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978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

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

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

又说晚唐诗人:

“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诗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

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

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

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

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五、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

二者的结舍,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

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

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

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

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的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

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

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B.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C.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即诗的情绪和感觉。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是道德评判也可以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B.“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C.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大体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

D.沈德潜主张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而唐诗由于追求格律工整,失去了兴寄和诗教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B.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C.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

D.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代写冯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

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東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

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

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

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

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

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

加之其润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

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

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代写冯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

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

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

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

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

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

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

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

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

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

淮城有民谚曰,“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得外带。

”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

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

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

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

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

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

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

“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

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

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

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

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

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

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不少篇幅交代代写行当的摊位位置、具体工具、代写内容等,一是因为部分年轻读者对代写不熟悉,而是为了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

B.“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他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出了新中国面貌的日新月异。

C.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了大头菜在当地十分普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

语言通俗、质朴,表达生动、活泼。

D.小说交代淮安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家乡亲友的情节,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给发生在代写冯身上的故事打上了时代烙印。

5、请简要概括代写冯的人物形象特征(4分)

6、.小说中“大头菜”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

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份22所学校的孩子们。

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

据悉,活动将邀请包括书法、民乐、戏曲、节俗等各领域的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

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体验艺术之美,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育的难点所在。

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是重要的一条。

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

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

在传统授课上,应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并在更大程度上向音体美教师倾斜,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文艺志愿者开展课外辅导;在网络授课上,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农村娃,上堂传统文化直播课》,《人民日报》2018年6月27日)

材料二:

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摘编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

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

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

并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

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也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娱自乐、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同时,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或者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

当前的传播手段还主要在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人民网论坛”2018年5月9日)

材料四:

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

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相传。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

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曾提议,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不少专家也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霞也认为,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选择其与现代社会更契合的内容,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摘编自《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中国新闻网”2018年3月16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活动采取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形式,属于文化公益扶贫项目。

B.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原因是多方面的。

很多人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缺位是重要原因。

C.当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D.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避免全盘接受,可采用现代表达形式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是()(3分)

A.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既可以采用传统方式授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授课,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在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

B.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中可知,人们很看重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要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占比最高,其他的均低于此。

C.当下,政府部门传承文化的方式较为单一,也无法很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文化传承上全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D.一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得到很好地传承。

9、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谈传统文化传承的?

请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窦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去官归。

高祖起兵,轨募众千余人迎谒长春宫。

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

稽胡贼五万掠宜春,诏轨讨之。

次黄钦山,遇贼乘高丛射,众为却。

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既鼓,士争赴贼,贼不胜,大破之,斩首千级。

赤排羌与薛举叛将钟俱仇寇汉中,拜秦州总管,讨贼连战有功,余党悉降。

迁益州道行台左仆射。

党项引吐谷浑寇松州,诏轨与扶州刺史蒋善合援之。

善合先期至,败之钳州。

轨进军临洮,走其众。

度羌必为患,始屯田松州。

诏率所部兵从秦王讨王世充。

明年,迁蜀。

轨既贵,益严酷,然能自勤苦,每出师临敌,身未尝解甲,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由是蜀盗悉平。

初,以其甥为腹心,尝夜出,呼不时至,斩之。

又戒家奴毋出外,忽遣奴取浆公厨,既而悔焉,曰:

“要当借汝头以明法。

”命斩奴,奴称冤,监刑者疑不时决,轨并斩之。

后入朝,赐坐御榻,容不肃,又坐对诏,帝怒曰:

“公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公斩诛略尽,我陇种车骑,尚不足给公。

”因系诏狱。

俄释之,还镇益州。

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素不协,及隐太子①诛,诏至,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

行方惧,奔京师,得免。

是岁,行台废,授益州都督,加食邑户六百。

贞观元年,召授右卫大将军,出为洛州都督。

周洛间,因隋乱,人不土著,轨下令诸县,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趋本。

卒,赠并州都督。

(选自《新唐书·窦轨列传》,有删节)

【注】①隐太子: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

B、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

C、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

D、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B、“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盛行于周代。

