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5986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2Word下载.docx

《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2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生平考略2Word下载.docx

朱材哲自幼刻苦好学,勤奋努力。

史载朱材哲攻读书文曰:

“公性耿经史嗜文章,为诸生时,独处一楼,寝食其中。

太夫人悯其劳尝,暑夜登楼,见蚊集公背,以手摇麾去,而公不觉。

”朱材哲幼年攻读书文,用功之深,用情之专,由此可见一斑。

史称朱氏乃监利名门旺族,数有九代书香六代官之称,翻开朱氏族谱,自先祖朱萓公(字仲华)于康熙年间迁至监利县朱河镇乃湾村定居后,一直都以诗书传家,重视文化教育,要求子孙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亷洁自律,这已成为朱氏家风的主要特征。

据朱氏家训家规载曰,子孙后代如考不中秀才、不能光宗耀祖者,不准进入朱氏宗祠大门。

至今朱氏家族还流传着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位朱氏后裔少年读书不努力,长大没有考上功名,朱氏祠堂一直都不让这支朱氏后裔列入祠堂,上不了朱氏族谱。

由此我们足见朱氏家规对后辈的文化教育是何等的重视和严格的要求。

幼小的朱材哲一直都是谨遵先祖朱熹的教导: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教,不知义。

因此,朱材哲自幼在严格的家训严督下,不分昼夜,耿经嗜文,立下宏图大志,胸中自成一股浩然正氣,“有功夫读书便是造化,得功名到手方为文章”,朱家先祖立下的家训,成就了一代历史名人朱材哲,让他在台湾为官为宦的人生中,能肩负重任,严如律己,精于治乱,爱民如子,文治武功,千秋仪表,力挽狂澜,成为时代的谐模,大众的青天老爷。

二仁宗点御笔题匾“诗书第”

朱材哲自幼聪慧好学,乡邻惊为神童,嘉庆二十三年(18l8年)以优异成绩中举。

两年后,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在京城开科考试中,以“文盖七贤,字压满场”的精良试卷誉满京城。

仁宗皇帝阅其试卷,爱不择手,满心欢喜,御笔题词“詩书第”的匾额,悬于他的故居翰林墩的八字朝门之上,闪耀熠熠光泽。

至今仍残留于故乡,日夜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盛况。

朱材哲一身清亷,性格刚毅,不事迎奉。

在科场三场试卷考试完毕后,深得主考官的赏识,惊为奇文,欲录为三顶甲。

如是派差官去找朱材哲讨喜钱。

那知朱材哲根本不给主考大人派来的差官面子,严词拒绝曰:

“我朱材哲自幼刻苦攻读诗书,寒来暑往,独处一楼,耽经习文,十年寒窗,青衣挨成白衣,那还有什么喜钱打赏?

”主考大人得知朱材哲性格如此刚烈,不给银两打赏,遂找茬说他头额上凸起两片边城骨,其貌不扬为由,剔出三甲之列。

然而,朱材哲毫不畏惧官场的黑暗势利,更加发奋努力,勤政亷洁,匡扶社稷,忧国忧民,勉励自身,立己正人。

先后被皇上诰授中议大夫,晋封通议大夫,嘉庆戊寅举人,庚辰进士,翰林院庶吉土,改授户部陕西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等,保送御史户部全坐粮厅内阁侍读学士,两次保送鸿卢寺掌为朝祭礼。

拣放广东亷州府知府,台湾噶玛兰厅(今宜兰县)通判,接署淡水同知,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台湾知府。

朱材哲一生为官清亷,刚正不阿,爱民如子,为民做了许多善事好事,被台湾民众称为朱青天。

三赴台担重任服化九反地

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岁,台湾民众不服教化,多次发生械斗,官兵屡禁不止,被清朝政府列为“九反之地”。

在台上任的清朝官员,不断地被台湾械斗双方的民众所杀。

因此,台湾这个海疆岛屿,大陆官员谁也不愿去那地供职为官。

当时,有人向道光皇帝提议,要朱材哲赴任台湾噶玛兰厅补缺,让他去戍守这个民众不服驯化的边疆岛屿。

道光皇帝一听,立刻准奏。

朱材哲赴任离京那天,道光皇帝亲自出宫,率领宫廷卫队,鼓乐齐天,摆驾欢送朱材哲,并赐御酒三杯,领三重厚礼,曰:

“朕赠你一杯御酒,封你为通义大夫;

朕赠你二杯御酒,赐你家兵家将粮草人马;

