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6053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下载.docx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下载.docx

……

赵括既代廉颇

,悉更约束

,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

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①奢:

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廉颇:

赵国良将。

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

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约束:

纪律和规定。

1.下列同例句“秦悉坑之”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鞭数十《童趣》B.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C.窗扉皆洞开《山市》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2.下列加点虚词“之”用法同例句“秦悉坑之”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十则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3.下列同例句“破赵军者必括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果然鹤也《童趣》B.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

C.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山市》D.天倾西北《共工怒触不周山》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B.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C.开卷有益,如果赵括再多读一些有益的兵书,就会免于一死。

D.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

(2)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答案:

一、

(一)1.强,通“僵”,僵硬

2.鞭,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二)1.用2.高兴的样子3.把……当作……4.正

(三)1.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2.判断句3.省略句4.省略句、倒装句5.被动句

(四)1.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2.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二、

(1)方:

①正②方圆③在……时候

(2)故:

①所以②原来③缘故,原因④旧的知识⑤故意

(3)①自己的②代词

三、1.A2.B3.A4.C

5.

(1)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

(2)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六年级上册6《<

十二章》

编写者:

南墅中学学校刘娜、赵娜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人不堪()其忧

6.知(    )之者(    )不如好(    )之者

7.饭疏食(    )饮水(    ),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    )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8.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    )而从(    )之

9.子在川上(    )曰:

“逝(    )者如斯(    )夫,不舍(    )昼夜。

10.子曰:

“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11.子夏曰:

“博学而笃(    )志,切问(    )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不亦说乎?

(通“”,)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温故()而知新()

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饭(    )疏食饮水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

今义:

1.可以为师矣()

2.贤哉,回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思而不学则殆。

2、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二、前后串联,建构体系(一词多义解释) 

(1)为 

1.可以为师矣《论语》 

() 

2.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知: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 

2.温故而知新 

《论语》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3)于: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2.于我如浮云 

3.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5.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

两章》()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7.先帝在时,未尝不痛惜叹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三、“而”字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 

(表关系) 

(2)人不知而不愠(表关系)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关系)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关系)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关系)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关系) 

(7)曲肱而枕之(表关系)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1)温故而知新 

(表关系)

四、课外阅读,举一反三

孔子家语

孔子曰:

“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

“何谓也?

”子曰:

“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

不知其人,视其友。

”故日: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下列句中的“故”与“故日: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十二章》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两章》

C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D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即与之化矣”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

D宋何罪之有?

《公输》

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例句:

曾子曰: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B.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贤哉,回也!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告诉我们:

必须慎重的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B与品德高尚的人相处自己能受到好的影响。

C人们常用“芝兰之室”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的住所。

D我们通常所说“近墨者黑”是指与有品位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通假字

悦,高兴,愉悦。

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此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名词作状语,每天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名词作动词,立志

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作动词,吃

泛指多次数词

1、省略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二、一词多义 

(1)为:

1.作为,当2.替3.被

1.了解2.懂得

1.在2.对于3.在4.向5.从6.到7.对

三、

(表顺承系的连词) 

(2)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3)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转折)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修饰)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修饰或表顺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 

(表修饰) 

(表承接) 

(表并列) 

(表顺承)

四、

1.B(见《孟子二章》)2.C3.D4.D

4.所以说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六年级上册12《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李艳丽学校:

南墅中学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俄而()雪骤()

4.公欣然()

5.撒盐空中差()可拟()

6.未若柳絮因()风起

7.陈太丘与友期()行

8.太丘舍去()

9.去后乃()至

10.相委()而去()

11.友人惭,下车引()之

12.元方入门不顾()

尊君在不(通“”,)

2.古今异义

儿女古义: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而①俄而雪骤《世说新语两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⑤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①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两则》()

(2)顾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因①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两则》()

②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③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阅读《鹬蚌相争》,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

“今臣来,过易水,蚌

方出曝,而鹬

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1、下列虚词“乃”用法同例句“惠王曰:

乃止。

”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C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1下列同例句“渔者得而并禽之”用法相同的是()

A.温故而知新《<

》十则B.顾野有麦场《狼》

C.邑人奇之《伤仲永》D.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3、下列句子同例句“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伤仲永》B.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C.与同人饮楼上《山市》D.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4、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用寓言故事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B、从惠王的角度看:

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C、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D、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燕

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故愿王熟计之也。

答案:

一、

(二)1.通“否”

2.古义:

子侄辈今义:

子女

(三)1.倒装句2.判断句

二、

(1)而:

①时间副词词尾②连词,表并列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修饰⑤连词,表转折

(2)顾:

①回头看②拜访③难道

(3)因①凭借②顺着,就着③于是,就

三、参考答案:

1、D2、D3、C4、D

5、

(1)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

(2)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六年级上册24《山市》

马连庄中学初四组

1.碧瓦飞甍()

2.始悟为山市()

3.居然城郭矣()

4.惟危楼一座()

5.楼上人往来屑屑()

6.或凭或立,不一状()

7.见山上人烟市肆()

(1)一切乌有:

通,。

(2)裁如星点:

(1)窗扉皆洞开洞: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楼:

堂:

坊:

(3)楼渐低低:

(1)然数年恒不一见恒:

古义:

今义:

(2)始悟为山市始:

(3)念近中无此禅院念:

(4)惟危楼一座危楼:

(5)直接霄汉直接:

(6)或凭或立或:

今义:

(7)高垣睥睨睥睨:

今义:

(8)居然城郭矣居然: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2.孙公子禹年与同仁饮楼上()

3.惟危楼一座()

1.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2.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1)然数年恒不一见

1.然

(2)尘气莽莽然

(3)怡然自得

(1)见宫殿数十所

2.数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3)然数年恒不一见

(1)以亿万计

3.以:

(2)可以为师矣

(3)仁以为己任

阅读《秦巨伯》,回答后面的问题。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

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

“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

”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伯乃佯死,乃置伯去。

伯归家,欲治两孙。

两孙惊惋,叩头言:

“为子孙,宁可有此?

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

复见两孙来,扶持伯。

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

达家,乃是两人也。

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

出著庭中,夜皆亡去。

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

极夜不还。

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

①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

②坼:

裂开。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居然城郭矣然数年恒不一见

D.夜皆亡去广故数言欲亡

2.下列句中的“道”与“道经蓬山庙”中的“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D.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3.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B.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D.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为子孙,宁可有此?

译文:

(2)出著庭中,夜皆亡去。

参考答案:

一、回顾课内,梳理知识:

(一)重点文言词语:

1.屋檐2.才3.竟然4.只、高5.往来奔劳之状6.靠着7.店铺

(二)特殊文言词语:

1.通假字:

(1)乌通"

无"

,没有

(2)裁通"

才"

,仅仅

2.词类活用:

(1)洞: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2)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

像楼一样,像厅堂一样,像街巷一样

(3)低:

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

3.古今异义:

(1)恒:

经常今义:

永久

(2)始:

才今义:

开始

(3)念:

思考今义:

想念

(4)危楼:

高楼。

危,高耸今义:

危险的楼

(5)直接:

一直连接到今义:

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6)或:

有的人今义:

或者

(7)睥睨:

城上的矮墙今义:

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

(8)居然:

竟然今义:

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2.省略句式3.倒装句式

(四)翻译重点句子:

1.不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才明白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2.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

3.楼上的人来来往往,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二、前后串联,建构体系(一词多义解释):

1.然:

(1)但是,然而(表转折)

(2)……的样子(3)……的样子

2.数:

(1)量词,几,几个

(2)动词,计数(3)多

3.以:

(1)用

(2)凭借(3)把

三、1.C2.C3.D4.C

5.翻译:

(1)译文:

(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

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去试试看。

(2)译文:

出来放在庭院里,晚上都逃走了。

六年级上册30《古代寓言两则》

唐家庄中学刘爱香

1.天雨墙坏()

2.不筑()

3.暮而果大亡其财()

4.其家甚智其子()

5.人皆吊之()

6.此何遽不为福乎()

7.居数月()

8.堕而折其髀()

9.此独以跛之故()

10.丁壮者引弦而战()

1.词类活用

天雨墙坏()

其家甚智其子()

死者十九()

居数月()

(三)翻译重点句子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 

(2)徐喷以烟《童趣》 

( 

(3)何以战 

《曹刿论战》 

) 

1.以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5)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6)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1)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2)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2.之(3)使之冲烟而飞鸣《童趣》 (    )

(4)吾欲之南海《为学》( 

) 

(5) 

怅恨久之( 

(1)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3.亡 

(2)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1) 

暮而果大亡其财( 

(2) 

而疑邻人之父( 

4.而(3) 

登轼而望之( 

(4)堕而折其髀( 

(5)丁壮者引弦而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