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语的滋养中成人世界各国母语教材透视Word下载.docx
《在母语的滋养中成人世界各国母语教材透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母语的滋养中成人世界各国母语教材透视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有益于养成关注遣词造句等语言活动的态度和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c)有益于拓宽思考能力、开阔胸襟和锻炼语感。
(d)有益于运用信息资料,养成公正、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创造精神。
(e)有益于养成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扩大视野。
(f)有益于加深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丰富人格的养成和培养勇敢生活的意志。
(g)有益于关注人类、社会、自然等,并加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h)有益于深化对我国文化和传统的关心与理解,培养对之尊重的态度(i)从广阔的视野深化对国际社会的理解,保持‘我是日本人’的意识的同时,提高国际协调精神。
”[2]这九条教材编写原则,比较完整地体现了该国母语教育的“成人”旨趣,与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中表述的理念互为印证。
(一)母语教育目标之一:
通过母语教育淬砺学生的思维品质
《法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法语课既要给学生带来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评观念”,而“掌握语言是阅读文本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而且该大纲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能力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在法语公共必修课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阅读、理解并自己评论一个文本,找出文本中的语言问题、历史问题、背景问题、论述问题和美学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的评判结论,形成自己的评判语言”。
[3]《俄罗斯(10-11年级)语文教学大纲》认为在文学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以西班牙语作母语教学的《哥斯达黎加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其总则中明言:
母语教育应该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与世界作灵活沟通的能力的人,同时具备独立、灵活和批判的思考能力。
[5]美国马萨诸塞州《共同学习核心》同样直陈母语学习的目标:
“所有学生要能够批判性地阅读和听说,以便获得信息、理解和享受。
他们要能够用标准英语进行清楚、真实、劝说性的和创造性的写作和说话。
”[6]纵观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纷纷将学习母语与优化思维两者有机联系起来,自觉地视学生学习母语为淬砺其思维品质、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正如美国教育家所公认的那样,母语教育是“实现培养有见识、能思考的公民这一教育中心目标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7]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诸多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中普遍、频繁出现一个关键词“批判性”(替换词有“批评”、“批判”、“评论”、“评判”等),要求学生在母语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以自主独立的批判性思考为主宰,对教材选文或各种信息作认真的比较、筛选和鉴别,并使其价值目标指向创造性思维。
就以培养学生的现代媒介素养为例,《阿根廷语文教学大纲》、《智利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南非中小学母语新课程标准》等众多国家的母语课标或母语教学大纲,运用颇为近似的文字表述了共同的要求:
能对社会公共舆论和媒体的消息、新闻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没有独立的判断,就无法产生自由的思想;
没有真实的批评,就不能产生有价值的选择——这对母语教材的编写和母语教学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即要使整个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定位在“我思故我在”、“我疑故我立”。
可以说,只有擅长独立的质疑和批评,才算是掌握了开启美好未来的金钥匙——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正是以此去努力占据全球人才培育的战略制高点的。
(二)母语教育目标之二:
通过母语教育养成学生的情意要素
个体生命的情意要素,包括其健康的审美情感、纯正的道德品质、坚忍进取的意志力和作为未来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责任意识、民主态度等,这是全球化视野中现代公民应有的人格构成要素。
《法国初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学敏感的启蒙”是与“学生评判能力的培养”并置的两个目标,“要做到两者平衡”,进而确立法语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有觉悟的、自立的和负责任的公民”。
[8]《俄罗斯(10-11年级)语文教学大纲》则超越了以往的俄语和文学教学大纲,倡导促进学生个性精神的成长,使其形成人道主义的世界观、美学修养等等。