朕赠你三杯御酒,赐你朱字大旗,免台三年皇粮。

道光皇帝大张旗鼔摆驾欢送朱材哲的壮观场面,早以惊动清朝文武百官,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认为一朝皇帝,出动皇宫全部卫队,为一个赴台上任的小小噶吗兰厅通判送行,有些小题大作。

当他们见到道光皇帝赠给朱材哲御酒三杯,送三重厚礼后,更是不可理解。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那有一朝皇帝为一个通判赠三杯御酒,送如此厚礼的,真是空前绝后。

然而,道光皇帝看重的就是朱材哲那大公无私、严于律已、长于治理、临危不乱的才智,才把治理台湾、驯服民众的重任,交与他去完成。

朱材哲渡台海上任噶玛兰厅通判第一天,就派出自己从大陆带来的兄弟子侄,满街张帖清朝道光皇帝皇恩免台胞三年皇粮的告示。

这一消息不径而走,让台胞对这位新上任的通判刮目相看,礼敬三分。

紧接着是朱材哲神断拱界虫(鳝鱼)一案,在台湾民众中引起不小的震动。

多少年来,台湾民众一直把拱界虫(鳝鱼)当成神虫,让其打洞拱田界,造成农户稻田蓄水困难,为此告状打官司的农民连绵不绝,台湾官府也在这些民间官司中广敛民财,受益不小。

而朱材哲刚上任三天,就向台湾民众晓之以礼,喻之以义,把这些拱界虫收集起来,做成可口的菜肴,让百姓入席亲尝拱界虫的美味,并说明拱界虫不是神虫,大陆叫鳝鱼。

从此,解决困扰台湾民众多少年的困局,同时也断绝官府的一笔经济来源,让台湾民众拍手称快,感恩涕零。

噶玛兰每值春夏之季,瘴气弥天,疫病流行。

当地老百姓普遍家贫,缺医少药,贫病交加,苦不堪言。

朱材哲怜其百姓疾苦,命长子家绶、侄子家春把家乡的莲子和经腌制晒干的马齿苋运送台湾,以去火清心,解热除毒,为民防疫,大大缓解了百姓的疾苦。

朱材哲在噶玛兰任职期间,还兴办教育,改造水利,辟荒造田。

为发展农业,他将监利的辣椒、棉花引种台湾。

台湾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引种去的辣椒生长得株茎高大,可常年种植,四季都有新鲜辣椒食用。

引种去的棉花却枝叶疯长,有如小树,结的棉桃只有指头般大小,不能取绒。

朱材哲就深入民间,不断改良品种,最终引种成功,帮助台胞种植棉花取得大丰收。

 金枣在台湾生长多年,由于果实酸苦,少有人食用而任其腐烂。

朱材哲便引入皇室的蜜饯制法,让金枣由黑翻红,制成营养丰富的蜜饯,成为当地的一种著名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大陆,为台胞打开了一道致富之门。

为了教化台民,朱材哲对于教育大力提倡,新立学堂,广请教师,不断增加学费开支,并与大陆文化频繁交流,提倡两岸游学,为台胞在教育子女学习上拓展了新园地。

台湾海岛,灾厄频仍,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缺衣少食。

为了解决台胞的温饱,朱材哲脫下官袍,带领台民抗灾造田,扩展粮食种植面积。

见还不能让饥民温饱,就频繁上书朝廷,让大陆赈灾救急。

下面是清朝历年向台胞拨款数据:

道光八年拨款三百一十四万银圆,道光十三年拨款三百五十五万银圆,道光二十一年拨款九十六万银圆,道光二十三年拨款一百零八万银圆,道光二十四年供粮食三千八百四十五石八斗五升。

从以上一组历史记载的数据看,充分说明朱材哲在台为官期间,爱民如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同时,清朝道光皇帝也在鼎力相助朱材哲完成服化台胞而积极配合,体现了台海两岸同胞骨肉情深,血肉相连,一脉相承,让台胞提高了对大陆的认同感、归属感。

朱材哲的雄才大略及远大抱负在这座台湾海岛上,得到了大力施展,完成了道光皇帝服化台民的目的,赢得了数万台胞的拥戴和尊敬。

四单骑踏险境大义止干戈

闽粤械斗,由来已久。

1854年,台北闽民和粤民发生大规模械斗,官府屡次督兵弹压,双方都不驯服,进而反戈相向,抵抗官军,置使“官军屡战辄北”,械斗不能平息,蔓延愈烈,所治文武官员,束手无策,朝廷屡下御旨,企盼早日平息干戈,还民太平,安居乐业。

但要阻止此次闽粤械斗,没有大仁大义之士出面调解,谈何容易?

