硫

含硫燃料的燃烧

引发呼吸道疾病、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

氮的氧化物

汽车、飞机的尾气

造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

一氧化碳

汽车尾气、燃料的燃烧

破坏输氧功能

氟氯烃

空调机

破坏高空臭氧层

固态污染物

可吸入

颗粒物

汽车尾气、建筑、生活等城市垃圾扩散

能见度降低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植树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标准状况下: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压强为101KPa时:

在-1830C时为淡蓝色液体,-2180C时为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2.化学性质

物质

化学方程式

性质

空气

带火星木条

带火星木条复燃

C+O2点燃CO2

助燃性

发红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发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氧化性

产生大量白烟

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S+O2点燃SO2

不反应,无明显现象。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点燃Fe3O4

二、化合反应

(一)、化合反应

1、定义:

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

多变一

3、表示:

A+B→AB

(二)、氧化反应

1、定义: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2、常见的氧化反应包括:

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

(三)、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化合反应:

生成物一定只有一种,但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氧化反应:

一点有氧气参加,但生成物不一定只有一种。

课题3 制取氧气

【实验2-5】

编号

排水法收集氧气

导管口产生气泡,集气瓶中水被排尽

带火星木条伸入盛氧气集气瓶

带火星木条伸复燃

探究:

分解过氧化氢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带火星木条伸入盛过氧化氢的试管中

带火星木条不复燃

向上述试管中加二氧化锰,把带火星木条伸入其中

待上述试管中无现象产生,重新加热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催化剂

在化合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合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2、特性:

一变----改变(包括加快、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合反应速率;

二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

氧气的制法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二)实验室制法

1、三种制取方法的比较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氯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

原理

2H2O2MnO22H2O+O2↑

2KClO3MnO2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试剂

状态

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

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

高锰酸钾固体

条件

常温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

发生

装置

收集

收集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长进短出。

向下排空气法----短进长出。

排水集气法------集气瓶中注满水,短进长出。

用气(气体不溶于水):

长进水。

洗气:

瓶正盛试剂,气体长进。

医疗急救:

长连氧气钢瓶,短连吸氧装置。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1)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根据气体热胀冷缩

操作:

先把导管一端浸入水里,再把两手紧贴容器的外壁

(2)装:

将药品装入试管

在试管中装入少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生成的气体把试管内的固体带到导管中,堵塞导管

(3)定: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后的水倒流至受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4)点:

先预热,后对药品加热

先让试管均匀受热;

然后对准药品部位用外焰加热

(5)收:

收集氧气

等有气泡均匀、连续放出时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收集满的集气瓶瓶口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6)移:

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

(7)熄:

熄灭酒精灯

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最后熄灭酒精灯

3、验满、检验方法

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正上方

木条复燃

收集满

检验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中

是氧气

三、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

2、特征:

一变多

AB→A+B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比较

反应类型

概念

特征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S+O2

SO2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2H2O电解2H2↑+O2↑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实验3-1】

品红在水中扩散

现象:

品红由中心向四周无规则扩散,最终烧杯中溶液成红色。

结论:

分子在无规则运动。

【活动探究】

20ml蒸馏水中加入5-6滴酚酞

溶液颜色不变化

取上述溶液于试管,滴加氨水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另取烧杯B加入5ml氨水,用大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烧杯A

烧杯B

无明显现象

解释

烧杯B中的肉眼看不到的物质运动到烧杯A中,致使烧杯A中溶液成分发生改变,溶液由由无色变为红色

烧杯B中的肉眼看不到的物质无法运动到烧杯A中,烧杯B中溶液成分不发生改变,溶液不变色。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各自保持不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

它们不再保持原来的性质。

即: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的过程

2、分子和原子比较

对象

分子

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体积小、质量轻;

都在不断地运动;

有间隔;

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不同点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②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原子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②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和核外电子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分层运动

能量:

低高

离核:

近远

层数:

第一层……………………….第七层

表示:

MNOPQRS

2、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第一层,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

(2)各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电子数为:

2N2(N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3、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也叫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

4、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5、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较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金属

<4

易失电子

活泼

非金属

≥4

易得电子

8(He为2)

不易得失电子

不活泼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离子

1、定义: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集团)

2、表示----离子符号

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1可以省略)

3、意义:

见下图所示(数字“2”的意义)。

4、离子与原子的区别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电性

中性

带正电荷

带负电荷

一般性质比较活泼

(除稀有气体原子外)

稳定

符号(举例)

H、O、Al

H+Al3+

O2-Cl-

化合物的形成

1、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

特征:

金属—非金属元素组成

2、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以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的化合物

非金属—非金属元素组成

三、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得到的比。

2、理解: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由于原子中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可近似认为: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归纳:

原子中“等式”及“决定”

二个等式: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三个决定:

1、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3、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是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表示个数

适用

范围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的分子由哪些及几个原子构成

只要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而元素是原子的一个归类“集体”。

说明:

1、一种元素区别于另一种元素的关键在于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或者说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而中子数和电子数可能不同;

2、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原子和元素的种类不会发生改变。

应用:

石蜡燃烧的表达式为:

石蜡+O2

CO2+H2O推断石蜡的组成

石蜡组成:

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二、元素符号

用来表示元素的符号

2、表示方法:

用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