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防空教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85393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防空教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生物武器的特点

(六)对生物武器的防护

(七)生物武器与其它武器的比较

科目:

人民防空和“三防”教育

内容:

人民防空和防空袭行动

目的:

1.使同学们了解人民防空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现代高技术战争空袭的特点与其破坏严重性;

3.掌握防空袭警报音响信号的特征;

4.掌握基本的防空袭行动自救互救方法。

时间:

1课时

方法:

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

空袭与反空袭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及重要经济目标是空袭打击的重点。

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事关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组织动员人民群众,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经济损失,保存战斗力。

1.扎实的爱国主义教育;

2.有利于形成和提高城市人防的整体防护能力;

3.人民防空技能能在平时灾害事故中直接发挥作用;

4.人民防空教育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空袭是战争爆发之初,甚至是贯穿于战争全过程的最主要进攻手段。

运用高技术手段(如CI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和使用高技术武器作战,是战争史上继冷兵器、热兵器、热核兵器之后的高技术兵器阶段,称为高技术战争。

以空袭为先导并贯穿于始终,已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且日益显现出巨大作用。

1.空袭范围大,精度高,没有“安全”地域

美军空袭作战,首先集中电子战力量对对方实施大范围、全频段、高强度的信息压制,使对方的防空系统变成“瞎子”和“聋子”,然后集中使用多种空袭兵器和空袭手段向对方重要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一体化空袭。

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科索沃战争到阿富汗战争,空袭兵器的制导精度越来越高。

无论巡航导弹还是激光制导炸弹,目标命中误差都在10米以内。

这就意味着,对于桥梁、地下防护工程几乎都能直接命中。

如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境内交通干道上所有主要桥梁,甚至全国3/4的步行桥梁全部被空袭直接命中摧毁,使得全国交通一下子陷入全面瘫痪。

这种高命中率对防空斗争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2.突然性强

空中发动袭击的突然性进一步增强。

自古以来,突然袭击、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是兵家行之有效的惯用手段。

由于飞机导航技术的提高和航速、超低空飞行能力增强,特别是隐形技术的问世和航天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战争中来自空中的攻击变得更隐蔽,更不可预测,也就是说更适合于发动突然袭击。

机载空地导弹可直接实施“超视距”空袭(人的视力范围有一定限度,天气晴朗时,飞行员在空中看到一架战斗机的平均距离是8千米左右。

有的飞行员可在20千米以外看到飞机,所谓超视距空战就是“看不见就打”的空战)。

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突然空袭战例比比皆是,大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对我们防空斗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破坏力大

在近年的局部战争中,有70%的高技术兵器运用在空袭作战行动中,空中袭击的毁伤威力上了一个台阶。

随着高科技在航空、航天兵器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空袭兵器的射程和长途奔袭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使得空中攻击范围变得越来越宽广。

如洲际导弹的射程在12000公里以上,速度超过20倍音速,从东半球打到西半球只需30分钟。

由于兵器的运载能力和炸药性能的不断提高,炸弹、导弹的摧毁杀伤能力大大增强,且不说核武器或生物、化学武器,即使常规武器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大。

现代化战争中空袭的毁伤威力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使得防空部门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1.牢记防空袭警报信号

①预先警报

鸣36秒,停24秒,反复三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三分钟。

这类警报是预先告知居民,敌人可能对城市进行空袭,告诫人们提前做好防空袭的各项准备工作。

②空袭警报

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三分钟。

这类警报是在敌机或其他空袭兵器已经临近城市上空,空袭行动即将或已经开始时实施放的,通知人们迅速采取疏散、掩蔽等防护措施。

③解除警报

连续鸣3分钟。

这类警报是在空袭或空袭情报消除后施放的,告知人们空袭情况已经解除,可以按防空袭计划进行清理和消除空袭后果,恢复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熟悉周围环境,听从指挥

3.学会在突然袭击时快速防护

(1)伪装

伪装,作为防空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各种隐真示假手段遮蔽欺骗敌人的侦察监视,达到不被敌人发现的目的。

侦察监视的技术途径不外乎利用可见光、电磁波和红外线等物理条件去发现目标。

如果我们有效控制和利用这些条件,就可以遮蔽欺骗敌人的侦察。

譬如,可根据目标性质和环境特征,运用施放烟幕、人工遮障、迷彩、人工植被、改造地形、改变目标外形和电磁辐射及红外辐射特征、消除目标痕迹等办法,尽量使目标与背景融合,从而降低目标被发现的概率。

