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3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98183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3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3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3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3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3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3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3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3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3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人指外面[体表]。

“明”在天指日月;

在人指二目。

所以“阳”、“明”合在一起就表达了两个概念,就是既要阳又要明。

最后看一看阳明在六气中的排布情况,大致找了这么4种情况来:

1)是《难经》七难中罗列的顺序,阳明位列冬至日后的第二个60天内,包括4个节气[惊蛰、春分、清明、谷水],在这个季节[尤以春分日],每晨日出正东,每日昼夜相当。

自冬至到夏至180天内,为春为阳,另外春分日又称“显明”,所以“阳明”在此就表达了这样的两个含义;

2)是《素问·

脉解》中给出的六经脉应地支月份的排列,这里阳明应地12支之,在这个时间段,逢个节气(芒种、夏至)2月之五月,包括12午,大致应农历.

5月仲夏[以夏至为界],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同时也是一阴生的时候;

日、月过去又分别称之为太阳和太阴,另外六经脉的阳明脉正是走行于人体的前部腹面的,按照『圣人晒太阳』的行标,也是对应正南午位的,所以“阳明”在这里主要指得是人体的阳明脉而言;

3)是五运六气中固定的主气、客气的排布顺序,这里的阳明在1年主气中位于第五步,在农厉9、10两月,包括4个节气(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在这一时段内天气主杀,地气主藏,天地之气呈显肃降的态势,应在五行的金曰从革,六气中的燥气,所以又称之为阳明燥金。

4)而阳明在客气中的排布位置则是遵从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的次序的,客气的排布与主气的次序只有少阳和太阴2气的位置互换,比如今年是己丑太乙天符年,六步气中:

初、二、五、六均是客主同气,三步主气少阳相火对客气太阴湿土,为主生客之不当,四步主气太阴湿土对客气少阳相火,为客生主之相得。

所以此处的“阳明”就是指代六气中的“燥金”之气。

“脉”,在过去写作“脈”,更早的时候写作“衇”,所以很容易弄明白“衇”的含义。

所谓“脉”就是血行的支流,如果说脉是支流的话,那么血流的主干是什么呢?

在《内经》理论体系中气血流动的主干就是经脉,其相互联络的分支叫做络脉,经脉系统由12经脉和奇经8脉组成,络脉系统由别络,以及周身的孙络和浮络组成,经脉系统+络脉系统就=大名顶顶的“经络系统”。

《内经》的经络指得就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这里的脉与现代医学解剖学的血管,尤其在四肢和体表的分布有很高的吻合度,如《素问·

三部九候论》中所提到的取脉点,在人体上均有相应的现代解剖学的分支动脉存在。

12:

22

42:

29

“阳明脉”是一个什么概念?

答:

“阳明脉”是“胃足阳明之脉”与“大肠手阳明之脉”的全称,但是在《内经》中一般在默认的情况下说“阳明脉”,通常指得就是“胃足阳明之脉”。

在《灵枢·

经脉》篇中有关于手足阳明脉的详细论述,总之,“阳明脉”就指得是走行于人体内部靠近体表的前部的血脉,这里的“阳”是指得人体的体表,“明”指得是行标姿势下能被日月的光线晒到的部分。

手足阳明脉分别属大肠和胃,尤以胃为腐熟水谷之所,五脏精气皆由此处化生的水谷精微进行充养,故曰:

“胃者水谷之海”——《素问·

五脏别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素问·

太阴阳明论》。

“解”,《说文》解释为“判也。

从刀判牛角”,就是用刀把牛角剖开。

当年庖丁解牛解得好,完全是做到了以无厚入有间,那对剖全牛来说还是能够办到的,可这是剖牛角哇!

