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案例范文word版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6772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毒性案例范文word版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药毒性案例范文word版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药毒性案例范文word版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药毒性案例范文word版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药毒性案例范文word版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毒性案例范文word版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药毒性案例范文word版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毒性案例范文word版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毒性案例范文word版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含麻黄碱类:

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皆有一定毒害,即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含雷公藤碱类:

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均含雷公藤碱,雷公藤碱有剧毒,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本品后,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

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

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脑、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营养不良性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毒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7]。

2毒性成分为甙类的中药

含强心甙类:

强心甙是一类对心肌有显著兴奋作用的甙类,在医药上多用为强心药,主要作用于心脏及神经系统,夹竹桃、罗布麻、万年青、杠柳等中草药均含强心甙,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方面,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异位节律等,最后因心室纤颤,循

环衰竭而致死。

含强心甾体类:

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制成的蟾酥,为重要强心药之一,其强心成分属强心甾体类化合物,其中毒症状出现时间多在30~60分钟之后,首先有上腹部不适,继则恶心呕吐、口唇青紫、心悸、甚则昏迷、以致休克,多数病人有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及不同程度的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

含皂甙类:

皂甙的毒性主要是对局部有强烈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脏,尚有溶血作用。

如商陆对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促进胃肠道蠕动并刺激肠粘膜,引起腹痛腹泻,大剂量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及运动障碍,土牛膝有皂甙及昆虫变态激素脱皮甾酮等,具有肾毒性,中毒性发生肾功能衰竭,木通所含的木通皂甙水解后得长春藤皂甙元等,能损害肾小管,导致其上皮细胞坏死,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含氰甙类:

杏、桃、枇杷等的种仁均含氰甙-苦杏仁甙等有毒成分,苦杏仁甙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不稳定,易被同存于种仁中的苦杏仁酶水解,甙元水解后可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可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中枢神经,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含黄酮甙类:

含黄酮甙的中药有芫花、广豆根等,其毒性作用多为刺激胃肠道和对肝脏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毒性成分为毒蛋白的中药

巴豆、苍耳子、蓖麻子等植物的种子中,均含有毒蛋白,其毒理作用是对胃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的内脏出血。

如巴豆的巴豆油中主要含有毒性球蛋白,能溶解红血球使局部细胞坏死,内服使消化道腐蚀出血,并损坏肾脏尿血,外用过量可引起急性皮炎。

苍耳子含苍耳子油,毒蛋白等有毒成分能损害肾脏及心肝等内脏实质细胞,并引起神经消化系统机能障碍,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蓖麻子含蓖麻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2mg即可使人中毒死亡,易使肝肾等实质细胞发生损害而致混浊肿胀、出血及坏死等,并有凝集和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

4毒性成分为金属元素的中药[8]

中药中含金属元素的药物主要是矿物类药物,其中对人体毒性较大的主要有含砷、汞、铅类等药物。

含砷类药物:

主要有砒石,毒砂,雄黄等。

砷为细胞原浆毒,作用于机体酶系统,抑制酶蛋白的疏基便失去活性,阻碍细胞氧化和呼吸,而且损害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发生各种病变,如砒石(红砒、白砒)成分为三氧化二砷,雄黄含硫化砷,砷可由呼吸、消化道进入体内,急性中毒者有口腔、胃肠道粘膜水肿、出血、坏死等。

砷化物主要经肾脏排泄,无机砷在排出前于体内呈甲基化,可加重肾损害。

成人中毒量为10mg,致死量为0.1~0.2g。

含汞类药:

主要有朱砂,轻粉,升汞等。

汞为一种原浆毒,汞化合物对人体具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作用,并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水银、轻粉、朱砂等中毒后可出现精神失常,胃肠道刺激症状和消化道出血,严重时刻发生急性肾

功能衰竭而死亡。

含汞剂中药对肾脏的损害最为突出,汞剂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吸收,外用通过皮肤,粘膜等途径侵入人体。

汞盐被吸收入血后,以肾脏蓄积最多,肝脏次之。

最小致死量为70mg。

含铅类药:

主要有铅丹,铅粉,铅霜,黑锡丹等。

铅是多亲和性毒物,作用于全身各个系统,主要损害神经、造血、消化和心血管系统。

含铅类中药引起的中毒有急性铅中毒和慢性铅中毒两种,前者多见于短时间过量服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后者为长期持续服药所致。

其代谢产物主要沉积于胃组织内,由肾与肠道排出.对肾血管有损害作用,因而引起少尿或无尿,血尿,管型尿,肝肾功能损害。

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1全身性不良反应全身性不良反应有轻、有重,重者可涉及全身危及生命,可以见到用药后发热,皮肤损害,如麻黄碱、天花粉、硼砂等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9]。

也可以涉及全身性各个系统的损害,如休克、严重的过敏反应,以及出现慢性损伤性反应,如药物依赖性、致畸、致癌等。

2引起各个系统的损害

如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低血压、低血糖、出血、呕吐、腹泻、低血钾、低钠、低氧、呼吸困难、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以及神经系统诸如昏聩、神昏等。

涉及范围较广,系统较多。

如乌头类药、蟾酥、雷公藤、山豆根、洋金花等可以引起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四肢厥冷及循环系统病变。

斑蝥、牵牛子、关木通等,可直接损伤肾功能,见血尿、尿少、水肿、蛋白尿等;

严重者可引起尿毒症。

消化肝胆系统,如番泻叶、生大黄可以治疗便秘,但也可以引起腹痛、腹泻或依赖性;

黄药子、雷公藤、栝蒌等可以引起呕吐、腹泻、黄疸、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等。

雷公藤、蛇毒等可致血液系统病变如再障、紫癜、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还有些中药可以引起眼、耳、口腔、毛发、精神障碍以及内分泌、生殖系统病变等,近些年有关不良反应的报道确有增加趋势[10]。

3药物的依赖性与致癌

药物的依赖性与致畸、致癌、影响生殖等也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常常是较长时间服用才出现的慢性不良反应损害。

这些也是不可忽视的[11]。

对中药药性与毒性的正确认识

“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代才将药物称“毒药”凡是药物均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用之得当,可以调偏扶正,产生治疗作用。

用之不当,则可动乱,产生毒副反应[12]。

中药的有毒物质一是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分,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

二是有效成分,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所含的乌头碱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若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含量来保持一定的药效。

因此合理提取和利用其毒性成分,可能起到更好的疗效作用。

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是中医治病攻邪的良药,善用彼者,多能取效于顽病痼疾,不善用者,则祸见于须臾之间[13]。

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

不加限定地将某药视为有毒或无毒,并将其绝对化,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有违科学。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说明中药比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小,使用中药相对比较安全,而将中药说成“没有毒副作用”,甚至说中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等,既是对药物属性的否定,不符合实际,也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相违背。

在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不可避免的要与西医药竞争,与洋中医洋中药竞争,同时由于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抗生素的耐药性等而导致的世界性天然药物热及人类医药知识的普及和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西医对许多疾病的无耐,中医药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商机,正是基于此我们才更要注意中药的毒性,使之最小限度的影响中药走出国门。

篇二:

浅谈中药的毒性

——廖烈慈

[摘要]长期以来,传统认为中药源于天然,药性平和,因此安全无毒或不良反应很少,甚至认为中药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而盲目选用或加大剂量,此现象在临床也是司空见惯。

其实,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易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大幅上升趋势,中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渐被医药工作者所认识,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势必改变。

现对中药毒性进行分析,旨在引起人们对中药毒性的重视和客观评价,共同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前言]中药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在当今的临床工作中,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疗效与毒副作用,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有毒与无毒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让有毒化为无毒,发挥治疗作用,是临床工作所需要的;

从无毒转为有毒,不但没有治疗作用反而损害人体健康,是临床应尽量避免的。

我们医药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创造条件:

使有毒中药化为无毒,杜绝无毒中药转化为有毒,从而提高中药的疗效,将中药的毒副作用减少到最低。

1.正确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

毒性中药是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便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

它具有作用迅速、功强力专、作用广泛、难以驾驭之特点。

用之得当,立起沉疴;

用之不当,立可杀人。

因此,我们在使用毒性中药时一定要十分谨慎。

毒性中药的品种1988-12-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3号发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毒性中药有27种:

砒石(红石、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蟊、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支篙?

