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一生物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生物上册导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的自然发生说
400年前,人们看到腐肉上长出了蛆,认为蛆是从腐肉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人们看到青蛙出现在泥沼里,就认为池塘的淤泥里能长出青蛙。
这种认为生物体来源于非生物体的观点称为“自然发生说”。
3.阅读资料,说一说你的看法。
(1)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2)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四、归航拾贝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6.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7.阅读并分析下列材料:
①一粒桃树种子能发育成一棵很大的桃树,并结出许多桃;
一只蝌蚪能发育成一只青蛙。
②将从同一棵向日葵上取下的两粒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都是向日葵,但两棵向日葵总是有一些形态特征不一样。
(1)材料①说明生物
(2)材料②说明生物
六、学习感悟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勤观察,多调查,开阔视野,成就未来!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本节课从“调查校园生物种类”的活动中,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类整理。
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注意设计调查表)
(5)归类(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 )种生物,其中植物( )种,动物( )种,其他生物( )种;
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和-------三大类;
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和-------等;
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等。
三、拓展创新:
下图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五幅照片。
(1)根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
该同学是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开展调查的(如海洋、淡水水域、陆地等)?
请对调查的具体地点进行简要描述:
(2)如果将照片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你会怎样做?
写出你的分类依据:
列出你的分类结果:
四、归航拾贝
谈本节课的收获:
你还有的困惑: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有时要用数
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A.对象中的一个
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
D.以上都对
3.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是……………………(
A.猫头鹰和鼠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狗和水草
4.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
)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
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
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
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6.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7.将以下的一些生物分类:
银杏树、鲫鱼、木耳、海带、奶牛、蚂蚁、白菜、大肠杆菌
(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
(2)按生活环境分类:
8.学校中午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爱去食堂用餐,仅以方便面、肉串、汉堡包一类食品果腹,你为了同学们能健康成长,在制定平衡膳食方案之前,先要作广泛的调查。
那么,你将怎样去作这个调查呢?
我的调查目的是:
我的调查对象有:
我的调查范围在:
我设计的调查表是: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
形成保护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一、情境引入:
鱼儿离不开水,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若让他们对调,结果会怎样?
(从而引出“环境”的概念。
学生列举常见生物生活的环境。
指出这些环境是由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自学教材14页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阅读教材,小组探讨对照实验的概念。
3、探究实验设计。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各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方案中实验变量的探制。
4、分组进行探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结论的总结。
5、问题探讨:
⑴怎样确定试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光”引起的?
⑵只用一只鼠妇行吗?
为什么?
6、试验拓展:
探究湿度对鼠妇的影响。
7、除光外还有哪些环境因素,学生举例并谈及认识。
学习任务二:
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形象说明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
2.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生物之间的三种常见关系----捕食、合作、竞争。
三、系统总结:
引领学生明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四、尝试应用1、让学生分析A与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对这句诗做出科学的解释吗?
五、诊断评价1.青岛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深处长褐藻;
再深处长红藻。
海洋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
A.温度B.阳光C.盐分D.气体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关系。
A.合作B.竞争c.寄生D.捕食
3.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A.光照B.土壤湿度C.±
壤温度D.土壤中的无机盐
4、荔枝不能在北方种植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温度较低B.北方降雨量少C.北方光照不足D.北方土壤贫瘠5、在稻田中,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蚜虫A.①②⑤⑥B.③④⑦⑧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6、天空中,越是高处,鸟的种类和数量越少。
决定此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照B.水分C.空气D.温度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5、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形成保护环境的观点。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结合上节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举例说明生物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例分析: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如夏季植物枝繁叶茂,到了冬季寒冷季节植物是否会因寒冷而死亡呢)
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
2、小组内探讨:
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3、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
4、课件展示、分析众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乌贼的墨囊、猫头鹰的利爪、尺蠖的拟态等,体会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播放相关的生物影片。
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拓展反思: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每年都有很多种生物灭绝,我们应当怎么办?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以蚯蚓为例,它被人们誉为“地下的耕耘者”,为什么?
