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523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docx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docx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

《列子·汤问》主要的体裁是:

神话故事,也可以说是有启示的寓言。

愚公移山:

1、近义词: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坚持不懈、精卫填海、百折不挠

2、反义词:

虎头蛇尾、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3、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4、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迎难而上,不退缩。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三、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

古义:

黄河,今义:

泛指一般河流

阳:

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今义:

太阳

2、达于汉阴阴:

古义:

山之北,水之南今义:

阴天

3、指通豫南指:

古义:

直,一直,今义:

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古义:

连-----都-------,今义:

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

古义:

之于,今义:

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古义:

负荷,今义:

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

草木,今义:

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

古义:

叹气,今义:

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

即使,今义:

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

古义:

止,今义:

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

古义:

山川阻隔,今义:

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何苦:

古义:

愁什么,哪怕今义:

不值得做,犯不着

四、词性活用:

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

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五、一词多义:

且:

1、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

其:

1、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那么多)2、惧其不已(代词,他)

之:

1、跳往助之(代词,他)2、虽我之死(的)3、以君之力(助词,的)

焉:

1、且焉之土石(哪里)2、始反一焉(语气助词)

固:

1.汝心之固(顽固)2.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

1.今亡亦死(逃走)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而:

1.面山而居(表修饰)2.聚室而谋(表承接)

六、课文译文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大家纷纷说:

“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七、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

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

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人将山移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八、人物分析

愚公:

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

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九、文言句式

(一)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

倒装句。

状语“于帝”前提。

5.何苦而不平?

(二)被动句

帝感其诚。

被动句。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三)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其诚。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十、问题探究: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

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

不有损。

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故事用神话做结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3、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C)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6、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示例:

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3分)

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9、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2分)D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10、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2分)

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

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

“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3分)

不同一:

出发点不同。

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

不同二:

语气不同。

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

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12、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1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

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夸父逐日

(2)精卫填海

15、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

为什么?

寓意: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

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

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说明:

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1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河曲智叟用静止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7、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分)

要点:

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⑤有志者事竟成。

……

1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