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舞人物形象的塑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析中国古典舞人物形象的塑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古典舞人物形象的塑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舞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和中国戏曲舞蹈的元素,成为了一种现代版的中国古代舞蹈,其发展与成就离不开近现代艺术家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肯定与继承。
舞蹈作品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塑造人物形象。
中国古典舞的作品创作始终与时代相结合,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创作特点和表达特点。
最初创建中国古典舞之时,受到不确定的表演风格和不稳定的表演体系二者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古典舞大量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且舞蹈风格十分杂糅。
以舞蹈表演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领域为例,中国古典舞早期从中国戏曲舞蹈中借鉴了大量的方法。
本篇论文将以研究中国古典舞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与应用的表达方式与手法为核心,并系统性的梳理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内容,希望可以给出一些参考。
关键词:
人物形象中国古典舞中国传统文化
AnalysisontheCreationofCharactersinChineseClassicalDances
Abstract:
ChineseclassicaldanceisbasedonChineseoperadanceandChinesetraditionalmartialarts.AmodernepitomeofancientChinesedanceisth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modernChinesetraditionsbymodernartists.Theshapingoftheimageoftheobjectisthekeycontentthatshouldbeexpressedinthedanceworks.Indifferentperiods,Chineseclassicaldancehasdifferentcharacteristicsinthecreationofworksandtheexpressionofdance.AtthebeginningofthecreationofChineseclassicaldance,theperformancesystemandperformancestylehavenotbeenestablished.TheoverallperformancestyleofChineseclassicaldanceismoremixed,andthetracesofotherartformsaremoreobvious.TherepresentativeworksoftheearlyChineseclassicaldancesdrawmoreonChineseoperadancesinshapingthecharactersofdanceperformances.ThispapersystematicallysortsoutthecharacteristicsofChineseclassicaldancecharactersthroughthestudyofthetechniquesandexpressionsofChineseclassicaldancecharactersinvariousstages.Ihopethatsomereferencescanbegiven.
Keywords:
characterimageChineseclassicaldanc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中国古典舞诞生于二十世纪时期,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审美韵味的舞蹈艺术,因为中国古典舞完美的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并且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之美与姿态之美。
中国古典舞一开始主要源于中国戏曲和武术,因此早期的代表作中存在很多中国戏曲与中国武术的表现元素,例如,古典舞中能看到京剧中的程式化动作。
在外观方面,中国古典舞看似更像“舞剧”,而不是“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权威的专业舞者加入到了古典舞的行列,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大大推动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其中“身韵”就是这一时期进步的典型。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精华所在,韵味因人而异,变化无穷,是中国古典舞的一大特色。
“身韵”的加入使中国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在中国古典舞中逐渐淡化,同时使中国古典舞更加注重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达到身心、形神和内外的融合统一。
一、中国古典舞蹈中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化与审美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舞蹈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在诸多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比如,汉唐古典舞,是大量借鉴我国汉、唐时期辉煌的艺术文化,模仿当时的乐舞和戏曲舞蹈中的舞姿造型和人物形象而创立的中国古典舞的重要部分。
