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 人生的境界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02946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 人生的境界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1 人生的境界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1 人生的境界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1 人生的境界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1 人生的境界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 人生的境界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 1 人生的境界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 人生的境界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1 人生的境界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Word下载.docx

应读不读

禅让shà

nchá

赡养shà

nzhān

鞭鞘shāoqià

折耗shé

zhé

慑服shè

niè

摄影shè

妊娠shēnché

蜃景shè

nchè

舐犊shì

tiǎn

似的shì

sì

教室shì

shǐ

枢纽shūqú

洗涮shuà

nshuā

3.词语释义

间不容发:

比喻情势非常危急。

胶柱鼓瑟: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瑟。

比喻思想或做事固执拘泥而不知变通。

另眼相看:

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某人,不同于一般。

多指特别重视,也指不被重视的人们得到重视。

泥牛入海:

比喻一去不返,杳无消息。

例:

信发出已半年,像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鲁鱼亥豕(shǐ):

指书籍在传抄或刊印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错误。

这部书的校勘实在太差,再加以辗转传抄,以至于鲁鱼亥豕,错误百出。

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

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

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1“是人现在就是的人”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既不是贤人更不是圣人的普通人。

2“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该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觉解”的多少是划分人生境界高低的标准,“觉解”的提高要靠哲学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它们之所以如此”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四种人生境界由低到高的排列。

(引用原文回答也可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

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哲学来满足。

4文中加点的两个“哲学”的含义是否相同?

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

第一个“哲学”指哲学所阐释的是关于处事的方法。

第二个“哲学”是指做人的方法和思想而言的。

延伸阅读

(xx年江西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太阳风

太阳风是1958年由人造卫星测得,并为美国科学家帕克等人首先发现的。

1962年,“水手2号”飞船获得的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

1964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

克拉克发表了一篇杰作《太阳帆船》,公开提出利用太阳光子流形成的太阳风扬帆碧空,实现星际航行。

这个设想很有“刺激性”,很鼓舞人。

1994年11月2日,美国航天航空局为此专门发射了一艘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耗费2亿美元,用来对太阳风进行为期3年以上的观测研究。

那么,什么是太阳风呢?

所谓太阳风,指的是。

太阳是由太阳核、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共同组成的。

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稀薄的等离子体组成,粒子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00万至10000万个,温度约为15000摄氏度。

由于太阳温度极高,引起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外膨胀,驱使这些由低能电子和质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不停地向行星际空间运动。

这些带电粒子运动的速度达到每秒350公里以上,最高每秒达1000公里。

尽管太阳的引力比地球的引力要大28倍,但这样高速的粒子流仍有一部分要冲脱太阳的引力,像阵阵狂风那样不停地“吹”向行星际空间,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太阳风”。

科学家根据对太阳风的基本特征的了解,现已查明:

太阳风的风源来自“冕洞”。

“冕洞”是日冕表面温度和密度都较低的部分,在X光射线和紫外线下看起来比周围地带要暗,就像是一个个的黑洞,不间断地出现在太阳“两极”地区。

随着太阳旋转而旋转的冕洞,如同草地上浇水的水龙头,把太阳内部爆发产生的“高速等离子流”抛向太空。

由于太阳自转会合周期是27天,因此,每隔27天,源于冕洞的“太阳风”就会“扫过”或“吹向”地球一次。

“太阳风”从太阳“吹”向地球,一般只需要5至6天的时间。

它一直可以“吹送”到冥王星轨道以外“日冥距离”(约合50个天文单位,即50×

1.49亿公里)的4倍处,才被星际气体所制止。

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会对地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最明显的是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

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的磁场,将它压得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

磁层的外形像一只头朝太阳的“蝉”,“尾部”拖得很长很长。

而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还可以激发地球上南北极及其附近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

这些微粒受激后,能发出多种形态的极光。

巨大的冲击还能强烈地扭曲磁场,产生被称为“杀手”的电子湍流。

这种电子湍流不但能钻进卫星内部造成永久性破坏,还能切断变电器及电力传送设施,造成地面电力系统全面崩溃。

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还会使地球上空电离层受到干扰,引起磁爆,给无线电短波通讯、电视、航空和航海事业带来不利影响。

太阳风也会引发磁层亚暴。

在磁层亚暴期间,距离地球表面36000公里的高空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真空放电和高压电弧,给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带来灾难,甚至导致卫星陨灭。

xx年5月发生的一次太阳风使美国发射的一颗通讯卫星失灵,导致美国4000万个寻呼用户无法收到信息。

1根据上下文,下列对“太阳风”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B.从太阳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C.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D.从太阳发出的会引起地球磁场变化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这道题的答案依据,应该从该空后面的材料中查找,可以查找到这样一些信息:

太阳的高温使日冕层向外膨胀,使日冕层中等离子中的带电粒子高速向行星空间运动。

再比较这四个选项,应该可以得到正确选项。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磁场原本是条形式的。

B.磁层中有固定的区域,其形状是扁而不对称的。

C.没有太阳风的影响,地球磁场是不会变化的。

D.地球磁层的形成需要具备强大的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两个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

应该说A、B两项都说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意思,而C项把充分条件说成了必要条件。

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关键是看其在文中起何作用。

这就是说要比照该句和前后其他各句的关系。

这样一看,画线部分的句子是对上面的句子“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最明显的是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的进一步的诠释,前后之间是顺承关系,即“太阳风引起地球磁场变化”的具体结果就是——“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的磁场,将它压得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可见,这个句子透露出的信息就是:

“太阳风”破坏“磁场”形成“磁层”。

引号引出的三个概念则缺一不可。

这样一比较,正确答案则只能是D项。

答案D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阿瑟·

克拉克公开提出了利用太阳风实现星际航行的大胆设想,美国航天航空局则耗费2亿美元来对太阳风展开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B.太阳是由太阳核、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共同组成的,其温度极高,可达15000摄氏度。

因而会引起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外膨胀。

C.尽管太阳的引力很大,但速度极快的带电粒子流还是有一部分像狂风那样“吹”向行星际空间。

D.强劲的太阳风强烈地扭曲磁场所产生的电子湍流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文意理解能力。

B项所说“其温度极高,可达15000摄氏度”,这其中的“其”在这里是指代“太阳”,而在原文中是指日冕层。

偷换了概念。

解答这样的试题,要注意将选项与原文逐一对照。

答案B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强劲的太阳风一旦引发磁层亚暴,将导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失灵甚至陨灭。

B.开展对太阳风的研究工作,对于无线电广播通讯、电视、航天航空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C.地球南北极一带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受到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的激发,是多种形态的极光形成的重要原因。

D.对太阳风的研究,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如何减轻太阳风对地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太阳风蕴藏的巨大潜能。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文中提供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A项将可能说成了必然。

答案A

 

解读《人生的境界》

一、对哲学的一点认识。

哲学有很多流派,所以很难给哲学下一个定义,我们还是从哲学的源头说起。

“哲学”(Philosophia)一词起源于古希腊,“Sophia”意即“智慧”,而“Philo”是一个词头,意思是“爱”,所以“哲学”一词最本源的意思是“爱智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最初的“哲学”并不是一门学说或学科,它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探寻和追求。

它是一种关乎思维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精神追求。

二、冯友兰认为: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那哲学为什么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从文章中找答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理清思路。

思路:

如果哲学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它就必须对精神境界发生作用,必须和精神境界发生关系,所以只要找到两者的关系,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依据:

A.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B.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

C.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结论:

觉解——意义——人生境界。

(由A得出。

觉解程度决定人生境界的等级,两者成正比关系。

(由B得出。

哲学能够唤醒人类,使之觉解。

(由C得出。

哲学——觉解——意义——人生境界。

(由A、B、C得出。

三、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A.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觉解程度。

四、你如何理解“觉解”这个词?

(考查学生抓取信息的能力。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1.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一种东西。

2.与思维和思考有关。

3.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4.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五、如何理解四种人生境界,特别是第四种人生境界?

前三种略。

天地境界:

A.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B.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C.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

D.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

有人说“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

相信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有这样的体验:

那是一个凉风习习的夏夜,星星满天,你抬头仰望星空,苍穹幽深、辽远,无边无际,刹那间,不可遏制的神秘感与敬畏感朝你袭来,你是那么真切地意识到宇宙的无限阔大和自身的极端渺小,于是一连串的关乎宇宙和生命的问题自然逼来。

而有记载的第一个哲学家的故事也是和仰望星空有关的(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的故事);

好多哲学家都是天文学家(特别是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

初唐诗人张若虚曾有这样几句诗: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摘自《春江花月夜》)其实张若虚的诗名不大,但独独这首诗却流传很广,古往今来,耳熟能详。

什么原因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与大多数人埋藏于内心深处的对于浩瀚宇宙的感悟和思考产生了共鸣的缘故吧。

也即是说,不管是谁,当他面对浩瀚苍穹的时候,都极容易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哲学的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可以把星空、宇宙看作是哲学发生的源头或者说土壤。

天地境界是从追问宇宙开始的。

再来说超道德价值。

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他所说的前三种人生境界,不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还是道德境界,他们虽然层次不同,各有差异,但仍有着共同点:

都受外物的限制和约束。

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受本能的限制,处于功利境界的人为自己谋利益受欲望的制约,而处于道德境界的人是为了他人和社会谋利益,虽然在范围和层次上已经有了一个提升,但严格来说还是没有跳出功利的范畴,仍然受道德功利的制约,而天地境界是超道德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天地境界是一种超越了一切功利约束的境界(不管是为己还是为人)。

接着来看看哲学境界。

前面已经提过,大家公认的哲学的最根本的三大问题是: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向哪里去?

它的最最本源的含意是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寻,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就是哲学境界,也是天地境界——对人内部神秘世界以及外部神秘世界的探寻。

再来看看柏拉图的话吧,“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什么意思呢?

感觉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形而下的东西。

柏拉图的比喻很妙,他说当你停留在感觉世界里时就跟掉进一个洞穴是没有两样的。

为什么是洞穴呢?

我们可以从这个词语提取以下信息:

四周有壁、下陷或内陷。

紧接着说到“上升”,它的意思是由下面到上面,或是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再看“理智世界”,很明显这是一个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天地境界是一个由形而下的感觉世界提升而成的形而上的世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劝学鲁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

2.理解、积累重要的文言常识;

3.理解、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初步理解课文;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用红笔勾画出不会翻译的语句,并抄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初中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世人尊称他为荀卿。

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死后葬于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当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进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多作排比,善用比喻。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学术论辩、立身处世之道等。

《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为“勸”,在古汉语中,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3.学生听读文本,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5.学生诵读文本。

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明确: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课文结构】

第1段:

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

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

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4段:

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课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观点有何不同?

学无止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注重积累。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的是学无止境,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有所成就。

而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其立足点是现代社会中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要。

这两个观点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主要目的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3.课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课文用了四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

用了十一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有的从反面设喻,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有的单独设喻;

有的连续设喻;

有的同类并列;

有的正反对照;

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

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

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式在文中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总之,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

行文简洁,精练有味;

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四、梳理·

积累

1.通假字。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文言实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强挽弓当挽强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假舆马者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虚假的,非真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望日夜望将军至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用心一也使用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途

用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物资采用

适冬之望日前后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