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现代制造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122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57271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市现代制造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122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德州市现代制造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122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德州市现代制造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122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德州市现代制造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122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德州市现代制造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122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州市现代制造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1224Word格式.docx

《德州市现代制造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122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现代制造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1224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州市现代制造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1224Word格式.docx

近三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培植、壮大现代产业集群,提高壮大产业规模与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实现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突破。

我市特色产业发展遵循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规律,增强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加速向集群化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游离分散型企业”向现代产业集群的升级。

根据德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

截止于2012年底,市域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3228家,实现增加值1285.36亿元,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47.62亿元,增长24.5%;

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63家,实现利税过亿元的企业82家。

2013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928.78亿元,同比增长13.71%,增速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

2.近三年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物流外包联动分析

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为依托,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沟通和衔接,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渗透、联动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德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进行问卷调研,发现我市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物流外包基本情况如下:

(1)2011~2013年期间,我市实施物流外包的工业企业所占比例约为45%,与全国约60%的外包比例相比,市域辖区内外包比例相对较低。

(2)2013年第一季度,德州市工业品物流总额1478.1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21.3%。

物流企业中以商贸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占79.7%,而以工业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占54.7%,即在物流企业主要客户群中,商贸企业总体而言略多于工业企业,但在新增客户群中,工业企业略多于商贸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7.5%和75.8%,这可以反映出我市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的力度正逐步加大。

(3)市域辖区内不同规模类型的制造业企业间的物流需求层次差异性较大,先进的与传统的物流模式并存,对物流外包的开放程度普遍偏低,一般只开放运输业务等供应链的末端环节。

一方面德州现代民营企业采取的现代生产运营模式和中小企业的灵活经营方式产生了大量物流外包需求。

调查发现皇明集团把物流体系的建立和整合列入发展战略规划,按照生产顺序对工艺流程进行调整,并修建了自动化立体仓库,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制造物流中心,企业半成品占压减少50%左右,同时,于2013年初开始探索新能源产业物流协同模式,以营销为主体,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多个配送中心,向新能源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

另一方面,传统企业运营模式对物流服务外包存在抵制,德州传统大型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依然较低。

现代制造业主辅剥离程度低下,企业物流内部服务自成体系,自我服务比重过大,难以形成对企业物流的需求。

据对德棉、晶华、恒升等2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调查,80%在采购、供应、仓储等方面业务行了独立核算,虽然降低了运输费用,但扔采取了自我服务模式,物流服务外包总体规模较小,物流服务外包有效需求有待进一步提高。

3.德州市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预测

根据对德州市的实地调研所获得的典型数据以及德州市相关统计及工、商、运输等行业的经验数据,首先以单位产值货运量与GDP的相关关系预测2013、2015、2020年的德州市制造产业货运量。

其次,参照国内先进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物流业需求联动的实证分析经验,以铁路直取直送比例:

2013年取8%,2015年取7%,2020年取6%;

公路长途全程货运占公路货运总量的比例,2013年取30%,2015年取25%,2020年取20%。

其中,公路直取直送比例2013年取20%,2015年取28%,2020年取35%;

德州市内部生成的公路货运量比例,暂按公路货运总量的15%计算;

在物流基础设施及企业仓库重复发生的仓储量,暂按平均仓储量的30%等指标预测2013、2015、2020年的德州市制造产业仓储量。

再次综合德州市物流业现状分别以1.8、1.95和2.1为配送系数预测2013年、2015年和2020年的配送量。

最后计算物流需求总量=货运量+仓储量+配送量。

表1全市制造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物流的需求分析表

产业名称

运输总量预测

仓储总量预测

配送总量预测

2013

(亿吨)

2015(亿吨)

2020(亿吨)

2013(亿吨)

装备制造业

0.6875

0.821

0.9625

0.435

0.5925

0.66

1.05

1.705

2.14

纺织服装产业

0.767

0.924

0.4176

0.5688

0.6336

1.008

1.6368

2.0544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0.5225

0.608

0.7315

0.3306

0.4503

0.5016

0.798

1.2958

1.6264

生物技术产业

0.5775

0.672

0.8085

0.3654

0.4977

0.5544

0.882

1.4322

1.7976

新材料产业

0.3025

0.332

0.4235

0.1914

0.2607

0.2904

0.462

0.7502

0.9416

合计(亿吨)

2.75

3.2

3.85

1.74

2.37

2.64

4.2

6.82

8.56

德州市制造业物流需求总量预测:

2013年8.69亿吨,2015年12.39亿吨,2020年15.05亿吨。

二、德州市物流产业发展规模与服务水平分析

当前,我国现代物流业整体进入了中速发展阶段,随着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的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德州市作为七大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和六大区域核心城市,辐射聊城、滨州、东营、等省内发达城市。

市域辖区内物流产业发展产业规模与专业化服务水平是我市能否能够抓住环渤海经济区经济结构调整机遇,承接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升级转移的战略任务的关键因素。

