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诊余医话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72315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铁涛诊余医话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邓铁涛诊余医话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邓铁涛诊余医话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邓铁涛诊余医话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邓铁涛诊余医话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邓铁涛诊余医话Word文件下载.docx

《邓铁涛诊余医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铁涛诊余医话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邓铁涛诊余医话Word文件下载.docx

他们除了捏脊之外,还给患者药散1包。

后经中医研究院派人从旁研究,始知其作用全靠捏脊,故更其名为捏脊法。

捏脊冯的方法是:

使患儿俯卧于其母腿膝之上,露儿脊背,医者两手食指相对,曲按于尾骶部,以脊突为中线,一边往上推,一边用两拇指向后捏起其脊上之皮,两拇指轮番按向脊椎棘突并捏起皮肤一步一步向颈椎方向捏行,至大椎穴止,如是反复共捏3次;

从第4次起,拇指每捏前2步,拇食4指捏紧脊皮用力上提(上提时或有响声,是好现象不是坏事),如是2步一提直至大椎穴止,反复捏提共3次;

最后以2拇指按于左右肾俞穴处向外分抹3次,全部捏脊过程便已完毕。

每天1次,连做6天为1个疗程,1个月只做1个疗程。

60年代我院与解放军157医院共同进行脾胃学说之研究,用捏脊法治疗婴幼儿营养不良(疳积),取得很好的疗效,捏脊后多数患儿精神、食欲、低热、大便均有好转(腹泻者止泻,便秘者通便),体重增加。

研究发现,治疗后多数病儿的胃排空时间缩短,胃液酸度与酶活性均提高,血白细胞增加14.6%~40%,分类以嗜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为明显,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率增加0.5~1.5倍,吞噬指数提高0.2~16.7倍。

我认为,捏脊法所捏过之处包括督脉及其左右之足太阳膀胱经,功能调五脏六腑而补脾胃,脾胃为气血之海,生化之源,捏脊能使患儿之脾胃健旺,饮食增加,运化正常,“四季脾旺不受邪”,故能提高免疫功能,对幼儿的治疗和预防都有一定作用。

捏脊法的推广普及,将有很积极意义,故我在很多场合都讲授此法。

我一西学中学员,学习此法后,因其儿子半夜发高烧,又逢屋外下着倾盘大雨,难以送院,正焦急之际,猛然想起捏脊之法可提高免疫功能,便对其儿施行捏脊,并在胸脊段加强捏脊,多捏七八次,捏后其儿微汗出,渐能安睡,第2天体温竟然降至正常。

此后该学员在临床上对捏脊退热做了较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并发现捏脊能改善血象,能使白细胞偏低者提高,其偏高者降低。

并写成论文让我审阅,后发表于某一医学杂志。

我觉得这样学中医很好,能学有所成。

(三)头痛

头痛作为一种症状,临床各科均可遇见。

除了一些急危重症之外,我觉得运用“开天门”的按摩手法治疗头痛不失为一种有利无弊的疗法。

此法可分为3个步骤完成。

第1步,采坐姿,自然放松,医者站于病者前方,一手扶托患者头部后枕,另一手用拇指在病者眉心印堂穴点揉四五下,然后沿督脉路线,向上向后逆督脉推按至后脑之风府穴,如是反复点揉推按7次。

第2步:

双手拇指同时并按在病者前额中央,其余4指贴按在左右颞侧,然后用拇指分左右横抹患者前额至发际。

如是者亦反复7次。

第3步:

双拇指并按印堂穴,沿双侧眉棱骨之上缘,分左右横抹至太阳穴,在太阳穴点揉四五下,然后转换中指从鬓角入发际经颞部绕耳背向后推至风池穴,在风池穴点揉四五下,如是者亦反复7次。

以上3个步骤为“开天门”的手法。

无论外感或杂病头痛,经此手法治疗,都能不同程度减轻或缓解。

我小孙6岁那年,曾因外感发烧致头痛,在床上唉呀乱叫,我让其父给他“开天门”,开始时有所抗拒,后渐渐安静下来,不再呻吟,再服几帖中药,病也就好了。

以后他凡觉头痛不适,就主动要求我们给他“开天门”,即使手法重些,他亦愿意接受。

“开天门”不但能治头痛,而且还能退热。

1984年6月,在去长沙参加“马王堆医书研究第二次学术讨论会”的列车上,傍晚时分,列车广播:

