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5875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神话传说

评价:

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历史,尽管后人有夸张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实需要考古证实,但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的历史记忆。

可以帮助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2、相传5000年前,炎黄部落生活于黄河流域,后结成联盟,于涿鹿之野打败蚩尤。

炎帝和黄帝后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P15

3、黄帝发明船和车仓颉造字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从“公天下”到“甲天下”

1、尧舜禹的“禅让”:

以原始民主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21

特点:

是推选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启示:

社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有人民公仆的思想,选拔干部应以选贤任能为原则。

2、大禹治水P21尧舜时期------------大禹时期

鲧治水(堵)禹治水(疏)成功的原因:

以身作则和团结民众

道理:

实践出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家天下原因:

部落内部发生了财富和地位的分化,出现了私有制

概况: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权位,建立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一、夏商周的更替

1、上古三代:

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P25

2、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建立: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P23

意义:

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②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③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P23

3、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5

4、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甲骨文)P25

5、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P26

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见P26—27

1、分封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

内容:

周王把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

权利和义务:

西周时的主要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国。

a、权利:

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民众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和士。

b、义务:

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

作用:

分封制的实行,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作用:

导致诸侯割据争霸。

2、宗法制

含义: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在其封国内为大宗,君位也有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各为小宗。

此外,西周还实行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a、由层层等级严密编织成的宗法血缘关系网络,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b、西周的宗法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西周的灭亡:

P28

周幽王时,镐京被犬戎攻破,幽王被杀,西周于公元前771年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一、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

春秋时代:

起至时间: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特点:

a、周王室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

b、诸侯各自为政,进入了列国并立的时代。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长江流域的吴、越两国也曾北上争霸。

a、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b、体现了统一的趋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战国时代: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各大国连年征战,互相兼并,改革盛行。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三家分晋)《战国形势图》P31

二、商鞅变法P32--33

①目的:

富国强兵,改变秦国落后面貌.

②支持者:

秦孝公

③开始时间:

公元前356年

④主要内容:

奖励农耕;

废特权、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编定户口十五连坐法。

4、影响:

新法实行后,秦国的国力骤增,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5、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A:

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B:

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

C:

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6、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A:

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

B:

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

C:

执法如山,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D:

秦孝公的支持

7、启示(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哪些借鉴意义)?

a、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深化改革;

b、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

c、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艰难和曲折。

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d、改革家要有开拓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都江堰:

P33原因:

成都平原常遭水、旱灾害

主持:

秦国蜀守李冰

四川成都以北

功能:

防洪蓄水灌溉

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良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秦的统一

一、秦灭六国

1、秦灭六国的背景:

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P41

原因:

a、各国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b、秦国经商鞅变法后,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秦灭六国顺序:

韩、魏、楚、赵、燕、齐

秦灭六国的进步作用: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

b、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

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秦朝建立的时间和都城;

公元前221年、咸阳战役:

长平之战(秦赵)

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P42-46

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①秦始皇自称始皇帝②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主要官职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㈡文化:

统一文字将小篆作文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往来用隶书

㈢经济:

统一货币(将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度量衡

㈣交通:

统一车轨,修建了几条驰道和直道

㈤军事:

修建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抵御匈奴的进攻。

(六)民族关系;

统一越族,开发边疆,设立南海郡,开灵渠

(七)思想:

倡导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三、历史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后世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启示:

1、统一是历史的进步,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

2、维护祖国统一,完成统一大业是我们的历史重任。

五、对秦始皇的评价:

第9课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一、秦王暴政——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P48-50

四个表现①焚书坑儒②繁重的徭役:

修建陵墓(阿房宫、秦始皇陵)③残酷的律法律:

“族诛”“连坐”④“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二、第一次农民起义——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P50

爆发的原因:

陈胜等被征前去戍边、误期即将被处死。

公元前209年领导者:

陈胜、吴广

三、公元207年,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

公元206年,刘邦占领咸阳,标志着秦朝的灭亡。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一、刘邦建国“楚战汉争”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P53刘邦取胜和项羽失败的原因:

(见课本P53小字)

二、休养生息

1、汉朝初期的社会景象:

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2、原因:

a、汉初经济萧条,须恢复发展生产b、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

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P54

解甲归田、劝民返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三、文景之治P55

1、内容:

a、轻摇薄赋(减轻田租、慎用民力)b、减轻刑罚

2、作用:

巩固西汉统治,推动经济发展,奠定强盛基础。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一、稳固大一统局面的条件(P57)与措施

(一)、军事(巩固边疆)①北击匈奴②河西屯边③西南开发④东北拓展

(二)、政治: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②强化监察制,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③、建立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三)、经济措施:

①制造钱币(废半两钱,该五铢钱)②把地方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③、兴修水利(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四)、思想文化措施(重视经书重写、“独尊儒术”、兴办太学)P57-59

二、年号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正是建立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

P60

三、历史影响:

使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的局面,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国家统一是一个民族强盛的基础,国家强盛既依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全面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第12课东汉的盛衰

一、东汉的概念:

(课本P64)

二、西汉衰亡的原因:

社会贫富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西汉灭亡的标志:

公元9年,王莽废西汉黄帝,建立“新朝”

对王莽新政的评价:

是一场失败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三、光武中兴P64

1、特征:

a、以柔术之天下b、注重文治

2、内容:

a、释放和禁止虐杀奴婢b、废除捐税、减轻田租c、提倡节俭、精简机构d、整顿吏治e、扩大太学、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3、作用:

东汉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4、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四、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a、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摇薄赋b、善于用人、纳谏c、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d、有效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五、东汉衰败P66

1、社会表现:

a、官僚地主兼并土地b、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

c、地方左右举官的舆论d、大地主拥有徒附与家兵

2、原因:

a、年幼的黄帝被各种政治势力所左右b、地方割据势力猖獗c、农民起义的爆发

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一、张骞出使西域P68

(1)西域的地理概念: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

公元前138年

目的:

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

结果:

此行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了解了沿途的情况。

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

公元前119年

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

这是西域各国(即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张骞精神:

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不辱使命、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

二、丝绸之路P70

(1)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2)路线:

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横穿欧亚陆上通道的“丝绸之路”。

(3)评价(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这条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成为中西交通交通的重要渠道。

三、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

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

纸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改进: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

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3)外传:

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非洲,后来传入美洲、大洋洲。

(4)意义(贡献):

对世界文化传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四、佛教的传入、道教、

(1)佛教的传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张骞通西域以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渐传到中国。

教义: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

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一切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

影响:

有利于维持封建等级秩序;

有利于给贫困民众以精神上的安慰。

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道教的出现:

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和神仙方术。

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第15课三国鼎立

一、三分天下: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在官渡大战。

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3、220年,曹操病死。

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后定都建业。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注意:

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

国别人物时间都城

魏曹丕220洛阳

蜀刘备221成都

吴孙权222称王229称帝建业(今南京)

二、三国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

1、北方曹魏措施:

屯田(军屯和民屯)

a、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奠定经济基础b、使农民安居,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

2蜀汉:

措施:

屯田、修浚都江堰、“木牛流马”、盐铁官营、七擒七纵孟获

使蜀国有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对开发西南地区的经济做出了贡献。

3、孙吴:

措施:

江南开发、促民族融合、230年,孙权派卫温首达台湾

a、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b、南北人民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c、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第16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政权分立

六朝:

从三国鼎立到隋统一全国的历史时期里,南方相继建立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政权,都建都于建康,历史上称为“六朝”。

六朝社会特点:

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二、江南经济的开发P84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好:

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最主要的原因)③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④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线路:

西:

巴蜀东:

江浙南:

两湖、江西

a、劳动力大增有利于垦辟荒地b、北方官民涌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刺激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为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P87①农业:

a.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

c.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

d.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

e、实行多种经营、农副结合②手工业:

a.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重心南移。

b.冶铸水平很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

③商业:

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繁华城市:

京口、吴郡、余杭、广州、鄮县)④造船技术:

造船技术很发达,早在三国时,孙权还派人航海到达夷洲(台湾)。

启示;

经济发展的前提是要保持社会环境的和平稳定,同时重视经济发展,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

5、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a、带来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落后地区开发b、促进交通的畅通c、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d、促进文化的传播e、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和汇整成为时代的主流;

北魏的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2、目的: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内容:

A、冯太后改革:

实行“三长制”、“均田制”B、

(1)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政策)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

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4、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各族人民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各族差异逐渐模糊,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二、民族大融合特点:

a、胡人汉服和汉人胡服b、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c、北方融合和南方开发

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

第19课文字演变

一、文字起源

A、战国时代“仓颉造字”的传说B、结绳记事

二、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三、演变顺序: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四、演变趋势:

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由难到易

认识:

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各族人民有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由重要作用。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第20课青铜器

甲骨文与青铜器P106

1、甲骨文概念:

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卜辞。

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4、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西周也有甲骨文。

5、著名青铜器:

司母戊鼎、出土于殷墟。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21课诸子百家

一、诸子百家:

(课本P111)百家争鸣:

(课本P111)

二、具体内容: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思想:

“仁”和“礼”两部分。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主张以礼治国。

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战国

孟子

施仁政于民;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道家

老子

《道德经》

辩证法: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举贤、节俭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

提倡实行法治;

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六经:

《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启示:

1、孔子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孔子“仁”和“礼”的主张,有利于构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关爱百姓,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2、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教育政策启示:

国家应大力普及义务教育,使每个人得到教育机会,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大力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第22、23、24课文化艺术科技成就

一、屈原与《楚辞》P116

二、《史记》司马迁P116-117

体例: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

《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王羲之的书法:

P118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书圣”王羲之(东晋)《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四、顾恺之的绘画: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作品以人物画为主)

五、雕塑艺术:

P120a、秦汉时期的雕塑作品的代表作(秦始皇陵兵马佣),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

兵马佣形象的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的气势。

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b、中国三大石窟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甘肃敦煌莫高窟。

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六、数学:

P121a、东汉时期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b、祖冲之和圆周率P121祖冲之南朝宋、齐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字,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七、天文历法:

P122a、战国时期魏国人石申写了《天文》8卷,后称《石氏星经》b、西汉武帝时,邓平、落下闳、司马迁等人改进历法,制成《太初历》

八、农学:

P123贾思勰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一书。

该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九、地学:

P124郦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

主要著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