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16093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土茯苓资源的分布

1.1区域分布

土茯苓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江南各省区均有生长[5],主产于高要、郁南、罗定、阳山,、郴县,,青田、,、等处[6],尽管土茯苓药材分布广泛,但何地能形成商品及商品集散地,与当地的采药、用药史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1.2.1土茯苓的生长环境

土茯苓的生长习性历代本草及现代中药专著均有记载。

据《本乘雅半偈》记载,土茯苓生楚、闽、浙山箐,及海畔山谷中。

《本草纲目》载,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

《滇南本草》载,生于较湿的山谷阴处、土坡灌丛中、林缘或疏林下。

《本草易读》载,土茯苓生海畔山谷,楚蜀亦有之。

近代《中药大辞典》载,土茯苓生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

《中药志》载,土茯苓生于山坡树林下,山谷阴处较常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土茯苓生于山坡林下,路旁丛林及山谷向阳处。

玉莲等(2002)[7]通过对云、贵、川、两广,、、、、等省区实地考察,土茯苓的生长环境与历代文献记载一致,土茯苓主要生长在林下,其茎藤攀附林木枝叶而生长,特征明显,极易发现。

但由于我国面积大,经纬线长,各地气候条件、海拔、植被等不尽一致,各地的生长环境略有差别。

同时这些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了各地的蕴藏量及产量。

下面就气候、植被有特色的几个地区作以简要介绍。

见表一。

表一土茯苓的部分产区

产地

特征

产区

为土茯苓的主产区之一。

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山林植被好,土茯苓茎叶生长茂盛、根茎发达、蕴藏量丰富。

多生长在海拔1200~1500m左右。

由于山土肥沃、湿润,比较容易采挖。

据本地的用药习惯,土茯苓分为红土苓、白土苓两种,在调查中,经走访民间中医,在该地区白土苓用量较大,某些老中医用红土苓并非白土苓的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而是有另外的功能与主治。

为土茯苓的主产区之一,全省均有分布。

据植物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地区及周边县如双峰、邵东等地,虽有土茯苓生长,但该地区气温高、气候干燥,山林植被不太好,土茯苓根茎长入地下部分较深,土茯苓根茎较小,挖掘相当困难,产量小,不易形成商品。

但该地区土茯苓生长的海拔较低,农村村前屋后以及路边皆有土茯苓生长。

而廉桥药市的土茯苓药材主要来自地区和地区,这两地区所产土茯苓根状茎块大、片大,当地产量也大,容易形成商品。

产区的及地区,土茯苓蕴藏量也很丰富。

产区的土茯苓生长状况与有些相似,但该产区的多数地区土茯苓生长的海拔比稍高。

从实地采集的土茯苓植物标本了解到,当地土茯苓根茎深入地下较深,土茯苓根茎也较小

在这里之所以不把称为产区,是因为土茯苓在的局部地区生长。

首先是地区,以产金刚藤为主,满山遍野,地上部分茎粗叶茂,产量极丰,在局部区域却找不到有土茯苓生长。

但进入宜兴山区后,公路两侧的山坡上即有土茯苓生长,该地区植被较好,土茯苓与其他灌木及树木的根错综生长,故采挖非常困难。

高要为土茯苓的主产区,该地区气候温热、湿润,雨量充沛,土茯苓茎叶生长茂盛、根茎较发达。

由于该地区有食用土茯苓的习惯,故土茯苓易形成商品。

1.2土茯苓资源的引种驯化

1.2.1资源调查

土茯苓多为野生状态,针对土茯苓的资源调查研究,国报道的较少。

玉莲等(2002)[7]通过对云、贵、川、两广,、、、、等省区实地考察,发现野生资源匮乏,破坏严重,必须进行人工栽培、野生抚育以满足市场需求。

1.2.2引种栽培

植物资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同时,其破坏程度也愈加严重,对野生植物引种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刻不容缓。

2.土茯苓的生药学研究

2.1本草考证

土茯苓首载于《本草纲目》,谓其“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

解汞粉、银朱毒。

”明代以前即有本品,不过那时还没有土茯苓之名,只是多作“充粮”而已,至明时,土茯苓因治梅疮有特效而受到医家们的极力推崇。

[8]