寻找医生,要求诊治一名高热女童。

到诊时,女童约10岁,昏睡枕卧在其母大腿上,起病之由是上午该女童把头伸出车窗外看风景,迎头撞风约1个多小时,10时许觉头痛不适,中午开始发热,加上周围环境酷热(当时车箱内气温达30多度),致使女孩高热难退。

列车医务室的退热药已全用过(如阿斯匹林、十滴水等),病情不见好转,反见其精神渐差,昏睡不起。

当时呼之懒应,其额发热烫手,其舌红,苔白津干,其脉浮数。

此为外感风热,风火相煽所至。

观其药已反复用过未效,又没有其他医生前来诊治,遂嘱随我同行的儿子给她开天门,外加曲池、合谷点穴按摩,施行手法约20来分钟,见其汗出乃止。

并嘱其父母慎避风邪,以观后效。

晚上9时多前往探视,病孩高烧渐退,已能坐起与其父母交谈,要求喝水进食,此乃胃气已复,病转向愈。

10时许再探视时,该女孩已安睡,其额已无发热烫手之感。

第2天早上到达长沙终点站时,其父前来致谢,诉说其女精神已恢复,体温已正常,唯前额肿起1个小包疙瘩,询问是否有问题。

余告知此乃因手法过重所致,过几天便能消退,为慎重起见,下车后可前往医院进一步诊治以巩固疗效。

(四)落枕

落枕一病,特别是急性发作时,给人很大的痛苦,令人坐卧不宁。

我认为治之之法,首选按摩。

可先在病者的颈肩部患侧用拇指指肚或大小鱼际部作上下来回较大面积的推按摩擦,手法宜轻,动作要柔和,务使患侧肩颈部的皮肤潮红有热感,此为第1步,意在促进患部的血液循环,活跃经气。

第2步是在患部寻找痛点,落枕之人,在患处必有1个或数个痛点,痛点之下多有筋结,是由于风寒湿热瘀等诸因素,痹阻经脉,肌肉痉挛收缩而致,筋结形成,必产生痛点,出现疼痛。

当寻找到痛点后,便对痛点下的筋结用手指进行提拉弹拨,点揉推按,各种手法可交替进行,由轻渐重,再由重转轻,施行手法时间视病情轻重而定,务使其筋结变软松解,疼痛消失。

第3步是收功手法,可用掌背抽拍患侧肩颈背部,此法可与第1步的手法相结合,交替各做二三次便可收功。

施治此法,须讲及时,一病即治,其效神速。

我院一中年教师曾患落枕,因前1天晚上休息不好,第2天起床便觉右侧肩颈部疼痛不适,前往卫生所诊治,予去痛片、消炎痛及注射VitB1、VitB12等处理,但症状未见缓解,反越痛越剧,头颈部活动受限,遂上门找余要求中药治疗。

到诊时,见其头颈向右侧歪,左手搭肩扶颈,颈肩上贴满镇痛膏,其状甚为痛苦。

余边安慰边给他施行上述手法,由轻至重,大约半小时,其疼痛缓解,头颈部转动自如,于是要求再处一方给他,余答曰,病痛已除,只要慎避风寒,无须服药,遂高兴而去。

追踪1周,病无复发。

(五)腰痛

腰部闪扭导致腰痛是骨伤科最常见之病种之一。

拨正疗法甚为有效,此法源于中医的推拿复位术,经过解剖学等知识总结和提高,很值得推广,我建议骨伤科医生都应学习和掌握此疗法。

我曾不慎扭伤腰部,出现腰腿痛,卧床数天,经服药、推拿、外洗、敷贴等处理,腰痛有所缓解,但腿痛不减。

下地行走,须猫着腰,曲着腿跛行,苦不堪言。

后被《健康报》一女记者运用拨正疗法,1次治愈。

此外,针刺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亦甚有效。

我的博士研究生行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时,不幸扭伤了腰,又在空调较冷的环境下开会3小时,致腰痛甚。

请正骨大夫诊治,不采用中医疗法而主张用封闭疗法,患者不愿意,由另一中医用按摩法治疗不效,终于接受另一位医生用封闭加按摩治疗。

凡更三医而腰痛更甚!

卧床不起,翻身都十分困难。

更惨的是腰肌间歇性掣痛,其痛如割,从卧室到洗手间,距离不到10尺,由人搀扶加柱拐棍,走了20多分钟!

我十分焦急,要求答辩推迟6天,但这样的病情,5天能治好?

5天不愈只能延期毕业了!

