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复合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25727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仿生复合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仿生复合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仿生复合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仿生复合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仿生复合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仿生复合材料Word格式.docx

《仿生复合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仿生复合材料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仿生复合材料Word格式.docx

前者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后者则能诱发出特殊生物反应,导致组织和材料之间形成键接,或提高细胞活性、促进新组织再生。

根据材料的组成又可分为:

生物医学金属材料(BiomedicalMetallicMaterials),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BiomedicalPolymer),生物陶瓷(BiomedicalCeramics),生物医学复合材料(BiomedicalComposites),生物衍生材料(BiologicallyDerivedMaterials)等。

生物医学材料要直接与生物系统结合,除应满足各种生物功能和理化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与生物体的组织相容性,即不对生物体产生明显的有害效应,且不会因与生物体结合而降低自身的效能和使用寿命。

医学临床对所用生物材料的基本要求包括:

材料无毒,不引起生物细胞的突变和组织反应;

与生物组织相容性好,不引起中毒、溶血、凝血、发热和过敏等;

化学性质稳定,抗体液、血液、及酶的腐蚀和体内生物老化;

具有与天然组织相适应的物理、力学性能等。

为满足上述要求,生物医学复合材料是较佳选择。

医用金属、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等均可作为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基体或增强体,经过适当的组合、搭配,可得到大量性质各异、满足不同功能要求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

此外,生物体中绝大多数组织均可视为复合材料。

通过生物技术,把一些活体组织、细胞和诱导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等引入生物医学材料,给无生命的材料赋予生命的活力,并使其具有药物治疗功能,成为一类新型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可吸收生物医学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的发展为获得真正仿生的复合材料开辟了途径。

二、材料仿生与仿生工程材料

从材料学角度认识、模仿或利用某些生物体的显微结构、生化功能或生物合成过程来进行材料的设计、制造,以便获得具有特殊功能或优异性能的新材料是材料仿生的主要内容,也是设计制造新型复合材料的有效途径。

材料仿生包括:

结构仿生、过程仿生、功能仿生、智能仿生与综合仿生。

材料仿生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即仿生分析,仿生设计,仿生制备。

现有文献中关于仿生分析的研究较多,而涉及仿生设计与制备的研究较少。

1、结构仿生

天然生物材料几乎都是复合材料,不同物质、不同结构、不同增强体形态和尺度的复合使得天然生物材料具有远远超过单一常规材料的综合性能。

结构仿生的目的就是研究天然生物材料这些天然合理的复合结构及其特点,并用以设计和制造先进复合材料。

1)增强体形态仿生:

作为复合材料,增强体的形态、尺寸对其性能有重要影[10-13]。

由植物学可知,几乎所有的植物纤维细胞都是空心的。

空心体的韧性和抗弯强度要高于相同截面的实心体。

用CVD方法制备空心石墨纤维,其强度与柔韧性均明显高于实心纤维。

竹纤维的精细结构如图所示,其中包含多层厚薄相间的纤维层,每层中的微纤丝以不同升角分布,不同层间界面内升角逐渐变化(图l),据此提出了仿生纤维双螺旋模型(图2),实验证明其压缩变形比普通纤维高3倍以上[14-15]。

文献[16]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竹纤维状Si3N4/BN陶瓷复合材料,证明其断裂韧性和断裂功分别超过了24Mpam1/2和4000J/m2。

图1竹纤维的精细结构图2增强纤维的仿生模型(a)和一

束传统增强纤维模型(b)

动物的长骨一般为中间细长、两端粗大、过渡圆滑的哑铃形结构,既有利于应力的减缓,又避免了应力集中,与肌肉配合使肢体具有很高的持重比。

模仿这种结构[1],把短纤维设计成哑铃形,并计算出端球与纤维直径的最佳比值,用这种形态增强体制得的复合材料强度提高了1.4倍。

深扎在土壤里的树根和草根不仅可以吸收水分和养料,保证草木生长并树立于风雨中不被吹倒或拔起,而且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加固河岸与堤坝。

模仿树根和草根的结构,人们提出了分形树纤维模型(图3)。

理论和实验证实,具有分叉结构的纤维拔出力和拔出功随分叉角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根茎分叉状形态的增强体可同时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甲壳的纤维片条中存在许多“钉柱”以及由“钉柱”支撑而形成的空隙,这样的结构形式使材料既较轻而又具有较好的刚度和面内抗剪强度,满足了昆虫外甲壳自然复合材料对提高材料强度、刚度、减轻材料重量以及释放或减轻材料内应力的要求。

