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总体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6282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总体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调研总体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调研总体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调研总体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调研总体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总体总结文档格式.docx

《调研总体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总体总结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研总体总结文档格式.docx

2、对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区域的农户及农村危房户进行搬迁;

3、对旅游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以及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的农户进行搬迁;

4、对因国家工程项目建设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的农户进行搬迁;

5、不符合上述1-4条规定条件的农户,也可自愿搬迁到县外、县城、集镇及集中安置点居住,除不予建房补助外,均可享受与符合条件的搬迁户同等的公共服务和优惠政策。

五、安置方式、补助标准、用地标准及优惠政策

(一)安置方式。

釆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有业安置与有土安置结合、以有业安置为主,鼓励进城,支持外迁。

1、进城居住。

鼓励有条件的搬迁安置对象举家到县城、中心城市置房居住。

2、集镇安置。

鼓励和支持在集镇规划区内集中建房安置移民搬迁农户。

3、集中安置点安置。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选择符合安全条件、有利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居住规模的安置点,引导移民搬迁安置对象入住集中安置点,建设“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城镇化管理”的新型农村社区。

4、对痴聋傻哑、鳏寡孤独以及无能力建房的农户,实行购房或统建免租金房集中安置。

免租金房建筑面积控制30-50平方米。

5、支持外迁。

鼓励有条件在外省市工作、务工人员在当地置房或投亲靠友定居。

6、分散安置。

允许在本村集中安置点附近地质稳固的地方或水、电等设施较为完善的公路两旁采取“藤结瓜”的方式自主建房安置。

(二)补助标准。

1、对符合本次移民搬迁安置条件、经验收实施完成了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的,每户按15500元给以奖补,特困户每户再增加配套建房补助资金1000元。

同时享受县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资金渠道不变、县级整合项目资金的原则,将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电力改造、道路交通、教育、医疗卫生、通信设施、水利等各类资金综合用于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

(三)用地标准。

本着“节约土地、降低成本”的原则,鼓励通过联建单元房的办法在安置小区建设多层住房,农村社区独立建房或分散建房的移民搬迁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120平米。

(四)优惠政策。

凡被列入移民搬迁计划的搬迁户,在移民搬迁安置中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免收建房户及进城入镇购房户涉及国土、财政、林业、交通、规划和住建部门除办证工本费之外的一切费用。

2、集中安置点建房涉及电力、电信、广电、移动、联通线路及杆位的改线、迁移,由相关单位自行迁移,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优先安排和解决集中安置点人畜饮水、河堤、排洪等项目。

将土地治理、丹治工程等惠民项目向移民搬迁安置项目村倾斜。

4、优先对搬迁户安排农村沼气池建设,对集中安置点统一建一处沼气池的,按实际共用户数补助。

5、对移民搬迁户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浮动利率范围内适当下浮,贷款额度放宽到5万元,还款期限放宽到三年。

6、根据群众意愿,保留或处置移民搬迁安置户原有承包地、林地、宅基地。

7、电力、交通、广电、通讯、文化、教育、移民、卫生等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点给予积极扶持,优先安排惠民项目。

三、安康市紫阳县政府工作的现状

(一)灾民安置现状

7.18灾害之后,灾民都遭受巨大的损失。

一些富裕的灾民,在灾后已不愿居住在自然灾害频发区,便搬迁至县镇,有些灾民也住进了亲戚家,但大部分灾民仍然居住在自然灾害频发区,并且等待着政府统一建设的安置点。

安置点是政府在安全优先的原则下,所有灾民建房选址必须经过水利、国土、建设等部门的评审论证后方可开工建设。

县上从建设、国土等部门抽调技术干部,对规划的集中安置点和农户分散建房选址逐一进行审核,按照“三避一高”的要求,帮助群众在最安全、最适宜居住的地方选址建房,并做好设计、测绘等工作,确保选址安全、可靠。

截至目前,修缮房屋已全部完成,分散建房的5205户已全部竣工(其中:

分散建房3902户,购置农房468户,进城居住123户,入镇定居386户,投亲靠友326户),于春节前已搬进新居;

开工建设10户以上的集中建房安置点24个2017户,已全部竣工。

但笔者至紫阳县调查时,一些安置点已经竣工并有灾民入住,一些安置点仍然在建设当中。

(二)资金补助现状

资金补助是灾民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为切实解决灾民集中安置点建设的资金困难问题,县政府合理进行任务分配,其中县国土局负责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用地手续报批,将集中安置点列入水毁耕地恢复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项目,给予支持;