?

取药毒,攻病毒,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

一些以常用无毒中药难以奏效的怪疴顽疾,每以有毒中药为治而取效。

如雄黄有毒,能攻毒杀虫,疗恶疮、蛇伤;

大枫子有毒,能攻毒杀虫,治麻风、顽癣;

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疗癌肿、喘哮;

洋金花、天仙子有毒,能麻醉止痛,治多种疼痛等。

但是,这些有毒之品极易毒害人体,有人仅据近四十年中医药临床报道统计,因使用中药而中毒致死的就有154人,其中绝大多数为有毒之品,故临床应用有毒中药疗疾,必须十分谨慎。

2.区别对待无毒中药,不使无毒变有毒

中医习惯将中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大类。

从总体看,无毒中药与有毒中药相比,虽有药性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大、安全性高等优点,但也不是每味药都是绝对不会对人体造成毒害,故临床应用应区别对待。

在这类常用所谓的无毒中药之中,一部分药物如大黄、肉桂、麻黄等,因其偏性突出,如果在不合理应用的情况下,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

它们的这些毒害,有的已被发现,有的还未被发现,虽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不会毒害人体,或出现较大的毒副反应,但超大量应用,特别是超量口服或注射时,就可能对人体造成毒害。

尽管有“无毒者宜多”(《类经·

卷十二》)之古训,临床应用也不能惟求速效而盲目地超量应用,否则必害无疑。

如近年有人报道,一中年女子超大量煎服无毒的陈艾(6根,约重80克),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身亡。

另一部分药物,如山药、浮小麦、薏苡仁等。

因其药性平和,故对人体无毒害作用。

这部分药物,虽可以超大量应用,但在用作内服时,也不能不顾病人的基本情况而无限制地加量。

健康人暴饮暴食尚且伤脾胃,更何况是病者服用。

我们应当辩证地认识中药的有毒无毒。

首先应认识到有毒无毒是药物的性效对比而言,是表示不同药物在常量应用时性能的峻缓及对人体毒害的大小。

但是仅仅有这样的认识还不够,因为药物的有毒无毒与用量及使用方法有关,有些认为无毒的药物因用量和不合理的使用可毒害人体。

甘草无毒,《本经》列为上品,若大量久服,可使患者脘腹痞满或水肿。

反之,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适量合理应用

则能化毒为利。

如乌头有大毒,但正常量使用,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可收散寒止痛之功。

3.合理炮制,使中药毒性降低

中药在一定的合理炮制下,可是毒性降低!

许多中药本身就有毒性,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而未经炮制或炮制煎煮不当也会引起有害反应,如生半夏有毒,炮制的法半夏则毒性大减,乌头药物宜久煎,使其毒性较强的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

此时,决定毒性中药是否会毒害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中药的用量。

只要用量适当,这类有毒中药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太大的毒害。

故而,对小毒或大毒的中药,无论以体内或体表任何一种方法给药,均必须严格控制其用量,既不可一次过量用,也不可以常用量长期服用。

有些人盲目地加大用量或常量久服,均是极端错误的。

《类经·

卷十二·

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指出:

“有毒者宜少”,使用有毒药物的正确方法是: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至产生疗效而不损害人体出现不良反应为止;

且要中病即止,不能盲目久用。

正如《本经·

序例》所云:

“若毒药疗疾,先起如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有些药物需用到轻度中毒才能取效,此即《尚书·

说命》所谓“药弗冥眩,厥疾勿瘳。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亦应遵循上述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的原则。

对此,古人早有典例,如《金匿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治寒疝腹痛、手足厥逆的乌头桂枝汤,因方中乌头有大毒,故在方后服法说明中明告医者服用应从小剂量开始,增服至“如醉状”或出现“呕吐”(即药已中病的“瞑眩”反应),则止后服。

4.严格质量,是减毒的根本措施

4.1药材来源存在差异性:

药物的种属和产地不同导致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

如木通,有木通科植物木通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之分,木通科植物木通无毒,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应用时可因品种混乱,误用而导致中毒。

