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8995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1、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

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

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

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

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1)、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2)、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童心、童趣。

《<

论语>

十则》复习

7、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论述学习应有的谦虚态度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教导弟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科学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论语》中与这句话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在艰苦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在《论语》十则中,表示这一意思的话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从十则中选一成语或格言填到句中空白处。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给别人当枪使,你怎么能让别人给你当枪使呢?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向他人学习,向群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这个工作就不能不干,只能是死而后已。

 

8、成语:

(1)、温故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担子很重,路途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3)、死而后已:

死了(承担的责任)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4)、择善而从: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1、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更为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2、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都应该具有怎样的风范呢?

不仅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有广博学识,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心地。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

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

5、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又说“学而不厌”。

为什么孔子对学习感到愉快而不感到厌倦呢?

你在学习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试谈一谈你的感受。

因为孔子具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因此,对学习的过程并不感到厌倦。

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

该如何理解?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启示:

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复习,而且是思考着复习,从中发现新知识。

7、结合实际谈谈对“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孔子的这句话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义。

在生活中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8、请用一个成语概括第7则的含义。

取长补短。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

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这句话揭示了松柏高洁傲岸、不畏严寒的品质。

获得的启示是:

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10、写一句话用上“见贤思齐”这一成语。

我们只要具有见贤思齐的精神,就能不断进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弟子说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

告戒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告诉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

只有用谦虚的学习态度,向周围的一切人学习,才会有成就。

12、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你有何启示?

(1)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2)作为人必须养成好的品德修养。

13、“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句子填写)“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任重而道远。

“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

“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

 

14、根据课文内容拟一副对联。

孔子遍游六国,论语影响全球。

15、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你能列举他们或孔子其他弟子的事迹吗?

列举两个以上。

曾参杀人、子路盛服见孔子、子贡游说五国之君。

16、古人常用“三”表示多数,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你再举两例。

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

1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了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1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的理解。

参考答案:

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

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

这正所谓任重道远。

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咏雪》复习

(甲)《伤仲永》(乙)咏雪4、甲文作者,乙文选取自。

(1分)

5、给加点字注音(1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撒盐空中差可拟()6、释词。

(2分)

(1)不能称前时之闻()

(2)父利其然也()(3)贤于材人远矣()(4)俄而雪骤()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得为众人而已耶?

(3)未若柳絮因风起。

8、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阶段?

(3分)答:

(1)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3)又七年——泯然众不点(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9、甲文第三段和乙文分别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概括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3分)甲文第三段的表达方式:

议论;

内容:

写方仲永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成为无闻的庸人;

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

写谢家子弟咏雪始未,表明道韫的才气。

10、请你讲一个历史上聪明少年的故事。

(2分)答:

曹冲称象。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5、主讲人对谢道韫、谢朗的答案优劣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你认为他笑什么?

你能否发挥想象,补充主讲人笑后所说的一句话吗?

(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6、文章最后写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7、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

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

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通“否”)?

”答曰:

“待君(您)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②“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丢下)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友人惭,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

①、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②、“真不是东西!

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先走了。

”③、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理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无信无礼,课文从而想告诉我们“信”“礼”的重要性的道理。

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

说说你的看法。

肯定:

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

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

否定:

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伤仲永》复习

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

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

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主题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

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

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

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

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

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引号内填原文)

三、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

“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不使学”;

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

泯然众人矣。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

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

哪方面更重要?

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木兰诗》复习

★按课文填空★①.《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④.用比喻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⑦.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诗文。

扑朔迷离:

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以分辨。

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描写宿营地空旷荒凉的句子是: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内容理解★1、结尾一段是吟唱,以兔为喻,赞扬了什么?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一结尾该怎样理解?

这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忙”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更向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3、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木兰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郎,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能冲破种种阻绕,毅然代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她既有女性的情怀,又有英雄的气概;

既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的纯洁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人,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木兰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6.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

哪些详?

哪些略?

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十几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

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

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7、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胜利归来后,又谢绝做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8、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9、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

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

10、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请概括回答。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11、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停机叹息--决定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欣喜还乡—讴歌木兰。

12、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

哪些写得简略?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诗中对木兰从军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

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

这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13、中国历史上女英雄事迹:

穆桂英挂帅、梁红玉抗金、唐赛儿起义。

14、用从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木兰,因为。

示例:

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急于还家的木兰,因为这里的“愿””驰”写出了急于还家的迫切心情。

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读出一个勤劳、孝顺、心事重重的花木兰。

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句中,读出了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木兰。

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中,读出了一个有着坚毅、刚强的英雄气概的木兰。

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一句中,读出了一个不慕荣利的木兰。

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中,读出了一个眷念父母、眷念故乡的木兰。

从“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读出了一个爱美的木兰。

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中,读出了一个机智谨慎的木兰。

15、体会本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分析:

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的神速。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写出了宿营地怎样的环境?

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什么心情?

  ——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

  ——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思亲之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了木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

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了家人迎接木兰归来时的喜悦心情。

《口技》复习

1、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4分)[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

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

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

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

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

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

场面蔚为壮观。

2、用横线画出文中第4段描写听众反应的语句,从表现口技者的角度看,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烘托表演者技艺高超。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4、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是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的神态。

5、有人说“俄而百千人乎”一句转接太快,不合实际,应有夫妇一家,再到林家、街坊,在写“百千人大乎”。

你怎么看?

说说你的理由。

这样反而过于啰嗦,不能表现大火灾刻不容缓的情景,更不能很快地将口技人的表演推向高潮,反而淡化口技者高超的技艺。

6、简要概括这段文字作者的写作思路。

表演火灾——谈论赞叹——听众反映7、“虽人有百手……几欲先走“划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简析修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