水利局积极编报项目,争取资金,负责集中安置点的河堤和供水设施建设;

交通局负责集中安置点的道路、桥梁规划设计和建设;

扶贫局负责将蒿坪、城关等镇的集中安置点,列入2011年整村移民扶贫项目给予支持;

电力局负责搞好安置点的电力设施建设;

民政局负责落实社区服务中心项目。

截至目前,共捆绑整合相关项目26个2000余元,信用联社提供灾民建房贷款2920余户8904万元,确保了灾害重建农村建房安置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深入灾民,深刻了解灾民的生活状况,笔者主要从灾民的资金补贴及房屋安置情况入手,将政府政策落实程度与灾民实际情况相对比。

(一)灾民的资金补贴为切实解决灾民集中安置点建设的资金困难问题,县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带领规划、住建、发改、民政、财政、扶贫、水利、林业、国土等部门负责人,深入集中安置点现场勘踏,现场召开办公会议,确定责任主体,落实项目资金,明确进度时限,解决了水电路、堤防、保坎、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前期规划设计费用。

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捆绑项目资金支持集中安置点建设。

县国土局负责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用地手续报批,将集中安置点列入水毁耕地恢复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项目,给予支持;

扶贫局负责将蒿坪、城关、焕古、红椿等镇的集中安置点,列入2011年整村移民扶贫项目给予支持;

截止目前,共捆绑整合相关项目26个2000余万元,信用联社提供灾民建房贷款2920余户8904万元,确保了灾后重建农村建房安置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迁入地的房屋建筑情况及配套设施因地制宜,科学重建。

一是摸清底子。

为摸清建房对象和灾民安置意愿,我县抽调860多名干部深入受灾户,印发调查问卷13000份,对倒房户的家庭人口、经济收入、职业构成、经济能力、住房意愿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采取群众申请、村组召开会议、讨论公示、乡镇干部现场拍照认定等办法,严格建房审批程序,确定好建房对象。

在摸清灾民意愿的基础上,实行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采用新建房屋、购买农村二手房、进城居住、外迁等方式,妥善解决灾民住房问题。

二是科学选址。

在安全优先的原则下,所有灾民建房选址必须经过水利、国土、建设等部门的评审论证后方可开工建设。

三是精心设计。

我们结合镇村实际,把灾民建房与统等城乡发展、加快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做到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

在集中安置点建设中,本着借势救灾、乘势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群众的生活需要和可持续发展,把灾民集中安置点同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与灾民建房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并根据群众居住习惯和灾民承受能力,设计了适合当地群众居住的户型,聘请资质单位对道路、河堤、供水、排污、电力、通信等设施和学校、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进行统筹规划,一次设计到位,分期分批建设,优化了居住环境,提高了服务功能,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居住、发家致富。

(三)移民搬迁的成败在于是否留得住群众,说到底就是群众来了吃什么、靠什么发展,如何解决好群众的生活来源问题,让群众生活得更好、更安心,真正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七堰社区的规划中,我们看到,社区规划中设计了主导产业支撑发展的环节,重点在农、林产业上做文章,大规模开展农、林建园,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计划用两年新建、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发展生漆400亩、核桃400亩,发展养殖大户50户,力争到2012年达到人均1亩产业园,2头商品畜;

同时大力发展农民技术培训,确保每名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门致富技术,由镇上推荐务工,以产业为支撑,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产业配套规划,社区的群众才能够安安心心地来,踏踏实实地住,高高兴兴地活。

茶叶是紫阳县农村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十一五”期间,紫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资源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实际,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各类要素资源统筹聚集和配置,始终把富硒茶产业作为全县农村的首选主导产业,坚持“一县一业”思路,率先实施,多措并举,聚力推进,狠抓发展,使富硒茶产业真正实现了在创新中突破,在奋进中崛起。

2010年紫阳县茶叶总产2983吨(其中名优茶1400吨),实现产值3.6亿元,综合收入5.6亿元;

