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考试重点Word下载.docx
《《国际金融学》考试重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学》考试重点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直接投资(Directinvestment)。
主要特征是投资者对另一经济体的企业拥有永久利益。
这一永久利益意味着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关系。
2)证券投资(SecuritiesInvestment)。
投资的主要对象是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后者可进一步细分为期限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和其他派生金融工具。
3)其他投资(Otherinvestment)。
指所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或储备资产未包括的金融交易,包括长期和短期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及其他可收支项目。
是一个剩余项目。
4)储备资产(Reserveassets)。
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和维持汇率稳定而持有的在国际间可以被普遍接受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包括货币、存款和有价证券)和其他债权。
3.错误和遗漏账户(ErrorsandOmissionsAccount)
是一个抵销账户。
三、记账原则和方法
1.记账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复式记账法
即每一笔交易行为需要被不同账户记录两次,反映商品、劳务进出口及净要素支付等实际资源流动的纳入“经常账户”;
反映资产所有权流动的纳入“资本和金融账户”
凡是增加国际收支顺差(出口)的记入贷方,凡是增加国际收支逆差(进口)的记入借方。
(钱进来的越多,贷方越多;
钱出去的越多,借方的越多。
四、具体记账实例
[例1]我国企业向美国出口设备100万美元,其出口所获取收入存入该公司在美国银行的存款账户上。
借:
本国在外国银行的存款100万
贷:
商品出口100万
[例2]中国居民在澳洲旅游花销20万美元,该费用由该居民海外存款上扣除。
服务进口20万
在外国银行存款20万
[例3]我国某企业在海外投资所获利润200万美元,调回国内结汇。
官方储备200万
海外投资利润收入200万
[例4]英国以价值1,000万美元的设备投入中国,兴办合资企业。
商品进口1,000万
直接投资1,000万
[例5]我国政府动用外汇库存50万美元向苏丹提供无偿援助以及相当于60万美元的粮食药品援助。
官方经常转移110万
官方储备50万
商品出口60万
[例6]我国居民动用海外存款500万美元购买IBM公司股票。
证券投资500万
在外国银行存款500万
项目
借方(+)
贷方(-)
差额
商品
服务
收入
经常转移
1000④
20②
—
110⑤
100①+60⑤
200③
-840
-20
200
-110
经常帐户合计
1130
360
-770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其他投资
官方储备
500⑥
100①
20②+500⑥
50⑤
1000
-500
420
-150
资本和金融帐户合计
800
1570
+770
总计
1930
考点二国际收支失衡类型
(一)季节性和偶然性的失衡(临时性失衡)。
农产品、短期灾变
(二)周期性失衡。
受商业周期影响失衡
(三)货币性失衡。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物价变动,从而使该国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比较发生相对变动,由此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四)结构性失衡。
由于国际分工与需求变化时国内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及时适时变化而引起的失衡
(五)收入性失衡。
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增长超过出口增长造成的失衡。
(六)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
考点三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
1.简介: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德尼·
亚历山大(SidneyAlexander)在一篇题为《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效应》的论文中,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一国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出发,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国际收支的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
该理论在国际收支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间建立了全面的联系,标志着国际收支理论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
2.假定条件:
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考察一国国民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关系及其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3.具体内容:
1)理论框架
Y=C+I+G+X-M
-----X-M=Y-(C+I+G)
-----B=X-M=Y-(C+I+G)
角度:
从国内收支差额来说明国际收支状况。
设国内支出总额为A,则A=C+I+G
于是有:
B=Y-A(A即为“吸收”)
当B>
0,顺差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
当B<
0,逆差吸收相对于收入过大;
当B=0,平衡吸收等于收入。
2)货币贬值效应分析
对B=Y-A式取增量形式可得:
货币贬值影响经常帐户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①货币贬值导致该国生产的变化,从而导致经常帐户差额被收入变化和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的两者差额所改变;
②货币贬值可改变与任一既定实际收入水平相联系的实际吸收量。
货币贬值对收入有直接效应ΔY(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资源配置效应),而对支出的效应则可分为两部分:
即作为收入变动的结果和收入以外的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变动。
前者可表示为cΔY,其中c是边际吸收倾向;
后者可记为ΔAd,亚历山大称其为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实际现金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错觉效应)。
①货币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
A.闲置资源效应
B.贸易条件效应
C.资源配置效应
②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
A.实际现金余额效应
B.收入再分配效应
C.货币错觉效应
4.政策主张:
要通过改变总收入和总吸收(支出),即运用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以达到内外均衡。