此刻,台湾知名人士陈辑熙深知前任知府朱材哲为官清亷,深得民心,且又爱民如子。

现在任期己满,改官闲置在台。

即前往朱材哲府署,拜请他出面化解

此刻,统兵大帅得知情况,也亲临朱材哲府署,商议调拨兵将“两百从师”以“平扫械斗之民”,还台湾一片安宁,早日完成皇上下谕的圣旨,上书请赏。

朱材哲听后,连连摇头说:

“闽粤两地乡民,同是炎黄一脉所系,以疏导则可平息。

动辄官兵弹压,犹如火.上添油,对止息闽民和粤民世代械斗,毫无用处。

今天我朱材哲向总兵大人肯请单骑见之,晓以大义,谕以亲情,同为炎黄子孙,一脉相承,化干戈为玉帛,谅可解开双方宿怨。

总兵劝道:

“朱大人,你一人单骑独闯械斗现场,万一那些杀红了眼的闽民和粤民伤害了大人,我怎么向皇上交差?

朱材哲道:

“总兵大人,尽可放心,我一人前去,是代表朝廷的诚意,去说服双方止息干戈。

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算是我为大清朝尽了忠,为台湾千千万万的子民和平生活尽了义。

”说罢,便与儿子家绶和陈辑熙三人同乘一车,前往台北万蛮庄械斗现场疾驰而去。

沿途,只见田野一派荒芜,死伤民众血迹斑斑,乡民奔走呼嚎,妇幼哭泣之声不绝于耳,景象十分凄惨,愈往前行,境况更惨。

双方乡民,正在顽强撕杀。

朱材哲三人弃车向前,来到械斗现场,只见双方刀枪寒光闪闪,杀声震天,令人毛骨悚然。

朱材哲临危不惧,健步向前,陈辑熙跨步前冲,边跑边大声喊道:

“乡亲们啊,你们快快止息争斗,此前任朱大人来看望你们来了!

”械斗双方听到陈辑熙的喊声,又见前面立着一位气宇轩昂的长者,束装简便,未带一兵一甲,疑云顿释;

再看车上,果然一面“朱”字大旗,迎风猎猎飘扬,大喜曰:

“果真是朱青天大人来了!

”遂纷纷放下手中刀枪,不再争斗,全场一片静止,不再发出任何声响。

朱材哲立于双方械斗的刀枪丛林中,看见闽粤双方的民众,对自己这般尊重,止息不斗,感动得眼泪哗哗地往下流,拱手道:

“台湾的父老乡亲们,你们闽民和粤民同祧一宗之祖,同为我大清的炎黄子孙,何以自相残杀?

如此械斗不息,杀来杀去,死伤者皆是无辜,遇难考者全为良民。

看眼前,有多少年轻壮士死于非命?

有多少孤儿寡母无依无靠?

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

如果乡亲们能够听下官一句劝告,放下屠刀,不计前仇,立下新规,和睦相处,彼此无攻守之防,老弱无逃亡之苦,乡民无敛钱之费,兵役无骚扰之虑,岂不安享太平!

种种利弊孰优孰劣,乡亲们有何感慨?

“朱大人说的话句句在理,我们台湾民众,无论是闽民,还是粤民,都对朱大人说的每一话,办的每一件事,无不心悦诚服。

如今,我们全凭朱大人给我们立下新规,再不械斗。

”说罢,全体跪拜在朱材哲的脚下。

“乡亲们,你们快起来,有道是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百姓也。

”朱材哲急忙弯腰一个一个扶起跪拜的百姓,望着这些黎民对自己如此崇拜,一时百感交集。

回忆自己在台为官几十年,省吃俭用,处处为百姓着想,已把毕身的精力都献给台湾民众的身上了。

现在,看看眼前这些黎民百姓,竟对自己如此敬重,再一次落下激动的泪水,扑簌簌滴在身上。

朱材哲经过几次三番康慨陈辞,让闽粤群众心悦诚服,纷纷表示听从朱大人的训示,再不争斗,和睦相处,並互相争以羊豕酒醴款待他们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

朱材哲经过一番周旋,就双方引起争端事由,立下新规禁约;