第2天我想到针灸学教授靳瑞同志,请他诊治。

这已是第4诊:

选针人中一穴,进针后行泻法,令患者伸动双腿,并逐步稍加大腰腹转动幅度。

本来不易伸直的脚伸直了,腰部掣痛减轻了。

术毕出针后患者已能缓慢地翻身。

第2天可以起床,于室内扶杖缓行。

隔日再请靳教授为之施针。

靳教授令患者扶门站立,刺右侧委中穴放血,刺中拔针,血射如注,约五六毫升,按压止血后,令患者作提腿、转腰等动作约数分钟,卧于床上再针左侧阳陵泉一穴。

前后3天治疗2次,只针三穴。

患者第4天已能下楼行走,按原定日期完成费时1个上午的论文答辩,我乃如释重负!

这一病例生动地说明,我们有些中医舍己之长,拾人之短,结果不但无效,反使病情加重。

甚至由此得出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的错误结论!

患者的妻子是西医,目睹治疗经过及其效果,她说:

“中医简直太神了!

”这是由衷之言,她深知西医对此病的治法及其效果,决不能与靳教授的治疗相媲美。

3天来我亦为之处方:

①桂枝汤(上午服),②张锡纯氏活络效灵丹加味(下午服)各3剂,但只起配合作用耳,立杆见影者针术也。

二、止血

出血,特别是大出血,如不及时止血,将有生命危险。

急则治其标,治标止血此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能救人于倾刻,达留人治病的目的。

个人常用之止血法,有以下几种。

(一)吐血咯血

(1)用5岁以下之健康男孩之中段尿,送服止血散1~3克。

(2)用梅花针叩击人迎穴,以人迎穴为中心,叩击周围直径1寸至寸半(同身寸计),从中心开始圆周扩大;

左右各叩击1~3分钟,每天1~3次。

(3)辨证用药以治其本。

我曾用上法救活过肺病大咯血及胃病大吐血之患者均效。

在70年代于农村带教巡回医疗期间,曾遇一老翁肺结核空洞型大咯血,到诊时见其被家人搀扶撑卧床边,不时大口地咯血,面色腊黄,无神无气,遂急取其孙子童便1杯,冲服止血散并唤其家人急到镇上买小缝衣针1包,制成梅花针叩击人迎穴,双侧穴位轮流叩击,1日4次。

渐见血止,后煎服八珍汤加阿胶,结果将病人抢救过来。

1973年我院集中编写教材期间,同室的老师周某,年迈70,本有胃溃疡,因赴宴饱餐,半夜入厕,呕吐泄泻,余被吵醒,急往前看,只见他扶持厕边,颈软头倾,脚前一滩咖啡样呕吐物,大便如柏油,便知其伤食引至胃出血。

当时身边无梅花针,急用手指代之叩击其人迎穴,10分钟后,人觉舒缓,并主动要求继续叩击。

后即送回我院附院救治,会诊时处拟清热和胃降逆之品加白及,后渐得愈,整个治疗过程未曾输血。

童便一般是指10岁以下健康男童之尿,以5岁左右为佳,去头去尾,取其中段。

童便能引火归原,引浊气下行,气火得下则血归其位。

《纲目》指出:

“凡人精气清者为血,浊者为气,浊之清者为津液,清之浊者为小便,小便与血同类也。

故其味咸而走血,治诸血病也……又吴球《诸证辨疑》云,诸虚吐衄咯血,须用童子小便,其效甚速。

盖溲溺滋阴降火,消瘀血,止吐衄诸血,每用一盏,入姜汁或韭汁二三滴,徐徐服之,日进二三服,寒天则重汤温服,久自有效也。

”据有关临床报道,治疗肺结核病咯血,取12岁以下无病男孩或病者本人的新鲜中段尿加糖调味,趁热服,每次150~300毫升,日服2次,血止后连服2~3天以巩固疗效。

据24例观察,服后有22例血止,平均为2.8天。

又有治疗溃疡病胃出血,童尿每日2次,每次服100毫升,共治疗83例,有效率为97.6%,但对肿瘤出血无效。

止血散,由血余炭、煅花蕊石、白及末、炒三七末,等份共为极细粉末而成,此散为自拟经验方,方中数药皆为收涩止血佳品,止血而不留瘀,内外出血均可用之。

其中,三七末能走能守,炒至深黄色后则守多于走,故止血宜炒用。

若三七末临时单味独用,须注意“去火气”,去火气之法,可将炒过之三七末放置冰箱24小时即可用。

我曾用单味三七末治疗鼻衄多日反复发作不止及胃溃疡潜出血日久不止之患者均效。

此外,要注意的是,止血散数药为末时,一定要研成极细之粉末,一者,极细之粉末能增强止血效力;