所以说,能够解剖了,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构造了,也就比较了解了,因此“解”字也就衍生出晓悟,明白,说明的意思了。

阳明脉解就是解释,让大家明白有关阳明脉病的相关原理,是一篇解惑的文章,这里的“解”不是讲解剖,解得也不是阳明脉本身,而是解释阳明脉病的有关机理问题。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文学习中:

原文黄帝问曰:

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

集注:

此篇论阳明乃阳热之经。

病则热盛而为狂也。

阴阳系日月论曰。

寅者。

正月之生阳也。

主左足之少阳。

未者六月。

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

主左足之太阳。

午者五月。

主右足之太阳。

辰者三月。

主左足之阳明。

巳者四月。

主右足之阳明。

此两阳合于前。

故曰阳明。

是阳明乃三阳合并。

阳热独盛之经矣。

夫三部九候之道。

总不外于脏腑阴阳。

血气虚实。

是以通评虚实论曰癫疾。

曰厥狂。

曰痫惊。

盖癫疾者。

三阴之实证也。

厥狂者。

三阳之热狂也。

痫惊者。

阴阳五行之实邪也。

是以此篇复论其阳盛之狂焉。

朱永年曰。

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

皆藉阳明水谷之所资生。

病则阳热盛而津液竭矣。

恶人与火恶[wù

],讨厌;

憎恨

则惕然而惊惕然[tì

n],惶恐貌。

先看一下本句的翻译:

黄帝问道:

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恶见人与火,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但听到敲打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惊动。

为什么听到木音就惊惕?

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

大千老师对本句的解释:

这里讲到阴阳五行,什么叫闻木音则惊啊,是不是胃不好的,敲个木头棒子就惊呢,没有这回事儿,什么叫木音呢,木音不是敲木头棒子发出的声音,木音是劲急之音,你看两个木头在那里搓,吱吱的发出的声音,急切,涩的声音。

胃者,缓也,如果他弱了,就怕那种急的声音,去克这个胃,肝主急,脾主缓,急克缓,就这个意思。

一克会怎么样呢,脾就纠结在一起了,吃也吃不下了,喝也喝不下了,再厉害一点就出现反胃,呕吐,打嗝了,很多胃逆都是肝导致的。

所以木音不是敲木棒发出的声音。

原文岐伯对曰: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

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类经:

木能克土,故恶之。

伯言阳明之所以热盛者。

乃脉病也。

阳明之脉者。

乃胃之悍气。

别走阳明。

悍热之气盛。

则胃腑之气虚。

胃者土也。

故闻木音而惊者。

土恶木也。

徐文兵老师浅释惊悸(摘)

“惊”是简化字,繁体字写作“驚”,形声兼会意,意思是马受到恐骇刺激以后突然跃起、嘶叫、狂奔。

《说文解字》:

“驚,马骇也。

”后来借用来指人受到突然的恐吓刺激以后,尖叫(惊叫、惊呼、惊叹)、心陡然提起(揪心、心提到嗓子眼)、心跳加速(心惊肉跳、)。

总体来讲,这是人的心神受到突然震动、袭扰以后出现的不安不定、紧急应变、张皇失措。

所以有惊心动魄、惊魂未定、胆战心惊之说。

神明紊乱导致气行失常,中医总结为“惊则气乱”。

古人用审案、说书都用惊堂木(醒木),现代的法庭也用木棰敲击木座整肃现场听众,这种木头的撞击声的确有效果,不悦耳但是惊心。

《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

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中医把惊归于七情,七情过度变化都会伤害心神,古人以平抑七情为养生之道。

现代人以寻求惊险刺激、玩得心跳为目的,蹦极、冲浪、攀岩不一而足,实在是有违自然之道。

悸的意思是能感觉到自己的快速的心跳。

人的心无时无刻不在跳动,但是正常的情况下人感觉不到。

偶尔在激动、兴奋、害怕的时候感觉到了心跳,比如心头撞鹿、甚至心快跳出来了,很快平静恢复也算正常。

但是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能感觉到自己快速的心跳,那就是病态了。

其实这就是心神外越,也就是心神不宁的表现。

心悸大多由惊而起,起因和初期症状为心跳加快,严重到自己能感觉到甚至失魂落魄症状为悸。

翻译:

岐伯说:

足阳明是胃的经脉,属土。

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厌恶木克的缘故。

原文岐伯曰:

阳明经多气多血,邪客之则血气壅而易为热,热则恶火也。

此言三阳之气。

主于皮肤肌腠之间。

邪客之而易于为热也。

太阳之气主皮毛。

阳明之气主肌肉。

少阳之气主胸胁。

言三阳之气。

主于肤腠气分之间者也。

夫邪之中人。

始于皮毛。

次于肌肉。

以及于经脉。

邪在肌腠。

则合于阳明气分之阳。

入于经脉。

而阳明又多血多气。

是以邪客之则热。

热甚则恶火也。

阳明主肉:

因胃属阳明,为水谷之海,与肌肉荣养关系密切,故称阳明主肉。

《素问·

热论》:

“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恶.

畏火,怕热喜冷。

邪热炽盛出现的一种症状。

阳明脉解》:

“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邪客之则热

邪指外邪,也指六淫。

客之客,动词,当侵入讲;

之,胃。

指外邪侵入胃。

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热甚则所以恶火。

复极(20302509)9:

23:

16

还是没看懂邪客怎么易于为热的

心静致远(506228376)10:

55:

09

阳明,两阳合也,是阳气最旺盛之经

发表于2013-10-1709:

16:

45

2013-10-17

03:

55

昨天学习内经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重温一下所学的内容

什么是阳明脉解之意。

就是讨论足阳明胃经脉之病变的原因。

阳明的概念是“两阳合明”。

这里的合,不是汇合、叠加的意思,而是与开相对应,是合拢、聚合的意思。

“是把阳气从一种生发的状态、释放的状态收拢聚合起来,使它转入蓄积收藏的状态”。

(思考中医?

227)阳明的合承接太阳的开,是发布、外散为用的阳气转为敛降、内收为用的气化过程。

如果说一身升降出入的气化过程中,太阳的开主要是使阳气升、出,那么阳明的合就是以降、入为主。

在人体中那些生理功能是以阳气的入内、下降为主呢?

很显然是胃肠,阳气入内以腐熟、传化水谷,并以通降为和。

故知阳明的气化所涵摄的主要内容是以胃肠为主的“宜降则和”的生理功能。

这些功能发生了异常变化,就是阳明病了。

所以《伤寒论》对阳明病提纲契领地概括为“胃家实”。

“胃家”即整修消化道,它不但肩负着腐熟水谷的消化作用,而且也肩负着排泄粪便的传导作用。

如原文中即有“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之说。

既然涉及到了胃,那当然与会与脾有关联;

涉及到大肠,还和肺有关联。

所以这个“胃家实”不但包括胃与肠所出现的实证,还涉及到以此为主的一系列相关的气化功能。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这是以海纳百川为喻,说明“胃家”可以汇集诸经之气。

这一点正与阳明之合承接太阳之开的比拟相吻合,因为太阳的开是开出一身阳气,阳明的合当然也就是合拢一身之阳气。

可以认为,凡所诸经中开发盛大的阳气转入敛降的过程出现障碍,阳气当合而不能合,都属于阳明之病。

原文:

善!

岐伯说:

黄帝道:

好!

那么恶火是为什么呢?

大千老师对上文的进一步解释:

“闻木声则惕惕然”这块是有问题的,闻哪种木声?

比如说是梆子梆梆梆敲木头,这个大家可以考察一下,凡是胃不好的这病人,敲木声有没有不舒服的?

所以说这个闻木声我感觉不是简单的敲木头发出的声音,这之间是不是有关系,这个还得看一看。

因为阳明之脉他直接在人前面整条的经脉嘛,他所说的“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应该寒气发动嘛,“洒洒振寒”就是阳明经的一个寒症,你可以这样理解。

“善呻数欠”,整个阳明经从上到下这条经脉受到了阻滞所以善呻数欠,善呻数欠就是不能达体嘛,《内经》中有这个阴引阳、阳引阴使人数欠,阴阳相争嘛,阳气争不上来使人善呻数欠。

所谓的颜黑就是说明阳明经气血不足,不能充养肌表,使人的颜面不光润,所以反而有灰暗的颜色,就是胃不好嘛,不能充养面容。

“病至则恶人与火”,什么叫做病至呢?