选用当时当地的草木、土壤、沙石作原料,用与现地颜色相一致或相协调的染料配成涂料进行喷涂或涂抹,可防可见光、红外和多光谱照相侦察;

采用喷洒散热油漆、涂红外吸收材料和泡沫塑料等方法,可减少目标与背景的热辐射差,防敌热成像侦察。

修筑假的道路、阵地,摆放假的飞机、车辆,布置假的导弹、坦克,都可以混淆敌人的侦察,达到伪装欺骗的目的。

(2)疏散

疏散,是指在战争爆发前后,把城市内的人员、物资、工厂、设施等,有计划地分批疏散、转移、搬迁到安全地区,以达到减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减轻城市供应负担,保存战争潜力的目的。

疏散通常分为早期疏散、临战疏散和紧急疏散三种。

现代局部战争中疏散防护的重点是临战疏散。

(3)躲避

有利的地形和不良的气象环境,只要利用得好,都能起到较理想的躲避防护作用。

譬如林地、沟渠等地形地物和雨天、雾天、黑夜等气象环境,可以躲避敌人的侦察;

假山、坚固建筑物等,可以遮蔽弹片和冲击波。

当你没有及时进入人防工程时,就可以采用躲避进行防护。

躲避防护时应当注意:

高技术空袭强调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些目标通常会产生次生灾害,容易造成间接杀伤。

因此,躲避时应做到四避:

一避高大和架空建筑物;

二避核化危险源;

三避火源、水源;

四避人口密集区。

(4)掩蔽

掩蔽,就是利用人防工程和地下(地面)坚固设施进行隐蔽。

人民防空工程也叫人防工事,是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核武器及其防护

使同学们了解核武器的基本知识,掌握核武器的基本防护方法。

教学讲授,动作示范。

1.什么是核武器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2.核武器的特点:

杀伤破坏因素多、程度重、范围广、时间长

(二)核武器的威力及其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请点击画面)

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梯恩梯”(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

它的含义是指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冷战时期各核大国曾经对大当量值核弹非常的追求。

苏联曾经设计过当量1亿吨当量的名叫“赫鲁晓夫炸弹”的核弹。

但是考虑到环境影响和使用条件实际制造出来只有5000万吨当量。

这枚核弹在试爆的时候产生的热风在9万多平方公里内的区域都具有杀伤力(湖北省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1万平方公里内的全部砖石和木造建筑物被摧毁。

实验地在虽然远在北冰洋,但是芬兰地区的玻璃窗户仍然受到了损坏。

在爆炸的中心地带,厚3米、方圆15-20公里的冰层被汽化。

而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当量只有1.5和2万吨。

爆炸中心的风速大约是440米/秒,相当于12级台风的风速的10倍。

爆心附近的房屋瓦片等纷纷“起泡”,木质房屋达到着火点自动自燃。

主要特征为火球不接触地面,初期为球形,很快变为扁球形。

几秒或几十秒后,火球冷却成灰白色,或棕褐色的烟团,并继续上升,不断扩大,同时地面上掀起一股尘柱。

最初尘柱和烟云不相连接,随后尘柱迅速追及烟云,形成爆炸特有的蘑菇状烟云。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五种。

(1)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核爆炸时,会放出大量热能。

太阳中心的温度约二千万度,表面的温度约六千度,核爆炸火球内部的温度高达三、四千万度;

火球表面的温度可达八千度左右。

核爆炸的光辐射比太阳还亮。

光辐射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烧伤,照射到人的体表会引起直接烧伤;

使衣服或所处环境着火可造成间接烧伤;

强光可使人眼底烧伤或暂时失明,即“闪光盲”。

光辐射引起的火灾可造成大范围的破坏。

(2)冲击波

 冲击波核爆炸形成的高温高压气团以极高的速度向外膨胀,猛烈压缩和推动周围介质所产生的高压脉冲波。

核空爆造成的冲击波不仅仅是狂风。

首先是静态超压,高压和真空会急速的拉扯建筑物,造成长达数秒的高强度反复,从而导致建筑承重结构疲劳、松散,而随后的狂风一扫就将爆炸中心部位抹平了。

在冲击波覆盖范围内,基本不可能有人存活。

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房屋又多是木质结构、层高较小。

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把城市摧毁。

而现在的城市充满了钢筋混凝土的摩天大楼,高密度高强度的建筑会极大削弱核弹的冲击波威力。

(3)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对人员和物体的损伤程度取决于吸收剂量,单位是戈瑞。

