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70196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和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

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

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经济建设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引进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而这些资源的国际转移条件也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ZF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3.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第二章

“静态的插曲”:

以研究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为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的一段时期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

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

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

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

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4.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概述各个阶段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从时间上看是20世纪40—50年代,上限是1943年,下限至1960年。

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

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

①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有三种:

土地、劳动和资本。

资本,是指物质资本。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是一般发展中国家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

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形成率较低,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束缚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资本匮乏,如何提高资本形成率就成为了极其紧迫的问题。

②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工业化是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是传统农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工业化被认为是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工业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化,被认为是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途径。

③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结构主义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完善,价格机制的作用有限。

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应当对经济适当进行干预。

除此以外,马歇尔计划、苏联经验的示范效应和凯恩斯理论的也为计划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20世纪60—70年代是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

①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首先表现为对经济计划化和市场作用的重新评价上。

尽管许多国家实行了计划化,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经济学家对计划化的批评增加,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再度受到重视。

其次,新古典主义的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农业问题、国际贸易问题、项目评估问题等各种研究领域,新古典主义理论和方法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②激进主义的兴起。

在该阶段,激进主义发展理论形成一股令人注目的力量。

激进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发达国家位于中心,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

外围的资本主义模式是中心国家通过殖民统治或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强加于外围国家的,因此外围处于中心的支配控制之下。

除此以外,外围的经济也受制于中心国家。

以中心—外围论为基点,激进经济学家提出了依附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状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

(3)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阶段。

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

新古典主义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统一了发展研究,成为发展经济学的新正统。

随着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持单一经济学(即一种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时间的经济理论)观点的人日益增多,一部分经济学家更是将发展经济学视为正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或派生形式。

发展经济学逐渐走向衰落。

第三章

外延型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经济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粗放)型增长。

自然增长率:

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个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自然增长率”这个概念。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

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2.概述主要增长模型及其所揭示的基本理论观点。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说明的是稳态的经济增长所应具备的条件。

假设:

(1)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2)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

(3)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4)不考虑技术进步。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是。

是有保证的增长率,储蓄率s=S/Y,资本-产出比率v=K/Y,投资效率=1/v,其中S是储蓄量,K为资本存量,Y为国民收入。

若资本-产出比为实际中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则在实际储蓄率水平下,由基本方程导出的增长率为实际增长率,记作g;

投入-产出比若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比,则这样得到的增长率为有保证的增长率,记作gw;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收入的增长必须与劳动力的增加同步,经济增长率必须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此时的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gn。

哈罗德认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等。

根据哈罗德的理论,若实际的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则说明是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小于企业家意愿的投入-产出比,产出不能达到企业家的意愿水平。

此时,企业家会增加投资加大产出,从而使实际产出水平进一步的增加,实际的增长率继续增大,形成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更大的缺口。

同理,若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企业家就会减少投资减少生产,从而使实际的增长率继续减小。

这得出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偏差则经济体系不但不能自我纠正还会持续产生更大的偏离的结论,这就是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不稳定原理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很难在稳定的速度上发展,而是会出现剧烈波动的状态。

2.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是以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即使资本产出比是可变的,整个经济也可以持续稳定的增长。

①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②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

③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④完全竞争,工资率和利润率分别等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1)总量生产函数:

Y=F(K,L)。

其中,K是资本,L是劳动。

由于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令,,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y=f(k) 

(2)资本积累:

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化:

△k=s·

f(k)-δk 

其中s·

f(k)=i表示人均投资量,δ为折旧率。

当资本存量不发生变化,即△k=0时,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我们用k*来表示。

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当资本存量初始水平低于稳态水平,投资大于折旧。

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存量会增加,与产量一同增长,直至达到稳态水平。

反之,当资本存量的初始水平高于稳态水平,投资小于折旧,资本存量会减少,同样会走向稳态。

一旦资本存量达到稳态水平,投资等于折旧,资本存量水平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

如果储蓄率低,经济将有较少的资本存量和较低的产量水平。

但储蓄率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

可见,资本积累本身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选择稳态时,政策的制定者的目标是使社会各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

他们关心的是能够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有最高消费水平的稳态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表示为k**。

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MPK=δ

(3)人口增长:

引进人口增长这一因素以后,工人人数的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

资本积累的增量可以表示为△k=sf(k)-δk-nk=sf(k)-(δ+n)k。

nk表示人口增长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n为人口增长率。

(δ+n)k是使人均资本存量不变所必需的投资量。

在稳态中△k=0,i*=(δ+n)k*。

在有人口增长的稳态中,由于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发生变化,总资本量和总产量也按人口增长率n的速度增长。

但当人口增长率提高时,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减少,这解释了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现象。

人口增加同时还影响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是k*是这样一种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有MPK=δ+n

(4)技术进步:

纳入技术进步因素以后,生产函数变为Y=F(K,AL)。

其中A是劳动效率,AL效率劳动,该新生产函数表示Y决定于资本K的数量和效率劳动量AL。

假设是技术进步造成劳动效率以某种固定速度增长,劳动效率增长的速度为λ,由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是n,每单位劳动的效率收入的速度增长,效率劳动的增长率是n+λ。

