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6510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

故本题选A。

3.某学者所描绘的1750年以来中国、美国、德国制造业份额图,如下图所示。

图中符号③表示的是

A.美国的制造业份额B.中国的制造业份额C.德国的制造业份额D.三国制造业总份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

由图示可知,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中国制造业份额是遥遥领先于美、德两国;

而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到1900年,德、美的制造业份额则超过中国,故③表示的应是中国制造业的份额。

故选B项。

4.依珀金斯所引资料,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

由此可见

A.北洋政府统治推动民族工业发展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C.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D.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本题选D。

A为题干中现象;

B、C说法本身不正确。

5.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

阶 

段英格兰法国德国

1500—15497.46.74.0

1650—16999.36.24.1

1750—179910.17.05.1

1800—182011.16.25.4

上表主要表明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

准确解读数据表格是解题的关键,表格中英格兰的种子平均收益高于法国、德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在表格中无体现,C项表述颠倒,D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6.下面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

它是为配合“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

该画

A.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B.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

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D.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材料介绍的是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变化,体现不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故A项错误。

“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在画中反映不出来,故B项错误。

汽车的出现不能说明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发生质变,故C项错误。

图片文字信息反映了儿童对新生事物“汽车”的看法,故D项正确。

7.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增速趋势示意图。

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A.总体上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B.1958年后基本实现工业化

C.60年代农业反超工业D.国家方针政策影响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

20世纪50年代末的“左”倾错误导致工农比例失调,而20世纪60年代初因中央生产关系的调整,工农比例趋向于平衡,这说明国家方针政策影响经济发展。

A、C说法与史实不符;

工业化至今尚未实现,故不选B。

8.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

这一变化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根据材料“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故A项正确。

材料对居民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并非为了限制城市人口规模,故B项错误。

材料是为了增加农村人口,而不是减少农村人口,故C项错误。

材料仅涉及“二元结构”模式,并未提及这种模式适合中国,故D项错误。

9.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

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材料表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B.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D.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根据材料“‘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

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可知,“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争议,中共中央对政策作出了调整,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C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故排除。

10.“我(赫鲁晓夫)还记得那段时间,在经济崩溃和大饥荒之后,城市忽然恢复了生机,涌现出了各种产品,价格开始回落。

这当然是一种退却,但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

”下列对“积蓄了力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使俄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B.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C.为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D.为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根据材料“在经济崩溃和大饥荒之后,城市忽然恢复了生机,涌现出了各种产品,价格开始回落。

这当然是一种退却,但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故排除;

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斯大林体制之后,故C项错误;

苏联的卫国战争是1941年——1945年,赫鲁晓夫改革是1953年到1964年,故D项错误。

11.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

“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

A、D两项不属于对外开放的内容,排除。

经济特区的创设是在广东、福建两省,没有四川,B项排除。

根据材料信息“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联系所学可知,在城市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故C项正确。

12.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单位:

吨)

上述表格说明

A.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

C.苏联已成为重要能源输出国D.农业危机威胁政治稳定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1965—1977年用黄金购买粮食所占的比重较大,反映出苏联农业的落后。

结合黄金储备的下降等信息可知,农业方面出现的危机威胁到了政治的稳定,故D项符合题意。

A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B项“初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13.由下表可推知

表一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公斤)

表二1940—1945 

年集体农庄个人经济谷类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比例变化(公顷)

(注:

农庄农户当时分得一块供自己支配的宅旁地。

个人经济主要指宅旁地经济)

——据《俄罗斯研究》

A.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经济发展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

C.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D.一战的爆发深刻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时期苏联的经济。

1940—1945年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在集体农庄劳动的日平均工资逐渐下降;

通过表二可以看出,集体农庄个人经济谷类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比例虽然非常小,但它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故C项符合题意。

当时是战争年代,故A项错误;

1936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故B项错误;

一战爆发于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

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

前两项是旧四大自由的合并,在西方已是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增加的核心就是“免于匮乏”的权利。

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

从这一观念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的重大举措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D.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

“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罗斯福为改变此现象而加强社会救济工作和社会保障措施,故本题选D。

为了恢复银行信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主要是为了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在农业方面为了摆脱危机,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故排除A、B、C。

15.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在1932~1933年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下表为苏联官方发表的1926~1939年人口统计资料(单位:

千人)。

对此次饥荒分析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B.反映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

C.乌克兰经济落后于其他地区D.说明斯大林模式积重难返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完整地概括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相关问题的能力。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1933年的“大饥荒”主要是斯大林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所致,故选B项。

乌克兰是苏联组成部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乌克兰影响波及较小,远不如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同时材料中反应出“大饥荒”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39年仍有影响,而此时各国基本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中提及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材料中反应的问题仅涉及乌克兰的农业危机及人口减少并未涉及斯大林模式的方方面面,不能作为判断斯大林模式积重难返的依据,排除D项。

16.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

他说过:

“没有国家办不成的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

”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

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材料中凸显政府的作用,而A项中主要突出的是市场的作用,故A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B项中只是讲到政府的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

“……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减少限制性的规章制度;