早期核辐射的强度由于空气吸收,随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

因此,即使千万吨级的大气层核爆炸,早期核辐射杀伤破坏半径也不超过4公里,其主要杀伤破坏对象是人员和电子器件。

人员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瑞以上剂量照射时,会发生急性放射病。

电子器件在大剂量或高剂量率作用下会严重损坏。

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

疲劳、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

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4)核电磁脉冲

 电磁脉冲核爆炸产生的强脉冲射线和周围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向外辐射的瞬时电磁场。

它的脉冲宽度很窄,频谱很宽,强度可达到比普通无线电波高百万倍。

当其遇到适当的接收体时,可在瞬间产生很高的电压和很强的电流,损坏电子或电气设备,使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失灵。

爆炸当量相同时,电磁脉冲的强度随爆高的不同差别很大,其中以超高空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效应最强,作用范围最广,可达远离爆心数千公里的目标,对飞行中的卫星和导弹威胁很大。

由于大气的衰减作用,高空核爆炸产生的热、冲击波、辐射等效应,对地面设施的危害范围都不如电磁脉冲效应大,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已研制出核电磁脉冲弹,增强了电磁脉冲效应,而削弱了冲击波、核辐射效应,电磁脉冲的破坏力明显增大。

电磁脉冲灾害成为没有蘑菇云的人类巨灾!

(5)放射性沾染

在核爆炸的蘑菇烟云中,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与带到烟云中的地面尘土混合在一起,造成对其人员、空气、地面、物资等污染的现象叫放射性沾染。

沾染区面积大的可达上千平方公里,人员在核爆炸后数小时甚至数天内一般不能在该区域行动。

放射性沾染的主要杀伤对象是人和其他动物。

其强度比早期核辐射低得多,但作用的时间却长得多。

它对人员的直接伤害有射线外照射、沾染皮肤造成灼伤和吸入放射性物质造成内照射。

环境的沾染还会对人类造成间接危害。

听到核武器袭击的警报时,家庭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或熄灭炉火、关闭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按预定方案,迅速有秩序地进入指定的人防隐蔽工程,并按指定位置坐好。

(1)室外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

减少暴露表面,争取重型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

发现爆炸闪光,忌看火球,应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时,要迅速(2秒钟内)利用三五步内的地形就地卧倒。

遇到较大的地形地物时横向卧倒;

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

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

卧倒的动作要领:

双手交叉垫胸下,闭眼收腹闭嘴巴。

两腿伸直且并拢,低头憋气用物遮。

双手交叉胸下,头夹于两臂之间,两腿并拢夹紧,双肘前伸支起,闭眼闭嘴憋气,胸部离开地面,重点保护头部。

人员卧倒后,能减少冲击波迎风面积;

闭眼、遮脸、压手、头部下压,能减少光辐射的烧伤。

核爆炸时,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

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遮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

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

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间接伤害。

(2)室内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防护的原则是:

利用坚固的建筑部位 

家具,减少暴露,设置屏障,保护重点部位,减少碎片杀伤。

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利用墙角应利用墙角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卧倒。

应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玻璃片使人员击伤或造成其他间接伤害。

冲击波过后,应立即抖落身上的尘土,迅速进入人防工程进行防护。

若没有人防工程,也可以进入冲击波袭击后未倒塌的建筑物内,关闭门窗,防止放射性灰尘进入室内。

(3)在放射性沾染区的人员防护方法 

人员在沾染区行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

不要随便接触沾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

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

行进时,应按照专业人员设置的标志,避开沾染程度较高的地域。

应选择路面结实、街道较宽的背风墙侧行。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脚步要轻,尽量缩短在沾染区的时间;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车窗,盖严棚布,加大车距,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4)在安全区转移人员的防护方法 

转移至安全区的人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

例如:

人员应侧风站立,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服装一件一件的脱下消除,消除后,有顺序地放到上风方向。

对服装消除的方法通常有拍打法、扫除法、洗涤法。

人员皮肤受沾染用毛巾或纱布擦拭。

擦拭时应从上到下,顺着一个方向进行。

擦一次,将毛巾翻叠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

误食沾染食物和水时,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法排出,有条件的,可按照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体排出。

