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辛弃疾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辛弃疾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辛弃疾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⑥“黄陵”三句:
设想友人此去舟泊黄陵,倾听湘妃奏瑟。
黄陵祠:
即二妃祠。
传说帝舜南巡,娥皇、女英二妃从征,溺于湘江。
民尊为湘水之神,立祠于江边黄陵山上(《水经注·
湘水》)。
山在湖南湘潭县北四十五里处。
湘娥曲罢:
屈原《远游》:
“使湘灵鼓瑟兮。
⑦“行到”三句:
谓船近临安,远远可以望见京都殿阁。
金雀觚(gū姑)棱:
饰有金凤的殿角飞檐。
班固《西都赋》:
“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爵。
”《文选》注云:
“觚棱,阙角也。
角上栖金爵(雀),金爵,凤也。
⑧“前度”两句:
用刘禹锡桃花诗意,见前《新荷叶》(“人已归来”)注④。
指友人重返京都,兼有问讯京都故人之意。
⑨“愁为”两句:
满腹离愁,惟凭弦丝倾诉。
倩(qià
n欠):
请。
幺弦:
琵琶的第四根弦,因最细,称幺弦。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辛弃疾诗词2
甚矣吾衰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词的上片叙述词人面对青山产生的种种思绪,感慨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落寞之情展露无遗。
上片一开头以“思亲友”起意,在年近六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的情况下,叹“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
此处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英雄迟暮的无奈,又凸显他可以饮酒避害,与陶潜神交的快意。
“怅”字写出了词人难觅知音的孤独与迷惘,充分体现了词作沉郁的意境。
与此对应,“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同样表现了词人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
第三、四句连用典故,豪情在忧愤中显现。
无可奈何任白发空垂,词人的悲愤理所当然,可他仍能将“人间万事”付之于“一笑”,这份豪情却是无人能及!
第四句词人以设问开头,又与典故中喜权欲的桓温相比,引出词人寄情山水的情志。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
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词人借此告诫自已要像青山那样忘乎情感,才会跟青山一样宁静祥和、妩媚动人、超然洒脱、充满青春的活力。
以下“情与貌,略相似。
”两句,情,指词人之情;
貌,指青山之貌。
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借饮酒抒怀,抒发清心淡泊的高尚节操和超凡脱俗的狂放个性。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便是词人对陶渊明《停云》的化用,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感叹已是无人如陶渊明一般知酒。
这里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两句,表面似申斥当年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之中那些沉酣于酒的名士,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追求名利的官僚政客。
在这种污浊环境下,陶渊明知音难觅,词人亦是如此。
国势衰微,词人想起刘邦,“云飞风起”轻松的一笔,却也写出了无比豁达的心胸和爱国之情。
由这一句起诗的意境大为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转为沉静,再转为高蹈的灵魂历险,从此,再不受凡俗的羁绊和诱惑。
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借张融典故,以他之“狂”,显示了词人难觅知音而心中愤慨不平,道尽了词人特立独行的超逸豪放,点名了词人胸中的慷慨激越。
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这并非小看古人,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于万一。
结句“二三子”与词首呼应,再次表明自己知心朋友稀少。
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
但不妨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
他们都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词人“思亲友”思的就是这“二三子”。
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却能熟练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浑然天成,有千锤百炼之功。
全词在典故的层叠中抒发了词人无人能及的豪放情怀。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辛弃疾诗词3
把酒长亭说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
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注释】:
原序: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
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
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
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
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
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作者与陈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他们始终主张抗金,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他们和朱熹(字元晦,又号晦庵)在哲学观点上虽然不同,但彼此间的友谊却很深厚。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作者与他共商恢复大计;
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江西铅山南)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
作者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在铅山东北);
后到紫溪等候朱熹,由于朱熹没有来,陈亮遂东归。
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挽留他多住几天。
到鹭鸶林(在上饶东)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只好怅然返回。
那天夜里,作者在投宿处写了这首词。
“把酒长亭说。
”上阕开头回叙在驿亭饮酒话别的场面。
显然,当时双方都说了许多相互推许的话。
作者在这里只举了自己对陈亮的称赞,说陈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潜,又象诸葛亮。
因为陈亮长期住在家乡,没有作官,故以陶渊明、诸葛亮作此。
这个评价自然很高,但倒也部分符合陈亮一生言谈、行事和学问的实际,并非夸大溢美。
作者不仅理解自己的好友陈亮,而且把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陶潜和诸葛亮(表面看,他们是多么不同!