[9]日本文部科学省2004年新修订的国语学习指导纲要,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内,均提出对教材编写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涉及养育丰富的情感、勇敢面对生活的意志、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注和思考以至国际合作精神等(参见以上引文)。
这样,强调母语学习对于个人的完整发展、对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等各方面的重要性,就顺理成章了。
正因如此,不难理解许多国家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不但关注养成学生学习母语的方法、技巧,而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正确动机,包括对母语学习的兴趣、成就感以及阅读的欲望和需求等。
[10]毕竟母语学习的过程是个体精神生命健康发育与和谐成长的过程,是每个年轻学子“心灵完形”的过程。
(三)母语教育目标之三:
通过与母语的亲密接触,养成尊重、传承和发展母文化的真诚态度和高超能力
所谓母语教育,其实就是传输母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的流程,它使一代又一代学子从中汲取母文化的营养,再去孕育一个民族绚烂的未来。
因此,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高度强调通过母语去亲近并融入母文化、强化其“根意识”。
《法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法语是“打开通向法语文化和欧洲文化的道路”,学生借此可以“构建一种历史的视角,明确自己所处的文化空间”。
[11]日本国从以往一系列教育文件到2004年修订的各级学习指导纲要,无一例外地要求弘扬国语教育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国语的态度。
早在1998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报告《日本教育课程标准的改善》中指出:
国语教育的改善重点是通过小学、初中、高中,培养重视语言教育的立场,提高对国语的关心和尊重;
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感觉和尊重对方的思想立场、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
[12]这种精神贯穿此后所有日语学习的纲领中。
《韩国语文课程标准》直言其性质:
“国语课培养创造有韩国特色的国语使用能力和态度,在这丰富的信息社会里谋求正确、有效的国语生活,培养未来的民族意识和良好的国民情绪”,最终“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
[13]通过这一行行铿锵有力的文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通过建立对独一无二的母语的尊崇感,才能促进学生早早养成对独特的民族身份的确认感,进而怡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在全球化教育市场中,这种确认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无疑是民族发展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
“我是日本人”、“我是俄罗斯人”、“我是哥斯达黎加人”、“我是大马人”等等诸如此类的宣言式表述,至为鲜明地凸显了这种蕴含在母语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的深沉的文化理念。
在这样的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各国母语教材精心设计如何拓展学生听、说、读、写、视和展示多种母语技能的学程内容,从而使母语课堂教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更高层次上获得和谐统一。
二、各国母语教材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母语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母语教材,泛指根据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而编写的供师生教学之用的所有纸质资料(含文字、图片等)和非纸质资料(含音像、视频、光盘等);
狭义的母语教材专指母语教科书,即专指作为教程与学程之综合的教科书(textbook),本研究侧重后者,兼及其他相关资料。
作为对应于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所示的教学内容,人文学科的母语教材,受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统领,必然具有自身内在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支撑。
母语教材的形态特征,即使是十分个性化,也往往“外显”着这种价值取向。
笔者前文所谓以母语教育来成人的基本课程目标实在是搏动在各国母语教材中的精魂。
有大陆学者曾认为语文教材建设受三种要素制约,即“社会的客观需要、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汉语文自身的要求”。
[14]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将社会客观需要与学生主观需求相分离,在教材编写和实际使用中有时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难免滑入以学生个体服从社会群体的极端,导致母语教材和母语教学的社会本位化。
纵观各国母语教材,梳理其表里,标示其荦荦大端,其基本价值取向体现如下。
(一)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
在教师、教材、学生这三个教学要素中,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均突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之中心地位,以此来彰显母语教材的根本功能。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活动形式的设计,都着眼于尊重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母语教材”很大程度上已经转换成了“母语学材”。
这种价值重心的转换,就能很好地落实促进学生“成人”这个母语课程目标。