(5)放射性沾染的消除方法 

人员离开沾染区后,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沾染。

利用扫帚、树枝等自行或相互扫刷、拍打,清除服装上的放射射性灰尘。

扫刷、拍打时,人要站在上风方向。

然后脱去面具或口罩,漱口、擤鼻,并用水和擦洗身体的暴露部分。

缺水时,可用毛巾等擦拭,擦一次,折叠一次。

在条件许可时,应用淋浴的方法冲洗,也可在未受沾染的江河中洗澡,进行全身消除。

受染服装用清水、肥皂洗涤效果更好。

洗后要进行沾染检查,得到允许方可离去。

无仪器检查时,要注意对暴露和易存积尘垢的部分(如耳、鼻等)多洗几次。

人民防空和三防教育

使同学们了解化学武器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武器的基本防护方法。

一课时

“这个世界只要有战争,军事家们就绝对不会对毒气置之不理。

毒气是一种杀人的更高形式。

”1919年化学战创始人,德国科学家弗里茨·

哈柏教授在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

20年后,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正在战场上长期地、有组织地、大规模地进行违反国际法的化学战的国家只有日本。

1938年徐州会战、安庆战役后,日军加快了大规模实施毒气战的步伐。

据不完全统计,侵华日军先后在中国17个省、市的77个县、区,使用毒气武器数千次,毒气种类有芥子气、光气等糜烂性、刺激性、窒息性毒剂。

中国成为化学战最大的受害国。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向各部队派遣了“野战瓦斯队”等化学战部队,在上海、南京、忻(xīn 

)口、武汉等战役中都大肆施放毒气,并且将受到毒气伤害而丧失战斗力的中国士兵就地刺杀。

日军在战略相持阶段的历次重大战役中,尤其是在受到中国军队强大压力或败北之际,更加野蛮地进行毒气战。

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叫毒剂。

装有毒剂并能将其形成战斗状态的武器和器材,叫化学武器。

(二)化学武器的特点

1.以毒性杀伤人畜,不损坏设备器材

2.中毒途径多

3.杀伤范围广

4.持续时间长

5.受气象、地形条件影响大

1.神经性毒剂

它是一类能破坏神经系统的毒剂,主要有沙林、维埃克斯(VX)等。

人员可通过吸入或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主要中毒症状是瞳孔缩小、胸闷、多汗、全身痉挛等。

神经类毒剂是属于速杀、致命程度极高、一沾即死型的毒剂。

其毒性比常被用来自杀的农药敌敌危(它也是神经性毒剂)大一千到几千万倍

2.糜烂性毒剂

它是一类能使细胞组织坏死溃烂的毒剂,主要有芥子气、路易氏气。

人员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引起中毒,毒害作用通常比较缓慢,主要中毒症状是炎症、溃疡。

3.全身中毒性毒剂

它是一类能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的毒剂,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

人员可通过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主要中毒症状是口舌麻木、呼吸困难、皮肤鲜红、痉挛等

4.窒息性毒剂

它是一类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造成窒息的毒剂,主要有光气等。

人员可通过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缓慢,主要中毒症状是咳嗽、呼吸困难、皮肤从青紫发展到苍白、吐出粉红色泡沫样痰等。

5.刺激性毒剂

它是一类能刺激眼睛、上呼吸道和皮肤的毒剂,主要有西埃斯(CS)、亚当氏气等。

人员可通过吸入、接触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主要中毒症状是眼睛疼痛、流泪、喷嚏、咳嗽及皮肤有烧灼感。

6.失能性毒剂

失能剂一般分为精神失能剂和躯体失能剂。

前者主要是引起精神活动紊乱,产生幻觉,代表物毕兹(BZ);