4.2严把药材饮片质量关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常受药物的栽培、品种、使用部位、产地、采集、贮存、炮制、制剂及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故欲使中药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对人体的毒害,保证高效安全用药,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严格把好药材、饮片及成药的质量关,杜绝伪劣、假冒及霉变药品流入市场。

为此,每个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水平,在中药栽培、采收、贮存、制取及调剂等环节严格把关,务使品种准确而不掺杂伪劣,贮存妥切而不走油霉烂,炮制依法而不违规省时,制剂合理而不偷工减料。

做到凡伪劣霉变之药必弃,凡未经鉴定的代用品不用,不采收农药或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地区的药材,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杀虫剂杀灭药田及药库的虫害。

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现有的中药注射剂产品绝大多数是提取混合物,并没有分离出能够进行完全定性和定量的产品,这决定了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了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若使用注射剂,调剂人员及注射者,还必须对所用中药注射剂进行认真细致地检查,遇有过期药剂,或药液混浊内有絮状物或沉淀物的针剂,均弃置不用。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高度警惕可能的不良反应,做好应对措施,以防严重后果发生。

若使用汤剂,处方医师及中药调剂者应当将药液的制备方法详告患者或其家属,以便如法制取,保质防毒等等。

这些均须认真执行,不得有半点马虎。

倘若工作懈怠或疏忽,或真假非类,或质劣霉变,或炮制越法,或汤丸失度,或制剂违常,毒害旋至。

轻则当瘥反剧,重则使人毙命。

5.用法得当,是减毒的重要环节

中药的使用方法,如复方配伍、给药途径、单位时间内给药次数、用药时间的长短及施用面积的大小等,是否合理得法,对中药的有毒无毒影响极大。

从古今临床应用中药发生“有毒”反应的案例看,有不少由于用法不当而致,故用法得当与否,是关系中药是否有毒,能否预防“有毒”反应的重要环节。

用之得法,邪祛而病痊。

用之违法,非特无功,而反为害。

鉴此,临床用药应做到:

5.1合理配伍,避开配伍禁忌。

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合用后能

增加或产生对人体毒害的配伍,如海藻甘遂与甘草等均不得遣用。

5.2根据治疗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正确的有利于增效减毒的给药途径。

有的毒大宜外用,如毛茛、砒石、轻粉、铅丹等,应尽量不做内服。

血管给药较消化道、呼吸道及体表给药易产生毒害,故应少用血管给药法,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尽量多地采用消化道(包括口服、鼻饲、肛门滴注)、呼吸道及体表给药法。

5.3根据药物毒性大小和病情的轻重,合理确定日(24小时内)给药次数。

所用中药无毒或有小毒,或病情急重者,可适当增加给药次数。

所用中药有毒或大毒,或病情轻缓者,可适当减少给药次数。

总之,每日所用总量不能超过人体的的最大耐受量。

5.4不可无节度地长期使用某单味中药、复方或中成药,仅防蓄积中毒,故《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五常政大论》云: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

”一般用药致邪去病将愈或初步痊愈,即停用或减用原药,或改用力缓之药,或以食养,或待机体自我调节。

5.5外用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不可超量大面积施用,以防其所含成分特别是有毒成分,经皮肤外层或破损处组织过量吸收而致中毒。

6.准确辨证,是减毒的必要保证

中药的有毒无毒,还受到来自机体方面的多种因素,如体质、年龄、性别、种属及皮肤状况等的影响。

故每一个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若仅对药物的性效、有毒无毒或毒性大小,以及影响有毒无毒的药物和用药方法等方面的诸因素有所了解,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人体的毒害,还必须全面准确地辨析用药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及皮肤状况等,作为用药的依据,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人体的毒害。

一般说,对于不同的健康个体,体强或基本健康、高大肥胖的人耐药性较强,可投作用强烈或有毒之品,且宜守常量或稍增用量。

而体弱或久病多病、矮小瘦弱或婴幼老人耐药性较差,不宜投用作用强烈或有毒之品,宜用作用较缓或毒性较小的中药,且宜仅守常量或低于常量。

尤其值得注

篇三:

中药企业崛起案例的分析

中药企业崛起案例分析:

衡量企业竞争发展实力需要参考多元化的指标,但看一个企业的实力如何,我们习惯上以数字作为衡量标准。

201X年,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下称白云山和黄)的销售总额是8亿元,自1999年以来年均增长30%,是中国医药行业的销售平均增长率的2倍。

而按照其连续多年超过30%的平均增长速度,以及凭其截至201X年上半年销售就达到5亿元的业绩,实际上白云山和黄201X年的销售10亿元目标已经不难实现。

一个年亏损近5000万元企业,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成为销售额即将破10亿的现代中药先锋企业,而且连续9年年均增长都超过30%。

在持续增长的数字背后,隐藏的东西很多,白云山和黄是如何把握机遇获得成长的?

