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四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8884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四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代文学四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代文学四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古代文学四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古代文学四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四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文学四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四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四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3)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核心部分为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

“折”也是音乐单元;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是同剧情变化相对应的。

⏹每本由正旦或正末的一类主唱,正旦唱本为“旦本”,正末唱本为“末本”。

⏹楔子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楔子在一部杂剧中是相对自由的部分,通常只有一、二支曲子,不限由何角色演唱。

(4)元杂剧剧本:

⏹曲词:

韵律严格,融入演唱,较自由表情达意

宾白散白:

口语

韵白:

诗词或顺口溜韵文

作用:

叙事,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

(有散白与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

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上起着重要作用。

宾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带白”)。

杂剧中以唱词为主,宾白处于附属地位。

它的作用是叙事和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曲白相生”。

⏹科范:

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3.其他重要概念

(1)话本:

(说话艺术)说书艺人的底本。

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唐代出现,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

(2)诸宫调:

(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艺术样式。

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

4.元杂剧角色:

⏹生(南戏中的男子):

老生(中老年男子挂须,又称须生、胡子生)、小生(青年男子,不挂须)、武生(武功,以做功为主的男子)

⏹末(杂剧中的男子):

正末(男主角)、冲末(副末,正末的副角,一般用于杂剧的开场,称为“冲末开场”)、外末(次要)、小末(“小末尼”,青少年)

有时南戏中也有末,一般指中年以上的男子

⏹旦(女子):

正旦(青衣女主角)、贴旦(次要旦角,多为丫头)、花旦(性格活泼或者放荡泼辣的年轻女子)、武旦(刀马旦,擅长武艺)

老旦(老年妇女)、彩旦(喜剧人物)、搽旦(不正派、邪恶人物,脸部搽抹成丑怪模样)

⏹净(花脸,因要用粉墨涂脸而得名。

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有脸谱,音色洪亮,演风粗矿。

):

文净(大花脸,以唱功为主)、武净(二花脸,做功为主)

⏹丑(喜剧角色男子,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文丑(方巾丑)、武丑(武小花脸)、小丑(三花脸)

第二章《西厢记》

四、王实甫《西厢记》

1.《西厢记》的传承与革新

⏹主题上:

(唐代)元稹《会真记》(《莺莺传》)——“始乱终弃”、“善补过者”。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追求自由爱情与婚姻的赞美。

“报德”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形式上:

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突破一人主唱通例。

2.剧情简介:

⏹酬韵—寺警—赖婚—听琴—闹简—传书—赖简—寄方—拷红-长亭(PPT)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

3.选段赏析:

作品选P211-222

崔莺莺、张君瑞、丫鬟红娘、相国夫人郑氏、侄儿郑恒、叛将孙飞虎、白马将军杜确

4.《闹简》一折中,作者是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的?

在这折戏里,围绕着这一简帖展开了红娘与莺莺之间的矛盾冲突:

红娘与莺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构成《西厢记》全剧戏剧冲突的重要部分。

她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由于两人不同的身份和性格所造成的:

莺莺作为一个相府小姐、大家闺秀,从小受到封建家长的严厉管束和封建礼教的熏陶,虽然内心已产生了对张生的爱慕之情、向往幸福自由的爱情,但她又顾虑重重,遮遮掩掩,惟恐被母亲发觉。

而红娘是老夫人派到莺莺身边来监视莺莺的,她既要服侍小姐,又要担负“行监坐守”的任务因此,莺莺对红娘处处提防,她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尽管自老夫人赖婚后,红娘出于正义感,在行动上对张生和莺莺表示了同情和帮助,可是莺莺还是对她存有戒心、这样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势在必然。

在这一折戏中,虽然主要是表现莺莺一与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老夫人并未出场.但以她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却始终支配和影响着这一矛盾冲突。

作者通过这一矛盾冲突,形象地展现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所作的艰苦斗争,莺莺不仅要克服自己内心封建教养对她的束缚,而且还要防备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而这也正是全剧主题的重要内容。

莺莺的性格是极为有个性的,作为千金小姐,崔莺莺除了具备端庄、矜持等特点,一样被赋

予了伶俐聪慧的特点。

在《闹简》中,她的“假意儿”在与红娘的周旋中屡次突显。

人物性格:

崔莺莺:

(1)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并且视“情”为重,功名都是浮云。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2)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

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都会哑然失笑。

在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

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张生:

(1)才情

(2)大胆追求爱情,痴情,而又鲁莽痴迂(错解简帖)(3)怯懦(在封建家长面前)

红娘:

红娘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

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所以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

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

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

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

她要对付小姐,又要对付老夫人,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

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

5.清乾隆年间有人指出《西厢记》乃“诲淫”之书,你认为呢?