在昆虫外甲壳中的传感器官和传输物质的管道及孔洞附近的纤维具有较高的密度及保持连续地绕过,这与孔边的高应力场相适应,当外甲壳发生断裂时在这些地方遇到强烈的抵抗而消耗大量的能量,使材料在孔洞附近具有很好的强度和止裂能力。

据此结构制备的复合材料有更高的强度和断裂韧性[17]。

图3分形树纤维拔出模型(a)一级分叉纤维(b)二级分叉纤维

2)增强体与基体组合方式仿生

a.海洋贝类壳体的层片结构及其仿生

海洋贝类壳体可看成是一类天然陶瓷基复合材料,其组成较为简单,由近95%以上较硬的无机相一一碳酸钙和少于5%较韧的有机质(蛋白质、多糖)所构成。

通常碳酸钙晶体的强度及弹性模量等比一般氧化物、碳化物晶体低,但当碳酸钙与有机质构成贝壳后,却具有很强的抗挠曲强度和抗压强度。

尤其是断裂韧性,明显高于其它人造陶瓷。

贝壳的性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即由碳酸钙晶体的规则取向及其与有机质的复合排列方式所决定。

海洋贝类壳体常见的结构类型如图4所示[18],不同结构对应不同的性能。

鲍鱼的壳体具有典型的珍珠层结构,碳酸钙薄片与有机质按照“砖与泥浆”形式砌合而成。

碳酸钙为多角片状,厚度为微米量级:

有机质为片间薄层,厚度为纳米量级。

图4几种常见的贝壳的微观结构

(a)珍珠层(b)叶片层(c)陵柱层(d)交叉叠层(e)复合层片

海螺壳则为层片交叉叠合结构,层厚10~40μm,各层取向互成70°

~90°

的夹角。

研究表明,碳酸钙晶体与有机基质的交替叠层排列是造成裂纹偏转产生韧化的关键所在。

一般说来,珍珠层结构具有比交叉层片结构更高的强度和断裂能,而后者在阻止裂纹扩展方面更具优势。

基于对海洋贝类壳体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可抽象出一种材料模型,即硬相与韧相交替排布的多层增韧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人们开展了仿贝壳陶瓷增韧复合材料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见表1。

表1仿贝壳陶瓷增韧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4]

陶瓷(硬相)

软相(韧相)

制备方法

性能比较(叠层与整体)

B4C

Al

B4C/Al叠层

断裂韧性提高30%

SiC

石墨

SiC石墨叠层热压成型

断裂功提高100倍

SiC/Al叠层热压成型

断裂韧性提高2~5倍

Al2O3

C纤维

Al2O3/C纤维叠层热压烧结

断裂韧性提高1.5~2倍

SiN4

SiN4/C纤维叠层热压烧结

断裂韧性提高30~50%

芳纶增强树脂

Al2O3/树脂热压成型

断裂功提高80倍

可见仿生增韧的结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金属Al能在一定程度上钝化裂纹尖端,但不能有效地阻止裂纹的穿透扩展;

石墨层可造成裂纹在界面处偏转,但这种弱化界面的方法其止裂能力是有限的;

纤维、高分子材料的止裂能力优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仿生增韧陶瓷的叠层尺度都在微米以上,而实际的贝类珍珠层则是纳米级的微组装结构,正是这种特定的有机—无机纳米级复合的精细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异的性能。

实际上,纳米复合材料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如植物和骨质)中,但直到80年代初才由Roy和KOEmmeni[19]提出纳米复合材料(Nanocomposites)的概念。

这种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吉布斯固相至少在一个方向以纳米级尺寸(1~l00nm)复合而成,这些固相可以是晶态、非晶态、半晶态或者兼而有之,而且可以是有机的、无机的或两者都有。

利用层状固体的嵌入反应特性来合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近年来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获得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特征和表观协同效应,既表现出无机物优良的强度、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又具备有机聚合物的断裂性能、可加工性和介电性能。

聚合物的嵌入主要有三种途径:

单体原位聚合,直接熔融嵌入及聚合物从溶液中嵌入。

这些方法的特点是利用某些无机物晶体组分单元的可重排性得到纳米尺度的二维排列,再通过特有的加工将众多数量的晶层组装成高度有序的结构,并分布在聚合物相中,形成性能优异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20]。

b.竹材、骨质的外密内疏、外硬内韧结构及其仿生

天然竹材是典型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增强体一一维管束(Vascularbundle)的强度大约是基体的12倍,弹性模量是基体的23倍[14]。