产量、产值分别较上年增长19.7%、67%,分别占全省产量(2.2万吨)、产值(23亿元)的13.6%、15.7%。

“十二五”期间,紫阳县将坚持“一县一业”发展思路不动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化产业布局为重点、以富民富县为目标,稳步扩大基地规模,完善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链延伸,强化标准化管理,培育龙头,强塑品牌,大力弘扬茶文化,带动茶旅游及相关产业,力促紫阳富硒茶产业在继续发展创新中取得更大突破,以更加坚定地步伐,走上循环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产业循环经济效应。

 陕西省硒谷饮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4月正式注册登记,注册资金21000万元。

生产基地座落于紫阳县风景秀丽的原宝狮村,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在西安设立了营销公司。

企业总投资2100万元。

年设计生产能力5万吨,年产值可达1.5亿元,每年为地方财政收入创收2000多万元。

水源地位于中国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的汉江上游二级支流源头,秦岭南部山系的凤凰山脉中段的宝狮石峡。

井深153米,井水自然喷涌高达1.4M。

经国家权威部门多年的监测认证,该泉水属含锌、硒、锶低钠重碳酸钙镁型国内罕见的天然珍稀矿泉水,日流量达310立方米,可稳定开采70年。

五、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政府与灾民的冲突

在调研过程中,灾民普遍认为政府颁布的政策是有利于灾民的,但是在执行中却不能落实。

1、政府在资金发放时不按照政策规定发放,灾民获得的资金补助往往比政策所规定的少。

2、政府未严格按照质检的规定,在安置点房子建设中偷工减料,使用劣质建筑材料。

安置点房子建设完毕后,能清晰看到墙面裂缝,并且能明显感觉到窗框的不稳定。

3、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带有强迫性,并且有乱收费现象。

4、政府与黑社会勾结,不允许灾民通过有效途径表达他们的诉求及正当权益。

向上级隐瞒灾情,禁止记者对灾民现状进行采访。

灾民在灾害中都遭受经济损失,他们都希望可以搬离灾害频发区,但政府的做法使灾民对政府感到失望。

(二)灾民现今生活的问题

1、灾民普遍反映在灾后生活质量下降,缺乏资金。

灾民表示愿意搬迁,但由于资金不够,只能生活在灾害频发区。

2、许多灾民还生活在危房中,一旦暴雨来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再次降临,危房极易倒塌,导致人员伤亡。

3、老弱病残的灾民,家人为生存外出打工,其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十分艰辛。

4、灾民普遍靠土地生活,失去土地便无法生存。

灾民一旦搬至无土地地区,将无生活来源,生活更加贫困。

(三)笔者在调研过程中的问题

1、 

语言不通

由于队成员中仅有两名陕南籍队员,因此在与当地村民的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2、 

身份被误解

在接受采访之前,许多官员干部不了解我们的身份和意图,以致对我们产生了误解,不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而许多农户也始终不愿向我们透露真实情况,害怕遭到政府的报复,使我们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3、经验不足

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加之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前期的准备也不够充分,获取了很多无效信息,因此调研活动的效率不高。

4、缺乏帮助

本次关于生态移民的调研,涉及面广,问题复杂,队员对调研地不了解,而向导对我们的活动目的不够清楚,因此获取信息的可利用度不高,其次,缺乏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工作开展难度大。

 

五.总结

珍爱生命,是调研给笔者最大的感触。

灾民们住在山上,生命时时遭受威胁,一场大雨或许就会将一切都化为乌有。

当笔者问马良平生活在山上是否感到幸福,马良平叹了一口气,说道,没有这灾害就是幸福,现在生活在山上,连自己生命都保障不了,何来的幸福呢?

的确,没有这灾害,生活在环境如此优美的地方,村民又是那么的热情,不用过度为钱财的事烦恼,是何等的幸福。

但是,天灾的降临,却让灾民为钱、为生活而奔波,还要面对与政府交流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和歧视。

政府,作为人民的公仆,却让灾民们心寒。

灾民们都说,国家的政策很好,但是基层政府却往往不能履行政策。

“偷工减料”、“贪污腐败”,如此作风,给灾民的又有多少。

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开得是轿车、住得是好楼房、吃得是山珍海味,他们完全不能想象灾民们的生活。

李家开把放置在他家中的《紫阳县蒿坪镇干部工作纪律》以及《紫阳县蒿坪镇、村干部便民承诺书》给笔者看,李家开指着他在上面打钩的条目,告诉笔者这些打钩的是政府没有做到的,特别是“不准违反规定定向农户乱集资、乱推派、乱收费,直接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这条规定,现在连房子都没有,就强迫灾民交房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笔者看到在《承诺书》上的有这么一条——“政府工作人员每月登门入户四次”,笔者问李家开政府工作人员是否履行了这条规定,李家开感慨道,除了快下雨时会每家每户来提醒下,其它时候根本没有影踪。

笔者常常在想,政府真的能够为人民做实事吗?

