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声声慢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浅论声声慢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声声慢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印制
浅论《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摘要: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历经国家沦记亡、丈夫去世的痛苦后创作的名篇之一,本文将从叠字、铺叙、意象、家常口语四个方面,谈谈本人对《声声慢》艺术特色的看法。
关键词:
艺术特色叠字铺叙意象家常口语
一、运用叠字,大胆创新
(一)运用叠字来增强表达效果
(二)运用叠字使层次更清楚
二、铺叙愁情,层层展开
三、借景物意象抒情,愁绪浓浓
(一)借酒消愁
(二)旧雁添愁
(三)黄花助愁
(四)梧桐细雨,愁上加愁
四、家常口语,明白易懂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上,女性卓有文才的寥寥可数,但李清照却是其中光辉的一位。
她是一位有思想、有艺术成就的杰出作家,她的词开辟了一条新的蹊径,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声声慢》是她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的危难关头,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丈夫去世的痛苦,在这种背景下写出了《声声慢》这首词。
下面我就《声声慢》在艺术特色方面谈几点粗略的理解和不太成熟的看法。
在诗词里使用叠字叠句,是花费锤炼工夫最多之处,也是最容易流露雕刻痕迹的地方。
可是,李清照词中运用的叠字叠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仍能保持真实纯朴、无斧凿痕的特色。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
这一句让我感到作者似乎在寻觅什么,但又什么也寻觅不到的空虚心境。
“寻”、“觅”在意义上相近,而寻了又寻,觅了又觅,则鲜明突出了作者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恍恍惚惚,心神不定,亦真亦幻的一种心态,显得缓慢而又惆怅。
她在屋内房外进进出出,找来寻去,。
她好像是想寻觅昔年蹴过的秋千、荡过的兰舟、往日理过的瑶琴、下过的棋局;
更想寻觅旧时和丈夫猎书斗茶的乐趣、研治经史文物的欢心。
但这一切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别无藏物的空房,只有万木萧条的秋景。
也好像是她要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要找寻一种摆脱愁苦的妙计。
她丢失的东西太多了,国家被沦亡,丈夫赵明诚与世长辞,与丈夫共同收集的金石文物大部分散失了,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她转来转去,寻来觅去,一无所获,她能拿什么来安慰自己的精神呢又有什么能解脱她内心的痛苦呢所以,这“寻寻觅觅”四个字,看似只是一种动作的描写,但是它把诗人对国破家亡、夫死物失所带来的不幸的那种离愁别绪的复杂情感抒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
“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
这一句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没有找到安慰寂寞的东西,无所收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侵袭,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这种感觉渗透到词人的内心,于是凄凉、惨痛、悲切之情一齐涌来,就凝聚成了“凄凄惨惨戚戚”六个饱含血泪的叠字。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惆怅寂寞的心情。
但李清照觉得力度不够,不能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加上“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表达力度加强,效果倍增。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内容上步步写来,由浅入深,形成了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层次清晰,非常细腻。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带“愁”,开篇就笼罩上一种浓重的哀愁氛围,造就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也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的基调,使全司都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下片又用两对叠字“点点滴滴”与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对叠字照应,前后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声声慢》词运用铺叙的手法,从不同侧面,展现李清照一天之中所接触的引人愁思的事物,细致地分开层次,全方位地描写词人的愁绪。
全词共可分三节。
开头三句为第一层,主要是抒情。
南渡以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病死,与丈夫共同搜集和整理的金石文物大部分丢失,她与张汝舟再婚又离婚,流言四起,她的生活理想濒临幻灭,而她似乎又不甘心,还想把它再找回来,故用“寻寻觅觅”四字,写自己若有所失而又试图把它寻找回来的精神状态。
但李清照用“冷冷清清”四字来概括她所面对的冷酷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冷酷的社会现实,使她那颗已经破碎的心更加痛苦,所以接着用“凄凄惨惨戚戚”六字剖白心理,表现百感交集的痛苦。
从“乍暖还寒时候”到“到黄昏点点滴滴”是第二节,叙写词人凄苦的生活。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即忽暖忽凉,指深秋天气变化无常,在这种阴晴不定,冷暖无常的日子里,就更加感到难以调养身体了。
这里表面上是写天气冷暖无常对身体的影响,而实质上都是写愁。
作者的哀愁就包含在对气候的敏感反应中。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作者在最难将息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到了要借酒消愁。
她喝了几杯淡酒,本来是想排遣一下寒意,驱除一些烦恼,借酒消愁,而结果呢酒不敌风。
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写过雁。
当词人满怀愁绪,无法排遣的时候,推开窗户放眼望去,突然看到可以传书的大雁向南飞去,但丈夫与世长辞,这大雁纵然是“旧时相识”,也已经是“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只能独自伤心了。
抬头仰望,让词人伤心,于是她低首俯视,看到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一句既是指菊花零落凋残,也是暗示词人自己身心疲乏,憔悴衰老。
“如今有谁堪摘”,词人昔日风姿一去不返憔悴衰老,有谁堪睹过去是人面菊花相映衬,而今则是残菊衰颜不忍睹。
词人所见之景无不让她触景伤情,因此她感到时光难熬,“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孤孤单单地一个人坐在窗子前面,要怎样才能熬到天黑呢?
