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6448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群臣稽颡③于马前。

帝曰:

“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

尚书李冲等曰:

“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

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

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

帝大怒曰:

“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

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帝乃谕群臣曰: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

南安王桢进曰: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

群臣皆呼万岁。

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

遂定迁都之计。

【注释】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

②虎变:

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

③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资治通鉴》138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筮:

占卜

B.弊卒一万 

弊:

疲惫

C.夫亦何伤 

伤:

伤害

D.逆谓之曰 

逆:

迎接

(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主以平城地寒 

申之以孝悌之义

B.顺乎天而应乎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不如因而善遇之

D.今当更与卿论之 

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 

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B.①群臣莫敢言 

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②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

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

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

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

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

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

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②澄曰:

③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答案】

(1)C

(2)C

(3)D

(4)B

(5)A

(6)①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②拓跋澄说:

“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③“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

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解析】【分析】

(1)C项,伤:

妨害;

夫亦何伤,意思是这有什么妨害呢!

故选C。

(2)A项,连词,因为/介词,把;

B项,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结果;

C项,都是介词,趁着;

D项,代词,这件事/动词,去、往、到。

(3)A项,“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是迁都的原因;

B项,“①群臣莫敢言”,是群臣的表现;

C项,“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是魏主安抚尚书任城王澄,“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是尚书任城王澄的看法。

故选D。

(4)首先,把握这段话的大意:

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

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

如果不南征,就迁都到这,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

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

根据古人说话习惯,“朕”“王公”这些表示特定称谓的,一般做主语或宾语,从其前或其后断开;

疑问词“何以”、表示假设的连词“苟”一般放在句首,从其前断开;

另外,根据结构对称的原则,“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应从中间断开;

依据语意和以上分析,断句如下: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故选B。

(5)A项,“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说法错误;

孝文王是假装实施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并未真的执行。

故选A。

(6)第一句得分点:

竞言,争着发言;

沮,通“阻”,阻挠;

怖,使……恐怖,吓唬。

第二句得分点:

宅,以……为宅,引申为迁都;

经略,经营治理;

所以,……的原因;

判断句式。

第三句得分点:

非常,不寻常的,不平凡的;

及,做到;

断,做决断。

故答案为:

⑴C;

⑵C;

⑶D;

⑷B;

⑸A;

⑹①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②拓跋澄说:

”③“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

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

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

“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

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

”群臣不敢说话。

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

“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

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

”皇帝厉声说:

“卜辞说:

‘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

’怎么不吉利啦?

”拓跋澄答道:

“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

”孝文帝怒道:

“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

”拓跋澄说:

“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

”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

“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这有什么妨害呢!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

“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

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

”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

“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

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

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

”孝文帝说:

“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

”拓跋澄回答说:

“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

“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九月)戊辰,魏主渡过黄河;

庚午,到达洛阳。

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

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

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

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

皇帝说:

“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

”尚书李冲等人说:

“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

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

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

”孝文帝大怒说:

“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

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

”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

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

“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

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

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

”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

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

“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

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

”群臣高呼万岁。

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

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

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

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

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

“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乃疏奏其事。

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

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

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

岁久,民不堪。

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

“岂可辍官用,徇人情?

”拒之。

颇闻怨詈语,曰:

“此吾职,不敢废也。

”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

“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

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

叹曰:

“吾欲谢事久矣。

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

”因忧愤成疾。

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辽史·

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

“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

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

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

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傜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

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

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鼎独曰:

②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2)A

(4)①只有大公鼎说:

“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傜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公鼎”“朝”“大臣”“上”“一郡”“幸(幸运的事)”“他郡”“此”“天下”,虚词“之”“为”“者”“其”“于”,标志性词“曰”,A、D项,“一郡”作“获安”的主语,“获”为谓语动词,“安”为宾语,意思是“一个郡得到安宁”,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D两项;

B项,“从之”的主语为“皇上”,承前省略,不是“天下”,意思是“(皇上)听从(采纳)了他的意见”,所以“从之”前必须断开,排除B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