后者主要是引起运动功能障碍、瘫痪、血压和体温失调、视觉和听觉障碍、持续呕吐腹泻,代表物四氢大麻醇。

从而丧失战斗力。

及时发现化学武器袭击的情况是做好防护工作的前提。

除使用专业装备器材进行侦察报知外,还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

运用“听”、“看”、“闻”、“侦”等多种手段。

(1)观察投放迹象

敌机在布洒毒剂时,一般飞的较低,机翼下面喷出有色烟雾,与洒农药相似。

落在地面上有油状液滴或粉末。

若使用毒气弹,炸声低沉,并产生有色烟雾云团,弹片大,弹坑小,弹坑附近有液滴斑点或粉末等物。

(2)观察动植物的异常变化

动物对毒剂较敏感,症状出现快。

如蜂、蝇飞行困难,抖动翅膀。

鸟、鸡、鼠、兔、羊、狗等眨眼,瞳孔放大或缩小、流口水、站立不稳、呼吸困难等。

植物染毒时,叶子会出现有色斑痕,茎叶会卷缩甚至枯萎,毒剂落在花上,花朵会有明显的颜色变化。

(3)观察人员的异常感觉

大部分毒剂都有一定的气味,并对人体产生刺激作用。

空气中突然出现某种气味,或人员出现视力模糊、流泪、口舌发麻、呼吸困难、胸闷、皮肤有烧灼、发痒、刺痛等感觉,说明可能中毒。

防护是阻止毒剂通过各种途径与人员接触所采取的措施。

听到化学武器袭击的信号、发现敌人实施了化学武器袭击或进入染毒区时,都要进行防护。

听到解除警报信号或得到人防部门允许后才能解除防护。

在遭受化学武器袭击时,进行个人防护、消毒和不防护、不消毒的结果大不相同。

防护方法有两种:

一是集体防护。

就是一定数量的人员利用有防护设施的人防工程进行防护。

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防护方法,也是防敌化学武器袭击的基本措施。

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应充分利用。

进入人防工程时,应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进入;

进入后不得随意进出,防止带入毒剂;

为了减少人防工程内氧气的消耗,人员要减少活动。

二是个人防护。

就是个人利用防护器材进行的防护。

个人防护时,应首先迅速穿戴好防毒面具,保护呼吸道和眼睛,而后视情况穿着防毒衣,带上防毒手套进行全身防护。

如没有制式防护器材可利用时,应利用身边易得的浸碱口罩、风镜、雨衣、皮(棉)手套、塑料布、雨鞋等简易器材进行防护。

遭化学武器袭击后,需要通过染毒地域时,应在个人防护的基础上,携带必要的生活用品,选择上风处地质坚硬、干燥的道路,尽量避开弹坑和有明显液滴的地点,快速通过。

使毒剂失去毒害作用所采取的措施叫消毒。

在各类毒剂中,只有呈液滴状使用的毒剂,如芥子气、VX等需要消毒,而对光气、氢氰酸、毕兹等毒剂,一般不需要消毒。

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

(1)对身体消毒

当毒剂液滴滴落到人体上时,应立即脱去染毒服装,或撕去染毒部分,用活性白土粉或棉球甚至可以用干净土块吸去皮肤上的毒剂液滴,然后用棉球蘸专门的消毒液擦拭,吸擦时要防止扩大染毒面积。

当没有专门消毒液时,也可用5%--10%小苏打水、肥皂水或大量清洁水冲洗,消毒越及时,效果越好。

对眼、鼻消毒应用2%的小苏打水溶液或大量清水冲洗,并多次漱口。

(2)对染毒服装消毒

对染毒服装消毒,应在远离居住区的下风方向进行。

棉织品用2%小苏打水煮沸30—60分钟即可消毒。

其他服装可用热蒸汽消毒。

暂时不用的衣物制品,也可用通风、日晒的方法消毒。

(3)对染毒食品消毒

对有包装的罐头类食品,只需对表面消毒后,就可食用。

瓜果可以冲洗或去皮消毒。

对没有包装的食品,一般应当销毁。

战时,应把食品和饮用水存放在各类密封容器中。

(4)对染毒水消毒

当水源染毒时,可利用制式净水器或自制净化装置消毒。

消毒时,在水里加入适量的漂白粉和混凝剂,搅拌均匀,待沉淀后过滤净化。

染毒的食物和饮用水,虽然经过处理,但不经专业人员化验和检验,坚决不许食用和饮用。

只有专业人员化验确定无毒后,方可食用。

使同学们了解生物武器的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武器的基本防护方法。

(一)什么是生物武器?

1940年日本“731部队”驻扎在离哈尔滨市20公里的平房地区,他们拿活人作实验,残害了无数的爱国志士和抗日的同胞。

这支部队又叫“细菌部队”。

他们使用的“陶瓷炸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武器”。

生物战剂及施放它的武器、器材总称生物武器。

生物战剂是指在战争中使人、畜致病,毁伤农作物的微生物及其毒素。

通常分为细菌、立克氏体、衣原体、病毒、真菌和毒素六大类。

(三)生物战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