)联系在一起,一并谈论,这是极有见解的。
写朱熹对陶潜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朱熹《清邃阁论诗》说: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
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来得不觉耳。
”后来,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就融合了作者和朱熹两人的见解。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这三句骤看起来像横空飞来,与上文毫不相干;
细思便能理解:
此乃词人挪开话题,把主题转到写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鹊踏松梢,雪落破帽(自东晋孟嘉龙山落帽传为美谈后,文人往往喜以破帽自诩),引发了对满头白发的联想。
这时,这时与陈亮都近五十岁了。
岁月蹉跎,报国无门怎能不触起他们无尽的感喟呢?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这几句表面写冬天的景色:
水瘠山枯,四野凄凉;
仅凭几枝稀疏的梅花妆点风光。
暗里写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肯锐意恢复中原,因此只能落水剩山残。
“疏梅”,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
但他们犹如掠过长空的两三只雁儿,不成阵队,力量过于单薄,只能使人感到“萧瑟”。
词中语意双关,景中藏情,以比兴见意,抒发出无穷感慨,蕴涵着深远的忧国情意。
下阕又回叙别情。
“佳人重约还轻别”;
佳人,指陈亮作者既推许他“重约”来晤,又微怨他急于告归(“轻别”)。
这是全词主题,但点到即止。
接下去便竭力地铺陈和渲染。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问谁使、群来愁绝?
清江,泛指今江西信江上游;
时因天寒,水深冰合,行人已无法渡江。
雪深泥滑,道路艰阻,车轮象长了角似地转动不了,语本于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的诗句。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指出:
“这是写别后的景况,又是对眼前局势的影射。
”“此地行人”,即词人目谓。
“销骨”,用孟郊《答韩愈李观因献张徐州》“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诗意,极言离愁的销魂蚀骨。
接着又以“问谁使”的设问句式,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陈亮(兼指自己)的极度愁怨。
他们的愁怨,当然不仅是因朋友离别引起,而且更主要是由国家的危亡形势和他们在南宋朝廷里的不幸遭遇所促成。
这样,最后几句“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就不致使读者觉得词人在小题大做了。
最后几句,暗用了好几个典故。
前两句用《资治通鉴》卷二六五载罗绍威的故事。
罗绍威联合朱温击败田承嗣后,为供应朱温的需求,把积蓄都花光了。
他后悔说:
“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
”后两句用《太平广记》卷二○四所记独孤生的故事。
唐代独孤生善吹笛,“声发入云,⋯⋯及入破,笛遂败裂”。
又承接小序“闻邻笛悲甚”,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
错,本指错刀,这里借指错误。
料,作岂料解。
诗人感叹说:
哪里料到当初费尽九牛二虎的力量,竟铸成而今的“相思错”呢?
这“相思错”,当然不仅限于指朋友间的思念;
实际上也暗寓着为国家统一奋斗的想法。
“长夜”一词显然是针对时局而发,非泛指冬夜之长而言。
在那样一个“长夜难明”的年代里,如龙似虎的英雄人物如辛弃疾,陈亮等,哪能不“声喷霜竹”似地发出撕裂天地的叫喊呢?
全词感情浓郁,忧愤深广。
典故虽略嫌过多且僻,此辛词之病。
但大都能就景叙情,或即事写景,因此形象鲜明。
王国维在谈到辛弃疾词的妙处时说:
“有性情,有境界。
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间词话》卷上),这首词就是这样。
词前小序。
记述辛、陈二人相会、同游和别后的情思。
非常感人。
由此词倡始,词人和陈亮一连唱和了五首。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称得上是一桩盛事。
①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冬,时稼轩罢居上饶。
稼轩《祭陈同父》云:
“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
”足见鹅湖佳会,刻骨铭心。
上片寓情于景:
飞鹊雪帽,谑中含悲;
剩山残水,山河破碎;
疏梅孤雁,忧国者稀。
下片眷恋不舍,即词序“既别”以下一段文字的形象抒发。
清江水冷,鹭林雪深,水际俱不可追,一虚一实,情之至矣。
②陈同父:
陈亮(1143—1194)字同父(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学者称龙川先生,南宋杰出的思想家。
为人才气豪迈,喜谈兵,主抗战,因此屡遭迫害,曾三次被诬入狱。
与稼轩志同道合,交往甚密,且有诗词唱和。
除《龙川集》外,著有《龙川词》,词风与辛相似。
东阳:
即婺州。
过:
访问、探望。
③鹅湖:
见前《鹧鸪天·
鹅湖寺道中》注①。
④会:
约会。
朱晦庵:
朱熹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学术著作极富,影响深远。
早期主战,晚年主和,与辛、陈政见相左。
紫溪:
在江西铅山县南,位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处。
⑤这两句说朱熹爽约未至,陈亮飘然东归。
⑥“颇恨”句:
深恨没能挽留住陈亮。
⑦《乳燕飞》:
《贺新郎》词调的别名。
⑧心所同然者如此:
心意如此相同。
⑨渊明:
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潜。
卧龙诸葛:
三国时代杰出政治家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
这里用“渊明”、“诸葛”代指陈亮。
⑩“何处”三句:
怪林鹊蹴雪,雪落在破帽上,犹如添得白发几许。
蹙(cù
促):
踢。
⑾“剩水”两句:
冬日山水凋残,惟有几树红梅勉强点缀风光。
无态度:
无生气,不成模样。
料理:
此作装饰、点缀讲。
⑿“两三雁”两句:
天际掠过几只鸿雁,毕竟冷落凄凉。
⒀“佳人”句:
谓陈亮重诺践约,却又轻看离别,匆匆而去。
佳人:
指陈亮。
⒁“怅清江”两句:
天寒江冻,难以渡过,使人惆怅不已。
⒂“路断”两句:
雪深泥滑,车轮难行,令人黯然伤神。
车轮生四角:
喻无法前行。
参见前《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注⑨。
销骨:
形容极度悲伤。
⒃“问谁”句:
虚拟一问,实是自问。
来:
语中衬字,无义。
愁绝:
愁到极点。
⒄“铸就”两句:
极写情谊之深,鹅湖之会犹如费尽人间之铁,铸就一把相思错刀。
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五记载,唐末魏州节度使罗绍威为应付军内不协,请来朱全忠大军。
朱军在魏州半年,耗资无数。
罗绍威虽然得以解危,但积蓄一空,军力自此衰弱。
他后悔地对人说:
”“错”字谐音双关,既指错刀,也指错误。
辛词仅取“错刀”之意,喻友谊之深厚坚实。
⒅“长夜笛”两句:
据《太平广记》载,唐著名笛师李謩(mò
漠)曾在宴会得遇一个名叫独孤生的人。
李递过长笛请他吹奏。
他说此笛至“入破”(曲名)必裂。
后果如此。
辛词明合题序“闻邻笛悲甚”,暗用故实,谓己不堪笛声之悲,激起思友之情。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辛弃疾诗词4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176年。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评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江水从郁孤台下流过,它在那里见到过多少痛苦流离,溶进了多少血泪!
这血泪包括了隆裕太后事关民族生死存亡与尊严之泪,作者感时忧事之泪,更主要的是人民颠沛流离之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
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
「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抽象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更以「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这首词叙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悲愤中有雄壮,笔势健举,含蕴丰厚。
[难词注释]①造口:
即皂口,在江西安县西南60里。
②郁孤台:
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贺兰山上。
③长安:
诗词中常常借代京都。
这首词里当然不是指偏安江左的临安,而是指北宋旧都开封,以至于北方广大地区。
作者的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
‘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再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辛幼安词》条云:
“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
