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484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比较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比较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比较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比较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政治制度.docx

《比较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政治制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政治制度.docx

比较政治制度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契约论

由阁老修斯、霍布斯、卢梭等人构建,认为国家是人类理性而非天然政治权威的产物;国家其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和赋予;国家应以既定的、向全国人民公布的,长期有效的法律来统治,其权力运行绝不能扩张到公众福利需要之外。

社会契约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但王权消弭后往往为坐享其成的后世所诟病。

2、 自然法

自然法学异源于古希腊哲学,被认为是上帝根置于自然理论中的真正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它的主要内容是,所有的成文法都来自自然法,自然法居于实在法之上并指导实在法,任何与自然法相左的法律都是无效的;人生而具有自由、平等等的然权利。

由政府制定的法律不过是人类对自然法则的发现和追随,因而是位居次要的法律。

自然法是古希腊思想家、法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这一时期的自然法理论与神联系在一起,没有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 间接民主制

是指公民通过特定的形式指定特定人员代表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公民的代表或其代表的代表是国家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而公民则凭借自身对其代表的监督、罢免等权利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以近代代议民主制为其典范。

4、 代议制度

所谓代议制度,或称议会制,是指在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被摧毁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间接民主制。

是一国统治阶级从各阶级、阶层、集团中,选举一定数量能够反映其利益、意志的成员,组成代议机关,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重大事务的制度。

5、 西门国会

1265年,西门召集国会讨论国是,出席者除教俗大贵族外,每郡有两名骑士,每大城市有两名市民参加.此称西门国会或孟福尔国会。

在英国《大宪章》精神的影响下原由清一色大贵族垄断的大会议向“等级代表会议”转变的标志就是“西门国会”。

(等多倬会议权力的扩大,参加者阶层的增多,实际上成了带有立法性质的国家代表会议形式的权力机关,成为资产阶级议会的雏形,成为英国传统的国家政权机关之一,英国早期议会正式萌芽。

6、 质询权

质询权是议会内阁制国家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手段。

议会议员于议会开会时对内阁总理、阁员、部长就内阁的施政方针、行政措施和其他事项进行质疑和询问并要求答复的权力,议员的质询有口头质询和书面质询之分,也有普通质询和正式质询之别。

可以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制约政府,也会被用作政党斗争的手段。

7、 第三世界

这个概念最先由法国经济学家索维于1952年提出。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伊斯兰世界于1948年卡拉奇大会提出“第三条道路”,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

8、 议会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一种形式。

选举产生的总统作为国家元首,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中心,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议会共和制的主要特点:

总统虽然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但其地位是"虚"位元首,不能直接支配国家政权并因此不负政治责任;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掌握国家行政权力。

9、 政党政治

所谓政党政治,从狭义上讲,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通过政党来行使;从广义上理解,则是指政党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并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及其体制的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现象。

10、 政治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

“凡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并以此得到公共舆论承认的即为合法。

”合法性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

二、简答、论述

1、行政集权民主制的基本特征

行政集权民主制,它的核心原则是效率,着眼点和落脚点仍然是民主,行政集权是制度手段和途径。

它的特点大概有以下几点:

① 、以行政权力为中心。

行政集权民主制的形成是在国家基本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情况进行的体制内的权力转移,以行政权力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到总统、首相手中,便于保持统治的稳定,也不会造成体制外的冲击。

② 、行政权的拓展及膨胀。

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政府职能II益扩张,为行政权的拓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而权力本身也具有自我膨胀的特性。

行政集权民主制度下的行政权已延伸、拓展至立法权,行政立法权、行政司法权的出现,行政命令权和行政裁量权的扩大,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③ 、政府与资本越走越近。

资本越来越介入政府,政府也越来越参与社会资本的运作,并为资本向外输出,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提供国家保护和支撑,国家II益变成“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

④、行政管理高度科学化。

为了防止行政集权后权力被少数人滥用,确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决策体系,并依靠规制、治理、教育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实现了国家公共生活的良好治理,维护了资本主义统治的稳定。

2、 共同参与民主制的出现背景(P137)

① 、代议民主制出现危机,政党作为代议民主制原动力机制,走向商业化操作,不能为民众服务;

② 、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公民的民主愿望大大提高了,可以实行更直接的民主参与形式;

③ 、物质条件的改善为共同参与民主制提供了可能性,如现代交通、通信、网络的发达等等,通过这些现代手段人们可以不需要代表直接表达意愿而直接行使权利。

3、 国家与社会参与模式及其主要内容

国家是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之上,并日益与社会相脱离的力量。

公共权力不能对私人领域进行干涉,但私人领域中的人可以通过社会这一共同体的形式对公共权力的代表政府进行制约,山此形成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以及社会对国家的控制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

