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 期末复习必备5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之分析及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25353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 期末复习必备5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之分析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大 期末复习必备5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之分析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大 期末复习必备5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之分析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电大 期末复习必备5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之分析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电大 期末复习必备5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之分析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 期末复习必备5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之分析及答案Word下载.docx

《电大 期末复习必备5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之分析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 期末复习必备5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之分析及答案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 期末复习必备5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之分析及答案Word下载.docx

第一次冲突,描写争先社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用当时流行的“大字报”形式公开批判落后社员,引起了落后社员“小腿疼”大闹社办公室,但是,敢于民告官的小腿疼,却在干部手中的法律和政府力量的震慑下委曲求全。

第二次冲突,描写杨小四为了解决社员出工率低的问题,欺骗那些只愿检“自由花”而不愿参加集体摘棉花的社员,先宣布第二天集体拾自由花,等大家都上工后,又突然宣布改为集体摘棉花,并批判那些上当受骗的妇女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才出工的,所以,不但必须强迫劳动,而且还要写检讨,甚至还指派干部监督大家劳动,“一个也不准回去!

”第三次冲突,描写小腿疼以为第二天真的是集体拾自由花,便自己单独行动,结果大家已改成集体摘棉花,于是,她的单独行动就变成“偷棉花”,被当作了“罪犯”受到大家的批判。

在这三次冲突中,第一次是干部与个别群众的冲突;

作家正是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冲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粗暴,农民群众有理无处说,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尖锐,以致造成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还带有抵触情绪等严重问题。

“大鸣大放大字报”一开始是群众向领导提意见的民主形式,在“反右运动”后,则变成了干部公开羞辱群众的工具。

在当时的农村,由于农民多是文盲,大字报更成了干部的特权。

小腿疼在大闹社办公室时就声辩说:

“你又是副主任,你又会写,还有我这不识字的老百姓活哩?

”这真成了“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谁要敢于反抗,便以“犯法”、“坐牢”相威胁。

争先社的党支书王镇海振振有词地说:

“大字报是毛主席叫贴的!

你实在要不说理要这样发疯,这么大个社也不是没有办法治你!

”而这个治人的办法就是“来两个人把她送乡政府!

”大多数社员虽然不愿意去集体劳动,但在干部的威逼下,却只好被迫参加,完全没有自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更令人深思的是:

当小腿疼当面揭穿杨小四欺骗群众的行为时,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却是盲目与暴力的倾向。

小腿疼刚说了一句“你是说话还是放屁”,大家居然不等杨小四发话,便有“一半的人”“哗”地一下子站起来,异口同声地呵斥道:

“你要造反!

”此情此景,正可以看作是后来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斗群众的一种“预演”。

提醒:

这类题还可这样出:

谈谈《“锻炼锻炼”》与赵树理小说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赵树理小说的特点有“农民读者的定位”、“细节的现实主义”等等,但最为突出的则是“民间的立场”,其具体表现就是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言人”,为农民伸张正义。

因此,他虽然被树为解放区文艺的旗帜,被誉为“赵树理方向”,但他的创作从来就不是“以歌颂为主”,而恰恰是以批判和暴露为主的。

然而,这一具有本质特征的特点在50年代以后,却出现了变化。

这个变化既是预料之中的,也是预料之外的。

我们说它是“预料之中”,是因为在50年代“颂歌”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和时代风尚,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榜样式的作家,多一些歌颂,少一些批判和暴露,应该说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这个变化是从50年代初就开始的。

人们一般都把赵树理在这个时期创作的《登记》看作是赵树理上一时期创作的《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虽然由于作家熟悉农村生活,没有写成“单纯的政治宣传品”,但是从作家的主观愿望看,它却是“为了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而创作的”,因此,《登记》虽然与《小二黑结婚》一样,也写了许多民间文化的东西,却不能再像当年那样深刻地展示民间文化状态和揭露农村底层的坏人坏事。

我们说这个变化又是“预料之外”的,则主要在于赵树理一定没有想到,他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

创作《“锻炼锻炼”》的主要意图是站在青年干部的立场上,“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维护农村的新生事物。

