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8160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文档格式.docx

安徽淮北一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不乏好的作品,但是政治色彩浓厚。

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特洛岩若夫斯基的《战争之后》等。

”材料表明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  )

A.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  

B.借鉴苏联经验中存在极严重问题

C.没有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 

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外国作品首选苏联,体现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出中国与苏联等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教育服从于苏联,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出借鉴苏联经验,B项错误;

新中国初期建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C项与史实不符。

6.(xx·

河北唐山摸底考试)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这一重要论断(  )

A.反映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B.是对美国“新经济”模式的呼应

C.标志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说明中国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结合所学可知: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

B、C项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D项与材料无关。

A

7.(xx·

广东韶关摸底考试)报载:

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

这说明(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A项(1957年)时间不符;

根据“195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运动,故B项正确;

材料中用极短时间编出字典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在贯彻“双百”方针,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8.(xx·

四川名校联盟测试)“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

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

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

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

这一指标的完成(  )

A.改变了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

B.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化劳动力

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材料表明受教育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短缺的窘况,故A项正确。

建国初期我国缺少工业化技术、管理人才,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除中学之外的学历教育,C项错误;

D项时间(1995年)晚于题干时间。

9.(xx·

河南适应性模拟)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A项时间不符;

一次高考的恢复不能完全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就业问题,C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是文革后恢复高考,所以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

10.(xx·

湖北荆州质检)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推动国际政治力量改变对华态度,故C项正确。

C

11.(xx·

海南海口一模)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

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

年份

1988年

1985年

1980年

1960年

科研经费

93

83

53.3

22.7

基建经费

25

18

11.3

11.1

总额

118

101

64.6

33.8

B.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C.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

D.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

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

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科学研究中的基建支出逐渐增加,体现了国家在逐步改善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故C项正确。

材料提供的是关于科研中基建支出的数据,而且数据是在缓慢增长的,A项错误;

材料无法反映出是否浪费,B项错误;

材料数据没有涉及使用率,D项错误。

12.(xx·

吉林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

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时期,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xx·

云南昆明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年代

大事记

1952年

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

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1958年

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500所。

1966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1977年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

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96年

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

1999年

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

2000年

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1)问“特点”需要选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第

(2)问“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分析。

示例一:

特点: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

政府办学;

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

原因:

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

“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示例二:

2000年办学方式多样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

14.(xx·

广东省中山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约瑟认为:

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

“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时期

代表人物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

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

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

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

“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

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

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

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即可;

第二小问首先从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然后结合史实分析论证即可。

(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信息逐一概括;

第二小问结合甲午战争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逻辑分析。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背景分析。

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不同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1)成就:

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看法一:

理学对宋代科技具有促进作用。

论证:

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升华抽象思辨,主张格物致知,理性分析自然。

看法二:

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理学成为维护专制主义政治的经典;

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知识分子埋首经书,脱离社会实际。

(2)不同: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仍停留在器物层面;

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

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技术层面深入到文化(思想观念)层面;

强调以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启迪民众,思考人生,改造社会。

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

旧思想文化阻碍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

需要弘扬科学思想批判愚昧、迷信,促进思想解放。

(3)原因:

改革开放的实行;

综合国力的增强;

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如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行。

(4)特色:

宋元时期,文明传承与自主创新;

近代前期,引进西学与模仿探索;

现代中国,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第33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限时特训人民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xx·

山西三诊]徐光启在谈及治蝗之策时,曾说:

“陆田命县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

水田之制由人力,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然,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侔(mou,等、齐)也。

”这体现出其“治蝗之策”是(  )

A.均衡发展水旱种植业

B.大力发展水田农业

C.增加农业劳动力投入

D.充分利用旱地种植经验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徐光启认为陆田受制于水旱天灾,而水田则可以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并且水田不容易有虫灾之害,故其主张大力发展水田农业,B项正确。

A、D两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

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2.[xx·

黑龙江庆安期中]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B.印刷术

C.火药D.指南针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中的火药。

材料中“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是指道家对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火药是在道家炼丹时发明的最为突出的事例,所以答案选C项。

A、B、D三项与道家没有直接关系。

3.[xx·

南充模拟]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下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

A.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B.指南针——西方文明的引擎

C.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D.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解析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的影响。