图5竹茎的横截面图6竹的强度和密度随距外表面距离的变化

在竹茎的横截面上维管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图5),外层竹青部分致密,内部竹肉部分逐渐变疏,内层竹黄部分又变为另一种细密的结构,即竹材从外表面到内表面增强体呈梯度分布。

竹材横截面强度与密度的分布曲线如图6所示。

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能提供与风力作用下径向弯曲应力相适应的强度分布的优化结构模式。

按照这种复合模式设计制备的结构仿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平均弯曲强度比具有同样数量纤维但均匀分布的复合材料的平均强度提高了81%~103%[21]。

动物骨质可称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有机成分为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基质,约占骨重的35%;

无机成分主要是控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约占骨重的65%。

电镜下磷灰石晶体呈细针状,长约20~40nm,厚约4nm[22]。

骨质中的胶原纤维成层状排列,同一层中互相平行,相邻两层互成一定角度。

羟基磷灰石则排列于胶原纤维之间,由基质粘合在一起,形成坚韧强硬的骨板。

骨多为外密内空,中间有骨髓。

骨有松质骨和密质骨之分,二者同时存在时,疏密呈梯度变化。

动物软骨由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和胶原纤维构成,关节软骨的研究表明,软骨细胞及纤维的尺寸、分布由外向内也呈明显的梯度变化。

龟壳结构与动物骨质相似,也分为密质层和松质层两部分,密质层位于壳体的外侧,羟基磷灰石以柱状晶定向排列,中间由基质膜相连;

松质层位于内侧,柱状晶成束聚集、无规则分布。

密质层和松质层二者之间无明显界限,而是梯度渐变的[23]。

这种逐渐过渡的复合结构不仅保证龟壳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断裂韧性,而且与本体肌肉结合良好。

C.生物体非光滑表面及其仿生

生物体表面普遍存在着几何非光滑形态,即一定几何形状的结构单元随机地或规律地分布在生物体表各部位,结构单元的形状有鳞片形、凸包形、凹坑形、波纹形、刚毛形及复合形等。

仿荷叶的衣物面料,钢板的毛化(粗化、翅化)处理等都是对生物非光滑功能表面模仿的很好例证。

汽车工业中使用的薄钢板经毛化处理后,变形均匀,成型性好,涂挂性好,冲压成型废品率大为降低,经济效益显着。

虽然发明者可能未从仿生学角度出发,但其效果却与生物非光滑功能表面不谋而合。

轧制毛化钢板的轧辗经激光毛化处理后,显微组织发生变化,可能产生微晶、纳米晶、非晶等,耐磨性提高;

表面状态变化,凸起部支撑载荷,凹下部储存润滑剂,收集磨屑;

非光滑表面还可对表面残余应力进行调节,使表面裂纹焊合、钝化,成形质量明显提高。

2.过程仿生

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功能,而这些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的研究对材料工作者是十分重要的。

海洋贝类壳体的形成就是一个奇特的矿化过程,如能模仿,则可望在常温下合成、制造出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自然界生物从细菌、微生物到动物、植物的体内均可形成矿物[24],因此,人们对生物矿化过程、钙化过程的仿生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5]。

各种生物体矿物矿化过程的详细机制尚不甚清楚,但一般认为,生物矿化是在有机基质的指导下进行的。

特定的生物细胞分泌特定的基质,而特定的基质产生特定的晶体结构。

基质作为一个有机高分子的模板塑造和生成矿物,不仅使矿化过程成核定位,而且控制结晶的生长。

文献[7]认为矿化过程大致有四个阶段:

有机大分子预组织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反应环境:

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界面上发生由分子识别诱导的析出反应从而形成矿物相的晶核;

无机物的定向生长和遗传控制;

无机物在细胞的参与下同有机物组装成高级结构。

其中有机基质及有机—无机界面的分子识别,在晶体的成核、生长以及微结构的有序组装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这里涉及到有机物的官能团排列和无机物晶格之间的匹配、静电作用、细胞的遗传和控制等问题,过程相当复杂。

