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5541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

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

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

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33.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其中40、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他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请考生在45、46、47、48题四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

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

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

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

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

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

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

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

“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

”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

“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

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

”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

维·

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

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

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答案解析

24.C 由题干可知,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和对君主的希望脱离了春秋战国剧变的社会环境,是脱离实际的理想化的政治愿望,因此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故选C。

儒者不是不能适应现实政治,而是反对现实政治,故A项不正确。

儒者批判现实并提出理想,所以他们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故B项不正确。

儒者提出复古是以追求现实政治的变革为目标,故D项不正确。

25.A 材料表明,汉宣帝认识到掌管地方大权的郡太守与其共治天下,而且强调其优劣,即“良二千石”,说明地方吏治的好坏涉及能否维护统治的大问题。

而后来的帝王又反复重申这种观念,说明地方吏治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故A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也没有强调地方服从中央,故B项不正确。

材料中提及的是汉代的治国观念为后代承袭,并未涉及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沿用,故C项不正确。

历代帝王面临着与汉宣帝同样的治国难题,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政治实践上未必如此,故D项不正确。

26.C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据所学知识,唐宋时期的耕作技术已有很大进步,如江东地区的曲辕犁、稻麦轮作技术、筒车等,这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故C项正确。

坊市制度瓦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动力,故A项不正确。

土地集中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故B项不正确。

海外贸易的拓展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不正确。

27.B 明成祖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客观上会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B项正确。

明朝在太祖时期即已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完成了统一进程,A项不正确。

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形成,C项不正确。

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此后南北经济格局没有发生过改变,D项不正确。

28.A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鬼子六”“丁鬼奴”“冷嘲热讽”,可知当时的人们对于洋务运动不理解甚至鄙视,说明了学习西方的观念与传统的“天朝上国”等观念发生了冲突,故A项正确。

本题的“反映了”需要回答的是本质,B项是现象,故不选。

C、D两项材料并未涉及。

29.C 据所学知识,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倡导维新变法,危及清政府的统治,所以“遭到清政府禁毁”,故C项正确。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目的是推动变法而非揭露历史真相,也不是单纯地引介西方理论,更不是要彻底批判儒家思想,因为康有为还要借助儒学以减少变革的阻力。

故A、B、D项都不符合题意。

30.B 材料叙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金融管控的史实,其目的是控制沦陷区的经济,进而为其侵略战争服务,达到“以战养战”的目标,故B项正确。

1938年的平、津、鲁、豫等地已被日军占领,是沦陷区而非国统区,故A项不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日本帝国主义针对抗日根据地的侵略行径,故C不选。

材料说的是日本在沦陷区的金融控制问题,并未提及物资管制问题,故D项不正确。

31.D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俄语热”固然有外交政策中“一边倒”的影响,也是培养外语人才为外交服务的需要。

但从更大的方面来看,还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总体政策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要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将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学习俄语是为能更好地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服务的。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1956年以后,故B项不能选。

新中国初期文化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学习苏联的产物,故C项不正确。

32.D 茶叶由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说明其价格下降,普通民众能消费得起,而茶叶价格下降,是因为其供应量增多,17、18世纪的英国本土不产茶叶,市场上茶叶供应量的增多是商品贸易扩大的结果。

18世纪末的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与东方的商品贸易扩大。

故D项正确。

茶叶成为日常消费品与等级观念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不正确。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不符合当时英国的史实,故C项不选。

B项材料并未体现。

33.B 提取表格的信息,1870至1913年,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和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例虽然一直占主导,但呈下降趋势,说明西方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更快发展,并最终统治了世界,所以A项错误。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世界经济结构中,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故C、D项不正确。

34.A 材料表明,1930年到1931年间苏联的粮食产量在下降,但粮食出口量却增加了。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要求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正是因为对农业投入不足,才导致农业生产下降,正是因为要求农业为重工业服务,为其积累资金,才出现了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却在增加的反常现象。

可以说,苏联是以牺牲农业的代价实现了工业化,或者说苏联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奉献。

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没提及粮食供不应求的问题,故B项不正确。

苏联的粮食减产是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的,故C项说法不正确。

D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35.C 两极格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变化的基础上确立的,美国成为经济军事强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谋求世界霸权。

而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唯一障碍。

两极格局正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在两极对峙期间,美苏的实力消长影响到双方的战略态势。

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突破经济困境。

所以,影响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

故C项符合题意。

两极格局确立的根本原因是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的分歧,所以A项不正确。

美苏两国的对抗形式是“冷战”而非军事冲突,所以B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

4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物进行描述和阐释的能力,要求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然后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事物进行阐释。

(1)题,主要是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分别对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进行归纳概括。

依据材料一信息“孟子说:

‘他怎么能阻止呢?

’”可概括出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的法制观念;

依据信息“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可概括出当法律与人伦发生冲突时,维护人伦的法制观念。

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归纳概括出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题首先判断出孟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其社会背景。

回答历史价值时,要从人类法制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其深远影响。

答案: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

宗法观念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

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各种社会思潮活跃;

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

4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给定的材料中提取信息,找到历史问题,然后对此进行说明和论证。

通过比较表格中的信息,1995年以后我国的节假日天数明显增多,而且传统节日也逐步成为法定假日,这就是很明显的变化。

然后,结合现代中国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要求史学运用准确,做到史论结合。

示例:

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分)

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

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5.【解析】第

(1)题,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对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进行归纳概括。

(2)题,分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需结合第

(1)题对原因的回答。

(1)官员薪俸偏低;

地方办公经费不足;

各种税外之税繁多;

官员贪腐现象普遍;

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

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

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46.【解析】第

(1)题,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概括出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主张。

(2)题,结合民国初期的社会实际情况及新文化运动的史实评价陈独秀的主张。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

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

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

发展了民主思想;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47.【解析】第

(1)题,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局势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计划的背景。

(2)题,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对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进行说明。

结合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局势分析其积极作用。

(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

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

美国垄断原子弹;

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条件:

具有相关科学研究机构;

政府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

举全国之力研制。

积极作用:

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

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48.【解析】第

(1)题,依据材料信息“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2)题,首先通过提取材料的信息概括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价。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

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

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

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评价: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