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是伽利略的学说,排除A项;

指南针促进了西方的新航路开辟,而非“文明的引擎”,排除B项;

印刷术只是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进展,而非根本动力,排除D项;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武器。

4.[xx·

洛阳月考]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印刷术的史实。

由材料中“雕印”,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

由材料中“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排除B项;

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排除C项;

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当时“议论时政之言”若广为流传的话,则会给宋朝政府的统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D项符合题意。

5.[xx·

江西南昌质检]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时说:

“铁盔铁甲、几乎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

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的和对他们的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

”这项发明是(  )

A.指南针B.火药

C.造纸术D.印刷术

解析 材料叙述了某一发明在打击旧贵族方面的积极作用和给人类和平带来威胁的弊端,只有火药与此相符。

A、C、D三项与此不符。

故答案为B。

6.[xx·

绵阳一诊]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这表明当时(  )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答案 A

解析 由“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说明“西学东渐”,由“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说明“中学西传”,故选A。

[提能题组]

7.[xx·

福州模拟]宋人叶梦得说:

“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

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宋代杭州雕版印刷业水平最高

B.宋代活字印刷术已经普及

C.宋代印刷业出现竞争之势

D.宋代中国传统文化重心的南移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印刷术的发展。

材料的大致意思是:

当今天下,杭州印书最好,成都技术次之,最差的就是福建的印书。

汴京虽然每年用的印板比杭州多,但技术比杭州差,印刷质量不好。

成都和福建大多取材低廉,技术简易,成本低,销量好,所以不需要有太好的手工技艺,因此福建本能畅行全国。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宋代杭州印刷水平最高,A项说法正确;

通过宋代几地印刷业的状况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竞争激烈,同时也反映了宋代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故C、D两项说法正确;

B项“普及”的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8.[xx·

海口调研]《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

“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

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解析 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有虚构的成分,仅仅用《三国演义》作为依据是不充分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宋初的战争中,所以“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的结论错误,故D项正确。

9.[xx·

陕西榆林中学月考]1996年长沙在五一广场走马楼一带建设“平和堂”商厦,发掘出土多达十万片的三国吴简。

对于这些吴简,认识正确的是(  )

A.内容都以儒家学说为主

B.楷体是简牍上的主要字体

C.数量极多的吴简表明三国时期纸张尚未普及

D.吴简出土地都是吴都遗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运用和辨析能力。

A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楷体在三国时未成为主要字体,排除B;

吴国的都城在建康,不是长沙,排除D。

10.[xx·

江苏南京高三一模]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

“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解析 最早记录活字印刷术的是《梦溪笔谈》,故B错。

11.[xx·

湖北武汉模拟]康熙年间,我国开始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览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

由此可知(  )

A.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

B.新航路开辟冲击了传统科技

C.康熙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解析 本题考查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

材料中地图三角测量采用西方技术,由此可见西方技术影响中国传统科技,故A项正确;

材料并未指明新技术是通过新航路传入的,故B项错误;

新技术应用并不能说明康熙对引进西方新技术持积极态度,故C项错误;

不能由康熙年间使用西方技术,就推知此时未实行闭关锁国,故D项错误。

12.[xx·

怀化期末]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下列对材料表述正确的是(  )

A.重儒学,轻奇巧淫技的传统思维阻碍了中国科技的现代化

B.中国的科技注重实用性

C.中国没有发展到现代的科技主要原因是缺乏逻辑推论思维

D.中国的专制政治是科技进步的政治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根据材料“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说明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重儒学、轻科技的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进步,故A项正确;

作者分析的是中国传统科技没能向近代科技转变的原因而非古代科技的特点,故B项错误;

由“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可知C项所述与材料不符;

中国的专制制度日益阻碍科技进步,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

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目

22

25

9

7

8

材料二 中国人早在西汉时就发现了“勾三股四弦必五”的规律,然而勾股定律在西方则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哈雷彗星的观测记载,但该彗星却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的名字命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

分析“天文历法”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10分)

(2)材料二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什么特点?

(6分)

(3)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政治背景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科技在明清时代不能深入发展的原因。

答案 

(1)天文历法、地学、农学、数学等。

天文历法的研究对农业生产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而农业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