为什么在百姓眼中政府总是可恶的?

李家开和其他村民透露了一件事,陕西省一名记者到蒿平镇双星村进行采访,政府为了防止事情曝光,就请这名记者吃饭,并给了记者5—6万元,之后,政府工作人员召集双星村村民开会,并指责他们如果不是他们要把事情告诉记者,就不会花5-6万元的冤枉钱了。

灾民图的是什么,是普通的生活,他们只是想把他们自己的心声真实地透露给媒体,让社会明白他们的生活。

在陕西省政府派人查看蒿平镇的灾情时,到双星村时,蒿平镇政府故意将修路车拦在中间,并告诉陕西省政府工作人员山上没有什么灾情,不用上去了,现在这块地方正在修路。

但是,越是在山高的地方,灾情越严重,而蒿平镇政府为了减少负担,使出如此伎俩来欺骗省政府,掩盖事实,这样的行为只会不断加重灾民对政府的埋怨。

灾民的生命,在天灾中或许很渺小,但是更多的是掌握在政府手中。

灾民的合理诉求得不到保障,政府也没有和灾民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甚至他们就不愿意沟通,灾民闹事,政府会通过一些经济和其他手段加以威胁,灾民作为弱势群体又能怎么做呢。

天灾固然可怕,可人心更为恐怖。

笔者但愿政府能够多为灾民着想,纸包不住火,欺骗撒谎只是一时的,何谓“为人民服务”,不是仅仅口头上的承诺。

六、对未来情况的探讨

1生态问题的根源是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促进发展三者关系。

其中移民群众民生问题应当突出考虑,要让搬迁者掌握一门手艺,扶持发展一项产业,从而走上致富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实现生态改善的治本之策。

2其次是对搬迁农民实施统筹发展。

故土难离,生计无着,生活成本加大,这些因素给搬迁工作制造了相当难度。

在一些已经搬迁的村子,至今还有不少老人留在旧村。

为此,一些地方在制定搬迁计划时,遵循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与生态移民结合的原则;

一些地方努力与当地农村信用社沟通,为搬迁农民提供创业贷款。

这些措施还需扎实推广,最大限度地为搬迁农民创造就业环境,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降低其子女教育成本,   

3真正建立防治地质灾害的长效机制,还要立足于地方经济转型,从单纯的种植、外出打工向可持续发展型、第三产业型产业。

被称为陕西茶乡的紫阳近年来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绿化,努力形成以文化为灵魂、生态为保障、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县城,实现由“旅游大县”向“绿色崛起”转型。

真正让移民把搬迁造福于民。

附:

建言献策

(一)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东与安康市相邻,南与四川省万源市相连,西与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北与安康市汉阴县接壤,交通便利、通讯便捷。

全县辖21个镇212个行政村,面积2204平方公里,人口35万。

被誉为“茶乡、歌乡、板石之乡”。

陕南饱受自然灾害之苦。

地处秦巴腹地的安康、汉中、商洛,几乎每两三年就要经受一次洪涝地质灾害的侵袭。

1949年以来,陕西地质灾害频发,每隔4年左右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一般年份平均死亡30人左右。

2010年“7·

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致使大竹园镇七堰村道路、通讯、电力、供水全部中断,该村一组发生40多万立方的泥石流,造成全组22户78间房屋全部冲毁,12人死亡、17人失踪,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损毁瘫痪……

生态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诱发生态移民社会冲突的原因包括移民贫困风险、成本-效益的不公平分配、移民参与和社会干预的缺失、移民整合困境、文化冲突和制度建设落后.规避冲突的措施包括建立生态移民补偿机制、强化移民的参与、加强生态移民社会评价、移民社会资本的重建、政府责任和移民权利的保障、制度的创新与供给.

在七堰村遭受灾害重创的同时,安康、汉中、商洛三市的28个县(区)中,有24个县(区)遭受强降雨侵袭,17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3人、失踪121人,三市倒塌房屋13298户、42016间,损坏房屋46860户、140315间……

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陕南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大计。

早在七堰村一线详查灾情、指挥救灾工作时,省委书记赵乐际和省长赵正永已下定决心,要让生活在危险边缘的群众彻底摆脱自然灾害的困扰,这才是最大的民生!