贬值要想改善国际收支,一是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二是吸收的增长要小于收入的增长。
5.评价:
1)建立在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从总收入与总支出的相对关系中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其调节政策,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法进行分析,前进了许多。
2)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影响来考察其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3)具有强烈的政策配合的涵义,应用性强。
4)缺陷:
(因此成为70年代的货币分析法的先驱)
①收入吸收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逻辑性不强。
②重要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
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顺畅)现实中难以实现。
③忽略了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考点四国际收支调节的手段
一、概念
国际收支调节指消除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的失衡的过程。
二、调节方法
1.自动调节机制。
立即调节,无时滞,持续性强。
基本是完全的。
2.政策引导机制。
存在时滞。
有完全的,也有不完全的。
三、自动调节机制
1.货币—价格调节机制
【英国大卫·
休谟(完全的)】
(1)赤字时,货币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货币量的减少,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又使投资增加,进而使出口增加,则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3)货币量的减少,使消费减少,进而使进口减少,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金币条件下:
纸币条件下:
2.收入调节机制
【(不完全的)】
逆差时,国民收入Y减少,需求亦减少,从而使进口减少,于是改善国际收支;
顺差时,国民收入Y增加,需求亦增加,从而使进口增加,于是也改善国际收支。
3.汇率调节机制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必然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压力,促使外汇汇率的变动。
如果该国政府允许汇率自发变动,而不加以干预,则国际收支的失衡就有可能会被外汇汇率的变动所消除,从而使该国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
逆差时,外汇求大于供,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贬值,从而改善国际收支;
顺差时,外汇求小于供,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升值,从而也改善国际收支。
4.利率调节机制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会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起到减轻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
5.价格调节机制
价格的变动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
赤字时,货币供应量的下降,会使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余额低于其意愿水平,该国居民就会缩减对商品和劳务的开支,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下降。
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会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
盈余会通过物价水平的上涨,削弱该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国际收支盈余。
四、政策调节机制
前提:
市场失灵,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失效或弱效。
1.外汇缓冲政策
指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短期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的短期性失衡。
一般的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该基金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和本国货币,当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外汇市场的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时,货币当局就动用该基金在外汇市场公开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
这种政策以外汇为缓冲体,故称为外汇缓冲政策。
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是由季节性变动或不正常的资本流动所造成,则改变国内经济运行来消除这种失衡,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这时最好运用外汇缓冲政策,使外部失衡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从而不会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
外汇缓冲政策运用的难点是如何判断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
一般说来,外汇缓冲政策往往只适用于解决国际收支的短期性失衡,而对于长期性的根本性的失衡,运用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失衡,而且会使失衡大量积累,最终使国内经济因不可避免的调整而承受极大的震动。
此外,运用该政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必须具备实施外汇缓冲政策所需要的充足外汇,必须具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条件等。
2.需求调节政策
指运用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提高或降低收入、物价和利率水平,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周期性失衡和货币性失衡。
这是战后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
(1)支出增减型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Policy)。
通过改变国民经济中的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的水平,来改变对国外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A.财政政策。
指一国政府通过利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政策。