GillseppeFalini[18]通过研究贝壳的有机成分β-甲壳素、丝心蛋白及其它可溶性大分子(糖蛋白)对CaCO3结晶的影响,探讨了各成分在矿化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CaCO3的结晶形态总是与被提取的原贝壳晶体结构相一致,即从文石结构贝壳中提取的大分子,可以使CaCO3以文石晶型结晶,对方解石亦然,当溶液中没有这种大分子时,则无结晶发生或只有一些球状晶体生成。

蛋壳的钙化过程与海洋贝类矿化过程相似,有机质与钙离子的结合对结晶及钙化过程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有机质与钙离子最可能的结合机制是整和作用。

有机质通过整和使钙离子固定在某空间位置上而成核,CaCO3在其上沉积,进行晶体生长。

结晶体表面总是覆盖着一层致密的有机高分子层,它是产生下层晶体的基础。

利用有机大分子的模板来诱导和控制无机矿物的形成和生长,是人们从生物过程得到的启示。

某些高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依赖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而自发组装成结构稳定整齐的分子聚集体的过程被称为分子自组装(Self-assembly),该词于80年代初由Sagiv[15]首先采用。

他把载玻片浸入三氯硅烷的CCl4稀溶液中,得到了一层在SiO2表面上自组装成的单分子膜,这可以说是生物膜的一种仿生,它有可能在室温下把分子一层层地从小到大装配成材料或器件。

利用自组装膜的极性功能端头可以在金属表面“矿化”,达到材料表面改性的目的;

如果把该技术与胶体化学方法结合,则可制备出纳米级的有机—无机层层相间的多层异质结构。

Patricia.A.[26]用CdS在聚环氧乙烷(PEO)溶液中的合成反应来模拟生物矿化过程:

CdCl2+S[Si(CH3)2]2→CdS+2Si(CH3)2Cl。

其中PEO为有机相,生成的CdS为无机相,如同生物体中有机相与无机相离子的作用一样,形成晶体复合物。

在含有CdS晶核的PEO膜上可生长出规则的CdS立方晶体,常温下由小晶粒规则聚集而成,这与自然矿化过程极为相似。

有机高分子作为无机晶体生长的中介,并决定产物的形态。

李恒德[24]等用乙二胺四乙酸在钛表面上自组装,目的是在金属钛表面构筑一层羟基磷灰石,制作带有生物活性涂层的人造关节。

Mann[27]则用高分子模板组装方法得到了CaCO3的高层结构,结果与单细胞生物海藻的球壳十分相似。

GuoYuming[28]等人通过自然矿化的理论,模仿生物矿物中丙烯酸脂钠自我组装的过程,合成了CaCO3,在实验中发现CaCO3的形成和丙烯酸脂钠的聚合同时发生,结果显示丙烯酸脂钠自我组装的过程对CaCO3的结晶和生长有一个重要的影响。

目前生物矿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诱导分子膜作为分子模板的定向成核;

利用超分子组装体系合成纳米材料;

微结构的构筑等。

过程仿生及生物矿化的研究使人们有希望获得既有确定大小、晶形和取向,又具有声、光、电、磁等功能的特殊晶体,为进一步合成性能优良的材料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天地。

3、功能仿生

为适应生存环境,天然生物材料除具有一般材料的承受载荷、耐磨防护等功能外,还有很多一般材料所没有的功能,如防粘、降阻、自洁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调节功能。

作为有生命的器官,生物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身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修复、自愈合、自清洁等功能。

1)生物表皮防粘、降阻功能及其仿生

2)自洁功能及其仿生(荷叶—不脏衣料)

3)耐磨功能及其仿生(穿山甲鳞片、贝壳)

4)生物活性功能及其仿生(短基磷灰石及涂层)

4.智能仿生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反应到人类的高级智慧,自然界生物在自身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能力一一搜集、分析与处理环境信息,判断并调整自身行为模式,以改善其对于环境适应性的能力,即所谓生物智能。

生物智能的实现则依赖于生物体材料的多种功能。

对这些功能进行模仿,人们开发了很多具有声、光、电、热、磁等直接效应及其转换、偶合的功能材料,将这些材料进行适当的复合、组装,就发展起来一类最先进的仿生复合材料一一智能复合材料。

这是一类集成有传感、驱动、控制器及主体复合材料的主动材料系统,亦称之为智能复合材料结构(Smartorintelligentmaterialsstructure)。

除了具有承载、感知、驱动功能外,还同时具有自动控制和计算学习的功能。

其中主体复合材料类似于动物的骨架,作用是赋形并承受载荷等;

智能复合材料结构中感受周围环境变化的一类材料叫传感器,它相当于动物的神经系统;