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
”这一记载对体会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
《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
建炎三年(1129)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
“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
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
“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
”《三朝北盟会编》十一月二十三日载:
“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
《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
《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
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
《赣州府志》)。
”《宋史·
后妃传》:
“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
胡铨传》:
“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
”史书所记载的金兵追至太和。
”与罗氏所记的追至造口稍有不符。
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
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不能说无此可能性。
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
重要的是,应知隆祐其人和建炎年间形势。
以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她垂帘听政,迎立康王,即后来的高宗。
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
《宋史·
后妃传》记其言曰:
“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
”其告天下手诏曰:
“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
”又曰:
“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
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
《鹤林玉露·
建炎登极》条云:
“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
”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
“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
”故史称隆祐:
“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
正值南宋政权出生死存亡之季。
因而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鬱)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
“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而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接着又纵笔写出: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
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
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
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
无疑此一江行人的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东北望。
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
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
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卓人月《词统》云:
“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正是如此。
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写眼前的景色。
赣江原是北流,词人为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此处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
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
周济《宋四家词选》云:
“借水怨山。
”可谓具眼。
此词句句不离山水。
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
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
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
在词人潜在的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
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尚书·
禹贡》云:
“江汉朝宗于海。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
系辞》)。
杜老《长江二首》云:
“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
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故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
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
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又具封闭式意味,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
正愁余,语本《楚辞·
九歌·
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
”实为词人的肺腑之言。
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
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
“行不得也哥哥”。
《禽经》张华注:
“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
”白居易《山鹧鸪》则云:
“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
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
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
实难作一实指。
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的极其悲凉。
梁启超云:
“《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
”(《艺蘅馆词选》)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
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
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
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会,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
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
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辛弃疾诗词5
摸鱼儿·
更能消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作于淳熙六年(1179)三月,时稼轩正奉命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
同僚设宴饯行,作此词。
淳熙己亥:
即宋孝宗淳熙六年。
漕:
漕司,宋时称主管漕运的转运使。
同官:
同僚。
王正之:
王正己字正之,稼轩的友人和同僚。
小山亭:
在湖北转运使官署内。
貌伤春宫怨,实忧国愤世。
词以暮春起兴,风雨伤春,实伤国势飘摇。
以下惜春、留春、怨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春色难驻,美人迟暮;
蛛网惹絮,匪夷所思,知其不可而力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