为此,市委、市政府将现代物流业发展列入10+3产业体系,作为现代生产服务产业核心大力发展。

在2011~2013年期间,物流公共基础条件进一步优化完善,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19条国、省道四通八达,是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特别是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从德州1小时到北京,4小时到上海,洼地效应正在显现,大量人流、商流、物流等将逐步向德州集聚。

市域辖区内物流产业规模快速壮大,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截至2013年9月,德州市已建成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及配送中心132个,拥有物流企业1300多家,煤炭、木材物流园区规模和交易额均居全省前列,德州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7050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居全省第四位,增幅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

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133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21.4%,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

其中山东黑马集团庆云北方通达物流有限公司进入山东省物流50强企业,我市现有5家A级物流企业,3家企业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产业规模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尽管进三年来我市物流业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物流资源相对分散。

产业资源较为分散,特色专业物流园区少,没有形成“大市场、大物流”,很难发挥物流的集聚效用。

二是骨干带动能力弱。

“大而全”、“小而散”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高水平3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数量少。

三是产业链条短。

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制造业自营物流比例过高,社会化水平低,物流运行效率偏低。

四是是信息技术和人才队伍薄弱。

尚未建立成熟完善的物流公共综合信息平台;

物流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

三、德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分析

1.制造业物流业务组成

制造业在细分行业中所涉及的物流活动差异性很大,我市10+3产业体系中的装备造业、纺织服装、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现代制造业产业从供应链中的物流活动复杂度来看,具有供应过程复杂、生产工艺精细、分销范围广阔的特点。

在我市现代制造业进入集群化发展的今天,已经没有哪家企业能够独立完成从零件生产、加工装配到最终把产品销售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

提高新产品的开发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已不再是一个企业自身的内部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供应链网络问题。

我市制造业物流业务活动涉及了专业化的原材料供应、零件加工,零部件配套、产品装配到成品分销乃至售后服务等一整套供应——制造——销售——回收业务,可以划分为上游企业,核心企业和下游企业三部分。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

其中上游是为新能源制造产业中原材料生产、零部件的配套企业,核心企业为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具备相当生产规模的皇明、汉能、中节能、旭光、威能、富路、博源、大唐、齐耀等一批骨干企业,下游企业为产品销售企业。

2.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在国内经济形势处于中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物流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区域性物流运行条件越来越好,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证明,物流产业作为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主要的职责就是为生产者提供物流服务,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企业主辅剥离改造,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需依靠现代物流产业。

(1)区域经济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分析

从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整体层面看,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释放制造业物流需求,加快物流业发展,扩大物流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制造产业和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环节。

综合比较德州交通辐射200公里以内城市圈的制造业物流份额,从目前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层面看,随着同类或相关联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区域内的第三方物流也将获得快速发展,而且针对集聚行业特点的物流业务细分也开始出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集成化程度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释放制造业物流需求,加快物流业发展,扩大物流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制造产业和物流产业协同发展也将成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

(2)企业主辅剥离与竞争力提升的必需要求

从企业层面来看,制造企业通过主辅剥离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将制造业物流—体化运作与物流企业对接是提升新型工业化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分离物流资源,整合外包物流业务,与专业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企业极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将优先的资源利用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其次,将物流环节以外包的形式进行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去借助物流企业的优势,以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供满意度较高的服务,为企业生产的产品增加正面的形象,使得企业的客户满意率大大提高。

其次,物流企业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提升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接制造业物流运作,更快更广更深地介入生产流程,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为其发展扩展更大的空间。

在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主辅剥离带来两业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强化两者之间的联动效应,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趋势之

3.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1.分析模型选择

灰色关联法,是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于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分支。

其主要的原理是,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上,以系统工程学科的方式对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不确定性系统,通过分析和总结,得出符合实践规律的结论,以此结论去审视整个系统和事件。

由于本文所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现代产业,影响联动发展的关联因素众多难以全面掌握且呈现动态关系,属于灰色系统;

同时,本文数据均为调查统计而来,符合灰色数据特征,鉴于此,本文选择灰色关联分析作为分析模型。

2.德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灰色分析

为充分了解市域辖区内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关性,调研组选择了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产增加值、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影响物流行业的关键点。

这是因为从一定角度上来看,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产品是德州市农产品加工、生物制造、新能源等现代制造产业的原料供应源,对制造业供应物流具有重要影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代表了德州市域范围内制造业生产情况,是制造业销售物流的关键影响因素;

第三产业增加值表征了市域范围内服务业发展的情况与制造业业务外包密切相关,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又都与制造企业销售物流密切关联,这些因素是分析制造业主辅剥离程度,剖析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联动关联的关键。

以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2012年)为数据来源,在灰色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整理关联因素数据如表1,进行关联性分析计算(计算过程略)出来的数据结果表明:

德州市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各影响因素与货运量的灰色关联度均超过0.65,呈显著相关性。

其中,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货运量的关联度均超过0.85,为极强状态;

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货运量关联度处于中间水平;

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与货运量关联度最低。

表12008-2012年德州市货运量与制造业关联影响因素灰色关联系数表

年份

货运量

(万吨)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亿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第三产业产增加值(亿元)

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8

8827

169.73

695.08

14545.16

447.77

476.29

1400.91

2009

9433

191.0

835.98

15706.13

510.26

567.04

1545.35

2010

14303

210.51

1023.18

17410.48

547.76

645.6

1657.82

2011

15707

229.57

1001.35

19770.8

661.34

757.5

1950.71

2012

17378

244.39

1285.36

22440.4

777.52

872.3

2230.56

灰色关联度(均值)

0.796

0.673

0.865

0.784

0.947

0.896

从以上分析可知:

德州市货运量主要受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这与德州市近五年来坚持南融北接,主动融入京津济城市群经济圈,对接“蓝黄”两大经济区战略,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其次,自2011~2013年以来德州市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九大制造产业和现代商务物流产业实现千亿级升级转型,实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使得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产增加值与货运量关联性逐渐显著。

第三,货运量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关联度最低,表明德州市制造业发展与物流业存在不协调,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一方面与市域辖区内现代制造业产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制造业主辅剥离程度有待提高,像德州扒鸡集团、山东保龄宝集团、皇明集团、古贝春集团等大型企业均自有物流服务体系,物流外包程度不高有较大关系。

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德州市制造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促生的大批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运作不规范,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偏低,无法实现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服务有密切关系。

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主要措施建议

根据山东半岛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对德州市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园区化发展趋势和市域辖区内物流业实际情况,建议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重点推进设施、信息、政策平台建设,强化为大型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大型制造企业配套的物流服务能力,重点发展以综合物流服务为标志的制造业物流基地,以循环经济为标志的行业物流,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企业物流,以辐射能力为标志的区域物流,营造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而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良性联动发展,服务市域经济转型升级。

1、加强规划引导,抓制造业物流载体建设。

执行好《德州市物流产业2008~2020年发展规划》,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全力实施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明确重点建设新能源、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现代制造产业园区,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分步置换工业用地,在全市12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功能完备的省级开发园区内实现“九通一平”,作为承载生产基地的载体,为现代产业中九大制造产业和周边地区制造业提供现代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重点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制造业物流,以社会化的物流服务降低成本,以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升能级,以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推进九大制造产业园区与物流基地的协同发展。

统筹规划九大制造产业园区的物流服务体系,严格控制集聚区内制造企业自营物流用地,引导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为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

充分考虑产业集群的物流量、集聚度、集群类型、产品特征,整合物流土地资源,集聚一批精通行业业务、提供物流综合解决方案的专业物流龙头企业形成集成化、专业化、一体化的生产服务型物流服务体系,为园区内产业集群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2.加强供需对接,推进制造业物流市场培育发展。

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召开以“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会议(论坛),达成企业、行业与政府共识的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有效地引导了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扩大物流服务外包。

一是推进制造业物流外包。

推动化工制造、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造等自营物流为主的企业物流外包,积极推动九大制造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带头剥离物流服务环节,鼓励重点制造企业集团通过采用BPR(业务流程再造)与ERP(企业资源计划)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将分散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物流信息等资源进行内部整合、集成,实现“主辅分离”,建立企业联动考核指标。

二是鼓励制造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活动,实施主辅分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公司,提升皇明制造业物流中心、龙力生物物流中心、古贝春物流中心等龙头企业的行业物流服务能力。

三是培育制造业物流市场主体。

鼓励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强、服务水平高、与产业配套紧密的制造物流企业。

支持市域辖区内具有良好基础、实力较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建立国内外物流渠道,形成国际化、网络化物流企业。

培育一批为新能源、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深加工等行业提供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认定一批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以及供应链管理服务的物流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

3.加强标准制定,促进信息共享,推进制造业物流的联动发展

充分利用“营改增”等财税、土地、示范奖补等政策,鼓励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主动采用国家和地方物流标准,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技术、装备融合;

启动市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物流园区、工业区等物流信息联网,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

重点支持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与制造企业ERP系统互联互通,促进物流企业加快自身软硬件建设步伐,满足制造企业对物流信息及时、准确的需求;

鼓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同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促进物流信息对接和共享;

推动市域内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4、加强产学研合作,抓制造业物流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科技扶持政策,引导和激励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创新,支持制造业企业主辅剥离和现代物流产业服务水平提升的创新,设立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联动发展科技专项资金,开展两业联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技术创新联盟团队,推动技术服务和横向课题研究。

启动制造业物流“双高人才”培训工程,通过政府补贴和专项资金,积极依托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物流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引导企业开展市域重点企业的制造业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