土茯苓供药用历史悠久,我国历代本草对此均有一记载,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称:

本品最早见于公元五世纪。

土茯苓最早记载的名称是禹余粮。

梁代·

弘景《本草经集注》一书中,氏胃:

“南中平泽有藤,叶如获莫,根作块有节,似菠莫而色赤,形如薯损,名禹余粮。

”[9]

从藏器[10]《本草拾遗》起就有各种称谓,如土第薛、刺猪菩、山猪粪、仙遗粮、冷饭团等,甚至还曾经与禹余粮同名异物。

明代·

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

”古来已有的土茯苓,经时珍作一番考证:

“观氏此说,即今是茯苓也。

故今尚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亦其遗意[11],时珍还认为藏器的所说的草本禹余粮、刺猪答也是土茯苓。

从文献记载来看,土茯苓在明代以前的药用价值似乎不大,多“取以当食”,偶用敷疮毒。

时珍认为明代正德年间,因治梅疮有特效而知名。

时珍谓“至人用此,遂为要药”。

可见,土茯苓一直是药用的主流种。

2.2生药鉴定

生药鉴定可为生药品种的确定和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以保证生药品种的真实性及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在发掘利用新药源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规定土茯苓饮片呈长圆形或不规整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

粉末淡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8~48um,脐点裂缝状、星状,三叉状或点状,大粒可见层纹;

复粒由2~4分粒组成。

董凯旋(2010)等研究了土茯苓(断面红色、白色)药材性状及显微粉末鉴别特征,并结合TLC法鉴别断面红色或白色的土茯苓。

发现断面红色或白色的土茯苓在药材性状、粉末显微及薄层色谱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认为本研究方法重现性较好、专属性较强、简单易行,可为断面红色或白色土茯苓药材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林耿丰(2011)对土茯苓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大部分样品符合土茯苓的鉴定特征,但还存在一些形态特征相似,成分有所区别的混淆品。

2.3采收加工

全年皆可采收。

以春秋两季为采收旺季,此时浆水足、粉性大,质量佳[12]。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称采收期为立秋至次年清明[13]。

而《广西中药志》[14]称夏、秋、冬三季均可采掘。

土茯苓为多年生植物,何时采收依行情及农活忙闲而定。

可见土茯苓的采收期全年均可。

土茯苓的采收季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土茯苓的加工方法未见报道。

3.土茯苓资源的种质评价

目前,关于土茯苓种质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质量方面,林耿丰(2011)对土茯苓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生药学鉴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各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HPLC指纹图谱研究,而对于产量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

3.1化学成分研究

利用现代的分离、检测手段,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得知土茯苓含多种化学成分,有糖类、有机酸类、苯丙素类、黄酮及黄酮苷类、甾醇类、皂苷类[15.16]及挥发油[17]等。

主要分类见表二。

表二土茯苓的化学成分

糖类

有机酸类

苯丙素类

黄酮及黄酮苷类

甾醇类

皂苷类

挥发油类

己糖

淀粉等

琥珀酸、棕榈酸、阿酸、莽草酸、油酸、亚油酸等

3,5P,4-三羟基芪。

落新妇苷、异黄杞苷、土茯苓苷、槲皮素、(-)表儿茶精

豆甾醇-3-0-B-D-吡喃葡萄糖

薯蓣皂苷、提果皂苷、胡萝卜苷、提果皂苷元等

正壬烷、L-芳香醇、I-萜品醇、L-龙脑、萜

品烯-4-醇

3.2临床应用研究

3.2.1治头痛

《本草纲目》未载其有治头痛之功,现代中药教材亦未论及。

但头痛一证,病因繁杂,虽风寒、肝阳之证为多,痰浊、湿热者亦不少,土茯苓健脾除湿泄热,并可祛风湿而止痹痛,现代人醇酒厚味、膏粱美食,致痰浊湿热蕴之头痛,用土茯苓治疗正为恰当。

清代孟文瑞《春脚集》载有立愈汤:

“治一切头痛,不拘正痛,或左或右偏痛皆效。

3.2.2治痹证、疗痛风

土茯苓“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配合除湿通络之品,对湿热痹证有良效[18]。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指、膝关节肿痛,且手指出现结节,溃破流出淡黄色液体。