它的发展路径及其企业战略制定和分阶段实施,是否足以让人信服:

这是一个能够基业长青的企业?

三次机会:

白云山和黄的前身是广州白云山中药厂,属于广州医药集团旗下中药板块的子公司,它当年的崛起故事,至今仍然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史上口口相传的经典。

201X年10月19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

应该把苯丙醇胺(PPA)列为“不安全类”药物严禁使用,因为当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服用含有PPA的制剂容易引起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失眠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引发心脏病和中风。

随后11月16日,中国药监局要求患者立即停用所有含PPA的药,“康泰克”等人们熟悉的15种临时“禁药”被要求立即从药架上“消失”。

当人们突然听到自己熟悉的感冒药出现了问题,很多人都很恐慌,霎时间,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以中美史克“康泰克”为代表的感冒药基本上占据国内感冒药市场的80%,一旦这些药物撤出,所带来的市场将是非常大的。

中药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等特殊疗效,恰恰成为其能够争夺化学感冒药市场的关键。

白云山中药厂厂长的李楚源一直密切关注媒体的有关药品的报道,他很早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然而尽管当时白云山板蓝根在生产工艺上已经比较先进,但是能否真正有本事抢夺这些空出来的市场,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李楚源向厂里研发人员求证板蓝根是否有能力占领这个市场,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立即部署,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必须跑步前进。

及早的行动加上过硬的产品质量,当竞争对手酝酿一阵准备出手时,白云山板蓝根已经成功地铺在了终端药店的货架上。

在PPA事件中,白云山板蓝根脱颖而出,而随后而来的“拜斯亭事件”再次让业内见识了白云山快速的市场反应和纯熟的营销战术。

201X年8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出紧急通知,德国拜耳公司的心血管药物拜斯亭在全国范围内停止销售使用,原因是其存在大的副作用,轻者对患者肝脏产生损害,重者则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

而一直以来,心血管药物都是医药市场的大阵地,在中国仅降血脂药物当时的估算都至少有10亿元的市场。

消息传到白云山,营销出身的李楚源第一反应是,我们有没有机会?

市场机会是以产品的疗效和质量为基础的。

从治疗效果来看,化学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但只能治标,而且副作用大。

而中药则恰恰弥补了西药的不足:

从致病原因入手,综合调理,副作用小。

复方丹参片一直就是中药里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典名方。

白云山当时的复方丹参片,由于工艺和质量都已经比较领先,所以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产品力完全跟得上,而之前建立的销售网络和大量的媒体宣传很快就让白云山成为此次事件中亮相最多的企业,产品也很快被患者记住并认可。

最具有竞争力度的是,由于心血管药物都需要长期服用,白云山做了市场调研,比较了各种同类产品的价格,随后将复方丹参片的价格定位在患者每天只需要支出5角钱,这个价格比当时国内同类品牌产品每天需要5元的价格具有巨大的优势。

因此,很快白云山的复方丹参片销售量就上来了,到201X年其销量已经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多人都说201X年的“非典”成就了白云山,但问题的关键是,之前的PPA事件也好,拜斯亭事件也好,国内同类的生产企业近千家,同类产品充斥市场,那为什么机遇最终给了白云山?

除了一贯强调生产工艺和质量把关之外,除了在重大事件中发现、制造营销机会的能力之外,白云山成功的原因还有什么?

白云山和黄总经理李楚源将其归结为三点:

一是市场疯狂抢购时,坚持“不涨价”;

二是在市场严重缺货时,坚持“加班加点保质生产”;

三是原材料涨价时,坚持“亏本也要生产”;

大家都知道“非典”期间“几座大山”在抗非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分别是“钟南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