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C、“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

古代帝王一人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D、“末作”指农工商业,与读书出仕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抑商政策,使得百姓归于本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轨作战勇猛,连续取得不俗战绩。

在渭南一带攻占土地,夺下永丰仓,平定京师,破稽胡,战胜入侵汉中的敌寇,在临洮击退了党项族和吐谷浑的进攻。

B.窦轨胸有谋略,作战防御都有谋划。

当士兵遇敌慌乱后退时,他当场赏罚分明,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士气;认为羌人会成为忧患,于是在松州屯田。

C.窦轨性情严苛,下属犯错一概斩杀。

与稽胡作战时,窦轨斩杀了十四个后退的部将;处死奴仆时略有犹豫的行刑人员以及犯了错的外甥。

D.窦轨为人傲慢,心胸狭窄。

他面见皇帝时面容不严肃,又出言不逊,惹怒了皇帝;与韦云起等人有私怨,在隐太子被杀时故意隐藏诏书杀了云起。

13、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

(5分)

(2)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①笛曲《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

13、下列对这两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塞上听吹笛》开篇通过“雪净”、“牧马”渲染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B、“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描绘了笛声被风吹遍关山的情景,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C、《夜上受降城闻笛》开篇通过比喻的手法,给本不寒冷的沙漠、月亮以冰冷肃杀的感觉,极力描写了边塞荒芜凄清的环境。

D、两首诗的第三、四句都是自问自答,以描写开阔的景象作结,余韵悠长,符合钱钟书《谈中国诗》中所说的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特点。

14、试从情景关系的的角度分析两首诗中意境与情感的异同。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0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3)《逍遥游》中论述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

(4)《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渲染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和守城将士的英勇豪壮的句子是:

“_____,_____”。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边塞大雪的瑰丽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在关于环境保护的网站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图片:

若干海鸟误入触礁沉没的油轮留下的油污带,浑身沾满粘稠的石油而不能再飞翔;大洋深处的信天翁因为误食垃圾袋而死亡,在逐渐腐朽的尸身里,露出若干的塑料碎块;海龟在年幼时被塑料拉环套住,终其一生也不能挣脱,只能带着葫芦形的身躯;(),使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不经意之间影响了许许多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乃至命运。

最终,人类也将。

举例而言,传统的塑料难以自然降解,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总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而在漂浮的过程中,一部分塑料垃圾会因为碰撞而破碎,形成极小的甚至肉眼都难以看到的微粒,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人类。

人类随意地将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里,如今也只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颜六色苟且偷安祸从天降作法自毙

B.五光十色苟且偷安在劫难逃作法自毙

C.五颜六色苟延残喘在劫难逃自作自受

D.五光十色苟延残喘祸从天降自作自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渔民废弃的渔网不幸与其相遇,将海豹或海豚裹挟其中。

B.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海豚,不幸被渔民废弃的渔网裹挟其中。

C.海豹或海豚不幸与其相遇,被渔民废弃的渔网裹挟其中。

D.渔民废弃的渔网,将不幸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海豚裹挟其中。

19、文章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塑料垃圾在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B.塑料垃圾在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合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C.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合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D.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句不超过15个字。

(6分)

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

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同一种鱼,①。

例如大黄鱼,在洄游过程和产卵时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有的鱼为了躲避危害而发声,有的为了招引异性而发声。

可见,鱼之所以发声,②。

现在,沿海的居民会通过听鱼的声音,来判断鱼群的特点,从而采取捕捞措施。

因此研究鱼类发声的现象,③。

21、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组合类新材料作文”下一定义。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近几年高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材料作文形式。

②这种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③材料之间内容彼此相关,复合组成,表达共同主题。

④它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作文形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许多人在上中小学阶段,上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课”:

有学乐器的,有学书画的,有学体育的,也有学奥数、英语的,不一而足。

不过近日,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花了两万元为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引来了家长圈的一片唏嘘。

有家长直呼“太贵,烧钱”,认为不如报文化补习班实惠;也有家长认为高情商确实会增强孩子的社会竞争力,黄女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