(1) 、古代城邦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① 、在古代希腊,城邦就是一个公民生活的全部内容,它既是一种社会组织,又是一种政治体制,社会生活就等同于政治生活;

② 、城邦生活成为了一种伦理规范,即人必须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城邦的各种事务一辩论、投票、选举、担任公职等等,这些被认为是内在于人的本质的因素;

(2) 、西欧封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① 首先,II耳曼法规定了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以及山此而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② 其次,这一时期与王权并存的教会及其权力的问题;

③ 再次,在西欧中世纪时代,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一批新兴的城市,“市民社会”开始兴起;

(3) 、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① 、5中世纪后期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改善,是专制主义国家产生的经济前提;

② 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与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专制主义国家形态的完善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

③ 国王们采用了包括战争、欺骗、联姻在内的种种手段,甚至于借助宗教的力量,实现了王权对于社会的全面渗透;

(4) 、近代资本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① 、英美模式(自由主义模式)。

个人是自己利益最好的评判者与追随者;个人追求私利的行为山于一种社会的''先定的和谐”,可以自动带来社会利益的发展;山不完善的个人组成的国家也是一种不完善的机构,从而容易犯错误。

② 、法德模式(国家主义模式)。

国家广泛参与经济生活和行使大量的社会职能;政府对于社会生活进行了较多的干预。

(5) 、现代资本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19世纪以来生产技术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国家的职能广泛扩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糊起来。

(6)、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① 国家维持了高度的社会稳定与社会整合;

② 国家队本国经济进行了大量的保护与扶持,其中既包括贸易方面的保护,也包括对国家重点支柱产业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对国内良好的经济环境与经济秩序的创建于维护;

③ 国家不仅制定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而且通过产业计划以至行业计划对个别企业进行指导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强国家-弱社会"模式:

此类国家的国家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力,其在政策形成阶段很少受利益集团左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较少受到社会的反对,发展型国家成为解释二战以后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奇迹的主要范式。

4、 二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新调整(P50)

① 、在生产关系上,全面推行“福利国家”政策,以此来调节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 、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上,政府加大了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

③ 、在政治统治方式上,政府以全社会统治者的姿态对社会实施控制,其方式更为巧妙:

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采取了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并在法制的旗帜下通过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来实现其政治统治职能;政治统治职能中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加强军事力量等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 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1) 区别

①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② 、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③ 、法治与法制概念的文化底蕴不同,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而法制并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④ 、法治与法制的内涵不同,法治的内涵包括了一系列的原理和原则,如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法制的内涵则没有质的要求。

(2) 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6、 法治的特征

① 、法治缘起于自然法学说,奠基于自然法的契约论之上,保护“人与生俱来的诸项权利”是法治的根本使命;

② 、法治体现了对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偏爱,所以法治必然要求限制政府的权力,即法治不仅以法律统治民众,更以法律约束统治者,从而法治与宪政有着天然的联系;

③ 、法治当然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但更强调所依之法必须合“法”,它包括正义一类的内容在内;

④ 、法治强调法律是被人们能动发现的自然法则,不是统治者的权力意志,因此法治重视法律的规范性、稳定性和持久性;

7、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P145)

(-)权威性原则

① 、代议机构是否真正通过选举产生;

② 、代议机构是否是国家最局立法机关;

③ 、代议机构是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实际影响力。

(二) 普遍性原则

① 、有限选举或限选权:

指公民要享有选举权,除了具有公民资格外,还必须具备规定的财产、教育、性别以及种族等条件;

② 、普遍选举权:

每个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公民都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三) 平等选举权原则

所谓平等选举权原则,指的是每个选民所投的选票具有同等的价值,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过程中只有一次投票权,同等数量的代表应该由同等数量的选民选举产生;平等性原则①、差别选举制问题;②、复数投票权问题;③、少数派的利益问题;

(四) 透明性原则

指选举的充分开放和公开,它包括国事公开、候选人提名和情况公开、选举过程和结果公开、竞选费用公开以及当选议员的观点主张公开等;候选人了解制度:

①、候选人宣传制和介绍制;②、竞选制;

(五) 自由性原则

① 、强制投票问题;

② 、秘密投票问题;

③ 、选举的物质保障问题;

④ 、选举的自由度问题;

8、 选举的过程及其程序(P150)

(-)选区划分

① 、职业代表制

② 、地域代表制:

I、按现存行政区域来划分选区;II、按人口数来划分选区;

(-)选民登记与候选人登记

① 、选民登记:

从具体登记方法看,有本人登记与非本人登记之分;从选民册的编制方法看,有按期造报制和随时订正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