采用土茯苓配伍当归、汉防己、桃仁等进行治疗,结节消失,肿胀消退[19]。

急性关节炎期,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伴高尿酸血症,用虎杖土茯苓汤随症加减,配合苦桂洗剂外洗,总有效率为96.1%[20]。

3.2.3治淋证、淋病

当代名医班秀文教授[21]指出淋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治之有温、清、补、泻之别,但淋证任何类型均挟有秽浊之邪,蕴结于下焦。

土茯苓甘淡平,甘则能健脾养胃,调和

营卫,淡则能渗湿除毒而利关节,用之既能利水通淋,解毒杀虫,又不损伤正气,是治淋最好药物,但用量需40~60g,功效始显。

急性淋病属中医学“淋证”畴,其病机为外感湿热毒邪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22]。

3.2.4治梅毒疮

时珍认为梅毒疮为湿热之邪积蓄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

其类有数种,治之则一也。

其证多属厥阴、阳明两经,而兼乎他经。

土茯苓气平味甘而淡,能健脾胃,祛风湿。

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祛则筋骨利,故诸证多愈。

有搜风解毒汤,治梅疮,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

方用土茯苓50g,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瓜、木通、白鲜皮各2.5g,皂荚子2g,气虚加人参3.5g,血虚加当归3.5g,水两大碗煎饮,一日三服。

《滇南本草》有土茯苓酒,水浓煎服,用治诸淫毒瘀结之红肿溃痛,又治大毒疮肿,未成即溃者。

现代亦常用土茯苓治疗各种性病、梅毒等[23]。

3.2.5其他

土茯苓用途广泛,服外用均宜。

唐代颂《图经》始有“施洲土人用以敷疮颇效”之说。

《万氏家传方》列出土茯苓酒,解毒杀虫可解风毒凝结肌肤之疮癣;

《积善堂经验方》以其解毒消肿而疗火毒蕴结之疮痈瘰疠。

现代有报道用于盆腔炎、慢性肾炎、恶性肿瘤、农药中毒后遗症、扁平疣、湿疹、脂溢性皮炎等多种外科疾患。

4.土茯苓资源的开发利用

4.1土茯苓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块茎,又名草禹余粮、仙遗粮、刺猪苓、土萆薢,长江流域南部各省均有分布,其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为清热祛湿,泄浊解毒的常用中药。

古籍中无土茯苓的记载,《本草纲目》始有土茯苓之名,但时珍认为,弘景所述石部禹余粮、藏器《本草拾遗》中草禹余粮、颂《图经》猪苓条下刺猪苓,皆为此物。

功效“食之当谷不饥,调中止泻。

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并特别提到可治梅毒疮。

后世在此基础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湿热疾患,并有所发展。

土茯苓资源区域分布广泛,种质多样性丰富。

我国对土茯苓的开发利用主要依靠野生资源,随着土茯苓的需求量逐渐上升,野生资源及其蕴藏量急剧下降,已日渐匾乏。

4.1.1产销情况

地区因地处湿热,当地居民养成食用土茯苓的习惯来清热祛湿,所以土茯苓易成为商品,且需求量越来越大。

通过调查市土茯苓产销情况发现,市场上以销售中药饮片和鲜土茯苓为主,平均每个市场有三家鲜土茯苓销售点,平均每家每天都有30斤左右的鲜土茯苓货源,每斤12元,每天都卖到断货。

且出现居民预先订货的现象。

土茯苓已经是供不应求了。

4.2.2已开发产品

目前,对土茯苓药材的开发比较全面。

包括在临床药物的开发、饮片、药膳等。

主要产品见表三,表四。

表三土茯苓目前已开发产品

序号

产品名称

适应症(用途)

1

饮片

2

提取物:

落新妇苷、土茯苓总黄酮、土茯苓总苷

医药原料,中间体

3

风湿痹痛胶囊

风湿性关节炎

4

口服类:

慢性妇炎灵,妇炎康

妇科炎症

5

洗液、洗巾类:

怜香惜玉中药妇科洗巾、女清洗液、香妃净、净喷剂

6

复方克癣灵、克银丸、银屑炎冲剂、消银康泰、精华净癣灵

银屑病(牛皮癣)

7

湿度消胶囊、芜肤浴袋

皮肤病

8

肾炎康复片

肾炎

9

乙肝解毒胶囊

乙型肝炎

10

丹王颗粒

静脉血栓和静脉炎

11

足光光

脚气、脚臭

12

前列康舒胶囊、前列腺胶囊

前列腺炎

13

龟苓膏、土茯苓凉茶、土茯苓凉茶冲剂

除湿止泻、清热解毒、利尿

14

必泰成

平喘

15

复方苦参注射液

肿瘤

 

表四土茯苓药膳

名称

材料组成

功效

绿豆土茯苓糖水

绿豆50克,红糖适量。

药物:

土茯苓50克

祛湿热,解毒凉血

三米土茯苓汤

柴鱼、白茅根、茶树菇、洋薏米、生薏米、熟薏米、芡实、蜜枣、桂圆肉、土茯苓、知母肉,加入瘦肉、排骨或鸡

有助舒通血脉、降胆固醇、解毒消肿、祛湿通络

土茯苓粥

土茯苓10-30克,生米仁50克,粳米50克。

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土茯苓炖龟

龟、黄氏、枸杞、淮山、红枣、党参

健脾胃、筋骨、利关节、止泄泻、除四身寒湿

4.2对土茯苓开发利用的建议

植物资源主要有五大类[24]:

、食用植物资源;

、药用植物资源;

、工业药用植物资源;

、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资源;

、植物种质资源。

土茯苓目前基本处于野生状态,结合植物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成果,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进行资源合理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2.1产品综合开发

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形成以种植、加工生产、新药开发、销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综合利用有限的土茯苓资源。

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菠葵(SmilaxglabraRoxb.)的干燥根茎,又称禹余粮、白余粮、冷饭团等。

是我国传统中药,味甘、淡、平;

归胃、肝经。

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效[25]《本草纲目》记载土茯苓有治疗恶疮痈肿作用,各家中医肿瘤学家把土茯苓列为治疗膀肤肿瘤的常用药物。

国近年来对土茯苓的研究日趋深入,报道增多,在抗癌作用方面,土茯苓对AFB1诱发肝癌有抑制作用,体外对于宫颈癌培养株系JTC-26也有抑制作用[26.27]。

虽然其抗肿瘤作用屡有报道,但对肝癌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却很少。

因此,这些发现都启示我们进一步研究土茯苓抗肝癌生物活性。

若能对土茯苓进行更深入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很可能从传统中药中开发出有希望的抗癌新药。

前景广阔。

目前,众多药品生产厂家利用土茯苓开发了多种单方和复方产品,例如复方土茯苓颗粒、风湿痹痛胶囊、土茯苓凉茶冲剂等。

但护肤方面的开发还不够深入,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还未见具体报道。

4.2.2挖掘替代种类

土茯苓作为大宗商品,市场需求量大,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土茯苓的替代品种来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

4.2.3商品基地的建设

玉莲等(2002)对药用土茯苓资源进行实地调查,野生资源匾乏、破坏严重,必须进行人工栽培、野生抚育以满足需求。

野生植物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其产量、成分含量以及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人工种植时,可能与人们的要求不一致。

开展土茯苓生物学研究,搜集整理种质资源并进行评价,推动土茯苓种植基地转向商品基地,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保护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5.土茯苓资源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5.1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茯苓药用历史悠久,商品土茯苓来自于野生资源。

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对土茯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1)混淆品居多,整体质量降低:

由于菝葜属某些植物的根、茎、叶非常相似乃至根茎极为相似,再加上每种植物有不同的变种,导致土茯苓药材在市场上品种比较混乱。

正品土茯苓为光叶菝葜,其同属多种植物及肖菝葜属的两种植物为地区习惯用药或混用品,同时发现薯蓣科粉萆和棉萆等植物根茎也为相似的伪品,应用时要注意区分鉴别。

(2)种质资源研究薄弱,没有进行优良品系的筛选工作:

多年来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只是分散的做了些局部地区种源调查、种质鉴别等基础性工作,关于种质资源评价也只是针对药材的化学成分方面进行的研究,且评价方法也比较单一;

另外,土茯苓育种也缺乏研究。

总之,有土茯苓种质资源的研究仍为基础性研究,没有统一系统的开展。

5.2解决对策

为了使土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进行土茯苓种质资源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工作。

参考已有其他药用植物如人参、地黄等相关研究的方法,借鉴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成功经验,结合药用土茯苓自身现状,可着重从以下儿方面开展工作:

①全面调查整理收集各地土茯苓资源(包括野生和栽培),科学评价各种质资源,综合农艺性状、产量、质量、抗虫抗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建立起统一、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质量评价方面,土茯苓是药食两用的药材,有关质量标准的建立应将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相结合,使检测方法标准化。

②另一方面,优质品系的形成与演变受遗传变异、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建立规的种子种苗选育,加强先进的栽培技术的推广,制定相应的加工技术及管理措施。

建立GAP基地,使土茯苓药材的种植走向规化生产。

③引进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种植资源研究及优良品系的选育:

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分子标记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种质资源的研究中。

日前常用的方法有: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微卫星DNA及原位杂交等。

指纹图谱、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为种质资源的研究、探查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间、亚种间分化及中药材优质种质资源高效育种和调控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科学资料。

另外,利用这些技术进行种质指纹图谱的绘制和重要性状基因的标记,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从众多的地方品种(农家种)及野生种中发掘优质基因、抗病虫基因、抗逆基因。

将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方法相结合,可为土茯苓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创新提供快速有效的途径。

6.讨论与建议

6.1大力宣传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切忌滥挖滥采

野生土茯苓资源有限,采挖时应注意保留幼苗,并注意有意识地留一些种苗,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切不可掠夺似的开采,使资源环境遭到破坏。

又因土茯苓多生长在沟边、路边及林中坡地,采挖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水土,对采挖后留下沟槽应即时填平,种上适宜的新植被。

6.2做到采收与养护相结合

采收与养护相结合,确保土茯苓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土茯苓系多年生草本,采收时应注意其生长年限,不应把多年生与近年生一起采挖,应注意保留近年生植物,做到有计划采收,如挖大留小,尽量保留雌株,采挖雄株。

以有利于稳定其蕴藏量及可持续发展。

6.2野生变家种,规化种植

对大宗常用药材土茯苓,随着开发的深入,药材需求量大幅增长。

建议对土茯苓选取优良品种及合适的生态环境,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人工种植,既野生变家种。

进行种苗快速繁育、规化种植等相关研究并发展规化种植,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傅泽民.川产土获荃的基原研究[[J].师专学报,1994

(2):

68.

[2]中国药典一部[S].2005,4,246,附录47,附录5

[3]中华人民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国药典(一部)1S2.:

化学工业,2000,15.

[4]沙飞,禹志领,王一涛.土茯苓品质与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6,29(5):

516-519.

[5]徐国钧.中国药材学[M].:

中国医药科技,1996.

[6]中药志编委会.中药志[M].:

人民卫生,1959.

[7]玉莲,玉琪,曾平,文敏,维,自更.土茯苓植物资源调查.中草药,2002年第33卷第9期

[8]王洪然.土茯苓在临床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J].200916:

79

[9]傅泽民.川产土茯苓的基原研究[J].师专学报,1994

(2):

68

[10]明·

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第二册)[s]:

人民卫生,1975:

1294.

[11]惠萍,黄斌.《本草纲目》土茯苓刍议[J].新中医.2005,7(7):

87

[12]朱圣和.中国药材商品学[M].:

人民卫生,1990.

[1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生药学教研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M].:

教育,1960.

[14]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院厅.广西中药志[M].: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1959.

[15]徐圆钧,施大文.生药学1M2.:

人民卫生,1987.457.

[16]训红.中药材层谱鉴别[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1990.242.

[17]霍新,高玉琼,建华,等.土茯苓挥发性成分研究[J].生物技术,2006,16(3):

60-62.

[18]艳林,仲杰.吴生元教授运用化湿疗法治疗痹证的经验[J].中医中药杂志,2009,30

(1):

1-3.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