她希望快点天黑,可以早些睡,睡了就可以忘却愁苦。
这是词人内心孤苦而又无法排遣的自然流露,也是她晚年时期度日如年的心理状态。
“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句写秋雨梧桐和孤苦的心境。
“点点滴滴”,它强调的是秋雨打到梧桐叶上那一下一下的声音。
这点点滴滴的秋雨,不单是打在梧桐叶上,似乎也滴进了词人的心坎,让她不得安宁,无法消受又解脱不得。
最后两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为第三层,说明李清照痛苦之深、之重,简直难以用“愁”字把它概括得了。
是啊,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又怎是一个“愁”字所包容得尽。
全词词人依次写气候多变,酒力不胜风力,北雁南飞,菊花残损,梧桐细雨,通过对这一系列景物的渲染铺陈,从而点出了本词的主调“愁”。
既直言其愁,又包容不尽,真是言有尽,愁未了,上下浑成一气,层层深入。
《声声慢》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神面貌,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
全词归结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
词人在词中较多地借助于景物来抒发愁情,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在酒文化的核心问题上,我们中国人饮酒更多的是借酒消愁、借酒排忧。
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我们都比较熟悉,诗歌的开篇首先就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感叹,后面又说到了“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而酒仙李白的诗风一向以慷慨豪迈、气壮山河、豁达率真着称,但是我们也同样见到了“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句,更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哀凉。
酒虽然不能真正解决愁绪,但却成为古今伤心之人自我解脱的一种工具,一种方式,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
中国人的酒愁文化正是在借酒消愁的心态上形成并趋向于定型的。
唐宋时期,借酒消愁的诗词大量涌现。
李白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便是李白在借酒消愁,与明月清影共饮,想用一醉来忘却自己心中的忧愁苦闷和孤独寂寞。
晚唐诗人罗隐说“今朝有酒今日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却也是想把那心中的烦忧通过一醉来忘却,至于明天会有什么愁那又是今天所不能管的了的。
像晏殊的“劝君莫作独醒人,乱醉花间应有数”,还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是想借酒来消去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现实世界的苦闷。
《声声慢》中的“三杯两盏淡酒”,词人是想在最难将息时要借酒暖身,借酒浇愁,无奈词人生活在愁的世界里,承载不住国破、家亡、夫死、物失的愁苦,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和心愁相比,心愁太重了,酒化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自古以来就有“鸿雁传书”之说,特别是在古典诗词中。
朋友别离,遥盼所思之人,远隔他乡之人,都由鸿雁来传递彼此的信息,传递彼此的思念。
因此雁就与相思及愁情结缘了。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传信的鸿雁几时能飞到?
只怕江湖秋水多风浪。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晏几道《思远人》)。
期盼远方的来信,双目凝视雁的回归,但消息却无,怎奈不凄凉。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温庭筠《定西番》)。
李清照前在期词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也借雁抒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夕日鸿雁传情,语词中不泛相思之情,但这种相思却是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作者大胆讴歌了自己的爱情,独倚高楼,翘首期盼,虽愁,却是像蜜一样的清愁,透着爱情的甜蜜。
过去夫妇暂别,自己也曾埋怨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也曾感叹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但不管责怪鸿雁传信的迟缓,还是遗憾鸿雁不能尽达情意,毕竟鸿雁是他们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他们心灵相守的见证。
所以,那时的鸿雁,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期盼的象征,甜蜜的象征。
但《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目送飞过的鸿雁,联想到丈夫在世时二人之间的书信往还,触景生情,鸿雁依旧,而斯人已逝。
忠诚、殷勤的鸿雁,再也不可能带来丈夫的体贴和关爱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令她肝肠寸断!
词人遭遇国破家亡,丈夫去世,晚景甚是凄凉的境况。
相比之下,看到旧时雁,只能使自己平添更多愁,愁上加愁,更加突出词人此时心境。
黄花即菊花,是李清照在词中很喜欢用的一个意象,如在前期作品《醉花阴》中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几,人比黄花瘦。
”词人以“有暗香盈袖”的黄花,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见菊花,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
思妇容易睹物思人,在《醉花阴》中,词人把花和人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词中由景入情,黄花是写实的,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丈夫不在,没人摘花送给自己,只能将自身的愁境融入花的枯萎凋落,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相吻合了。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意象,“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清平乐》);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
梧桐与愁情相容,并在诗词发展中得以深化,多与雨结合形成抑郁哀伤的愁境。
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
夜雨》),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
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
面对此景,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
又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叶上,一位独处秋闺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无法承载离情别绪的痛苦,缠绵悱恻,幽怨伤怀,彻夜不眠。
其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
《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讲词人本来孤独寂寞得连天黑都挨不到了,老天又偏偏像和她过不去一般,飘起淅沥的小雨。
小雨不紧不慢地敲打着桐叶,一下下,一声声,不单是打在梧桐叶上,似乎也滴进了作者的心坎,敲动了她凄楚的心弦,让她不得安宁,无法排解内心的悲伤,令词人心碎,也令我们心酸。
李清照的词浅近自然,明白如话,家常易懂。
从现存的词作来看,几乎找不到多少难僻字和生涩的典故。
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粗通文墨的人读起来,也毫无文字之隔。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在今天来看,仍然是大众家常口语,甚至比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还要浅俗易懂,没有一点文人的酸气。
这种明白如话的语言并不平淡无味,而是委婉含蓄,寓意深远。
《声声慢》写的是无法排解的浓愁,而这浓浓的愁的载体,却是淡淡的普通口语。
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完全口语化,却又字字下得慎重,句句道得得体,淡而不轻,俗而不陋,表现出丰富的感情,我们正是在这淡淡的语言中品味出了全词的高雅之气。
《声声慢》,千古绝句、万古愁心,词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词人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声声慢》创造了声情并茂的艺术佳境,成为我国古代词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参考文献:
①葛晓音、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1版
②薛详生
《历代词曲赏析》明天出版社1998-92版
③詹安泰
《宋词散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1版
④朱传东《李清照诗词集》济南出版社2006
⑤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⑥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⑦陈祖美
《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⑧诸葛忆兵选注《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
⑨陈江如
《唐宋五十名家词论》金城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一版
⑩刘瑞连
《李清照新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