但有人仍然认为暴露过多,歌颂太少。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批评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赵树理虽然在主观上是想批判争先社社主任王聚海压制新生事物、迁就落后人物的“和事佬”思想,但实际上批判的却是他想歌颂的农村新干部杨小四,而且,与柳青“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情况一样,他着力描写的老主任王聚海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而他想讽刺的两个落后人物“小腿疼”和“吃不饱”则活灵活现,生动形象。

在这里,作家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赵树理在当时处于“两难境地”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又想唱赞歌,又不想说假话,那就只有放弃创作。

难怪他在1962年的“大连会议”上只能感叹当时的情况是“天聋地哑”。

如果说《登记》还保留着作家上一时期的一些特点,而《“锻炼锻炼”》则更多地更加鲜明地表现出赵树理50年代创作的特点。

这个特点就是把一个歌颂农村新干部的故事,写成了一个农村干部整治普通农民的故事,就是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对待当时流行的歌颂农村新人新事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谈到的“又想唱赞歌,又不想说假话”,不肯放弃创作的必然结果。

从作品描写的杨小四与“小腿疼”、“吃不饱”的冲突中可以看到,作家一点也没有回避两个落后人物的缺点,竭力在歌颂青年干部“树正气、压歪风”的斗争精神,从而也自然而然地批判了老主任的“和事佬”思想,但是,在当时的农村中,像杨小四这样比地主恶霸还要凶恶的干部俯拾皆是,不歌颂还好,一歌颂更令人胆寒,而像赵树理这样总要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说话的作家,又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而生编硬造,只能按自己的作风实事求是地“讲述农民自己的故事”,于是,一篇以歌颂的目的出发的作品,终于还是暴露出了当时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干部欺压群众”的现象。

3.在《茶馆》的三幕戏中,王利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作了哪些努力?

为什么?

2011年1月、2014年1月、2015年7月、2018年1月试题

第一幕时,他才20多岁,继承着父亲为人处世的信条,“多说话多请安”,勉强支撑着茶馆的生意;

到第二幕时,他则不得不进行“改良”,前面卖茶,后面改成公寓,茶馆里也撤去了财神龛,墙上的“醉八仙”也换成了时装美人和外国香烟广告画;

到了第三幕,在“莫谈国事”的字条旁,又不得不添上了一张“茶钱先付”,甚至用上了女招待。

(3)举例具体、恰当。

(4)论述正确深入,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

4.《茶馆》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老舍式戏剧结构”,克服了时间跨度大、情节松散和人物众多造成的困难。

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从作家在场景和人物安排两个方面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

2012年1月、2013年7月、2016年7月、2017年1月、2017年6月试题

(1)作者以“裕泰大茶馆”作为三幕戏的唯一场景,避免了三幕戏被分成孤立的三大块,同时,还特意设置了“傻杨”这个幕前人物,以民间曲艺形式“数来宝”穿针引线,起连缀作用。

(2)作者以“人物带动故事”的方法,让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秦仲义)三个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唐铁嘴、刘麻子,以及宋恩子、吴祥子等其他次要人物则采用父子相承的方法,而其他人物,则随到随走。

4.还可这样出题:

在《茶馆》中,为了克服作品时间跨度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造成的困难,作家在哪三个方面进行了的处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016年1月试题

(1)以裕泰大茶馆作为三幕戏的惟一场景,还特意设置了杨傻这个幕前人物,以民间戏曲形式“数来宝”来穿针引线。

(2)以“人物带动故事”,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等主要人物从状到老,唐铁嘴、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等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3)强调内在情绪的统一。

(4)举例具体、恰当。

(5)论述正确深入,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

谈谈《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的独特性:

《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

《茶馆》的结构很独特,在这以前的其他戏剧作品中从来没有过,老舍这次也是首创,所以也称之为“老舍式戏剧结构”。

但这种结构又不是作家故意追求新奇的结果,而是为了配合作品内容表现的需要进行的尝试。

作品的内容是要表现北京城里的一家大茶馆(裕泰茶馆)以及与这茶馆有关的众多人物在半个世纪中的变化,如果按常规的办法,即使是分为几十幕几百场也难以做到。

因此,作家便选择了在这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有代表性的(最黑暗的)三个时代(康梁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着重写这家茶馆在这三个时代中的不同面貌。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种结构:

三幕戏,实际上只是三个生活片断(横断面),只是毫不相关的三个时代的历史故事。

而这些故事之间的联系,一是靠场景(地点),二是靠人物,三是靠内在的情绪(作品风格)。

由于这三幕戏就像三幅市井风俗画,所以又有人称之为“图卷戏”。

而这种结构方法,我们又称之为“横断面连缀式”方法。

《茶馆》在三幕戏中描写了70多位人物,而采用的方法也根据这些人物在戏中不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主要人物贯穿始终,如茶馆掌柜王利发、旗人后代常四爷、茶馆房东秦二爷秦仲义;

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如拉皮条的刘麻子、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等;

三是特殊人物特殊处理,如吃洋教的马五爷、国民党官僚沈处长等;

四是普通人物无名无姓,只露脸不说话(台词)。

在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中,王利发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商人,精明而圆滑,善良而自私,既谨小慎微又富于改革精神,总之,作家通过这一形象是想说明,要是他都无法把这家茶馆经营下去,那么,再你换什么人也是不行的。

常四爷是吃“铁杆庄稼”的旗人,虽不满现实,却正直刚毅,在他身上既有旗人毛病,也有旗人的优点,作家通过这个形象是想说明旗人的天下已经到了尽头,落入社会底层的旗人跟普通的城市贫民已经不再有什么区别了。

你以为你是旗人就可以张着嘴随便乱说?

发牢骚也不行,一样可以抓你。

秦二爷是一个富家子弟,也是一个希望通过办实业来富国强民的民族资本家,是裕泰茶馆的真正老板,但他只有一腔热血,只会说不会做,很是潇洒地玩了一生,玩到最后连老祖宗的一点房产都给玩丢了。

通过这个形象,作家也想说明“实业救国”的路是走不通的,他同王利发一样都是良民,而良民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大家都把《茶馆》看作是为旧时代写的一曲葬歌。

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三个人物以王掌柜为中心,性格各具特点,又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总趋势则是不断走向深渊。

在第一幕时,三人都差不多二三十岁。

王利发虽然息事宁人、逆来顺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但生意还能维持;

到第二幕时他为了挽救茶馆破产的命运不得不进行改良,而到第三幕时虽然他仍在不断地进行改良,但他再怎么改良也无法挽救茶馆的命运,也同样无法挽救自己的命运了。

 

5.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例,简要说明顾城诗歌的风格特点。

2013年7月、2014年7月、2016年1月、2018年7月试题

(1)顾城诗歌经历了一个从社会批判到童话理想的过程,而批判主题又是服从于童话主题的。

(2)《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一则失去了童年的诗人为怀念童年纯洁与率真理想而补写的童话。

纯净是顾城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

[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原诗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我的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1981.3

6.《呵,母亲》是诗人舒婷为悼念去世的母亲而写的。

在泯灭情感的时代,诗人从梦境写到现实,从童年写到今天,完成了整个构思过程,也完成了对母亲回忆和怀念的过程。

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这首诗在思想意识、精神取向和情感抒写方式等三个方面的特点。

2013年1月、2017年1月试题

(1)在“四人帮”猖獗的年代,大胆地用诗歌的方式怀念自己的母亲,表现人性中最伟大、最纯粹、最真切的情感,在思想上具有一种前卫意识。

(2)当时,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都仅仅是一种政治情感的体现,而诗人表现的却完全是个人化的情感,在精神取向上表现了一种人性对兽性的反抗。

(3)在感情的抒写方式上,没有作无病呻吟的宣泄,也没有波澜壮阔和刀光剑影,只是在温馨、宁静的情感中,表现出一种柔美而坚韧的爱的情感。

附:

《呵,母亲》(原诗)

呵,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7.方方的小说《风景》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

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一个生下来不久就夭折了之外,其余九个被他们放任自流地像野生植物般地养大成人。

这篇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

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家为什么要选择一位“死者”来担当叙述者?