第三章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

五、关汉卿

1.关汉卿其人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人熊自得《析津志》)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语言风格: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作品:

《蝴蝶梦》《望江亭》《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2.《感天动地窦娥冤》

楚州贫儒窦天章之女窦娥,幼年时为抵债被卖至蔡婆家为童养媳,婚后丈夫崔昌宗进京赶考途中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出门索债,被赛卢医骗到郊外,企图谋害,被张驴儿父子救下。

张父子强逼婆媳嫁给自己,窦娥坚绝。

张驴儿想毒死蔡婆,不料其父误吃致死。

却诬陷窦娥,窦娥为救护婆母,屈招罪状,被判斩刑。

在刑场上,她斥天地鬼神,许下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且一一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做了高官任廉访使,到楚州巡查,窦娥的鬼魂向他伸冤。

窦天章重审此案,为窦娥昭雪。

3.关汉卿的喜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实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

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

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

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周舍喜不自禁。

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

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

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

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

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

宋引章与安秀实结为夫妇。

第四章《琵琶记》及其他作品

六、高明(自号“菜根道人”)《琵琶记》

⏹文学思想: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民间故事:

蔡伯喈上京赶考,中了状元,便不顾父母,遗弃妻子,最后被暴雷震死,是个不忠不孝的反面人物。

赵五娘孝顺公婆,艰苦持家,公婆去世,她罗裙包土,替公婆筑坟,背着琵琶上京寻夫,丈夫却不相认,是个孝顺贤惠的苦命妇女。

⏹《琵琶记》:

书生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

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

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不从(“三不从”)其父母双亡,但他并不知晓,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主题变更的目的:

(1)作为文士,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邕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

宋代文士地位高,常常是婚变故事谴责的对象;

元代文士地位较低,渐渐成了被同情的对象。

(2)更好地宣传他所信奉的儒家伦理观念。

⏹成功之处:

(1)结构上:

双线结构

一条线:

蔡伯喈步步陷入功名的罗网,满心苦闷地处于一片繁华富贵的气氛中;

赵五娘含辛茹苦,拼命挣扎在满目荒凉萧条的境地

两条线交错出现,相互映衬,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受。

(2)细腻而复杂的人物心理描写。

七、白朴(白仁甫)《墙头马上》(墙头、马上是萌生爱情的地方)

⏹爱情喜剧,取材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

⏹主题变化:

止淫奔→赞淫奔

⏹裴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去洛阳购买花苗,骑马路过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时,与在花园赏花的李总管之女李千金隔墙望见,二人一见钟情,彼此传书赠诗,约定夜间后花园相会。

晚上欢会之事被老管家嬷嬷发现,李千金当夜随裴私奔,裴少俊把她藏在裴府后花园书房中,一住就是七年,生一儿一女。

七年后,裴尚书偶然发觉后,斥责李千金为下流淫妇,强逼裴少俊写下休书,把她赶出了裴府。

后裴少俊中状元,随父母一起到洛阳做官,这时裴尚书才知道李千金原来是官宦之女,裴氏父子到李家认亲,李千金坚决不认;

最后在一双儿女的哀求下,才勉强得以重新团圆。

八、纪君祥《赵氏孤儿》

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

赵盾全家三百余口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公主得以幸免。

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

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

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将军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

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

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

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

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掷在地上,又刺了几剑,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

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

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程勃(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又取名屠成。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诉实情。

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

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贾并处死。

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恢复本姓,被赐名赵武。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九、马致远《汉宫秋》

呼韩邪单于欲请汉朝公主为婚,时汉元帝正派中大夫毛延寿到全国征选美女入宫。

秭归民女王昭君被选中,由于不肯向奸臣毛延寿行贿,毛在向汉元帝进呈入选美女画像时,故意把她画丑,结果被发入冷宫,一过就是十年。

一天夜里,昭君拨弦抒忧,汉元帝巡宫,发现了王昭君,为她的美貌倾倒,产生了强烈的爱情,立即封她为明妃,并下令捉拿捣鬼的毛延寿。

毛闻讯携昭君图逃到匈奴,把昭君真实画像献给了单于。

单于以强大的甲兵为后盾,兵临汉朝,向汉元帝索要美女王昭君。

汉廷满朝文武早被匈奴的强大兵力吓得魂飞胆丧,没有人敢出来与匈奴作战,力主昭君出塞和亲。

汉元帝无奈,亲临灞桥,挥泪送别爱妃。

王昭君行至汉番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

汉元帝灞桥送别归来,梦见王昭君从匈奴逃回,正在缠绵之际,忽然惊醒,但闻长空孤雁,落叶萧萧,惆怅无处诉。

明代文学

一、明代文学概说

⏹明朝前期(明初-成化)

