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84680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PPTX 页数:65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pptx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ppt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pptx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主要内容,2,涵义,基本要求,1,2,3,基于传播途径的职业暴露预防,4职业暴露的处置、上报及追踪,第一部分:

涵义,涵义,是医疗机构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和上报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按传播途径分类,主要包括血源性暴露、呼吸道暴露、消化道暴露和接触暴露等。

第二部分: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建立适用于本机构的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规范和流程,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明确管理主体及其职责;制订并执行适用的预防、处置和报告流程;实施监督考核等。

根据防控实践的需要,为医务人员提供数量充足、符合规范要求的用于防范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的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其他支持、保障措施。

基本要求,7,对医务人员开展有关预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培训教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高风险部门应当定期进行相关应急演练。

建立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报告管理体系与流程。

基本要求,8,对发生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暴露后评估、处置和随访,严格按照相关防护要求采取检测、预防用药等应对处置措施。

建立并执行预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医务人员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第三部分:

基于传播途径的职业暴露预防,基于传播途径的职业暴露预防,10,职业防护的原则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存在职业暴露风险者,如无免疫史并有相关疫苗可供使用,宜接种相关疫苗。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并按照要求和流程进行报告。

基于传播途径的职业暴露预防,11,标准预防standardprecaution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基于传播途径的职业暴露预防,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基于传播途径的职业暴露预防,1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人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基于传播途径的职业暴露预防,14,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

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血源性暴露预防,15,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相关文件卫医发2004108号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GBZ/T21320153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国卫办疾控发201538号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解读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2015,血源性暴露预防,16,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相关文件颁布背景2004-2014年,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职业暴露8339例。

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艾滋病职业暴露总体趋势平稳,自2008年起每年报告例数均在900例左右。

发生场所以医疗机构和公安司法机构为主。

经过及时处置和预防性用药(约77.4%的暴露者经评估后服用了抗病毒药物),尚没有报告暴露者在规定的随访期内感染艾滋病的病例。

血源性暴露预防,17,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相关文件颁布背景2013年,国家卫计委、人力资源社会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调整印发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纳入职业性传染病类别。

血源性暴露预防,18,血源性病原体Bloodbornepathogen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血源性暴露预防,19,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血源性暴露预防,20,医务人员接触血源性病原体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血源性暴露预防,2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呼吸道暴露预防,22,呼吸道暴露预防经空气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经飞沫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经空气传播疾病职业防护,23,经空气传播疾病airbornetransmissiondiseases由悬浮于空气中,能在空气中远距离传播(1m),并长时间保持感染性的飞沫传播的一组疾病。

包括专性经空气传播疾病(如:

开放性肺结核)和优先经空气传播疾病(如:

麻疹和水痘)。

经空气传播疾病职业防护,24,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应严格空气消毒。

经空气传播疾病职业防护,25,诊治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隔离的防护措施。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应按照分级防护的原则。

进入确诊或疑似空气传播疾病患者房间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呼吸器;根据暴露级别选戴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

经空气传播疾病职业防护,26,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和穿脱个人防护用品的流程与操作应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确保医用防护口罩在安全区域最后脱卸。

使用后的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处置;可重复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应清洗、消毒或灭菌后再用。

经空气传播疾病职业防护,27,应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开展工作人员的症状监测,必要时应为高风险人群接种经空气传播疾病疫苗。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发生经空气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时,应采用相应的免疫接种和(或)预防用药等措施。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应遵循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的相关要求。

经空气传播疾病职业防护,28,经飞沫传播疾病职业防护,29,飞沫传播droplet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m),在空气中短距离(l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经飞沫传播疾病职业防护,30,患者的隔离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经飞沫传播疾病职业防护,3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经飞沫传播疾病职业防护,32,以甲型流感举例说明。

防控措施隔离技术,流行病学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形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防控措施隔离技术,隔离的原则。

1.对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以同时置于多人房间,床间距1米。

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

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防控措施隔离技术,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

应将患者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的隔离病房内。

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

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隔离病房配置消毒剂。

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防控措施隔离技术,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

具体内容包括:

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防控措施隔离技术,4.指定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设置隔离病区。

具体要求包括:

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等。

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

防控措施防护技术,

(一)医务人员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的防护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二)常用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常用防护用品包括:

口罩(包括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手套、隔离衣、鞋套等。

应当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防控措施防护技术,(三)医务人员的防护。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诊疗操作中感染风险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护:

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

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