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06622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准确地标注*,具体格式如下:

1、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2、期刊文章[J]。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3、报纸文章[N]。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4、电子文献[EB/OL]。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戴可获得地址,发表日期/引用日期

5、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Z]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

例如:

[1]金丕焕.医用统计方法[M].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2]陆培廉,顾学萁,杨士兴,等.我国防制矽肺工作的经验[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8,24

(2):

117.。

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摘要: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学者曾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与探索。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

关键词:

智力、情绪、反应、人际关系、年龄特征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

一、健康的智力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综合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以上者为天才。

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

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表现得聪颖,敏捷,富有想象力等。

衡量小学生的智力和认知能力,关键在于看其能否正常发挥出效能。

主要标准为:

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

对新问题,新事物有兴趣和探索精神,表现出能动性;

智力各因素在活动中能够有机结合,积极协调,正常地发挥作用。

二、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力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当然,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

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情绪反应适度,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

能有效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

三、适应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

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

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并不等于无反应。

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

反应异常敏

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于不健康的表现。

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

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之中,人们在互相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离不开群体背景,受认识倾向调节,并且有相应的情感体验。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

(1)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广泛的一般朋友,又有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2)在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个性;

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

(3)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

五、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

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六、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一个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意见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

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学习效率较高。

*:

[1]王佳绵[M].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

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2.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

满意的心境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

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

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

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

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3.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医`学教育网搜集信任和友爱。

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

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4.良好的个性

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5.适度的情绪

充分的理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

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

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

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标准。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

用IQ值来表示。

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

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

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

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须;

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

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

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7)注意力集中度。

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

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症等都会存在注意力问题。

一般5~7岁可连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

7~10岁为20分钟;

10~12岁为25分钟;

12岁以上为30分钟,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健康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

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在不违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10)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法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当的满足。

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一、适合专业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开设《心理健康》课任何专业的我校一年级学生。

二、课程性质

中等职业学校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开设《心理健康》课,此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三、课程任务

本课程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四、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一般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一言以蔽之,使学生能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

积极适应,即学生面对学习、生活、成长和求职就业中的各种变化和困难,能够表现出与这些变化及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

主动发展,这是在积极适应层面上所提出的更高的目标,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使其逐步形成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二)具体目标又可划分为认知目标、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和运用目标

1.认知目标:

是指帮助学生开发认知能力,积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发展方面,指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是指帮助学生觉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主动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以及更高级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等,特别是*核心价值观。

3.运用目标:

1

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和良好的耐挫折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预防和矫正不良的个性品质。

上述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有机整体。

五、课程的设计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的教育、教学和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此,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是德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心理健康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中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

现代生理学家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

只有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促进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所谓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的内在根据。

从素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

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栽体。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2

第三,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

其次,传统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教、灌输”为主,其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这样说过:

“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社会的理智和道德的价值,一个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为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目前我国的德育中基本上只包括社会的理智和道德的价值,而缺少关于个人成长的心理教育。

因此,心理健康课程也是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四,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

(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

现在全世界面临着青少年道德危机的问题,如: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漠不关心的一代;

英国2/3的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出现没有信仰等现象。

现在我国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他杀、吸毒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2)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3)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

研究发现,许多心因性疾病都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

(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且心理健康本身就蕴涵着美的深刻内涵。

在青少年时期应注意塑造学生的形体美、风度美和姿态美,健康的心理是实现美育的本质内容之一。

(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态度和行为。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3

第五,设置心理健康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容易出现发展问题的阶段。

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占全国犯罪率的70%,而14~16岁的青少年的犯罪率就占其中的70%。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发展特点,他们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

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特点。

在这个阶段,他们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

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各部分的功能显著发展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他们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

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往往与学生的这些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危机。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闭锁性(内心世界从开放转向封闭)、社会性(社会和生活环境*)和动荡性(心理发展不稳定和可塑性大)。

调查发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5%左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自卑、焦虑、逆反心理和早恋等不良心理状态;

他们总体心理健康的变化趋势是V字形,即二年级最低,一、三年级基本持平。

一言以蔽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六,设置心理健康课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

但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和生活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使其受益终生。

六、课程内容总体描述

教学内容:

切实贯彻落实《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

其重点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和自学相结合,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辅导,重点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调适,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即教学内容要围绕学习环节、活动和体验环节以及实践环节来安排。

(一)教材的逻辑思路

《心理健康》课逻辑思路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1.由心理健康的不同教育内容(知识、成长、生活、学习、职业)构成教育专题(篇);

2.根据内容需要,各教育专题下设不同的专题模块(单元);

4

3.在不同的主题模块或单元下再细化出具体的学习课目。

(二)《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的安排

心理健康课教育内容安排的整体思路是:

以*《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不同年龄阶段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阅读习惯,循序渐进地按教育专题,设置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促进中职生成长、生活、学习和求职就业”这一主线索,最终形成“提高全体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

七、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对其成长所蕴涵的意义。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要求

(1)认知:

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

关注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2)运用:

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3.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与我

①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

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

②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勇于面对自我、面对现实

(2)心理调适方法

①了解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②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开发心理潜能。

③了解引起心理困扰的原因,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④运用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养成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习惯。

(二)认识自我

使学生懂得悦纳自我对于健康成长的价值,了解悦纳自我、直面人生挫折和困难的方法。

培养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

(2)情感态度观念:

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3)运用:

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做自信快乐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