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同高二历史发相同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8250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同高二历史发相同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一同高二历史发相同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一同高二历史发相同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一同高二历史发相同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一同高二历史发相同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同高二历史发相同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一同高二历史发相同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同高二历史发相同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同高二历史发相同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林则徐——主要是保卫国家,

虎门消烟:

时间——1839年

主要人物——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针对国家——英国、美国

性质——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C:

过程

1840年6月英国封锁珠江口挑衅,战争开始。

英国军队北犯,达天津白河口。

道光帝撤林则徐,派琦善到广东谈判。

1841年,英国侵占香港岛及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

1842年8月,英到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

双方签定《南京条约》

D:

关于《南京条约》

性质: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签约时间:

1842年

条约包括:

1843年的南京条约附件

内容:

割地——香港岛。

损害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开商埠——上、宁、福、广、厦。

最能体现这时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目的

领事裁判权——损害司法主权

租界——损害领土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包括: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影响: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斗争性质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

新思潮开始萌发——人物(林、魏)

核心:

向西方学习

代表作: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评价: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56年——1860年

国家:

英国和法国(主谋)美国和俄国(帮凶)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概况:

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袭击广州城,战争爆发。

1858年占天津。

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外国公使进北京

十口通商(最北营口、最南琼洲、长江最深汉口、南京等)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个口岸自由航行

赔款、内地经商、传教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割地——九龙司、赔款、开商埠——天津

沙俄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我国北方150多万平

方公里领土

中国门户被进一步打开——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3)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起义建号(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太平天国”)——称王(武宣东乡)——建制(永安、初步建立政权)

定都天京

1853年

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平均分配土地和财产

革命性——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损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无法实现

全盛时期

北伐:

时间——1853年

目的——为推翻清朝统治

人物——林凤祥、李开芳

结果影响——失败。

为西征和东征创造了有利的战场形势

西征:

时间——1853到1855年

目的——巩固天京大本营

人物——石达开

结果影响——鄱阳湖口大败湘军,巩固天京大本营

东征:

时间——1856年

目的——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人物——秦日刚、石达开

结果影响——摧毁江南、江北大营;

太平天国达到全盛

天京变乱

1856年

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后期斗争

1856年——1864年

重要文献:

《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干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

政治、经济、文教、外交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第一个方案、向西方学习、不能实现。

失败

1864年

历史意义: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起义

失败原因——客观、主观

新特点——反侵略反封建、学习西方

作用——最高峰、严惩中外反动势力

教训——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A资本主义列强继续侵略中国:

经济上控制中国的内政和海关,逐步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手段也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过渡。

军事上先后发生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外交上先后迫使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

B清政府完全被列强降服《辛丑条约》标志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

C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19世纪60—年代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D抗争和探索

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的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派与顽固派:

不同点:

政策(中国近代化最早的探索,把新思潮付诸实施)

相同点:

本质和目的

时限;

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核心:

地方实力派

内容:

(1)近代军事工业“自强”60—70年代

(2)近代民用工业“求富”70—90年代

(3)海防和近代海军

(4)近代教育

评价:

没能

引进、培养、刺激、一定抵制

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背景:

受外商在华企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的诱导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来源:

官僚、地主、商人

企业:

特点:

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妥协性

影响:

为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提供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壮大创造条件

中国无产阶级的兴起

背景;

外商在华企业、洋务派企业、民族资产阶级企业

19世纪40——50年代

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人少集中——便于组织斗争

来源农民——便于工农联盟

受三重压迫——革命最坚决

早于资产阶级产生、政治上无权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对外扩张

过程:

A1894,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中日双方

正式宣战,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方针。

B平壤战役中,清军将领马玉昆,左宝贵(回族)英勇杀敌,日军占领平壤。

C黄海战役,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督战,致远舰邓世昌撞敌舰,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壮烈牺牲,北洋水师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

战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不许舰队巡海迎敌,使日本取得制海权。

D辽东战役,日军一路过鸭绿江,清军将领聂士成率部抵抗,日

军占九连城。

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占大连,旅顺。

日军在旅顺制造大屠杀。

E威海之役,1895年初,日军海陆夹击,占领威海卫。

1895年,李鸿章与伊腾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①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②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③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⑤开辟内河新航线

⑥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最能体现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特点,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②标志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戊戌变法

一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争相资本输出,进一步破环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概况:

①19世纪末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②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威信思想的传播

1.早期维新派

2.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

1时间:

19世纪90年代初

2康著书立说:

A地点:

万木草堂讲学

B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C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相结合

③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阐述变法道理

3.维新活动

(1)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

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成立

(2)创办刊物《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4)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施政纲领。

(5)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4.百日维新

(1)开始;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2)内容:

①政治:

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撤并政府机构。

②经济:

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等。

③文化教育:

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废八股取士设译书局。

准许设立报馆、学会等。

④军事:

裁汰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3)失败:

①变法遭到顽固派激烈反对,慈禧任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并控制人事任免权。

②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③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法令(保留京师大学堂),逮捕维新派。

④谭嗣同、杨锐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4)历史意义:

①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

③变法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5)失败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了改良办法。

②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大人民群众。

(6)教训:

它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

义和团运动

一、兴起

1义和团原称义和拳,首先在山东兴起

21898年,赵三多领导拳民在山东冠县攻打教堂,揭开了运动序幕。

31898午,平原县义和拳在朱红灯的带领下取得平原县大捷,此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