这种“学生中心”的自觉意识渗透并表现在各国母语教材的方方面面。
就学生的心理年龄而言,小学阶段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的主动性,擅长形象描述和发挥想像,母语教材就蹲下身来“俯就学生”;
中学阶段,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趋强了,母语教材就安排相应的专题和活动形式“提升学生”。
德国学术界视为优秀母语教材的《我的小画册》、《现代德语》和《德语·
思索》即是代表。
《我的小画册》(小学用)第8单元围绕“沼泽地和池塘”,安排了“一只绿水蛙”、“大池塘结冰了”、“蝌蚪”、“小水精”、“仙女莲”等相关文字、练习和图画,语言练习活泼多样,有连词成句、填充选择、说明叙述、表演活动、小制作等,饶有情趣,至于歌德的诗和莫奈的画更增添了教材的情致和品位。
[15]《现代德语》第七册(初中用),在读写综合训练部分,围绕“乌托邦世界”这个专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虚拟安排一次对乌托邦世界科学考察归来的报告会,让学生充当一定的虚构角色进行描写、讲解、报告、评估、总结等活动,别开生面,促进探究。
[16]而适用于高中的母语教材《德语·
思索》主体课本,则以大单元组合成基本框架,每个单元涵盖了若干个有一定深度的专题,对高中学生颇有“思索”价值。
如第一单元第一专题,围绕“关于自我的信息——寻找创作素材”这个话题,以“让思想自由驰骋”为目标引领,通过各种“自动写作方法”的游戏式练习,开掘学生潜意识中的写作源泉。
[17]这些自动写作法,适合于每个学生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精神世界,为个体写作提供了切切实实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从写作心理学角度观照,这样的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极具借鉴价值。
纵观各国母语教材,虽然表里纷繁、令人眼花缭乱,但通过冷静审视,无不顺应着从“教师中心”或“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这种世界母语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伟大革命”。
众多以主题(Theme)为材料支撑点的教材,其选材标准均以学生之需为依据,贴近学生的语言运用,并不断扩大教材容量,在以学生个人发展为目的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课程分家,使母语教材趋向综合化。
[18]教材的这种变革,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和各自角色的蜕变,形成了全球性的母语教育新景观。
与母语教材编排凸显“学生中心”相关联的是,各国母语教材评审标准往往作出明确的规定,以约束本国管理宽松、自由度大的母语教材的开发和编制。
母语教材评审标准包括下述几个侧面。
第一,教材内容是否吻合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和成长。
第二,教材语言是否明白易懂、符合学生在该年龄段的表达习惯和吸收能力,是否有助于训练学生议事论理的方法。
第三,教材教法是否提供学生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是否提供学生独立探讨并解决问题的开放空间,是否为学生扩展学习或深入学习创设便利条件,是否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负责的精神。
[19]如此等等,评审标准涉及面广,考虑周密,赋予了母语教材必先具备的“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
而许多教材编写者还会附上一些诸如此类的“提示语”或“助读语”:
在这本教材中,您也许会遇到一些评论,但它们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意义,我们仅仅是想对您看过之后的思想反应给出一个建议方向,您可以把这些评论当作普遍反映的附加物或者作为您个人看法的一部分。
[20]这为学生的学习进程布设了一种颇受尊重的亲和氛围。
(二)能力至上的价值取向
这是“学生中心”价值取向的必然延伸。
在发展学生的诸要素中,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居于主导性地位的。
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由电脑驱动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导致了知识链的核裂变,现今的学生会遭遇下述情形:
在明天的生活中,他们必须去学习今天无法想像的事物,必须去研究今天不能提出的问题。
这样,创新理念、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就成为个体生命内部最核心的积极因素。
据于此,生本理念下的各国母语教材自然要强化学生的自由创造意识,锻炼其独立探究、自主发挥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的言语能力。
具言之,以导向创新为目标的该能力体系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听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上网能力、资料整合与提炼能力等等。
母语教材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体系,实质上就构成了以母语来滋养学生成人的核心内容。
芬兰语《母语和文学课程》共九册,以注重基础学力、突出应用能力、强化交际能力、激发多元智能为其显著特色。
[21]这里的应用能力指用芬兰语运思和表达的能力,包括学生运用全部心智潜能、独立思考、自我认知、自我表达、提出新方案、应付不确定性、理解整体性等等。
这套教材特别构建了实用有序的能力训练体系,以思为魂,囊括听说读写。
为训练阅读能力,教材选用了一则著名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层层递进地设计了下述思考题。
第一层:
“寓言与我”。
共有三个问题:
“我像寓言中的乌龟还是兔子?
”、“我相信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吗?
”、“对这个寓言我有什么看法?
”第二层:
“寓言与其他文章”。
共有两个问题:
“看过与之相类似的文章吗?
”、“为什么这类文章得以流传?
”第三层:
“寓言与社会”。
“我周围是不是有很多像寓言中兔子或乌龟一样的人?
”、“孩子们通常同情哪个动物?
成人呢?
”、“对于当前世界,这个寓言有哪些有用信息?