二者,可避免胃溃疡者服后因粉末粗糙而引致胃病的发生。

人迎穴,在颈大动脉应手,侠结喉,两旁1寸5分处,具有通经络,调气血,清热平喘降逆之作用。

吐血咯血,血随气脱,气随血虚,叩击该穴救治,因其属足阳明胃经之要穴。

能候五脏气;

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叩击人迎旨在振奋阳明,焕发气血,使气机充和,血脉固守。

此外,人迎又是足阳明、少阳之会,梅花针叩刺,能清泄火热,调和气机,通畅经络,平降逆乱,故能治吐血咯血。

因本穴不能深刺,故用梅花针叩之。

(二)血崩

(1)单味血余炭3~9克,1日3次冲服

曾治一许姓妇人,48岁,患血崩。

1958年11月起病,每于月经来潮的头几天,血下如崩,即头晕卧床,10多天后月经渐止,需炖服人参等补品,才能起床作轻微之劳动。

服中西药近5年未愈,曾用价值200多元1副的人参、鹿茸、肉桂等竣补之品制成蜜丸,服完后不但无效,且血崩更甚。

到诊时正值月经过后,精神不振,体倦乏力,观其面色萎黄少华,舌质淡嫩,苔少,切其脉细弱,一派虚象。

究其致虚之由,乃因冲任不固,月经失常,失血过多,为病之根本,血虚为病之标。

故前医累用补气以至大补气血阴阳之剂未效。

若塞其流,使病人赖以濡养之血液不致崩耗,则病可愈而身体日壮矣。

止血塞流,应用何药?

根据多年之经验,血余炭当属首选。

血余炭性平,药力温和,为人发煅炭而成,有止血、散瘀之功。

且发为血之余,又为肾之荣,肾主藏精、生髓,故煅炭存性之血余炭又有固阴之效,十分适用妇科失血证。

本品既能止血,又不留瘀;

既能活血,又可固阴,寓开源于塞流之中,治失血证之妙,非他药可比。

故余治妇科失血方中,每每伍入此药,多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治此患者亦不例外,单味使用,冀其药力之至专。

因考虑市上出售之血余炭杂而不纯,若能用血气旺盛的青年人之头发制成,效力最好。

故为之收集广州中医学院某年级学生自己理发所积存的头发约数斤,洗净分3次煅成血余炭120克,研为极细末,嘱每服1.5~3克,日服3次,每于月经来潮第2天开始服,连服3~5次,血来多则多服,血止则停服。

每次月经来时依法服用(并嘱其停服一切补品,补药及其他药物)。

第1个月患者服药第三四天血崩渐止,第2个月即无血崩现象,且月经5天干净,但经量仍多于正常,之后月经逐月减少,如是者服药半年,共用血余炭120多克而收效,体亦日健,5年之后,年虽五十多,在干校劳动之强度为一般年轻妇女所不及。

(2)艾灸,用切肤灸法,即将艾绒搓揉成绿豆大小,置于右侧隐白、左侧大敦,行直接灼灸,1~3壮便可。

曾治一妇,月经暴至量甚多,手头无艾,乃借用香烟代艾直接灸之,中午施灸,下午止,喜甚说:

“中医也能救急”!

月经来潮量多于平常几倍者,亦可艾灸。

服胶艾四物汤亦效。

不少妇女因月经量多或月经时间过长,引至头晕、心慌、精神不振等多种症候,可于月经来后第2或第3日即服上方,月经止后再服一二剂停服,下次月经来潮又再照方服,如此行之三四个月便愈。

笔者曾用上法治一产后大出血并休克之患者,先用艾灸隐白与大敦,然后用悬灸法灸两侧足三里及百会穴,悬灸至40多分钟,血压回升稳定。

再予养血凉血止血之汤剂以治其本而愈。

三、点舌法治昏迷

我对于出现昏迷、吞咽反射消失的危重病人,往往采用点舌之法救治。

点舌之法,就是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或含有冰片、麝香、牛黄的丸散点放舌上,从舌上吸收,对于重症昏迷、吞咽反射消失的病人,有时能起到醒脑、恢复吞咽之作用。

用时将药丸水溶后用棉签蘸点舌上,不停地点。

当丸药厚铺舌面,则用开水点化之,化薄后继续点药。

80年代搞急症研究,我校附属医院曾收治1例心肌梗塞合并心律紊乱、心衰、感染的患者,病人已昏迷,吞咽反射消失,我诊断为真心痛合并暑入心包之证,急用至宝丹1枚按上述方法点舌。

