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9 语文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7281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9 语文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9 语文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9 语文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9 语文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9 语文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9 语文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9 语文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9 语文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9 语文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思考:

这段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整理文章结构

请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诵读并分析①段  

思考:

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

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

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③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芦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

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

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

惨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四、诵读并分析②段

思考1:

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

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

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思考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

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

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五、诵读并分析③-④段

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

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六、诵读并分析⑤段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

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七、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

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

(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好处: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

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小结: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练一练】

一、默写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从“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到“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听蜀僧睿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首诗在描写蜀僧睿弹琴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写一段赏析文字。

这首诗在描写蜀僧睿弹琴的时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主要在三四句,把琴声比喻大自然宏伟的音响,令人感受到琴声的铿锵有力。

侧面描写主要在后四句。

“客心洗流水”,通过作者的感受来表现琴声。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用诗人沉醉于琴声,忘却时间流逝来表现琴声的巨大感染力。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新人教必修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

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

2、简介作者

提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3、时代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1926年4月12日第4期,后由作者编人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洗涤(dí

)惮(dà

n)攒射(cuá

n)尸骸(há

i)长歌当哭(dà

ng)喋血(dié

)杀戮(lù

)殒身不恤(yǔn)(xù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刘和珍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责任感;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

始终微笑——和蔼善良。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

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

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

本性善良,为人谦和;

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三、问题探究

1、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

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

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

“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2、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

“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

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3、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

分析第四节,分别找出其中叙事、议论、抒情的句子,看看三者是如何和谐统一、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的?

第四节,开头先叙述听到噩耗,接着在此基础上夹叙夹议,“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指出噩耗出人意料,然后举出死者的尸骸作证,以揭露当局者和流言家所制造的谎言。

面对“惨象”“流言”,“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最后作者以极大的愤慨,抒发了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死难烈士的无比悲痛,感情逐步达到高潮。

4、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

(1)第六部分用“煤”作比喻有什么作用?

引用陶潜的诗应怎样理解?

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

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2) 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第2段的第2句话应怎样理解?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

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

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

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请同学们背诵文章的第一部分,考虑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

明确答案:

“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5、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

“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

“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

“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

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

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

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中国人”泛指中国人。

“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四、课堂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

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

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

感情线索:

悲、愤、激励。

【拓展提升】

学习了本文,你已经了解了刘和珍的事迹。

如果当年你是参加刘和珍追悼会的一员,请写一篇纪念刘和珍的悼词。

(可上网查找“悼词”的写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