正值大公鼎进朝,大臣告知皇帝嘉奖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

“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是很幸运的事;

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惠通赐天下。

”又被采纳。

句子可以断开为: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A项,“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说法错误,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较多,赐同进士出身。

(3)D项,“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说法错误,选项把大公鼎担任东京户部使和中京留守时的事揉在一起。

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改东京户部使。

不旬日,境内清肃”。

(4)①中“独”,只有;

“边障”,边境要塞;

“甫”,刚刚;

“大兴”,大规模做(兴办);

“大兴役事”,大规模征傜役;

“利国便农”,造福国家便利农业;

“道”,方法。

②中的“时”,当时;

“反侧”,指不安;

“虑”,忧虑;

“生变”,发生变乱;

“布”,布施;

“以”,目的连词,来;

“安”,安定;

“为之肆赦”省略主语“皇上”,翻译时补齐;

“为”。

因为;

“肆赦”,指大赦天下。

⑵A;

⑷①只有大公鼎说: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

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大公鼎为渤海族人,祖先世居辽阳率宾县。

大公鼎幼年时庄重有志,长大后好学。

辽道宗咸雍十年,考中进士,调任为沈州观察判官,当时辽东地区雨量过大,庄稼深受其害,北枢密院大规模调发辽河两岸壮丁维护堤防,官府依照命令催促得很紧迫,只有大公鼎说:

“边境地区刚刚安宁,又大规模征摇役,不利于国家安定、发展农耕。

”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奏报朝廷,停止了这项工程,雨水也未造成灾害;

沿河两岸千里之内的人无不喜悦。

改任为良乡县令,减省摇役,重视农桑,兴办孔子庙学,县民悦服并得到教化。

经多次迁升至兴国节度副使。

当时隶属于鹰坊的人,以捉鸟为名,扰害乡间田里,时间长了,百姓都不堪忍受。

大公鼎向皇帝报告了这种情况,当即命令禁止。

调任为长春州钱帛都提点,当他到达春水,贵族、公主照例向钱帛司借贷,大公鼎说:

“岂可停止官家用度,他舞弊徇私拉人情?

”予以拒绝。

因此多听到怨恨垢骂之语,他说:

“这是我的职责,不敢渎职。

”不久拜为大理卿,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

天祥皇帝即位之后,他历任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

改任为东京户部使,当时贼盗杀死东京留守萧保先,开始是图谋他的财产,进而发动暴乱,百姓之间也互相猜忌,各家互相争斗。

大公鼎一个人单骑到郡中,向百姓晓以祸福,众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说:

“只要不欺压我们,我们怎敢不听你的命令。

”从此安居如故。

被拜为中京留守,赐为贞亮功臣,乘坐驿车赴任,当时盗贼充斥,有些盗贼在路上遇到大公鼎,都在他的马前叩拜,请求改过自新。

大公鼎发给他们凭证,让他们回家恢复旧业,盗贼听说后,接踵而来,要求改过。

不到十天,境内的贼盗便被肃清了。

天祥皇帝听说后,加赐他为保节功臣。

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大公鼎多次上表请求归家,皇帝不同意。

正巧奴贼张撒八率无赖聚集起事,大公鼎想平乱而没有力量,叹息说:

“我想辞职已很久了,因为被世俗之念所牵思,才不幸到这一步,难道不是天命吗!

”从此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彼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然。

“是知津矣。

”桀溺谓子路曰:

“了为谁?

“为由。

“子,孔丘之徒与?

”曰“然。

”桀溺曰: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与其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耨而不辍。

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抚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以告,孔子曰:

“隐者也。

”复往,则亡。

(节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使子路问津 

路口 

而谁以易之 

替换

耰而不辍 

停止 

植其杖而芸 

通“耘”,播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隐者,隐士,隐居不仕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超凡的才德学识。

子路,名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十哲”之一。

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犹今之所谓“先生”“老师”,此处指孔子。

四体,人的四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