驱使结构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材料叫驱动器,作用如同动物的肌肉一样;

而控制器的作用则相当于动物的大脑。

用于制作传感器的材料主要有光纤、压电材料、电阻应变材料、疲劳寿命元件及半导体元件等;

用作驱动器的材料包括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电流变体及磁流变体等;

控制器则由一些微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构成。

常见的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包括:

a.自诊断、自适应智能复合材料结构[29]。

用来对结构材料的原始缺陷及使用中的应力应变状态、损伤、疲劳、冲击、结构连接等情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作出诊断、评价并自适应地改变结构的应力分布,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b.减震、降噪智能复合材料结构[29]。

用来抑制工程构件在受到动态激励时产生的振动和发出的噪音,这类智能结构可分为压电式和形状记忆合金两种,将其埋入结构,感受振动信号后改变结构动态阻尼,实现减震降噪,达到减缓结构疲劳、延长使用寿命等目的。

此外还有形状自适应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及智能天线复合材料结构等。

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己吸引了各国的研究者争相研究。

美国国防部及国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向这项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美国陆军正在实施旋翼飞行器的自适应研究,包括减少飞行器结构部件的振动和损伤自诊断;

美国海军科研署己拨巨款研究采用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对潜艇的振动和噪声进行主动控制,还提出了军用舰船智能表层的研究;

美国空军则规划在2010年飞机整体实现自适应智能表层结构。

日本也宣布将在2010年开发出具有识别、传递、输送与环境响应功能的自适应智能材料。

我国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的研究始于90年代,现己引起高度重视,并有专着出版[30]。

该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传感、驱动器件的研究,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及信息处理方法的研究,传感、驱动、控制等器件与主体复合材料的偶合方式及信息传输方法,以及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的制造、修理技术等。

5.综合仿生

(1)~(4)中两种以上的综合。

一般情况下结构仿生与功能仿生是密不可分的,功能仿生要靠结构仿生来实现。

三、结束语

今天,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都已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二者结合衍生出的材料仿生及仿生材料已成为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方向。

在继续扩大仿效对象的同时,要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从宏观、细观的观测到微观分析探索,再回到宏观的实践中去,即从仿生分析、仿生设计逐步过渡到仿生制备和工程应用。

不仅进行结构仿生,而且重视过程仿生、功能仿生、智能仿生和综合仿生,努力向实际工程应用方面发展。

本人在材料仿生方面的初步试验

1.耐磨锰钢TiCp内生复合材料的仿生设计与制备

天然生物材料经过亿万年物竞天择的进化,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

将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模仿或利用某些生物体的显微结构、生化功能或生物合成过程是设计制造新型复合材料的有效途径。

广义地说,由若干种理化性能不同的组分材料按一定方式、比例、分布制成的各种人造复合材料实质上也是对天然材料的模仿,但这种模仿尚处于基体与增强体复合体系研究的初级仿生阶段。

迄今为止,真正的复合材料仿生设计和制备尚未付诸实践[1]。

本文试图在钢基耐磨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抗磨功能和复合工艺过程设计中与一些生物材料进行仿生类比,以便利用来自生物材料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合成过程的有用信息,指导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复合机理、制备工艺等研究,研制开发出性能优异的新型耐磨复合材料。

1)生物材料结构、性能的梯度特征与表层梯度强化

天然生物材料如:

竹子、木材、骨头、牙齿、贝壳等均具有简单的组成、精细的微观构造和复合材料的所有特点,是自然界生物长期演变进化而成的高度优化了的天然复合材料,其综合性能远远超过常规单一材料和人造复合材料。

从材料学角度考察这些天然生物材料的构造和性能可以看到,其组成多为硬相与韧相组合,其结构多为外密内疏,其性能则多为外硬内韧,且密-疏、硬-韧从外向内是梯度渐变的[2],“原位自生”的增强体亦呈梯度分布。

这就避免了由于构造和性能突变造成的界面结合差、应力分布不合理、结合部位性能不匹配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符合以最少的材料、最简单的结构发挥最大效能的原理。

从仿生学和摩擦学观点出发,可以抽象出一种新型抗磨材料,即硬相与韧相复合,组织与性能在断面上呈连续梯度变化。

工作表面一侧高硬度、抗磨损,而另一侧高韧性、耐冲击,其内部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等在宏观上是近似连续变化的。

这样既可同时满足高硬度、高韧性的性能要求,又可大量节省贵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