自古以来,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文献、绘画、笔画等,以及流传至今的诗词等,这些内容中都或多或少记载和描述了中国古代舞蹈。
比如,《诗经》就有这样的记载: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非常生动地用“手舞足蹈”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也就是古代舞蹈产生的原因。
专门的舞者对选取合适的诗词歌赋进行编排,加入自己的情感、神韵、动作,创作出舞蹈作品。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是诗、歌、舞不分的。
在著名的唐代乐府诗《琵琶行》里写到:
“莫辞更坐歌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这说明了我们古代的舞蹈,都是以古代的诗词赋文为基础再进行编排与加工而成的。
古典舞作品的创作灵感源泉大多取自古代诗词歌赋,例如曹植所作的《洛神赋》,在诗中采取了假借洛神的方式来赞扬宓妃的舞姿优美。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将这作为题材,中国古典舞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栩栩如生地把诗词歌赋的文字语言用舞姿动作和表情神韵表达出来。
换句话说,中国古典舞完美地继承和发扬了古代的诗词歌赋艺术,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诗词中的文字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古代的诗词则为古典舞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舞蹈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
1.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之美与人物形象塑造
塑造中国古典舞的人物形象时,其审美特点往往借鉴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韵律美。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知中,韵律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仅代表节律和声韵,还表现了物体运动时的节奏和节拍。
韵律是我国古代诗词的重中之重,不仅仅对用字的平仄协调、押韵、对偶对仗提出了要求,还强调了语气声调,富有节奏。
在我国古代,文人是这样评价韵律的:
“有韵则生,无韵则死”,也就是说事物的内在韵律直接决定了其有无深远的意义,以及能否被千古传承。
这便是韵律在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中的特有存在意义。
就我国诗词来说,在选用文字时是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不仅对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还要限制每个字的声调和平仄。
人们在朗读或配曲传唱这样富有韵律的诗词时,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作品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甚至还能体会出文字之外的情感,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韵律在中国古典舞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舞蹈动作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受舞台场地、表演道具、表演者人数以及表演者的舞技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但是,中国古典舞在编排创作中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缓急”、“有无”、“收放”的强烈对比韵律以及“留白”、“旋转”、“翻身”、“弹跳”等技巧,在有限的条件中创造了无限的意境,使整个舞蹈作品达到和谐统一。
不难看出,中国古典舞在韵律审美上与古诗词相互贯通,紧密联系,要求编创者必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解读。
就人物塑造来说,韵律美塑造出的舞蹈人物形象极具东方审美特色。
以汉唐舞代表作《踏歌》为例。
《踏歌》在塑造舞蹈人物形象时,充分借鉴了我国汉唐艺术文化特色,大量模仿了当时的乐舞动作,生动体现了盛唐仕女出城踏青时的场面之壮观。
在唐朝,“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在民间风靡一时,深受百姓喜爱。
“踏”为一种要求舞者根据规律和节奏跳舞的舞蹈形式;
“歌”为要求舞者在跳舞的同时进行歌唱,即边跳边唱。
在诗仙李白的《赠汪伦》中,“忽闻岸上踏歌声”这句诗中提及的就是这种歌舞形式。
舞蹈作品《踏歌》中,要求舞者的服饰为盛唐仕女的装扮,并结合相应的舞蹈动作松膝、含颏、拧腰、掩臂和松胯等,与管弦演奏的韵律感相和,从而展现了一种特有的美,特别在模仿伎乐天形象的回眸一笑的经典舞姿时,将一个婀娜多姿、富有东方神韵的盛唐仕女的形象展现给观众。
2.中国传统文化的姿态之美与人物形象塑造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外表,尤其讲究人物的姿态之美。
从舞蹈艺术角度看,人物动作的编排严格按照一定的审美规范。
比如戏曲舞蹈中的程式化动作,每一个都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并要求舞者大量训练基本功。
东方人在动作审美方面,追求人物的曲线美,而中国古典舞在舞姿上的“拧、圆、倾、曲”就是按照这个审美标准发展的。
中国古典舞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模仿和借鉴传统艺术的各式动作,如“子午相”是出自京剧,“曲”和“倾”是借鉴与唐朝的石窟文化等,不管舞姿如何变化多端,都离不开“圆、拧、倾、曲”这几个核心动作。
与此同时,这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之深远,尤其是舞姿和形象。