”第四层:
知识扩展,即寓言的体裁特征。
这样的层级系统,以寓言为载体,内省自我,审视社会,内容与文体兼顾,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开放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广大空间,从有限向无限拓展,通过读写、自由评论、分享思想,使学生的多种语用能力、省思能力、论辩能力均获得锻炼,甚至心灵与德行也得到陶冶。
诸如此类可以激活个体智力和灵感的阅读、写作练习,极能催生学习者的个人见解和创意作文,颇见教材设计者之匠心。
该教材的口语训练,也同样能激发学习者思想:
阅读当日的报纸或收听新闻广播,口头复述新闻,并发表属于个人的评论。
试想:
在这样母语学习氛围的日积月累式的滋养下,学子焉能不成才成人!
上述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心灵的情思,促进学生的语用能力趋向独特化、个性化和创新性,这极为广泛地体现在各国母语教材对学生写作和听说能力的培养上。
固然,把握各种文体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不可忽视,但如何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表达内心世界的欲望和才能更为重要。
在听力训练中,比单纯的听说技巧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主体对各种信息的筛选、判断和推论,故各国母语教材普遍关注锻炼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缜密性和深刻性,努力铸成学生熟练、创意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只有如此自觉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语言能力,才能使之成为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颖的“智慧人”而非机械的“知识人”。
(三)学养为根的价值取向
各国母语教材普遍重视给学生积淀丰富的母语学养,通过一定的选文、语段及其相关材料为学生构建语言、文学甚至文化的知识体系。
虽然在知识更新周期日渐缩短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必要信奉知识为本的“知本观”,但人的蓬勃成长离不开母语学养的奠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更不可缺少母语学养的深培,由此“人本观”才获得比较完整的内涵。
各国母语教材编写可分为语言型、文学型或语言文学综合型。
从母语课程所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这一基本特质出发,各国母语教材自然不偏废语言知识序列和文学知识序列。
以色列母语教材分为《希伯来语》和《希伯来语文学》,其中《希伯来语》(2005年出版)组成了“绪言:
什么是语言?
”、“词汇和含义”、“词法”、“动词”、“名词”、“句法”六大单元,每个单元下面统领若干个“课”(即专题),合起来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希伯来语言教学体系;
而作为希伯来语文学教材的《文集》(供七年级用)则荟萃了大量小故事、民间故事、民谣和爱情传说及书中节选的部分杂文,这内容纷呈、形式繁多的文学作品,浸润着希伯来语文学历史的特殊韵味,给学生的文学审美洞开了一扇明丽的窗口,使其可以愉快进入一个新的阅读空间。
[22]环顾全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葡萄牙、印度、捷克等国众多国家母语教材均安排了周密具体、详尽细致的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两大内容,并且注意在深培学生母语学养时兼顾到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文学美育与人文熏陶、知识积淀与能力提升的的辩证关系,为个体生命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学养。
这里,外国母语教材教学中对作为能力之语用和作为学养之语识两者的平衡处理,值得汉语文教材教学借鉴。
所谓语用是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所谓语识指对语言知识体系的认知,前者偏重感性和直觉,后者偏重理性和逻辑。
如果孤立和过分强调系统的语法、修辞、词汇等语言知识,无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优质发展,反会“茧缚”个体生命的言语活力,造成母语学习中的“高分低能儿”,毕竟语言规则和知识是静态而共性化了的东西;
反之,如果片面强调语言实践和语用能力的发展,夸大语言直觉的功能,以为它能自然化解学生语言学习中的所有问题,这未免有神化之嫌。
20世纪后期,欧美、日本诸国在反思本国语文教学只重语用、偏废语识的弊病后重新认识到语用与语识应当并重。
50年代末开始,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教学改革,但由于忽视了系统知识的教学,只注意教学的近期效果,导致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贫乏甚至影响到实际表达能力。
这之后,美国教育界要求改革语文教学的呼声日高,加强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教学便被摆到了课程改革的中心。
[23]日本曾步美国语文教学的后尘,片面强调培养学生对实际生活有用的语言能力,轻视对语言能力的全面分析和对系统语文知识的学习,结果也导致学生国语水平下降。
20世纪70年代,日本语文教育界作了深刻反思,认为单纯为培养实际运用能力而进行的语文教学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之需。
这样,国语科新大纲就亮出了“语言教育立场”。
新大纲将教学结构分为一事项(语言事项)、两领域(表达和理解),前者着眼于教学语言规则,后者着眼于提高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在语用和语识之间获得了平衡。
[24]这值得正在推广新课程的中国母语教育界深思:
如何在深培学生语文学养的基础上,发展其规范而有创新特色的语用能力。
(四)情知皆备的价值取向
由于前述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普遍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构造,重视个体生命中知识、智慧、能力与情意要素的全面结合,这样,作为母语教材编制的另一价值取向必然是情知皆备。
无论是语篇或语段的选择,还是相关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设计,无不走情知融合、积极渗透的编辑思路。
英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学生用书(教科书的核心部分),以话题为单元,进行听说训练,话题的切入和问题的设计,均体现出教材的融合性。
如听力材料《不同的感情有不同的审美眼光?