约半小时,病人已有吞咽反射,为口服中药治疗打开了大门。

口服处方:

①高丽参炖服;

②清暑热兼活血之剂。

第2天病人清醒但突然腹胀甚,经用冬清油外擦及置放肛管排气等处理无效,急用大黄30克煎水灌肠而解,证明患者既有心脏之本病又有暑热食滞之标证,其后连用5枚至宝丹,曾用生脉散注射液1次及西医治心肌梗塞之常法,结果抢救成功,步行出院。

1985年9月我附属医院收治一例严重昏迷(一氧化碳中毒)之患者,经用西医常规方法抢救一昼夜,病情继续恶化,高热神昏,痰涎壅盛,四肢抽搐,戴眼反折(瞳仁瞧下瞧内,仅见瞳仁之边沿)面目及全身浮肿,喘促,张口,口臭难闻,二便不通,舌瘀黯、苔厚浊,脉洪大而数。

急用安宫牛黄丸1枚冷开水10毫升,化开不停点舌于上。

另用大黄、崩大碗各30克,苏叶15克,煎水取汁再溶化紫金锭3片,保留灌肠1日2次。

3天内共用安宫牛黄丸5枚,再加上前后6次灌肠之后,病者体温降至37.5℃,痰涎明显减少,解除心电监护。

病者由深昏迷转为浅昏迷,改用牛黄粉1克点舌,灌肠同前。

尿常规发现真菌,灌肠药改为:

①千金苇茎汤加红花、丹参煎汁保留灌肠;

②用生大黄、崩大碗、车前草如法灌肠;

二方上下午分用。

自9月17日开始用上法治疗至23日,患者已有吞咽反射,开始用下方鼻饲:

陈皮、枳壳、菖蒲、远志各6克,法半夏、竹茹、郁金各10克,胆星、桃仁各12克,羚羊角骨25克(先煎),每天1剂,灌肠法同前,前后共治疗9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并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1985年11月又用安宫牛黄丸点舌法加灌肠法抢救1例脑出血较危重之患者,度过了危关,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

点舌法是以“心主神明”、“舌为心之苗窍”的理论作指导的,这是中医的脏象学说,过去认为十分不科学,有了控制论、信息论,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脏象学说才逐步被理解。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为相辅之官,治节出焉,用过去的解剖生理学是不能揭示其奥秘的,也就被认为是不科学的,但新近的研究知道肺还有不少非呼吸功能,肺的内分泌素的确能助心调整血压及其他作用。

我早就认为心不单单是个血泵的作用,70年代我就认为心脏一定有内分泌素足以调节大脑的作用。

虽然至今未得证实,但心脏有内分泌素已于1984年得到证实,据报道,黎巴嫩学者娜莫尔博士(女)发现心脏分泌一种直接进入血液的激素,能减轻动脉血管压力,并命名此激素为ANF。

我国80年代也有人发现心脏分泌一种能影响消化功能的内分泌素。

1983年3月24日外电报道,第1个植入人工心脏患者于3月23日死亡。

外电引述为克拉克植入人工心脏外科医生德夫里斯的话说:

“虽然塑料心脏不断泵血,但克拉克的血管变得松弛无力,发生膨胀,他的循环系统不能保持把带氧的血推向全身器官所需要的压力。

他的结肠功能丧失了,接着他的肾功能丧失了,然后大脑功能丧失了。

”我估计心脏被置换之后,“心激素”的分泌停止了,当肺脏代替心的部分功能维持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心激素”在体内的储存用尽之时,生命便终止了。

我初步认为,当人工心脏广泛应用之后,将会发现其影响大脑及其他内脏的内分泌素,从而证实与提高“心主神明论”,而且只有到了那时人工心脏的置换才能真正成功。

我曾经将点舌法写成文章发表在《新中医》1986年第3期的“耕耘医话”里,引起了同行的共鸣,广西靖西解放军54261部队医院周永辉医生也撰文说“点舌”抢救危症确有良效。

现录其病例以兹佐证。

农某,男,76岁,农民。

1978年9月16日晚饭后洗脚时,突然神志昏迷、坠地,左侧上下肢随即僵硬,呼之不应,其家人邀余诊治。

查:

舌绛、苔黄,脉弦清。

血压32/26.7kPa,诊为中风。

遂以“点舌”法施治,即取麝香、冰片少许,开水溶化,不断以棉签蘸药点于舌上。

30分钟后,患者左侧上下肢变软,神志略清,血压亦降至26.7/24kPa,同时投入人参、生半夏、沙参、地龙各10克,生南星6克,生附子5克煎服调理,次日下午病人能坐起进食,神志清楚,5天后竟能外出放牛而告愈。

四、灯火醮疗法

灯心醮,多流行于乡村民间,医院用者甚少,其实灯火醮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治难病大病。

其法选用一根灯芯,醮食油后在纸上轻轻一搓,使含油适量,点燃之后,对准某穴位一窒,灯火爆开,发出“啪”的响声而火灭,便是一醮。

方法简单,有验、便、廉之效应,值得提倡。

我用此法治疗痄腮(腮腺炎),效果满意。

治痄腮用内服药兼外敷或外搽药,虽然可愈,但时日较长,疼痛减轻不够理想。

若用此法,宜及时早用。

当一侧初起,即于患侧之角孙穴用灯火一醮,只一醮便够(亦可加服中药,不用其他外治法),往往另一侧便不发病,而且疼痛减轻较快。

若两侧齐发,则每侧角孙穴各一醮,加服中药,亦易治愈。

由于疗效快,故继发睾丸炎者极少,我用此法多年,未见失败之病例。

角孙穴,平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取穴时可将耳廓按垂直方向为轴线向前屈摺,上耳尖平对的颞颥部入发际处便是该穴。

为了火醮方便,可将该穴位上的头发剪剃干净,作上记号,用灯火一醮即可。

我的学术继承人邓中光亦屡用此法取效。

80年间,他单位邻近的幼儿园老师因知其在前1年用此法治愈了几个该院的学童,便一下子拖了七八个患痄腮的小孩前去就医,他亦用此法治之,迅速控制了病情的蔓延。

此后,这成了他治疗此病的首选疗法,并对其机理做了探讨,认为:

痄腮一病,由风温热毒所致,病邪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致使耳上腮颊漫肿实硬作痛。

角孙穴之功效能清热散风,清肿化瘀。

此穴不但在手少阳三焦经上,而且为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此二少阳经一者绕耳背而过耳下,一者走耳前而达腮颊;

其名“角孙”,是指该穴位在头角,有一孙脉从穴分出屈行下颊,故名“角孙”。

在该穴施治,则能同时振奋两经,经脉流通,气血畅旺,郁结之邪得以驱散,腮部漫肿疼痛得以清除。

此外,角孙穴又是少阳三焦与阳明大肠经之交会穴,虽说此病为温毒之邪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郁结于腮部而成,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肺卫亦同时受病,大肠与肺相表里,今阳明大肠经气振奋,则腑气能通,肺能清肃,气机通调,“肺朝百脉”之功能得以保障,从而调动起全身正气以抗邪。

可见,选用角孙穴,既能针对病位,又顾及整体,是针对性较强的穴位。

灯心醮之,一者有“火者散也”之意,用火攻,能散肌表郁结之邪;

二者,醮火虽在瞬息之间,但作用时间长,疗效确切。

如果说“痄腮”不算大病,那么“脐风”(新生儿破伤风)算得上凶险之证,《幼科铁镜》有十三醮火治疗脐风之法。

中医学院编之儿科教材第二版介绍了这一疗法,可惜第三版之后就删去此法。

我们于1965年下乡巡回医疗时曾治疗1例。

接诊时,病儿之母将孩子放下便扭头走掉了,大概她认为患儿是无法救治的了。

当时患儿正在撮口抽搐,面色紫黑,急取灯芯按十三醮法,一醮囟门,一声哭叫,撮口即开,面色转好,接着眉心、人中、承浆、少商(双)、脐中各一醮,脐外周边六醮,共十三醮火,抽搐缓解。

另处下方:

蝉蜕49只,全蝎、僵蚕各9克,煎服1剂。

3天后又有轻微抽搐,再用十三醮火1次,经后来追踪,病已痊愈。

我所经手者,只此1例,未能说明此法是否真正有效。

广州著名儿科医家杨鹤龄,清末在有住院病床之育婴堂当医生,能全面观察患儿治疗之经过,积累了丰富而可靠的宝贵经验,后由门生为他总结,写成《杨氏儿科经验述要》一书,他治脐风用灯芯火八醮,即眉心、人中、承浆、脐正中及离开肚脐约半寸之上下左右各一醮。

他说:

“余经手治疗此证颇多,深知此证必须施用灯芯火,始有转机,不可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