20世纪中期,舞蹈家戴爱莲先生创作编排了古典舞剧《飞天》,整个舞剧借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加上传统舞蹈的一般动作规律,塑造了“飞天”这个女神形象。
作品中的舞姿活灵活现地还原了石窟中女神形象的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女神的神态、表情,使原来的静态画像“活”了起来。
整个《飞天》的舞姿动作中,无论是腰部回旋,还是颈部回旋,都离不开“圆”这一核心,实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人物形象的完美重现。
中国古典舞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学习、借鉴和模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此基础上又大胆作出了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体系。
但是塑造人物和舞蹈动作两方面都被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使之具有传统的东方审美标准。
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研究其中的韵律与姿态美感,有利于灵活塑造中国古典舞的人物形象。
二、中国古典舞蹈中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分类与体现
(一)中国古典舞蹈中的典型具象人物形象
中国古典舞具有鲜明的具象人物形象,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木兰归》,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课文《木兰辞》更是早已被纳入中学语文教材。
整部舞剧,在故事情节上变化很大:
从一开场的木兰从军、后面的木兰征战到最后的木兰还乡。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如何对沙场征战、回转故乡时人物的心理和形象进行准确把握和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舞蹈编排导演陈维亚对《木兰辞》和豫剧《花木兰》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揣摩,以身韵作为舞剧的主体,配合专业的舞蹈表演技巧和背景音乐,完美地诠释了这个经典的感人故事。
在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编导采用的是独舞的形式,通过舞者的各种翻身动作,把木兰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者的“托按掌”动作生动呈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木兰形象;
花木兰“里前桥”和“前软踹燕”的动作将厮杀战场的形象描述得活灵活现。
舞剧通过对背景音乐的减缓处理,氛围渲染的变化,舞姿动作的切换,将情节过渡到木兰“荣归故里”,同时将人物形象从刚毅的沙场英雄形象顺利过渡到温婉又调皮的少女形象,情节的过渡非常和谐。
从这部古典舞剧可以看出,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古典舞蹈中的典型抽象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舞当中,编者根据主观的想象和对剧本的情感理解塑造典型的抽象人物形象。
舞者的舞姿和动作随着背景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充分渲染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让观众全感官高度体验舞剧抒发的情感,同时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举《乡愁无边》这个例子,该作品是根据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创编而成的。
《乡愁》这首现代诗总共分成四段,描述了诗人在不同时期对“乡愁”的不同理解,情感也在发生变化。
而在舞剧《乡愁无边》中,编导并没有将整个舞剧死板地按诗歌的四段分,而是根据深入理解后,充分利用舞者的肢体语言实现“思乡的游子”情感变化的完美演绎。
编导利用一个抽象“人”将“乡愁”传递出来,和舞者对舞。
舞者用“奔跑、抱臂”等动作来表现离愁别恨,给观众的感觉是在与“乡愁”这个抽象的人物形象进行肢体对话,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异国他乡,思念故土的游子形象。
但是,在中国古典舞中,并不是所有的抽象人物形象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也有一些抽象形象是建立在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存在的。
最典型的要属古典舞《秦俑魂》。
众所周知,秦俑是秦朝时期用来陪葬的陶土制作的人像,不是具体的某个真人,属于抽象人物形象。
在《秦俑魂》这一古典舞作品中,秦俑随着鼓声的节奏逐渐苏醒,进行肢体活动,恢复了真人的感觉。
舞者利用“探掌”等富含“机械感”的动作来诠释了秦俑不能弯曲的手指和身体的其他部位。
《秦俑魂》采用的是一人独舞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秦国大军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
这样看来,抽象人物形象在中国古典舞中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配以音乐和舞台道具的意境渲染,向观众展示主题思想。
三、中国古典舞蹈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解析
(一)采用程式化动作来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
起初,中国古典舞一般选择一些历史小说、神话故事等作为舞蹈内容,或者选择一些戏曲进行改编。
因此,早期的中国古典舞基本上都是通过舞者的舞姿和一些肢体语言,包括神情等,来叙述故事情节。
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面,几乎都是借鉴模仿戏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方法,并且多数为程式化动作。