并告谕各地,永远遵守。

使一场旷日持久的规模械斗终于平息。

当朱材哲回到府署,将此情上奏朝廷时,早已有人冒名虚报,居为奇功。

他坦然处之,置而不校,视功名利禄如草芥。

五巧计擒外寇仁德遣返乡

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史载:

“其民扭于故习,刁悍喜乱,土匪蠭起,海贼间发,出没纵横,内外勾结,公即整顿政纪,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严打鸦片外商。

此段史载记录了朱材哲坚守台海、文治武攻、不畏强暴、惩治贪腐、痛击海贼、保疆卫国的一段辉煌历史,丰满了一个固守边疆大臣的英雄形象。

朱材哲镇守海疆,所用战船,非常奇特,不仅高大威猛,而且巧用双层底,装填生石灰,让那些惯在水底凿船打洞的海贼束手无策。

朱材哲每次出海擒贼,都由副手何把总来调兵请将,备好战船海上听命。

这天出征,何把总特别认真,早早地调集了所有的战船,船上士兵排列整齐,刀枪林立,铠甲鲜亮。

因为朱材哲这次出征对付的可不是台海的土匪和海贼,而是多国联合的军队与商人,妄图征服台湾政府,倾销鸦片。

朱材哲上到战船,与往日有所不同,并不急着开船迎敌,而是神定气闲地手托一顶漂海轿,轿内坐着一尊定海神,这是他赖以迎敌的秘密武器,指挥战舰摆成一字长蛇阵,以逸待劳。

说起这漂海轿内的定海神,真有几分神奇,多次帮助朱材哲打赢台海战争,可是朱材哲行海布兵防御的驱动器,起到定海神器的作用。

当年,朱材哲上学念书,路遇一位武当老道,见他相貌清奇,额头凸起两块边城骨,说他将来定做边疆之文武大臣,遂收为徒弟,传受六丁六甲兵法,赠送这顶漂海轿定海神。

不曾想额头上两块奇特的边城骨,竞被主考官找到相貌不清秀的理由,没能进入三顶甲。

现在,被师尊称为两片奇異的边城骨,越发凸起,熠熠闪光,手中的飘海轿彩带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

时近午时,髙大的敌舰,扬帆而来。

朱材哲站立舰首,挥动飘海轿,整齐划一的一字长蛇阵船队,倏忽一变,四散奔走,分布成八八六十四卦的先天八卦阵。

朱材哲站在阵眼中间,驱动六丁六甲之奇门遁甲法。

此刻只见漂海轿内的定海神口中,有缕缕烟雾吐出,立刻海上浓烟滚滚,天色转暗,到处喊杀之声,惊天动地。

敌船上的土兵看到这等景象,早就吓破了胆,还未交战,几位首领就被擒走,其余士兵都束手就擒。

一场大型海战,在朱材哲的奇术指挥下,竞然如此快捷地获胜。

战后,朱材哲又把这些士兵及运来的鸦片一一遣返,并附有通牒文书,让他们再以不敢侵略台湾了。

此战,只所以取得如快捷的胜利,这都是朱材哲使用了巧计,事先在漂海轿内装填大量蒙汗药,燃烧滚滚浓烟,通过漂海轿和药物调剂后,漂向敌船,有毒气体立刻熏倒了敌方士兵,而己方士兵早就服用了解药。

史书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公用奇计擒其渠魁,而为所胁从者,多方调剂曲意招来。

公平日为政宽厚,折狱明允,外贼个个归降画押,受蒙者发放盘银回家,史畏其威,民怀其德,故闻公劝者,俱皆心悦诚服。

六红巾围府城爱心暖黎民

咸丰八年(戊午1858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朱材哲,在台为官三十多年,仍然坚守在台湾宝岛,成为宝岛人民的精神领袖。

只要有他一天守在台湾,百姓的心里就很踏实。

这天,年迈的台湾知府朱材哲,接到朝廷御旨,言巡道大人徐本从福建过海,代表朝廷来巡视台湾,传达圣旨。

由于徐本平日在大陆福建一带为官,一贯欺诈百姓,勒索民财,引起极大民愤。

近日打听到徐本要渡海台湾巡视,而在台为官的知府朱材哲老爷,是个爱民如子的青天大老爷。

就纷纷组队,头扎红巾,尾随徐本渡海而来,团团围住府城,要求朱青天惩罚徐本,还百姓一个公道。

徐本看着从大陆福建渡海而来的红巾军,来到台湾府城,越围越多,喊着惩罚巡道徐本的声音震耳欲聋。

徐本吓得胆颤心惊,对朱材哲苦苦哀求道:

“朱知府,朱青天,你可定要保全我的身家性命,我可是朝廷派来台湾的巡道官,按察使。

只要你派兵打退这些刁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一定在咸丰皇帝面前保奏你加官进爵,早早离开这个刁民横行之地。

"

朱材哲笑了笑,答道:

“巡道大人,谢谢你的美意,材哲年事巳高,无意升官发财,只求在有生之年,多为百姓做点善事。

今天,你代表朝廷来巡视边疆海岛,我一定会保全你的身家性命,无论你以前为官时做了多少对不起百姓的事,现在来此巡视,就是我的客人。

”说话间,台湾府城之外,突然人声鼎沸,蜂踊如潮。

朱材哲与徐本二人,抬头向城外望处,但见无数台湾民众,密密匝匝,反把大陆福建渡海而来的红巾军围住了,口中高喊:

“爱我朱青天,护我好清官!

巡道徐本见台湾民众围住了红巾军,献计曰:

“朱大人,救兵到了,何不里应外合,带兵灭了这些可恶的红巾军。

朱材哲听了,摇了摇头,说:

“徐大人,千万不可出动军队,再造流血事件,这些头扎红巾的农民,都是因你平时为官贪腐过重结怨太深,而围住府城的,我和台湾同寮練兵固守,枕戈城池之上,为的是不让红巾军伤害到你。

徐本:

“那该如何处置?

朱材哲:

“我单身出城,深入红巾军中,劝其退兵。

”朱材哲说罢,领其长子朱家绶,髙举朱氏大旗,打开府城大门,健步向红巾军中走来

台湾民众眼尖,望见朱家绶举着的朱字大旗,齐声高喊:

“朱大人,朱青天!

此刻,四周围城的红巾军,一见朱材哲单人独骑,不带一兵一卒,知其是说和来了,遂退出围城,放下手中兵器,席地而坐,等待朱大人到来。

朱材哲走到红巾军中,一个一个认真仔细地看了过去,并不时地在这些红巾军身上摸去,禁不住一双老眼扑簌簌地掉下泪珠。

这哪里是什么犯上作乱的军队,分明就是一群普通的农民。

他们上至七老八十的老人,下至十二三岁孩童,身上都是破衣单衫,骨瘦如柴。

他们之所以自动组队前来,一是恨透了贪官污史徐本,二是想见见在台为民办实事的青天老爷朱材哲,集体把他请到福建去做官,改变那里的困苦民生。

面对这样一群贫穷而挚朴的农民,面对这样一群为了生计而抱团抗争的农民,官府竞然还想用官军来弹压,心中实在不忍。

声带嘶哑地说道:

“大陆福建渡海而来的父老乡亲们,你们都是我大清朝的好子民,有什么冤情,有什么委屈,可以向朝廷上文申诉,你们集体围我府城,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天气渐渐转凉,我摸过你们每人的身上,衣裳都是非常单薄。

你们每天在这里忍饥挨饿,提心掉胆,随时都会面临朝廷的军队来镇压你们。

尚若一腔热血洒在这台湾府城的土地,你们福建老家的妻室儿女,父毌老人,谁去照管?

回去吧,都回去吧。

我知道你们现在身上都没有钱食了,但我身为台湾知府,也是一个穷官,现在就让我儿家绶把这几月节省下来的银两,给你们每人发放一点,聊作回家的路费之资。

家绶一一给红巾军发着银两。

此刻,只见红巾军集体跪拜在地,呜咽哭声一片,集体央求道:

“我们福建民众,心悦诚服地请求朱大人朱青天去福建上任治理!

此刻,红巾军外围黑压压的台湾民众也同时集体跪倒,高喊:

“爱我朱大人,留我朱青天,台湾民众不能少了

您!

朱材哲望着这感人肺腑的场面,老眼都有些湿润了,动情道:

“台湾福建两地的父老乡亲们,你们都别跪着了,起来吧,都站起来吧。

我朱材哲这把老骨头永远都属于你们的,我这颗跳动的心永远和你们连结在一起!