来引入生物的环境的影响。
学生分析教材,了解相关内容。
2、讨论:
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由植被的作用之一“改善气候”引入探究实验: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实验探究和分析: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师生对测量的灌丛、草地、裸地的数据分析,绘制湿度曲线。
得出相关结论。
三、系统总结
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分析北极狐与温带狐狸耳朵长短不同的原因。
五、诊断评价:
1、教材中关于几种生物的描述说明了:
①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的适应;
②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的适应;
③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的适应。
仙人掌的叶变化成叶刺,可以大大降低水分的蒸腾,这是对环境的适应。
④这些生物的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生物的适应性的。
猫狗春季换毛,这是对的适应;
冬季鸟类南飞,是对的适应。
2、英国曼撤斯特18世纪以前,山清水秀,那儿有较多的白色的华尺蛾和较少的黑色华尺蛾以及吃华尺蛾的鸟类;
后来,工厂多了,树木都染黑了,白色的少了,黑色的多了,请你分析原因。
3、蚯蚓既可以生活在土壤中,又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
这说明了生物与环境存在的关系。
4、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
为什么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课题: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学习重、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
1、自学教材P23,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认真分析P23的“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三个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3、认真阅读P23-24的内容,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和作用,并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4、拓展反思
(1)一片森林中所有的生物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2)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真阅读教材P24-25,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理解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自学教材P25,将插图中的生物用箭头连接起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
3、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
4、拓展反思:
根据P25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探究:
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
学习任务三:
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自学教材P26的内容,知道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阅读教材P26,结合插图,认真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思考P27的两个讨论题。
3、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为什么?
四、尝试应用
1、生物实验室中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植物、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
这样的水族箱能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吗?
2、有些人爱吃蛙肉,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五、诊断评价
1、选择题
(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阳光、空气和水组成
(2)植物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A呼吸作用B光和作用C人类提供D动物提供
(3)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阳光→草→鼠→蛇→鹰B草←鼠←蛇←鹰
C鼠→蛇→鹰D草→鼠→蛇→鹰
2、非选择题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草类和兔子的数量关系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A代表的生物是;
B代表的
生物是;
C代表的生物是。
(2)冬天草类减少,兔子的数量A
,狼的数量;
春天雨量充沛,草类B
增多,此时兔子数量,狼的数量C
,在一般情况下,三种生物的数
量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
(3)由于大量捕杀狼,导致狼在草原中灭绝,此时草原中的兔将会()
A增多B减少C维持不变D先增多,后减少
第六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习导引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1)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阳光、空气、水的影响。
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全球性使地球上各个生态系统具有物质上的联系。
(2)从空间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
(3)从生物因素来说,人类和许多生物都跨越了不同的生态系统,使不同生态系统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富集
各种有毒物质(如铅、汞、镉等重金属以及苯酚化合物、DDT等)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进入生物体内,沿着食物链传递。
在传递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愈是较大型的肉食动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
水俣病便是一个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的例子。
1953年,日本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
直到1965年才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公里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
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链“硅藻及其他水生植物→水生昆虫、虾、贝类等→石斑鱼等→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逐级富集,最后鲶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千克,最高达50~60毫克/千克,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导致人或猫中毒。
知识闯关
1.列表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
种类
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农田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森林生态系统。
答〔〕
3.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
A.草原;
B.农田;
C.热带雨林;
D.北方针叶林。
4.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危害是:
A.大气中的臭氧层出现空洞;
B.温室效应;
C.汞、DDT等有毒物质的积累;
D.酸雨。
答〔 〕
5.人们的生产活动有时干预了自然生态系统,如毁林开荒,其结果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C.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D.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探究乐园
请你结合图画,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名学生,你应从哪些方面做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2)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在这一天里,世界各国都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请你为这一天写出至少两条富有创意的宣传标语。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设计人:
实验中学宁尚雨
1、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学会使用显微镜并初步观察。
3、养成认真规范操作的习惯,爱护显微镜。
重点、难点、考点提示:
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
掌握使用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考点:
显微镜的对光、调节、和观察步骤。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能力考试)
1、生物形形色色,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构成他们的基本单位是一样的,这个基本单位是什么?
2、观察越来越小的生物或观察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要用到什么工具?
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件的用法
1、对照教材和实物认识并填写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2、小组内互相指认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和作用。
3、动手探索:
⑴分别转动粗、细准焦螺旋,操作中发现有什么不同?
⑵物镜分高倍镜和低倍镜,可转换镜头。
⑶转动遮光器,发现了什么?
⑷转动反光镜,看看有什么不同?
4、小组内思考讨论:
光线如何到达我们眼睛的?
练习使用显微镜(要求:
能规范、独立操作,并通过调节看到物像。
1、阅读教材,总结方法步骤:
⑴如何取放显微镜?
⑵如何对光?
总结三转:
①转动,使镜对准通光孔。
三转:
②转动,选择一个较大光圈。
③转动,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⑶如何调节观察到物像?
(动作记忆)放压降升
讨论: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
2、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写有“上”的标本。
思考:
①“上”的物像是;
标本与物像的移动方向。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思考:
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
总结使用显微镜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