“恶人与火”只能说这样来理解,这个整个的胃气实嘛,整个的气道实,不愿意接触人与火,阳明症登高弃衣而走,就像下面所说的不愿意跟人接触不愿跟人多说话,因为这里面一个阳燥的一个表现嘛。

“闻木声则惕然而惊”什么意思呢?

这个我们知道脾胃之气是和缓之气,这个肝气是劲急之气,那么和缓之气有了病态的表现,那么自然他不喜欢这个劲急之气的干扰,那么木声他是劲急之气的代表嘛,这个木声并不是敲击木头的声音,这个大家一定要来理解清。

而是木的切急之声,像木气的切急之声使他胃部脾胃有病的人惕然而惊是这个意思。

什么叫做木的切急之声?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两木相并不断的摩擦产生的切急之声这个就一种木

声,也就是凡是紧张切急的声音我们都给归到木气之声来,这种声音对脾胃和缓之气不足的人是会产生惕然而惊的感觉,而不是敲木的声音使人惕然而惊,那是不可能的。

不信到医院看看,凡是胃部不适脾胃虚弱的你敲一下木声,没有一个人惕然而惊。

凡是切急紧张的声音都叫做木声,因为这种声音代表劲急的声音,这声音一急本身这个肝气就是来克脾胃嘛,你看一急本来脾胃就虚,那就更受不了,就像两铁器摩擦,你刮那个锅擦那个锅很用力的刮他,那就是一种很急迫的一种声音,很多人受不了啊,一听这声简直赶紧叫停嘛,你拿一个梆子敲门也好啊,或者两个梆子相敲这种声音,不是这里面所说的木声,也没人会惕然而惊。

因为历代医家对这一条都没有作出合适的解释,那么我们从这个气道的角度去反推他,那么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木声就是刚才不是说了嘛,那粉笔划黑板的那种吱吱声,或者两铁器摩擦声也可以,导致你心惊肉跳,正常人还觉得不舒服,何况你这个脾胃有病的人了,其实不是脾胃有病,不仅是脾胃有病,他整个身体的和缓之气不足更怕这种急迫的声音。

原文帝曰:

阳明气逆而厥,则为喘惋。

惋,忧惊也。

故恶人之烦扰。

惋则恶人

惋[wǎn],中医学术语-内热。

阳明厥六经厥之一。

“阳明厥则喘而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

“妄言,走呼,腹满,面赤,名阳明厥。

六经厥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

此言胃络之上通于心也。

惋、惊恐貌。

厥气上逆于肺则喘。

逆于心则惊。

经言阳气入阴。

阴阳相搏则恐。

如人将捕之。

盖阳明之热。

上逆于少阴。

阴阳相搏。

则恐而恶人也。

黄帝道:

其恶人是何道理?

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呼吸喘促而产生内热,内热则不喜欢见人。

不愿意跟人接触不愿跟人多说话,因为这里面一个阳燥的一个表现嘛。

(大千老师)

连脏者败及三阴,故死。

连经则肌表之疾耳,故生。

连、谓脏腑经络之相连也。

盖手太阴之脉还循胃。

阳明之络通于心。

如热邪厥逆于上。

干于心肺之经而为喘惋者生。

干于心肺之脏则死矣。

厥逆连脏则死

厥逆即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

连脏与内脏相连。

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这是为什么呢?

经气厥逆若累及于内脏,则病深重而死;

若仅连及外在的经脉,则病轻浅可生。

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何也?

凡癫狂伤寒家多有此证。

逾垣上屋逾垣,翻越墙头。

有的阳明病重之时,病人把衣服脱掉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叫唱歌,或者数日不进饮食,并能够越墙上屋,而所登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有了病反能够上去,这是什么原因?