4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评价:

具有爱国性质;

放松对清朝统治者的警惕,带有盲目排外性质。

⑤山东巡抚毓贤对义和团采取安抚政策,清政府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疯狂镇压义和团

二、发展

①1900年,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灭”为“招抚”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

②义和团进入北京,曹福田、张德成率义和团进天津。

三、抗击八国联军运I抗击

①在廊坊、杨村一带阻击,参加保卫天津的战斗。

②北京义和团猛攻东交民巷使馆和酉什库教堂。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四、历史意义

1是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2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背景;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二、经过

(1)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由英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

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杨村一带遭义和团阻击,清政府被迫宣战。

(2)侵略军攻打大沽炮台,向天津进攻,在天津成立都统衙门。

(3)8月攻陷北京,在紫禁城成立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

三、结果:

1.签定:

1901年,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等国签订《辛丑条约》

2.内容

(1)赔款: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

(2)军事:

拆除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进驻北京—山海关的战略要地,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派兵保护。

(3)政治:

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得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续用。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3.影响: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确立,中国半殖民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深化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

社会主要矛盾:

两大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群众同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矛盾。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利用清政府,用政治、经济对华侵略。

辛亥革命后

(1)机要控制中央,又要深入地方,还要霸占边疆。

(2)一战爆发后,日本的“二十一条”取得独霸中国的地位。

(3)扶植各派军阀势力,‘分二治之“,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划分”势力范围“

二、辛亥革命(革命党人推翻清王朝的斗争)

三、辛亥革命的余波(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

一、革命的准备

1.同盟会的建立

(1)背景:

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党

(组织准备)

(2)时间:

1905年8月

(3)地点:

东京

(4)性质:

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机关刊物《民报》

(6)纲领

A内容:

民族、民权、民生

B评价:

革命性

2.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

(思想准备)

(1)内容:

要不要暴力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要不要改变封建制度

(2)作用:

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二.革命形势的发展

1.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A时间:

1906年B意义:

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

(2)“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

B地点:

广州

C意义:

同盟会成立后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推动全国革命形势。

2.保路运动

(1)背景A.20世纪初收回路权的斗争

B.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实质把铁路建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

(2)时间:

1911年

(3)概况A.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

B.同盟会员吴永珊领导,四川荣县宣布独立

C.同盟会员龙鸣剑组织保路同志军,一度包围成都

(4)意义:

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革命发生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A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纷纷独立

B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

四、中华民国建立

1.时间1911年1月1日

2.南京临时政府诞生(革命性—人员组成、法令;

局限性—对帝国主义态度)

3.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4.颁布《临时约法》

A.主要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各民族一律平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B.评价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进步的意义

五、革命果实丧失

1.原因A.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伪装下扶植新代理人

B.立宪派和旧官僚混进革命阵营

C.革命派自身的软弱和妥协

2.概况A.帝国主义策划“南北议和”

B.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

C.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六、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成果:

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影响: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七、革命的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辛亥革命的余波

一、北洋军阀政权建立

1.时间:

1912年4月

2.标志:

临时政府正式迁京

3.加强专制:

A政治:

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

B军事:

加强北洋军,削减革命军

C外交:

善后大借款,出卖国家主权

二、二次革命

1913年

原因:

袁世凯倒行逆施

经过:

A袁世凯首先向国民党发动进攻

B李烈钧等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

C国民党力量遭严重打击

三、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3年)

②解散国民党;

解散国会

③废除《临时约法》;

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成为终身总统

⑤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1915年底)

四、护国运动

1.背景:

①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号召武力讨袁

②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

③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复辟

2.过程:

①蔡锷等在云南起兵讨袁(1915年底)

②各省纷纷独立

③袁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春)

④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3.结果:

袁世凯取消帝制;

民主并未真正实现。

4.启示: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谁也不能做中国的皇帝。

四、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原因: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C.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于新式工业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帝国主义侵略

五、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1.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强占唐努乌梁海

2.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制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3.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一、时期特征:

中国人民艰苦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历史。

二、四个阶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1927年7月)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

(3)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9月)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2)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以维持其统治。

(3)“一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因而在思想文化上需要一个启蒙运动。

二、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2.主要阵地:

《新青年》

3.重要活动基地:

北大(蔡元培1917年任北大校长。

他在教育思想“兼容并包)

4.代表人物:

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鲁迅胡适

三、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四、评价

1.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2.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五、新发展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2.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五四运动

一、背景:

1.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2.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使中国革命有了领导力量。

3.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由于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先进分子,宣传十月革命有了新发展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

4.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遭到无理拒绝。

二、爆发

1919年5月4日

2.地点:

北京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三、过程

1.第一阶段

(1)时间:

5月4日——6月3日

(2)中心:

(3)主力:

学生

(4)斗争:

火烧赵家楼

2.第二阶段

6月3日以后

上海

工人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四、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捕去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3)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五、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比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功绩:

“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3.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新旧民主主义比较

A.相同:

性质、任务、主力

B.不同:

领导阶级(根本)、结果、前途、指导思想

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②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在《新青年》出版的讨论马克思主义

的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系统地

介绍马克思主义。

⑧《新青年》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一大批先进青年

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等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先后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1.

(1)第一共产主义小组——上海(陈独秀)

(2)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3)汉口、长沙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2.活动:

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马克思主义。

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