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68797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

愁苦、烦闷。

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

(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

(展示诗的写作背景)

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

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

是怎样变化的?

两次。

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

“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

高潮过后是什么呢?

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

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

面对长流不息的宛溪水,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

只有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4)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散发弄扁舟”(教师在图上添画一叶扁舟)

(5)以李白的性格,他会一直过着这样“散发弄扁舟”的归隐生活吗?

(学生自由回答)如:

生:

从他的生平中可知,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在他61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

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

他接受的是儒家“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思想,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时的。

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像《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可以在图上添画帆的图形。

(请同学添画白帆)

小结:

这才是李白。

感情如风,变化无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痛苦,感情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烦忧。

4、看看这幅画中还能添画什么内容?

(图见后文)

秋雁、明月、高楼(请学生说出添画的内容)

5、前文中“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句提到,表明是白天,后文又说“欲上青天览明月”应是入夜之景,饯别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白天。

因为下文说的是“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诗人的想像,是一种虚实相映的写法。

三、品读诗

1、重新审视这首古诗,你认为有没有写得不好的地方?

2、学生质疑:

(1)作为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开头不太整齐,不如把它改写得整齐一点。

(2)这首诗的语言太重复。

如“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日、水、愁等字重复出现。

3、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1)请学生改写诗的开头,把它改写成整齐的七言。

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比较,修改前后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章开头散文句法的应用,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

长长短短随意自如的散文句式使作者的感情如骏马腾缰,烦乱、忧愤之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2)这几句都用了一种什么修辞?

反复。

在流行歌曲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用法,请举一例,试唱出来。

体会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诵读体味“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

有一种复沓的节奏美。

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淋漓尽致。

4、教师小结。

四、唱读诗

1、播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歌曲。

2、学生跟唱、学唱。

第二课时(《望岳》)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次放假过的开心么?

那么像这种短假的话我们只能在家里玩,如果是长假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

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什么最有名气啊?

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五岳”!

五岳: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南岳:

衡山;

中岳:

嵩山。

五岳之首是哪座山?

——泰山

2、介绍“泰山”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泰山如此美丽,有位诗人写了首诗赞美它,这首诗叫做——《望岳》。

二、讲授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标题,看,望分两种,一种远望,一种近看;

岳:

在这篇里指泰山,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望岳》共三首,还有两首是写西岳华山和东岳衡山。

《望岳》选自——《杜诗详注》,那么这个杜指的是——杜甫。

1、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大诗人,世称“诗圣”,(诗仙是?

)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他的作品风格。

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我们要学习的杜甫诗三首分别写在不同的时期,《望岳》——开元盛世;

《春望》和《石壕吏》写在“安史之乱”前期。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2、提出疑惑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叫做——《望岳》,那么作者全文是不是要围绕望展开?

望什么?

泰山。

可是同学们看下全文有没有过一个望字啊?

没有望字是不是就没有体现作者望泰山了呢?

还是说望岳二字隐含在文章中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

(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我先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字音,做标记,注意停顿和节奏。

请同学们大声的有感情地读四遍。

3、解题:

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

(1)“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找同学翻译。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

开篇以设问起句,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指泰山之色。

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青翠。

“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绵延不绝。

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这句里面有望没有?

写到望了没有?

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

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那么远看完之后呢?

作者又写道: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找名同学回答。

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钟做重点标记,经常考到字意)

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

虚写。

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

“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

“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

”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呢?

“割”字,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明暗两个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句话工整不,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

神奇秀丽、高大。

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

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

近望。

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近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总结:

这两联可以概括为:

泰山的整体形象。

(2)过渡:

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3)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

我们说《陋室铭》和《爱莲说》的作者托物言志,那么一般诗人写大好河山都是借景抒情。

情由景生,所以后面两句主要写——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看到峰峦层云迭起,胸中摇荡。

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归鸟。

这句话工整吗,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

层云、归鸟。

决眦入归鸟——蕴藏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

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心情激荡。

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

眼界空阔。

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4)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省主语,谁?

——我。

我要攀登上山峰之巅,看看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

俯视。

接着是本课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

这联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作者?

让学生各抒己见。

(参考答案:

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板书:

气概和胸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只有努力挑战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诗人的感受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中心思想:

《望岳》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巍峨高大,神奇秀丽的景色,书法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4、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三课时(《观刈麦》)

面对五月麦收,我作了一首小诗: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你们能从我的诗中看出我的心情吗?

在诗后续一句“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共赏的《观刈麦》中不一样的“五月心情”。

二、新授

1、诗中人

大声朗读诗歌,找出诗中人,并用诗中原词作答。

(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2、诗中景

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不可能把诗中的字词一个不漏地翻译下来,所以教师可以在他们的回答中即兴提问,如:

“妇女孩子往哪送饭”、“贫妇左臂悬着怎样的筐子”、“丁壮们在什么天气情况下劳作”等,为的是有效调控学生字词翻译的落实情况。

3、诗中情

(1)引言:

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他们的行为,我们能再通过行为,看到他们的内心吗?

A、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诗中的丁壮和贫妇。

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揣摩丁壮和贫妇的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理话。

追问:

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

(落实翻译:

家田输税尽)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悲凉之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言自明。

B、古代表现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但本文着实高人一筹,那是因为诗人在那个时代就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

作此诗时他正任县尉,是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物的官员。

(2)引言:

作者的情通过作品传给了我们,我们是否也该拥有这份“诗心”来悲悯一下农人呢?

请依据本诗内容,对老师的自创诗歌《五月的心情》进行续创作。

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____________。

(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

五月的贫妇_____________。

(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___________。

(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3)引言:

此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请同学们读读诗句,说说诗中人的命运。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教师小结:

古诗中此类农民矛盾心理和矛盾现象众多。

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强烈的讽刺意味在这些矛盾中不言自明。

三、诵读

引言: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

”以下是一位网友对本诗的阅读建议,请你参考他的建议读一读,并以最后一段为例,从语速、语调、重音等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建议。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有一点丰收的欣慰,节奏比较快。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平静的念下来就好,不用特意调节速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心相连的感觉,要用将心比心的语气。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悲伤、压抑节奏较慢,最后一句声音拉长)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四、尾声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我们庆幸的是他的笔下有刈麦的丁壮和贫苦的妇人,然而在他的文笔触及不到的地方呢?

所以我想给刚才的诗再添一个结尾来结束本课。

五月的农人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五月的贫妇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五月的诗人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我带着很多人走近你,倾听你五月用历史诉说的秘密。

五月,你诉说着不同的心情,

然而我们,

听到的却只是同一个声音。

五、作业:

课后思考:

谈谈你对《五月的心情》中“秘密”的理解,并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同一个声音”是指什么。

第四课时(《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二、朗读、赏析

1、自由读朗读。

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

2、读诗韵:

读准字音和节奏。

3、解诗意:

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一说: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4、悟诗情:

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主题: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5、品诗言:

感受形象美

问题探究: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简要赏析“压”字的妙处。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的,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依次排开之意,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下笔劲拔,雄姿杰出。

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

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注:

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蕃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

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

诗人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

(6)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感受诗中的形象美,谈出你的感受。

(学生讨论,谈感受。

)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小结本诗艺术特色: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6、课堂总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三、拓展延伸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其他边塞诗。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