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读经典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12921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读经典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朝读经典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朝读经典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朝读经典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朝读经典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读经典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朝读经典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读经典教案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朝读经典教案文档格式.docx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2) 

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 

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六、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 

1、《语文经典读本》 

2、《爱的教育》 

3、《稻草人》

4、《宝葫芦的秘密》

(二)选读书目

1、杨红樱系列 

2、《周恩来》 

3、《雷锋的故事》 

4、《岳飞传》 

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 

6、《中国节日故事》 

7、《中华美德故事》

1、始祖神话

一、作者简介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

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抟tuá

n:

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

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赏析

《女娲造人》是一篇创世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能抟土造人、洒泥成人,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同时,女娲的行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2、华夏之号

孔颖达(574年-648年10月10日),字冲远(一作沖远、仲达、沖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

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

唐朝经学家。

孔颖达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

入唐,任国子监祭酒。

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服章:

泛指服饰、衣冠。

谓:

称呼。

全文大意: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

春秋以后,又称诸夏。

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国必利益,君臣必称吾国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啊!

这是“华夏”一词的一种说法来源华,服章之美为之华!

汉族的民族服饰在世界上最为美丽,华美,几千年以来被万邦推崇~夏者,家继礼法圣贤之学,国从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圣贤传,而国家继吾国吾民之利益而世代传承,这也是真真正正的夏章。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

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3.华夏民族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诸:

众,各个。

错:

交错。

交通:

交往。

渐:

慢慢地。

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

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

4.泱泱中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新授

1、原文试读。

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2、注释讲解。

3、文章意思。

中华,就是指中国。

既然亲身接收了王道教化,自然就是中华儿女了,穿衣戴帽有威仪,风俗讲究孝悌,立身处世追求礼和义,所以称之为中华。

4、文章内涵。

三.知识拓展。

四.指导背诵。

5.中国历史朝代歌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新授。

1、原文。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2.注释讲解。

3、文意。

4.知识拓展

三、知道背诵。

6、九州起源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炼,对仗工整,易诵易学、易懂易记。

全书内容包罗广泛,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知识与词汇,象一部微型百科辞书。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黄帝画野: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

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

“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

都邑:

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

夏禹治

水:

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

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不仅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翻译:

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

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三、熟读成诵。

7、九州山河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泰山:

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

华山:

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衡山:

又名南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

由于气候条件较其它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

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恒山:

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嵩山:

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

译文一: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

译文二:

中国的河流,有三大水系,他们是黄河、黑龙江和长江。

淮河流入长江,济水流入黄河,古代的四大河流,今天只有长江、黄河长流入海。

三、熟读成诵

8、古风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

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这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首。

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据《资治通鉴·

天宝九载》记载,唐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

李白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四、诵读成诵

9示儿

陆游(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

绍兴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待制。

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九年。

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放翁词》。

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

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

陆游曾经请求废除凌迟,《请除凌迟刑》云:

“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明尤存。

感伤致和,亏损仁政,实非圣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接受。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

“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