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77541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Word下载.docx

《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Word下载.docx

作业布置情况:

1.国家平面控制网是采用什么方法建立的?

分为几个等级?

2.导线布设通常有哪几种形式?

其外业工作有那些?

3.在什么情况须建立测区独立控制网?

教学内容

板书或旁注

第七章小区域控制测量

一、国家基本控制网

1.平面控制网

方法:

建立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常规方法有精密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

导线——导线测量是在地面上选择一系列控制点,将其依次连成折线称为导线。

三角测量——是在地面上选择若干个控制点,把相邻互相通视的点连接起来组成一系列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称为三角点)。

2.高程控制网

二、图根控制网

直接为测图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图根控制网。

这些组成控制网的点,称为图根控制点,简称图根点。

如上述控制点还不能满足测图需要,可用解析法或图解法测设测图控制点,称为测站点。

7-2导线测量

一、导线测量概述

1.闭合导线

如图,导线从一已知高级控制点出发,经过若干未知点,仍回到原已知控制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

这种布设形式,适合于方圆形地区。

由于它本身具有严密的几何条件,故常用作独立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

2.附合导线

如图,导线从一已知高级控制点出发,经过若干未知点,终止于另一

 

已知高级控制点,组成一伸展的折线。

这种布设形式,适合于具有高级控制点的带状地区。

附合导线亦具有检核观测成果的作用,常用于平面控制测量的加密。

3.支导线

如图所示,导线从一已知高级控制点出发,既不回到原已知高级控制点,又不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级控制点,而形成自由延伸的折线。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

踏勘选点(埋设标志)、角度测量、边长测量及导线定向。

1.踏勘选点

选点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导线点应选在土质坚实、视野开阔处,便于安置仪器和地形图测绘。

(2)相邻导线点间应互相通视,便于观测水平角和测量边长。

(3)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以减小观测水平角时望远镜因调焦而引起误差。

导线平均边长应符合规定。

(4)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线点选定后,应建立点位标志。

导线点的标志有临时性标志和永久性标志两种。

2.水平角观测

3.边长测量

4.导线定向

地形测量2005年至2006年第一学期第34次课

编制日期:

第七章小区域控制测量§

7-2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1.掌握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方法。

1.角度闭合差、坐标增量闭合差。

2.角度分配、坐标增量改正。

导线平差计算

1.P110-3闭合导线的计算

第七七章小区域控制测量测量

一、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1.闭合导线的内业计算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由平面几何原理可知,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为

理=

由于角度观测值中不可避免地含有测量误差,实测的n个内角之和∑β测不一定等于其理论值∑β理,而产生角度闭合差fβ,即

将角度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至各观测角中,每个观测角的改正数应为

对于图根导线而言,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一般为

时,则应分析、检查原始角度测量记录及计算,必要时应进行一定的重新观测。

时,可

如果fβ的数值不能被导线内角数整除而有余数时,可将余数人为调整至短边的邻角上,使调整后的内角和等于

理。

而调整后的角度为

(2)导线各边坐标方位角的计算

根据已知边坐标方位角和调整后的角度,可按方位角的计算公式计算导线各边坐标方位角。

(3)坐标增量的计算

根据各边边长及坐标方位角,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相应两点间的纵、横坐标增量,即

(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及调整

由解析几何知,闭合导线纵、横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值应等于零,即

由于测边误差和角度闭合差调整后残余误差的影响,所计算的纵、横坐标增量的代数和∑△x测、∑△y测不一定等于零,而产生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fx、fy,即

fx、fy的存在,使得闭合导线不闭合,产生了一段距离fD(或fS)如,fD称为导线长闭合差。

(5)导线点坐标的计算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改正后坐标增量,按坐标正算有关公式逐点推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2.计算算例

地形测量2005年至2006年第一学期第35次课

20年月日

7-3测角交会定点

7-4高程控制测量

1.掌握单三角法、前方交会、侧方交会和后方交会定点的方法。

2.掌握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

余切公式计算坐标

2.三角高程测量

1.单三角交会定点、前方交会定点、侧方交会定点、后方交会定点

2.三角高程路线

1..用单三角形求未知点的坐标需要哪些观测数据?

它与前方交会方法有何异同点?

2.用戎格(余切)公式进行前方交会计算时,图形编号有何规定?

并说明计算步骤。

3..求侧方交会点的坐标需要观测哪些数据?

它与前方交会有何不同?

4..P110-4.