此刻,台湾府城内外一片欢腾。

朱材哲没费一刀一枪,仅凭几句动情的言语,几筐省吃俭用的碎银,就化解了一场血腥的战争,围困台湾府城的福建红巾军,一下子退得干干净净。

咸丰皇帝阅此简报后,为了平息福建民众对官府的民愤,特下御旨晋封朱材哲为监运使司衙,留福建省道员。

道员为道台,亁隆八年设置此官衔,这是一个肥缺,且又加官进爵。

可朱材哲不为所动,再一次谢绝了皇上的美意,一如既往地留在他终身为之眷恋的台海土地上,守望着祖国这片风光旎旖的疆土。

七依依别疆土亷洁留芳名

咸丰九年(l86O年11月),由于其毌连太夫人病殁,六十七岁高龄的台湾知府朱材哲,为服毌丧告老回乡,离别固守三十二年的这片台湾热土,从台湾府第健步走向海岸停泊的舰船。

台湾同僚官吏,一路依依护送,十里长亭,景色含情。

此刻,台湾百姓闻讯,纷纷扶老携幼,倾台出动,设祖道供帐四十余里相送。

朱材哲缓缓地从台湾百姓设置的供帐中行走,只见人山人海的百姓,都拿来了家中最好的物品,伏地跪拜,要求朱材哲收下他们带来的礼物,留着纪念。

朱材哲望着台湾倾岛而出的乡亲,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在台生活了三十二年之久,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想为台民之所想,急为台民之所急,清正廉洁,爱民如子,赢得全体台湾民众热爱和拥戴。

看看这天送行的场面,在台湾有史以来,可说是空前绝后。

为了不让台胞失望,朱材哲挑选了他们赠送的三十二口大木箱,收下了每一位台胞带着体温送来的花色斑斓鹅卵石和温润如玉的白沙土。

最后还答应台胞一个情深义重的请求,留下朱氏一脉的骨血侄孙朱廉声,让台湾人民时时刻刻看着其后裔,就如同见到了朱青天,心中有个念想。

朱亷声和朱材哲在登船分别之时,爷孙俩抱头痛哭,久久不忍分离,此一去,山高水远,再见无归期。

朱材哲登上船头,再三叮嘱朱亷声,要他生子后,一定起名为望陆,永远遥望祖国的大陆,那里才是朱家子孙的祖脉。

载着台湾知府老爷朱材哲的舰船,缓缓起航了。

朱材哲髙大的身躯,纹丝不动地站立船上,向岸上送别的群众挥手致意。

别了,宝岛台湾!

这片曾洒满他心血和汗水的土地;

别了,噶玛兰厅,淡水府城,这里曾留有他无限的眷恋和梦想。

起风了,船儿在海水中潺潺前行。

岸上送行的群众,久久不忍离去,直到船儿消失在蓝天碧海深处,人们还在含泪挥手相送。

这样好的父毌官,台湾人民还能再到哪里去寻觅?

为了永远纪念他,台湾人民自动捐资,为他建造一座高大华美的生祠一一朱公祠,内塑一尊栩栩如生的材哲恩公像,天天跪拜,以表台湾民众感恩载德的虔诚之心。

载着台湾知府朱材哲的官船,行至大海深处,忽见后面风风火火追赶上来一条大船。

船头站立新任知府李皆,高声喊道:

“前任知府请漫行,告老还乡也不让我酌酒践行吗?

朱材哲站立船头,说:

“老朽辞官返乡,有劳新任知府相送,深感荣幸。

李皆上到船上,贼眼乱转,指着三十二口木箱,挖若道:

“人言朱大人当官清正亷洁,不想回家还是捜括了台湾百姓这么多民脂民膏啊!

朱材哲回敬道:

“李大人今日相送老朽,如有其他目的,请直言无妨。

李皆道:

“既然如此,那下官就直说了,请朱大人把船上三十二箱金银珠宝留到台湾,才能开船回乡!

“李大人,如若木箱内不是金银珠宝,怎讲?

季皆:

“不是金银珠宝,开一箱赔二箱。

“一言为定。

”朱材哲让李皆自行开箱一看,全是台湾地区特有的花色鹅卵石和白玉般的泥土。

一连开了七八箱,箱箱如此。

此刻,新任知府李皆脸色煞白,汗珠直冒,本打算新上任捞点资本,不曾想这位朱大人还真是位难得的清官,木箱内一无所有,全是沙土卵石,这叫他到那里弄到这么多金银珠宝赔赏。

朱材哲看见李皆一脸尴尬,笑道:

“李大人不必把打赌之事放到心上,老朽历来视金钱如粪土,不会要你赔赏。

只须你以后在台为官,一定要清正亷洁,爱民如子,做个好官就行了。

李皆千恩万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