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603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x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x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

学习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 习惯和 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习惯。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

(三)记笔记的习惯。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六)课外阅读的习惯。

 

(七)勤写勤练的习惯。

  

(八)整理积累的习惯。

  

(九)总结得失的习惯。

  

(十)书写清楚的习惯。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7)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  

(8)每周周记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  

(9)硬作业硬完成,软作业也要硬完成;  

(10)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

  

七、学好语文的意义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八、总结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习习惯十个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

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

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

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

远眺: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

鹰击长空(动)俯瞰:

鱼翔浅底(动)

     总写:

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

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作业与练习

     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怅

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携

忆——怀人忆事——战士主宰沉浮记

 

相信未来

教学目标:

1、认识食指,了解他在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3、诵读《相信未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青春忧伤和对美好明天的不懈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和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认识食指和《相信未来》:

1、   从一条新闻导入:

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

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

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2、    食指其人:

食指不是生来一个精神病患者。

注释①:

食指原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

3、    关于《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是在知青中间广为流传,但在文革时期被政府严厉批判的诗。

江青说:

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食指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