1.政治经济背景:

(1)朱元璋独裁统治:

诛杀胡惟庸

(2)废除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3)残酷打击削弱东南沿海地区,铲除对统治构成的威胁

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贸易,以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

(4)1405年开始,郑和七下西洋(宣示国威、寻找建文帝)

2.思想文化背景:

(1)程朱理学及八股文

(2)剥夺文人“隐”的权利

(3)大兴文字狱:

方孝儒

3.文学概况:

元末自由活跃风气,在明初残酷的政治手段和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

(1)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

他们的诗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气节。

(2)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

高启

(3)通俗文学主要成就:

《三国演义》、《水浒传》

⏹明朝中期(弘治-隆庆)

1.经济背景:

苏州丝织业繁荣,成东南经济中心,资本主义萌芽,世俗文化中心

2.思想背景:

内忧:

贪欲滋长,奢靡风行,政治腐败,程朱理学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瓦解。

外患:

北方蒙古族侵扰;

东南沿海“倭寇”

阳明心学:

“致良知”、“心即理”

诗文:

(四个文学集团)“吴中四才子”、“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

通俗文学:

《西游记》

(1)“吴中四才子”

(与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息息相通,具有很多新的内涵,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

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2)“前七子”

代表人物:

李梦阳、何景明

文学思想:

“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3)“唐宋派”

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

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

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

创作实践:

“文道合一”。

(4)“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

仍以文学复古为理论旗帜,在拒斥“宋学”侵蚀文学的过程中,

他们更强调文学形式——格、调、法。

文学评价:

一方面继续推进文学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也放松了对人性和文学本质的深入思考。

后七子的弊端:

宗派立场、门户之见;

艺术形式上的字模句拟,至其末流则泥古不化。

⏹明朝后期(万历-明亡)

1.社会背景:

(1)城市:

东南商品经济成长并扩展,同时,封建政权对商品经济的压制和掠夺也日益严重。

(2)农村:

大规模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程朱理学失去号召力和真实性

“异端”思想家李贽

⏹李贽的学说,吸收了王阳明学说(尤其是王学中王畿一支)和禅宗思想的若干成分。

与阳明心学不同在于阳明心学的是站在统治阶层内部进行道德调整,而李贽则代表了社会变革的要求,主张先打破、再建设。

⏹行为方式:

(1)追求无拘无束人生境界,把承担家庭责任和照顾家族义务当成人生的苦役。

(2)不拘形迹的行为方式

⏹李贽思想:

①比前人更为彻底的反权威精神(反对偶像崇拜;

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权利;

轻蔑地评说六经和《论语》、《孟子》,认为通俗文学才是“至文”,提出从根本上摆脱对历史“元典”的依赖而重新建设社会思想文化的要求。

②重视物质生产(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

③对妇女持平等态度

④充分肯定人欲(追求物质享受、好色好货、为自身谋利益是人的天性,是合理的要求。

不遗余力地抨击禁欲主义和假道学)

高潮后受挫

(1)文学理论:

1李贽“童心说”:

“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的真实情感,与之对立的,则是由耳目而入的“闻见道理”。

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2袁宏道“性灵说”:

“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性灵说”是对李贽“童心说”的发挥。

◆标举“童心”和“性灵”的意义在于:

强调真实情感与个性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回归文学本质;

为与封建道德不很合拍的“喜怒哀乐嗜好情欲”大量进入文学提出了根据,意味着文学的解放

(2)晚明诗歌:

◆“公安派”:

以袁宏道为中心,“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继承徐渭的方向,强调性情之真,力排复古模拟的理论,要求诗歌创作应时而变,因人而异。

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同时,创作了一些优秀的诗篇。

局限:

完全抛弃了格、调、法。

公安派的末流更偏向于粗率浅易浮滑,走向鄙俚。

模仿者成了始作俑者的掘墓人。

◆“竟陵派”:

提倡幽僻孤峭的风格,是末世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因缺乏生气而影响未广。

(3)晚明小品:

小品文体并无定制,包涵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短论,等等。

特点:

①通常篇幅不长。

②结构松散随意。

③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卸下了“文以载道”的沉重包袱。

在“五四”后新文学中,散文成熟最早,因其与晚明小品关系密切。

因此,晚明小品在古代散文向现代方向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4)小说传奇:

长篇小说《金瓶梅》:

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

短篇小说集:

“三言”(冯梦龙)和“二拍”(凌濛初);

戏剧:

汤显祖的《牡丹亭》

二、罗贯中《三国演义》(将《三国志》通俗化,增加了很多虚构情节)

1.“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曹操:

“乱臣贼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刘备:

胸怀大志、礼贤下士、善纳忠言、体恤百姓,一代仁义之君。

原因:

①“人心思汉”;

②下层群众的审美观念。

2.“七实三虚”:

实:

重视史书记载,“按鉴重编”为演义小说,故事基本轮廓和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与史实相去不远。

大战役:

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

虚:

不是“三国”历史和人物的再现,而是根据生活经验和美学理想,将历史人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七实三虚”中的“三虚”多数是为了“拥刘反曹”。

3.《三国演义》布局艺术:

(1)宏大的叙事:

网状结构:

以事件为中心来组织情节发展。

板块串联结构:

《水浒传》

(2)不同性质的材料交错安排,做到张驰相间,刚柔相济、起伏相接

如: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3)剪裁和布局中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概从其实:

《东周列国志》,了无意趣

虚如寓言:

《杨家将》、《呼家将》、《薛仁贵》

三、施耐庵《水浒传》

1.作者、故事来源、版本

2.思想倾向:

(1)替天行道:

大量揭露北宋政治黑暗现象(祸国殃民的高官;

一大批贪残暴虐的地方官;

胡作非为、欺压善良的地方恶霸),证明好汉“替天行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2)忠义:

《水浒传》全称是《忠义水浒传》,“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

“忠”:

主要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

(19回“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

梁山上不主张“忠”,如黑旋风李逵:

“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只是这种力量始终处在以宋江为代表的“忠”的力量的抑制下,而宋江最终把梁山大军引到了被朝廷招安的道路。

“义”: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救金翠父女,大闹桃花村,救刘太公女儿,大闹野猪林救林冲。

柴进门招天下客,专门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

宋江平生只好结交江湖上好汉,喜救济别人。

宋江、朱仝舍命通风报信,放走晁盖等人

3.《三国演义》里的“义”与《水浒传》的“义”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的重义观念集中体现在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关系中,他们因意气相投而结为异姓兄弟,在逐鹿中原、与天下割据势力争雄的过程中,始终把兄弟情义放在首位,患难相扶,祸福同当,最终实践了“桃园结义”时生死与共的誓言。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义则在更多的方面和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有鲁智深式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宋江式的救危扶困、义气为先;

直至众英雄聚义梁山泊,与统治阶级公然相抗,把义的色彩渲染得更浓更烈。

(1)义的核心内容不同。

刘、关、张的义,最根本的一点是对友谊的忠诚。

这种友谊超越了个人功利。

如关羽身陷曹营时,不为美女金帛、高官厚禄所动,誓与刘备患难相扶;

这种友谊甚至超越了君臣关系,关羽被东吴袭杀后,刘备痛不欲生地说:

“联不为弟复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终于以身殉义。

水浒英雄的义,也包括对友谊的忠诚,但它的核心则是对被压迫者的救助和对贪官污吏的反抗,无论是个人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是众人的攻府陷州、惩恶除霸,莫不如此。

可以说,《三国演义》是把义主要作为一种美德来歌颂的,《水浒传》中的义已超出于此,带有浓厚的社会政治色彩。

(2)义的政治目的和作用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从来都是政治的一种辅助工具,义的观念同样如此。

刘备三人虽出身贫寒,却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桃园结义”一开始就服务于他们镇压黄巾军的活动。

在籍此而跻身于统治阶级后,他们又开始了与封建势力争夺中国领导权的长期斗争,于是,重义观念又成了团结这个封建统治集团争天下的凝合剂。

与之不同,水浒英雄的义,最初就是建立在反抗封建压迫的基础上的,这决定它只能服务于劳功人民的革命事业。

它不仅是鼓励个人奋起抗争的力量,也是联合众人齐聚梁山的纽带,更是整个起义队伍向官府展开一次次大规模斗争的道义上的源泉。

(3)义与忠的关系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凡投入政治活动中的人,总有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