原文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阳受气于四末,故四肢为诸阳之本。

阳邪刚盛,故步履变常也。

经言阴者。

主脏。

阳者主腑。

阳受气于四末。

阴受气于五脏。

故四肢为诸阳之本。

阳盛则四肢实。

实则能登高矣。

盖阳盛则升。

四旁俱盛。

故能升高。

中医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摘)

中医是我国的医学宝库,中医有其独特的医疗体系和临床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

如内因:

情志、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变化;

外因:

风邪、寒邪、湿邪、暑邪、火邪、燥邪的侵袭入体;

不内外因:

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于人体,使气血阴阳脏腑等功能变化而发生疾病。

所以辩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精华。

其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如:

针刺、灸、砭、方药的内服外用。

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首先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摄生防病的积极养生思想。

这种情志养生与现代的心理干预、疏导完全吻合,而在疾病形成后又有具体的辩证施治方案。

有“三因论治”、“脏腑气血辩证”等多种辨证治疗方案。

对同一病症就有许多不同治疗方案,中医典籍中从未讲过某一方药根治某一疾病。

精神疾病的中医诊治,其治疗方法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中有记载。

中医称精神疾病为“癫狂”。

《黄帝内经》中《素问?

阴阳篇》载“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良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

”这是对精神病症状情感及行为障碍的典型描述。

《灵枢?

癫狂篇》载“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

”与精神疾病的躁狂症完全一致。

对精神病的病因有“脑”、“肾虚”、“痰”、“火”、“瘀”的认识。

历代医家均对其病因、施治及方药均有记载,如方药有“礞石滚痰丸”、“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紫珠丹”、“泻心汤”。

唐代孙思邈有著名的“十三鬼邪治癫方”针刺治疗精神疾病的专门记载。

中医对大脑萎缩、痴呆及智能减退(或下降)的认识(摘)

关于临床症状方面的记载,《内经》中主要有关于阳厥(发热谵妄状态)、妄见妄闻(幻觉状态)、各种妄想(夸大、迫害)、癫痫发作、怪异言行等综合征的记述。

《素问?

阳明脉解》论阳明发狂的症状是:

“病甚则弃充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素问?

厥论》: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所谓阳明,就是发热的意思。

发热之极、神志谵妄、幻觉丰富和躁狂骚动,均是古人对于感染中毒性精神病的观察记录。

经脉》说:

“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是指古人所谓“髓厥”一症的病状,近似现代精神病学中迫害妄想与幻觉症状。

翻译

四肢是阳气的根本。

阳气盛则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

原文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阳明主肌肉,故热盛于身。

集注:

故热盛于身。

身热。

故弃衣而走也。

伤寒论曰。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

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

反恶热也。

盖热在外。

故不欲衣。

其不穿衣服而到处乱跑,是为什么?

身热过于亢盛,所以不要穿衣服而到处乱跑。

原文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阳盛者,阳邪盛也。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阳邪实之,阳之极也。

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故神明乱而病如是。

胃络上通于心。

阳盛则心神昏乱。

故使人妄言骂詈。

不避亲疏。

如热盛于胃。

则不欲食。

不饮食。

故妄走。

盖四肢禀气于胃故也。

此言热盛于形身之外内上下。

而见证之各有不同焉。

以上十一篇。

论三部九候之道。

各有天。

各有地。

各有人。

有寒热阴阳。

有脏腑虚实。

故曰。

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

是以末结脾

太热就会扰乱神明,今天的阳明脉解篇第三十就学到这里,明天接着学习并总结全文

根据上文的内容,将阳明病作图文的总结

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而随便唱歌,是什么道理?

阳热亢盛而扰动心神,故使其神志失常,胡言乱语,斥骂别人,不避亲疏,并且不知道吃饭,所以便到处乱跑。

发表于2013-10-1811:

08:

13

2013-10-18

昨天学到阳明病的生理、病理、来源

今天分析阳明病类型: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

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

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

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组成

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为什么可以如此迅速地解热退烧呢?

这主要因为它奠定和遵循了治疗里热实证的治疗原则——清热泻火。

白虎汤虽然只有4味药,却互相配合,在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特色的基础上,成为清热泻火的经典名方。

方中以猪苓,茯苓渗湿利水为君;

滑石,泽泻通利小便,泄热于下为臣,君臣相配,既能分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