戏曲舞蹈的程式化动作,一般指的是人物的形象和动作设计。
戏曲舞蹈中的所有动作都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的,有特定的含义。
但是在现实的舞台表演过程中,程式化动作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可以针对具体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特征,作出具体的调整,不同场景中,动作的含义也会不同。
所以,事实上,程式化动作不但不会影响人物形象的灵活塑造,反而为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更好的平台。
就上世纪中期的古典舞作品《宝莲灯》来说。
在表现形式方面,《宝莲灯》是建立在神话故事基础上,采用戏曲动作来表演,配以舞蹈化的场景和后期制作。
有学者认为《宝莲灯》结合了中国京剧中“做”和“打”的元素。
相比于京剧,《宝莲灯》只是采用了舞蹈表演的形式,删除了唱词和旁白,可以说是京剧的“哑剧版本”。
这种参照京剧表现人物的方法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内心情感。
另外,我国古典舞中的“欲动式”也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戏曲舞蹈中的程式化动作。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舞蹈,还是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其在审美上都倾向于采用“欲扬先抑”,用强烈的对比,直接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
所谓“欲动式”一般就是指想要上就先下,想要前就先后的动作来表演展示。
这样做的优点有二:
一方面可以大量的反方向动作可以为完成下面的动作积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矛盾的动作来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比如在古典舞《宝莲灯》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
仙女想要看书生,可以心里又很害羞,有点不敢看,舞蹈中通过这样反复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仙女既好奇又害羞的内心世界。
虽然程式化动作为中国古典舞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更好的凭条,但从目前的审美角度看,中国古典舞在实际借鉴过程中尚且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中国古典舞很多动作直接照搬照抄程式化动作,缺乏自身的特点。
第二,中国古典舞大量使用程式化动作,导致在编排舞蹈舞姿和动作时,表现情感的方式比较单一,应该需要进一步挖掘,追求人物情感方式的多元化表现。
第三,传统戏剧舞蹈中的程式化动作的表现方式往往比较夸张,中国古典舞在照搬之后若不经过创新调整,就会导致舞蹈整体效果失去美感,变成一台哑巴戏剧。
第四,中国古典舞舞者在表达内心情感时太过戏剧化,缺乏舞蹈属性。
虽然中国古典舞的诞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传统戏曲舞蹈上,在发展中难免会与戏曲的形式产生混淆,但应该在借鉴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特有元素,发展成独具一格的舞蹈风格。
(二)采用真实布景与道具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情感
起初的中国古典舞蹈在选择舞台布景和道具方面非常花心思,大量采用真实的舞台布景和道具来帮助舞蹈演员更好地诠释内心情感。
正所谓,艺术源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此,真实的舞蹈场景和道具的使用,有助于舞蹈者的舞台表演。
真实的舞台场景可以使舞蹈的表演效果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容易把作品人物的内心情感给表达出来。
与此同时,这种舞台背景和道具的使用,与话剧的感觉相似,提高观感的真实性,增强代入感,为观众提供深层的艺术享受。
在舞蹈作品中,当其更偏向于“讲故事”时,为了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可以采取提升场景和道具真实性的方法。
在传统的戏曲舞蹈中,存在着很多念白和唱词,且观众大多十分了解戏曲舞蹈的表现形式,在道具的选用和动作的编排上,可以选择写意性的。
例如,在表演中,利用马鞭这一道具代替马,从而表现出策马奔腾的动作。
而中国古典舞中,受到观众群体广的限制,防止观众曲解或误解情节、情感,从而导致观感大幅下降。
而真实化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观众的观看体验。
在此,以《宝莲灯》这一作品为例加以分析,若观众没有全面的了解剧情发展的背景和戏曲舞蹈的程式化动作,仅仅通过书生的“探”、“看”、“张望”的动作,难以明确书生的行为,无法了解他正在观赏华山美景。
与此同时是,仙女的舞蹈动作难以使观众了然她的身份,导致观众始终带着疑惑观赏,无法领悟后续情节的发展。
因此,在《宝莲灯》的录影中,应用了真实性的舞台布景和道具,例如,假山、烟雾等。
从而使观众明确书生和仙女各自的身份,从而利用道具和服饰的变换来展现环境的变更,从而保证观众对情节的理解。
综上所述,《宝莲灯》这一中国古典舞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方式如下。
其一,结合戏曲舞蹈中表现动作的程式化特征,实现人物特点的塑造。
其二,在摸索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道路上不停歇,采用舞台布景和道具的布置等方式,实现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烘托人物情感,提高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至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最初创建中国古典舞之时,不仅吸取了戏曲舞蹈艺术的净化,还与舞台表现相结合,实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探索。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梁宇,早期的中国古典舞作品勇于向其他艺术形式借鉴,大胆地进行创新,坚持探索,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典舞风格。