政府从收支量方面进行调节。
财政政策通常作为调节国内经济的手段,但因总需求的变动可改变国民收入、价格和利率,进而引起国际收支变动,所以财政政策也成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以国际收支逆差为例,财政当局可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从两方面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
一方面,减少政府支出或增税会通过乘数效应成倍地降低国民收入,收入降低又会相应地压缩进口,从而使经常账户恢复均衡。
另一方面,抑制总需求又会降低通货膨胀率或使物价下降,而物价下降将会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刺激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也有利于减少经常账户逆差。
但在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国民收入和价格的下降往往也伴随着利率的降低,在资本的国际流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会引起大量资本流出,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抵消经常账户收支的改善。
因此,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适当进行资本管制,将有利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发挥更好的效果。
B.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国民经济需求管理的政策。
金融调控干预金融市场,伸缩需求规模,以达到平衡国际收支的目的。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一般通过改变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整货币供应量。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价格和利率的变动,所以货币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2)支出转换型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Policy)。
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支出方向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
汇率政策、补贴政策、关税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
汇率政策、补贴政策和关税政策是通过改变进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相对价格来达到支出转换的目的,而直接管制政策是通过改变进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相对可获得性来达到支出转换的目的。
3.供给调节政策
包括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指通过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1)科技政策。
A.推动技术进步。
内部:
加强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
外部: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B.提高管理水平。
C.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投资、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鼓励国际交流。
(2)产业政策。
优化产业结构
(3)制度创新政策。
改革企业制度
4.汇率调整政策
汇率调整政策是指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在不同的汇率制度背景下,实施汇率调整政策的做法不同:
①汇率制度的变更。
在一国原先采用固定汇率或钉住汇率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货币当局可以采用浮动汇率制或弹性汇率制,允许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行决定,让汇率的自发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②外汇市场干预。
在汇率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一国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参与外汇交易、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出售本币的方法,操纵本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
③官方汇率贬值。
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汇率由一国货币当局人为规定,而非由市场供求决定。
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公布官方汇率贬值,直接运用汇率作为政策杠杆实现奖出限入,以消除其国际收支逆差。
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通过本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需要注意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①进出口商品的弹性需要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毕肯戴克一罗宾逊一梅茨勒条件或其它相关条件。
②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存在时滞效应。
③如果一国通过本国货币竞争性的贬值,以求本国国际收支盈余,促进本国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经济增长放慢和失业率提高。
因此,竞争性贬值往往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对方报复,从而引发货币战。
④在一定的条件下,虽然本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经常账户的收支状况,但本币贬值往往也会诱发资本外逃,恶化一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收支状况,最终对该国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的实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这些政策发生效应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方能实现;
二是这些政策实施后不能立即收到效果,其发挥效应的过程较长。
5.资金融通政策
动用外汇储备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改善对象:
季节性、短期暂时的失衡。
6.政策搭配
支出增减型与支出转换型;
支出型政策与融资政策;
支出增减型与供给型政策。
7.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是指对国际经济交易采取直接行政干预的政策,包括财政管制、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等。
(1)主要内容
A.财政管制。