5..后方交会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在三角高程测量中,已知HA=78.29米,DAB=624.42米,αAB=+2°

38′07″,iA=1.42米,lB=3.50米,从B点向A点观测时αAB=-2°

23′15″,iB=1.51米,lA=2.26米,试计算B点高程。

第七章小区域控制测量测量

7-3测角交会

一、单三角形

二、前方交会

在两个已知控制点A,B上分别安置仪器测定两水平角α和β,以计算待定点P的坐标。

为了检核,通常需要从三个已知点A,B,C分别向P点进行角度观测,即在三个以知点上观测了两组角度α1,β1和α2,β2。

这样可以按两个三角形分别将观测角度和已知点坐标代入公式计算P点坐标。

得到(

)和(

)两组坐标数据。

由于存在测量误差,两组坐标并不相等,纵、横坐标的较差为:

点位移为:

规范规定,当位移

不大于测图比例尺精度的2倍,即

=2×

0.1M(mm)=

三、侧方交会

在一已知控制点B(或A)与待定点P上设站,分别观测β(或α)和γ,ε角。

根据观测角β(或α)和γ,在三角形ABP中计算出另一已知点的内角α(或β),再由已知点A,B的坐标和α,β,应用余切公式计算出P点坐标。

为了校核观测角和和观测成果的正确性,通常采用检查观测角的方法来校核。

即根据以知点B,C的坐标和求得的P点坐标,求出角ε计

观测角ε测与ε计的较差为:

△ε=ε计-ε测

四、后方交会

如果已知点距离待定点较远,也可在待定点P上瞄准三个已知点A、B、C,观测α,β角,计算出P点坐标。

这种方法称为后方交会。

为了进行检查,应在P点观测第四个已知点D,测得ε测角,同时可由P点坐标以及C、D点坐标,按坐标反算公式求得

ε算=

则较差△ε=ε算-ε测

P点的横向位移

(mm)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选择后方交会点P时,若P点刚好选在已知点A、B、C的圆周上,则无论P带内位于圆周上任何位置,所测得的角值都是相等的。

因此P点位置无解,测量上把该圆称为危险圆。

因此在外业测量时应使P点离危险圆圆周的距离大于该圆半径的1/5。

五、三角高程测量

在A点架设经纬仪,B点竖立标杆,照准目标高为V时,测出的竖直角为α,量出仪器高为i。

设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D。

由图9-1可知

hAB=D·

tanα+i-V

如果A点的高程已知,设其为HA,则B点的高程为

HB=HA+hAB=HA+D·

tgα+i-V

地形测量2005年至2006年第一学期第36次课

编制日期:

2006年月日

第七章小区域控制测量实训十七:

前方交会定点

1.掌握前方交会加密点的方法。

2.学会用余切公式进行计算。

1.三点前方交会的交会点的计算。

1.前方交会的观测方法。

老师在现场通过仪器示范讲解——学生实践——老师分组指导——老师逐一检查实习效果并指导——总结

经纬仪、三脚架、;

现场仪器示范讲解。

1.填写实习报告。

2.简述前方交会的观测的方法。

实训十七:

一、计划与设备

1.实训时数安排2学时,每组4-5人;

2.实训设备为DJ6经纬仪1台、记录板一块。

3.根据地面上三个已知的控制点A、B、C交会测定P点。

二、方法与步骤

1.水平角观测

在测站点A安置经纬仪,分别瞄准B点和P点测量水平角∠A;

将仪器搬到B点瞄准A点和P点,测量水平角∠B.

在测站点B安置经纬仪,分别瞄准C点和P点测量水平角∠B′;

将仪器搬到C点瞄准B点和P点,测量水平角∠C′.

2.计算坐标

使用余切公式分别计算两组坐标计算

P(XP,YP)P′(Xp′,YP′)

衡量精度

两组纵、横坐标的较差为:

(m)若不符合要求重测。

三、注意事项

1.使用公式计算时由已知点到未知点要逆时针编号。

2.观测水平角时要瞄准目标的根部。

地形测量2005年至2006年第一学期第37次课

编制日期:

2006年02月10日

第七章小区域控制测量实训十八:

三角高程测量

1.掌握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

1.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方法。

1.单向观测

2.双向观测。

经纬仪、三脚架、视距尺;

2.简述三角高程测量双向观测的方法。

实训十八:

2.实训设备为DJ6经纬仪1台、视距尺1支、记录板一块。

3.根据地面上一个已知的高程点A双向观测求未知点P的高程。

(A、B两点坐标已知)

1.直觇观测

在测站点A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后量取仪器高。

瞄准P点的尺子;

将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调居中,观测竖直角两个测回。

读取切尺。

2..反觇观测

将仪器搬到P点对中整平后量取仪器高。

瞄准A点的尺子;

3.计算高差

根据公式hAB=D·

和hBA=D·

tanα′+i′-V′

分别计算hAB和hBA,若符合限差要求,取二者的平均值计算

1.竖直角测量时注意将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调居中。

2.取直觇反觇高差平均值时,注意取直觇高差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