(三)将“身韵”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所在,使中国古典舞逐渐独立于其他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舞蹈品种。
起初,中国古典舞充分学习和借鉴了中国戏曲舞蹈和传统武术的元素,并加以归整。
中国古典舞的研究工作者对武术和戏曲进行了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并分别以美学角度和动力学角度对其特征加以提炼,将其与舞蹈、舞台等相关的动作要素进行提取,实现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身韵训练体系,即为“形、神、劲、律”。
在身韵中,既融入了传统武术的太极劲,还结合了传统审美的圆艺术,此外,吸取了戏曲舞蹈的身形兼备,最终实现了舞蹈表演和民族审美的完美融合。
正式创立了身韵系统后,中国古典舞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体系也日益清晰。
后来创作的中国古典舞作品大多结合“身韵”的审美加以编排。
毋庸置疑,“身韵”的形成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是古典舞逐渐脱离戏曲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独立发展的重中之重。
身韵体系的创建使中国古典舞在舞蹈编排和动作舞姿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中国古典舞也逐渐利用身韵取替了戏曲舞蹈的程式化表现形式,实现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方式。
前面举的《木兰归》的例子,编导在这部舞剧中通过巧妙利用身韵体系,将花木兰这一巾帼不让须眉的舞台形象完美呈现给观众。
在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舞者的动作、内涵精神、动与静的节奏对比、点与线的发力方式等方法,使人物形象内外如一。
如对于借鉴自中国戏曲舞蹈的“子午相”在木兰出场造型的运用,“圆”与“拧”的站姿尽显巾帼英雄的飒爽风采。
而在“云手”、“晃手”等动作中,舞者将腰作为轴线,用躯体画出圆的运行轨迹,展现了动作的美感。
巧妙的应用了“形、神、劲、律”和圆的舞蹈特征,其一,符合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审美,其二,恰如其分的展现了花木兰刚柔并济的美感,无论是在人物情感的表达方面,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拧、倾、圆、曲”等表现形式,则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韵律美,使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刚劲有力,神形具备。
由此可见,自从确立了中国古典舞身韵体系后,不管是塑造任务形象领域,还是编排舞蹈动作领域,其进步十分显著,并且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舞蹈派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起初对戏曲舞蹈和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特点的照搬照抄后,随着专业人士的加入,开始大胆创新,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如戏曲、芭蕾、武术等)的表演技术之后,取长补短,探究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和方法,创建了以“身韵”为核心的训练体系,形成了极具古典舞特色的审美特点。
在现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创作过程中,编者更加看重人的性格、形象和情感等因素,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尝试了多种方法。
进行具象人物形象的表现时,古典舞更侧重动作的表现;
进行抽象人物形象的表现时,编者多使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将任务的心理历程形象的展现出来。
伴随着如今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舞台技术日益提升,新兴的艺术表现技巧的融入,实现了舞蹈编排、人物形象塑造、场景布置和道具应用的创新,推动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敏.敦煌壁画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研究—动静中的三十六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4):
89-90.
[2]解梅,陈红.唐代的胡旋舞略谈[J].兰台世界,2010(4):
45-48.
[3]秦朗.试论古典舞女性角色的肢体表达—以《声声慢》为例分析古典舞女性的形象塑造[D].北京舞蹈学院,2014.
[4]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5):
[5]金浩.试论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发展与演进[J].舞蹈学院学报,2014(6):
[6]李梅芳.诗词歌赋的人文启示[J].新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
56-58.
[7]赵晓蕾.知人论事-京剧旦角与中国古典舞女性角色塑造比较[D].北京舞蹈学院,2014.
[8]李栗洁.论中国古典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手段—以中国古典舞《家梅表姐》为例[J].大众文艺,2014(8):
89-90.
[9]龚倩.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10]江东.古典舞新论—古典舞卷[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