治病须除根!

陕南地区灾害多发、频发的原因,正是由于恶劣的地质条件——山体稳定性脆弱,易发山洪、滑坡、泥石流。

而且陕南28个县(区)中,有21个属于国家或省级贫困县,至今还有大约400多万人生活在距离公路5公里以上的山区,像七堰村这样直接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群众就有200多万。

“这里已经不适合原地重建,政府要在保证群众承包地等利益的基础上对受灾群众进行异地重建!

”这是省委书记赵乐际在七堰救灾一线的要求。

  “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就应该搬离!

”这是省长赵正永在介绍“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时的感言。

在进行科学的综合论证后,省政府在2010年12月7日提出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从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间,陕南汉中、安康和商洛的28县搬迁240万人,超过3个地区总人口的1/4,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

  

(二)

大移民,由七堰重建拉开帷幕。

双星村支书况武玖说,为了建移民房已从村民手中征用120亩水田,加上前几年建工业园区征地,该村建房的土地已所剩无几。

去年,受灾严重的七堰村150户村民要整体搬迁,由于没有合适建房的宅基地,不得已从邻近村子买下了200亩耕地,规划为新的“七堰社区”。

首批移民是去年受灾最重的灾民,规模不大,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但以后可供移民的用地越来越少。

如何解决这一土地矛盾?

此次搬迁将陕南三市移民安置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安置区、适度安置区和不宜安置区。

而搬迁安置移民主要集中安排在适宜安置区和适度安置区。

其中适宜安置区陕南秦巴山地山前冲洪积扇裙、浅丘地区、汉江、丹江沿岸二级以上河谷阶地、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商丹盆地以及各县(区)零散分布的相对平坦地块。

适度安置区主要分布在地块比较零散的秦巴山区河谷、低山和丘陵地带。

对于土地指标的疑问,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规模和安置方式,规划期间共需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1171公顷(约16万亩),户均增加173平方米。

解决的办法是,抓住陕南三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契机,与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充分衔接,重新核定和调整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适当增加安置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范围。

同时积极与国土资源部协调,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争取移民搬迁10万亩建设用地指标。

灾后重建不单单是盖房子的问题,除了要让受灾和危居群众住的安全的基本生存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生活环境更优越,过得更好,日子有奔头!

”。

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需要找到一把“钥匙”。

把灾后重建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统一规划,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切实有效的方式。

在设计选址和规模上,社区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紧邻包茂高速公路,首先占了区位和交通的先天优势。

社区建设的资金划分上,实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七堰社区实施步骤总体按两期建设,Ⅰ期建房计划于2011年4月底前完成,主要解决七堰村及周边三个受灾村的三无户、倒房户等75户308人的永久性居住问题,同时启动七堰、金鸡、小沟、新铺四个村的围防护和受地质灾害威胁户等500余户2100余人的迁建工程;

Ⅱ期主要靠发挥社区的辐射带动,吸纳周边群众搬入社区居住。

社区功能涵盖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入学就医和长远发展等问题。

最终社区建成后,将成为一个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环境优美,能够容纳6000-8000人居住的陕南特色居住新区。

  七堰社区的建设,只是开个好头,对整个移民大搬迁起到一个探索和尝试的作用。

目前,汉滨区正按照省、市的要求,把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纳入城乡统筹整体规划,未来5年,汉滨区将建设10个中心镇和40个各具特色的中心社区。

重建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

灾害发生后,大部分受灾群众已经一无所有,七堰村党支部书记黄锋在社区建设之初说:

“虽然党和政府扶持力度非常大,但我还是非常担心很多群众凑不齐自筹款。

为确保受灾群众在最短的时间永久性解决居住问题,安康市、汉滨区两级联动,提出“分散建房的受灾群众入冬前住进新居,集中安置群众2011年‘五·

一’前完成”的工作目标,并制定了详细方案,把重建户、危房户及处于危险地带的住户,全部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范围予以补助。

特别针对七堰重灾区的重建工作,成立了重建工作指导组,区财政暂借帮助解决重建一期工程需要的200万元征地款,化解启动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根据重灾区群众的实际情况,政府通过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