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

削减社会福利,争取财政预算平衡”体现了政府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项主要体现了政府积极作用中投资的主要目标,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7.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而发生长期贸易逆差;

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即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Dilemma)”。

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依靠主权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B.“双挂钩”原则使美元处于两难的境地

C.美元具有美国货币和世界货币的双重职能

D.该难题必然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知识。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强化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也使美元取得了国际货币的地位。

“双挂钩”原则使美元不仅是一国货币,也是世界货币。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有大量美元在海外沉淀从而导致美国贸易长期逆差,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核心又要求美国必须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这一内在矛盾也必然会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特里芬难题”说明靠主权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注定走向崩溃。

所以B、C、D正确,A错误,故选A。

18.西方学者罗伯特·

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说: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

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该观点反映出经济全球化

A.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B.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C.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D.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

材料“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说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地理扩张,使经济活动集中于便于生产获得高额利润的地方,从而使各国的主权属性弱化,D符合题意。

19.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有与会代表发表《横滨宣言》,提出“我们要求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具体措施,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滨田宏一等认为,通过合并可以使双边协议这碗“细面条”变为(地区性的)“宽面条”。

但是,“宽面条”是无法由“细面条”制成的:

它需要扁平的意大利面!

这反映了亚太自由贸易区

A.是亚太经济合作的主要载体B.无法冲破地区多样性的障碍

C.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引擎D.可比肩欧洲联盟的统一市场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亚太自由贸易区建立面临的困境,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宽面条’是无法由‘细面条’制成的:

它需要扁平的意大利面”可知,要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是有困难的,它不能冲破地区多样性的障碍,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并未反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未体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影响,更没有和欧盟相比较,故D项错误。

20.下图分别为西方不同类型的福利国家公共社会开支以及GDP的数据比例(1980—2005)。

图中的数据对比说明

A.西方国家福利政策持续稳定发展B.西欧国家福利水平普遍高于美国

C.国家GDP总量高的公共社会开支大D.各国公共支出与GDP增长率成正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福利国家。

根据题干图表可知,无论四国GDP增长率如何变化,其公共开支占GDP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故A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西欧国家福利水平高于美国,故排除B项;

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D项不符合题干图表信息,故排除。

21.根据下面表格内容,判断从上至下的“?

”处应填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

A.7.6;

12.3;

29.6B.7.6;

2.1;

29.6C.45.1;

24.6D.45.1;

24.6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拥有最多的黄金外汇储备;

二战后,日本、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但随着欧洲一体化、日本的复兴,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相对衰落,黄金外汇储备逐渐下降,日本、西欧逐渐增加,故A项正确。

22.阅读下列材料:

请判断以下四种观点哪种属于极端全球主义者

A.“国家政府的权力或者国家主权今天正在被经济国际化或者全球治理削弱。

B.“当代全球化正在重组或者重新调整国家政府的权力、功能以及权威。

C.“传统的民族国家已经成了全球经济中不和谐的甚至不可能继续存在的活动单位。

D.“国际秩序以及国际团结总会成为那些感到强大得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国家的口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根据材料中极端全球主义者的突出特征和总的特点可知,这种观点强调全球化时代,全球利益高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主张消灭民族国家,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3.观察下列对比数据。

这些数据体现出

A.西欧国家主导了全球化B.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C.全球化使贫富分化加快D.世界经济收益两极分化

人均GDP意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除以同时期平均人口所得出的结果。

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分析表格“GDP世界平均为5130”可知,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值,而发展中国家却连平均值都达不到,这体现了世界经济收益的两极分化,故D项符合题意。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而不是西欧国家,故A项排除。

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4.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科技、理论成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电磁学理论的突破为电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铁器、牛耕的运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故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著作,主张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5.下表反映了二战后部分国家发电量(单位:

亿千瓦时)的变化情况。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注:

苏联数据在1991年之后为俄罗斯数据

A.发展中国家凭借后发优势实现了超越

B.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消费品生产先上升后下降

C.战后40年日本电力增长速度总体慢于苏联

D.20世纪末期中国发电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

材料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电量的有关信息,排除A;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电力状况先上升后下降,并没有体现消费品生产,排除B;

1946--1988年日本的电力增长速度慢于苏联,C符合题意;

材料仅仅是中国、日本、苏联的电力状况,不能说明中国发电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排除D。

二、综合题:

共3题

26.下图是关于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曲线A、B分别代表的经济理论并描述曲线A、B影响力的演变历程。

【答案】曲线A:

经济理论:

自由主义。

历程:

从1776—1929年,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

1929—1981年,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逐渐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抛弃;

1981年以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经济理论,如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等。

曲线B: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创立;

二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得到社会上的普遍承认和广泛支持;

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无法应对滞胀,因而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

解答时抓住关键信息“192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大危机,根据A曲线在1929年之前影响力较强即可判断A曲线为自由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盛行,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根据曲线图中1936年B曲线出现并逐渐影响力增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流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发展历程可根据两种经济理论变化情况,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27.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

【答案】1953年至1956年: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

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

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1957年至1960年:

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

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题目要求从表中提取两个信息,部分时段,但必须两个国家都包含。

解答本题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找出准确的发展信息,比如说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等,要概括出特征;

二是要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