此时,索洛模型的方程为。

引入技术进步时,一旦进入稳态以后,人均产出量以λ的速度增长,总产量以n+λ的速度增长。

人均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劳动放大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由此可以得出推论:

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

这种趋同在发达国家的增长经验中已有所表现,它是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

3.AK模型

AK函数:

是一个不存在要素报酬递减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

其中,A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正常数,Y是产出。

除去新的生产函数,该模型沿袭了一切索洛模型的其他假设。

将AK生产函数的总量形式化为人均量形式:

y=Ak。

将它带入索洛模型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可以得到AK模型的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

由于s、A、n、δ独立于k,所以只要sA>

sf(k)/k,该模型中所有的人均变量均以相同的速度增长。

此时,任意人均资本存量都是AK模型的稳态。

结论:

(1)AK模型可以在没有技术进步,外生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的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2)AK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等,较高的储蓄率、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3)AK模型认为不存在不同经济趋向一致的趋势。

3.你怎样理解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成熟、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

在罗斯托的六个阶段中,与当前发展中国家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前面三个,即传统社会、起飞的前提和起飞。

起飞是罗斯托模式的中心概念,是社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变。

在这一阶段,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规模达到一个关键水平,从而引起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经济和该经济所属的社会的大规模和累进式的结构性转变。

起飞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实现,

(1)生产性投资大幅度提高,从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罗斯托认为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一国经济就可以实现“起飞”。

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了资本和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除此以外,它还特别强调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把制度作为决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它能够表示衡量生产效率变化或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

1. 

结合实际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一国拥有的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存在性状,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持久性。

如果一个国家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起步,它将长期居于在这两方面具有较佳禀赋的国家之下。

尽管不同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生产要素的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却普遍面临资本不足、劳动者素质较低等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物质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停滞又导致了物质资本积累不足,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许多非洲国家就是因为沉重的外债才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人力资本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虽然近20年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有所增长,净入学率也稳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

许多发展中国家爱要素使用效率及生产率的低下。

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必须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

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

造成要素使用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方面的。

尽管一些国家发挥了后发优势,实现了技术赶超。

但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技术追随和赶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反而不断拉大。

这使得众多发展中国家要素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结构性弱点。

经济的持续增长还依赖于经济结构的合理性。

一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等都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结构性弱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农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农业生产部门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

二是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

初级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低,贸易条件经常受进口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三是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

各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各自面临着各自的结构性弱点。

(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一体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世界经济之间联系进一步强化。

全球化进程将各国都卷入了同一个系统中,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国际间思想和技术的扩散不断加快。

这种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迅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的问题,对于其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生产率,并且以出口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率。

与此同时,全球化国际间经济的相互影响对于经济增长也有负向作用,它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稳定。

(5)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正确的政策导向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有步骤地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使得经济逐渐走上持续增长的道路。

另一方面,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

由健全的制度保证的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

(6)其他外部因素。

除去上述种种因素,如地理因素、环境因素与政治因素等其他一些外部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存在着很大关系。

4.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分析表明: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即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1)粗放型经济增长给我国带来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以很高的物耗率为特征,长此下去,在中国并不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必定难以持续。

并且,高物耗造成能源、原材料紧缺,使这些产品的价格呈强劲上升趋势,给经济增长带来成本过快上升的压力。

 

(2)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以经济的水平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而更趋严重。

由此而形成的结构性瓶颈,一直是中国经济正常发展的突出障碍。

(3)粗放型经济增长重视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品牌和款式,往往导致大量的产品滞销,并带来资金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4)在粗放型增长中,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不断增加信贷规模与货币投放的压力,从而加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压力。

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问题会更多更大,转变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

如果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今后国际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增长方式,一个国家将难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第五章

 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

在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本的强调由来已久。

早在18世纪,亚当·

斯密就在《国富论》中详细的考察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认为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实行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必须要有购买厂房、公寓和原材料的资金和在产品销售前支付工人工资的资金。

这些资金就是亚当·

斯密所谓的资本存量。

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分工会得到扩大。

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更是使我们认识到了资本对生产的重要性。

二战以后,西方的学者继承了重视经济增长中资本作用的这个传统,产生了许多资本形成理论,如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些资本形成理论对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形成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发展经济学中的几种资本形成理论:

(1)“大推进”理论。

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

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否则是不能建成这些设施的,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

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

罗森斯坦一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

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

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大推进”理论提出置疑,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资本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而且大规模投资本身的“规模”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量。

比如道路的长度与密度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联系的。

再比如,在一个工业化刚起步的地方,一开始就建设规模较大的电厂,反而会造成电力供给的过剩,不如随着生产和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逐步扩大电力供给更合理。

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增长与投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

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分阶段地来完善。

赫西曼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稀缺的资源是资本,因此,不管ZF怎样干预,实现“大推进”理论所主张的通过大规模投资实现经济各部门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

赫西曼提出了著名的关联效应,认为由于产业的关联,一个产业的增长会带动预期有关联的产业的成长。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发展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莱宾斯坦列举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

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

因为企业必须保持一个最低的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

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

一个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产业的存在。

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