》之后,有这样的要求:
确定下列观点是谁下的结论、同桌讨论是否同意。
1.真正的美来自聪明,来自与人为善,而不仅仅是形体上完美。
2.美容整容能使人更有自信。
3.尽量完善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无可指责。
4.人应感激上帝赋予的一切。
5.当世界上还存在有许多贫困和病痛的时候,花钱去改善一个人的外表形象是自私、是浪费。
6.与度假相比,美容整容持续的时效更长,因而更划算。
7.我们应该认同我们自身。
8.美容整容类似与染发和整牙。
9.从一个人的面部阅读他的生活经历最好。
10.对喜欢自身长相的人来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容易成功。
[25]
学生在聆听、评议、辩驳中,其审美情愫、审美能力与言语智慧、听说技能自然获得同步增长,这正是教材编者所追求的以母语来滋养心灵成长的课程价值目标。
听力练习材料尚且如此注重情知渗透,阅读和写作教材更宜体现此价值取向。
美国亚利桑那州高中写作教材,建议教师根据“自我表达”、“发现”、“冲突与解决”、“选择”、“胜利”等单元安排,围绕“想像的力量”、“超越边疆”、“人生之旅”、“更加完美的联邦”、“解决冲突”、“岔路”、“度过困难时期”、“勇往直前”等主题为学生设计作文。
[26]这种设计方向,无疑包含着积极向上、刚强进取的价值引导,使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实现精神品格的自觉提升和心灵世界的健康发育。
尤其是各国的高中文学教材或语言教材中的阅读文献,都毫无例外地将本民族中的代表作家、经典作品荐入学生阅读视野,使之在对各种体裁言语形式之特质的鉴赏中,充分吸纳其精神营养,强健自身心灵。
以上四种体现在母语教材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完全隶属于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的理念,又互相渗透、融合,形成了一个以学生本位的母语教材价值系统。
它与下述母语教材的形态特点互为表里、和谐一体。
三、各国母语教材的形态特点
观照各国母语教材的形态特点,可以有不同的切入视角或维度。
从教材不同的构成系统来看,即可有提示系统、文本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和评价系统等;
从母语学科内容的总体分类来看,即可有语言教材、文学教材等。
由于母语教材本身只是达到“以母语的滋养来成人”这一目标的一种凭借和媒体,故我们由此角度去观照母语教材如何落实前述的教育使命和文化使命。
由语文课程论角度观照,母语教材其实是学生学习之“学程”和教师教学之“教程”的依托,而从各国母语教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教材因着眼于适宜学生学程而明显转向“学材”、“学本”。
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我们就能把握各国母语教材的基本形态特点,以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
(一)完整而有特色的学习体系
这是就各国母语教材对学习内容的安排而言的。
所谓完整,是指各国母语教材依据本国语言或文学的知识框架而有序布排,以知识学习为线索,以母语能力和智力发展为指向。
而且,根据母语学科的认知心理特点,将静态、平面的陈述性知识与动态、实践的程序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林林总总的母语知识在渐进性的自然习得中逐渐转化为母语的运用能力,转化为以思为主、听说读写等全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