2011年1月、2012年7月、2014年1月、2015年1月、2015年7月、2016年7月、

2017年6月、2018年1月试题

(1)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使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也使作品产生了某种“陌生化”的叙述效果,以一种极端强化的方式还原出了赤裸裸的生存本相。

(2)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摈弃了以往意识形态内容的遮蔽,从而使得整个叙写都充满了令人惊愕的新异和逼真感觉。

谈谈《风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还原:

参考答案:

《风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还原:

追求人生状态的还原,这是“新写实小说”的一个共同特征。

方方的《风景》在一个社会贫民家庭的平台上,展示了从父母到儿女源于自然生存本能的非理性的赤裸裸的生存本相,强调了每个人的无法超脱其生存境况的束缚,他们生存的欲求与这个难以摆脱的生存境遇发生着严重冲突与磨擦。

与其它“新写实小说”不同的是,《风景》对于生存本身意义的探索,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二哥与七哥这两个人物身上。

二哥虽也被生存现状的种种重压所困扰,但他不认可命运的安排,在与少女扬朗的相遇中,懂得了另一种美好的生存方式,表现出追求文明的理想。

七哥是一个积极的生存主义者,他的生存哲学是不择任何方式和手段,去实现改变自己命运与生存境遇的目的。

善与美、文明与理性在七哥这里是不复存在的,有的只是生存本身。

它对生存的意义有着自觉的意识,但于这自觉之中,隐含的则是丑恶与庸俗。

正因为如此,他才从卑微爬到富贵。

如果说二哥追求理想及其理想最终被残酷无情的生存境遇所粉碎,因失去生存的理由而自杀,象征着理想主义在现实生存境况中的失败,那么,七哥则用自己命运变迁的过程,证明了在生存境遇中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对于生存超越的可能性。

《风景》对于生存状态的还原探索,还表现在对于传统的道德标准与情感认同的舍弃,与不动声色中置换为一种民间的价值趋向。

在这个作品中,不是以意义内核,而是以生存为内核;

不是以观念意形态为价值尺度,而是以民间的生存状态为价值尺度。

所以说,《风景》对于社会底层都市民间生存世界的描写,在一定意义上拓展写作的新空间。

最后,方方在《风景》中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

它所展现的社会底层凡俗人生的粗鄙丑陋、野蛮冷酷的生存景象,为人们展了生存状态的别一种风景,得到了人们心理上的应和与认同。

方方在《风景》中对于人的生存意义的探索,如果没有她在叙事艺术上的成功,是难以实现的。

在这个作品,叙事艺术的选择与其它“新写实小说”具有着共同性。

如客观叙述,还原生活原生态,消解其情景等。

这个作品在叙述最特出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个非常别致的叙述者和叙述视角。

作品的叙述者是一个“死者”。

这个“死者”即不是上帝,也不是鬼魂。

而是这个家庭中最小的儿子。

它本应是故事中的一员,他也应该象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们一样生存于冷漠、残酷、粗俗、野蛮、肮脏、鄙陋的境遇中,但他却早早的夭折了,所以,他是既有着自己所述的生命连结,又有着旁观者的目光,他这种特殊的身份,将人们引到了生存状态还原叙述的真实与虚幻、感觉与理性的境界。

这个叙述者的选择,就决定了作品基本的叙述视角:

以死人的眼光来看待活人的生活,给人以新异、独特之感。

首先,这种死人叙述视角的使用,可以给人一种更为客观的感觉,死者不会有生者的情感与偏爱,使作品中所描述的生存景观更为冷漠、残酷。

其次,它给人以一种新异的感觉。

一般来说,由生者叙述生者的故事,得到的还是生者的生活与生命经验与体验,但一个死者来叙述生者的故事,这种体验是生者无法感受的。

第三,死者的视角可以产生一种“陌生化”的叙述效果,将生存本相还原,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加以实现,从而使作品整个叙述充满令人惊奇的新奇感,同时又有一种逼真的感觉:

死者无谎言。

这类题,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

注意灵活性,应举例具体、恰当,重视说明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