指政府通过管制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成本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目的的政策措施。
各国经常采用的财政管制方法主要有:
①进口关税政策。
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税率来限制进口数量,或者通过降低进口生产资料的关税来扶植本国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②出口补贴政策。
如对出口商品发放价格补贴或出口退税等;
③出口信贷政策。
如由官方金融机构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优惠贷款等。
B.贸易管制。
指政府采取的直接限制进出口数量的政策措施。
各国经常采用的贸易管制方法主要有:
①进口配额制,即由政府规定在一定时期内部分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
②进口许可证制,即由政府通过发放进口许可证来限制进口商品的种类与数量;
③规定苛刻的进口技术标准,包括卫生检疫条件、安全性能指标、技术性能指标、包装和标签条例等;
④歧视性采购政策,即要求政府部门和国营企业必须尽量采购国产品,限制购买进口商品;
⑤歧视性税收,即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销售税、消费税等。
C.外汇管制。
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通过关税、配额、许可证制来控制进出口,从而对外汇交易所进行的限制,包括对外汇买卖、外汇汇价、国际结算及资本流动等诸多方面的外汇收支与交易所做的规定。
(2)常用外汇管制方法主要有:
①贸易外汇管制。
要求出口所得外汇收入必须全部或部分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进口所需外汇支出需要在外汇管制机构的批准下从外汇指定银行购汇;
②非贸易外汇管制。
要求对于绝大部分非贸易外汇实行许可证制、规定限额制、预付存款制、以及课征非贸易外汇购买税等;
③对资本输出入进行管制。
通常对于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优惠政策与措施,吸引国际资本特别是长期资本流入,限制本国资本流出;
④对非居民银行账户进行管制。
根据非居民银行账户产生原因的不同,通过设立自由账户、有限制账户以及封锁账户等形式,对外汇交易以及国际结算等加以限制;
⑤对黄金现钞输出入进行管制。
⑥实行复汇率制。
由外汇管制当局根据外汇的不同来源和使用情况,主动人为地制定和利用多重汇率并存,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常见的做法主要有固定的差别汇率制、外汇转让证制以及混合汇率制等。
(3)评价
A.优点:
首先,在于其效果迅速而显著。
其次,在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为局部性因素时,较易针对该部分实施管制,因而不必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动。
B.弊端:
①直接管制会对价格机制发生阻碍作用,不利于自由竞争和资源最佳配置,社会福利也难以实现最大化;
②由于直接管制措施易于察觉,因而比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更易招致他国的责难或报复;
③暂时得到政策保护的受益者,在这种政策措施已经变得没有必要之后,也总是不愿让它废止,因而直接管制措施有一种长期持续的倾向。
五、国际收支国际协调机制
1.含义及层次
从狭义上讲,国际收支的国际协调机制是指各国在制定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之间的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进行共同设置。
最典型的是通过设置共同的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来协调各国之间的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
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欧元区便是这种国际协调的典型案例。
从广义上说,国际收支的国际协调机制具有更加广泛的内容,它包括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作用的一切行为。
按照协调程度的不同,国际收支国际协调机制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信息交换:
即各国在分散决策的前提下,相互交换为实现国际收支均衡所用调节政策的工具类型、搭配原则以及作用机制等信息;
(2)危机管理:
它是指在出现突发性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下,由各国共同采取适当的调节政策以度过危机;
(3)避免共享变量的冲突:
即由有关国家就共享变量(如汇率)达成共识,以避免因意见不一采取不同措施造成国际收支失衡;
(4)部分协调:
是指仅将部分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纳入共同政策的范畴。
欧元区的政策协调就是实行统一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其它经济政策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5)全面协调:
是将不同国家的所有调节政策都纳入协调范畴,最大限度地获取政策协调的收益。
2.协调方式
(1)相机性协调:
指根据各国国际收支的具体情况,在没有既定协调规则的条件下,通过各国之间的临时性协商确定各国应采取的政策组合。
优点:
可针对具体情况就更为广泛的问题进行协商。
缺点:
一是可行性较差,每次政策协调行动实际上都是各国政府之间的一次讨价还价过程,不仅政策协调的决策成本很高,而且很难对各国政府真正形成制约作用;
二是缺乏可信性,很难在缺乏明晰规则的情况下,通过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来合理影响公众的心理预期,从而给政策协调带来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2)规则性协调:
指通过制定出明确的规则来指导各国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协调。
决策过程清晰,政策协调的可行性与可信性较高,政策协调的效果也比较明确,因而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元区成员国的政策协调,都是规则性协调的典型案例。
3.评价
虽然国际收支的国际协调机制可给参与协调的国家带来许多利益,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协调带来的利益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从协调行为来看,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相互间缺乏信任,从而使各国产生用较少付出获得较多收益的行为(机会主义行为);
其次,从协调效果来看,由于各国协调目标不尽相同,协调政策工具的偏好不同,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与传导机制也不同,都使政策协调的效果大打折扣(协同效应);
最后,经济政策的协调在许多时候还需要有政治上的合作,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有时经济政策的协调甚至将无法实行(政治市场)。
第二章国际储备
考点一国际储备的概念及作为资产的特点
国际储备是指各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和维持汇率稳定而持有的在国际间可以被普遍接受的那部分流动资产。
二、作为国资储备的资产的特点
①官方持有性;
②普遍接受性;
③充分流动性。
考点二国际储备的概念及作为资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