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5170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总结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总结文档格式.docx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运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生动活泼和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前提之一,也是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课中可以看到,教师关心学生,以身作则,发扬教学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学生尊敬教师,自觉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洋溢着团结友爱、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气氛。

关注学生的运动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关键,是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

多数教师都力图根据学生活动的规律来组织教学,结合教材特点选用教法,使学生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标准》主要强调课程目标的统领作用,把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

许多参评教师都能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法手段。

有的教师还开发了健身性与趣味性较强,并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在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体育器材开发方面,也涌现出了一批安全、实用、新颖的自制体育器材。

对多元学习评价做了初步尝试,多元学习评价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少数教师在多元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尤为突出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

在评价内容上,既注意了知识技能的评价,也注意了运动参与和学习态度的评价,更注意了合作精神与情意表现的评价。

因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得到了比较全面的锻炼。

综观107节教学公开课,可以看出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我区广大体育教师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在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1.在制定课的学习目标方面,有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价;

有的学习目标没有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的学习目标过多,把五个方面的目标都通通搬到一堂课上;

在学习目标的书写表述上也不够规范。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制定学习目标方面存在的困惑。

2.对运动技能教学有所忽视。

主要表现:

一是,偏重选用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

二是,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必要的指导;

三是,用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偏少;

四是,对学习质量缺乏明确的要求。

3.在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时,有些教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理解不够深,比较关注外在的形式,对其实际效果重视不够。

4.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对各种资源的整合重视不够,对已有资源的有效运用不够充分,有的课在资源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

5.教学课反映出来的问题还有:

在学习评价时只说好、不说差,或是由学生说了算;

运用激励性评价,存在言过其实的现象,向学生传递了不真实的信息。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还需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广大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必须加强学习,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也要认清形势,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认真地学习、贯彻《课程标准》,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需要我们教师重新认识的几个观点: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对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一开始许多人都还不太熟悉,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因而导致了一些基层体育教师,对某些问题认识上的困惑与迷茫。

如果这些认识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干扰我们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

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是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确方向的前提。

自中学体育课程的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之后,有的人以为体育课程已经由健身体育发展成为健康体育了,以后的体育课就叫“康体课”了,甚至有的人说体育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健康教育了。

为此,《中国体育报》于2001年6月8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部澄清──体育课决不能称“康体课”》的报导。

发表这篇报导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给体育课程进行科学定位,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以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走偏方向。

应当如何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呢?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回顾近百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半个多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演化的历史,各个不同时期制订的《标准》或《大纲》,在课程目标上虽然各有不同的侧重,但体育课“必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必须进行身体练习”、“必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点始终未变。

甚至在学校教育遭到严重摧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地区编写的体育试用教材,也都有促进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明确要求[1]。

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应该把握如下几个要点:

1.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2.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不是以知识传授和智力游戏为主要手段的。

3.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既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也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一项重要目标。

4.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5.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物或科学等相关课程共同完成,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二)关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强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解释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

“以人为本”这一口号,并非是现代教育的产物,早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就提出来了。

“以学生为中心”则源于18~19世纪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到了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进一步发展了“儿童中心论”。

他把儿童比作太阳,认为一切教育措施都应围绕这个太阳转,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从儿童不变的本能、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2]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又提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在弘扬人的个性、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与古典人本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它更关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因此,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可供学习的一面,但也有其片面与空想的特征。

其教育目的过分强调“个人本位”,过分强调个体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过分强调精神层面而忽视物质层面,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社会,同时也就削弱了它自身对教育价值的认识。

[3]所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把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诚然,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

但学生主体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主体,学生主体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一是,学生是身心处于发育过程中(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

二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程度主要来自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

三是,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

[4]

从学生主体这三条质的规定性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1.由于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他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

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都围着学生的“兴趣”转,一切都由着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来。

而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

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

因此,那种让学生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的做法,实际上是放弃教育职能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3.“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前人经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要积极提倡“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来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知识、技能,都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发现”的。

(三)关于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问题

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

课时计划(即教案)中叫“学习目标”,还是叫“教学目标”,在认识上并不统一,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有的同志认为“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对全体学生提出的一般要求;

“学习目标”是个性化了的目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对体育课来说,无论是“学习目标”或是“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一般都由行为主体(指学生,有时可以省略)、行为动词(如掌握或初步掌握、达到或基本达到等)、行为条件(如在保护帮助下完成或独立完成动作)、行为表现(如完成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四个要素组成。

一般来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是可以观察、可以测量、可以评价的。

但我们觉得,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对完成动作质量目标的表述,既不可能像科学类课程那样追求公式化的规整与数字的准确,也不可能像人文类课程那样要求论述的严密与概念的准确界定,而且它还可以是因人而异的;

二是,体育课对学生所做动作的要求是安全地完成或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了,它不同于竞技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要求。

此外,一堂课的目标应根据具体的教材和组织教法来制定,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四)关于运动技能学习的问题

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传习,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的重要性。

因而,特别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但有的同志就由此认为,“会学”比“学会”重要,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能无关紧要,学习运动技能无需提出什么质量要求,关键是要学会如何锻炼,如何运用体育知识、技能等等。

把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其实,体育锻炼能力并非是空中楼阁,它是以运动技能的储蓄为基础的。

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正确与成功的运动体验,不知道自己该练什么,更不知道该怎么练。

因此,《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课程标准》都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如前所述,运动技能不仅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运动技能本身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一项重要目标,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任何鄙薄和削弱运动技能学习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在体育课程教学上试图走“捷径”,不教育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地进行刻苦学习和锻炼,扎扎实实地掌握运动技能,那么,“会学”、“能力”、“运用知识技能”等,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五)关于学生的运动兴趣问题

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过于强调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义务性和工具性,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不够,因而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及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为此,《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强调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我们体育课程建设的一大进步。

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提高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

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然而,近一个时期来,有些同志却把学生的运动兴趣推向了极致,提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作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唯一依据。

甚至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主要就是看学生是否玩得痛快、乐得开心。

因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对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

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

对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作为学生来说,有些教材(如田径、体操、武术等)学起来可能有些单调、枯燥,但只要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好处,就得认真去学,而且还要学好。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制定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提倡选项教学的同时,却把田径教材,特别规定为学生的必选内容,而且还专门为其规定了学时与学分。

这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田径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手段,就是因为要通过田径教材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工作中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各种不同的运动兴趣。

有人说一个班的学生运动兴趣相对集中,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运动兴趣就可以了。

那么,还有少数学生怎么办?

是否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来处理?

但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呀!

也许还有人说,为什么不让这些学生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呢?

问题是,如果学校无法提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怎么办?

或是个别学生对体育根本就不感兴趣怎么办?

是否就可以不学、不练了呢?

当然不可以。

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和运动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中小学生在某一年龄段的运动兴趣是有限的、不稳定的,也是可以拓展的。

综上所述,我们的看法是,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缺乏运动兴趣的体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

但“我们在改革中也应时刻铭记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决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

”[5]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而又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材内容,对于那些锻炼价值高而娱乐性较差的内容,可以通过组织教法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弃之不用。

我们应当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重点放到组织教法的改革上来。

(六)关于教师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于是有些同志就认为,现代教学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了,“学”比“教”重要;

“教学可以没有教师,但决不能没有学生”;

教学就是参与、体验、沟通、合作,而不再需要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了;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取代了。

如此种种,似乎体育教师已经可有可无了。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

”科学知识是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教学就是要将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传授科学知识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课前的准备等,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的作用。

古今中外,任何课程的教学无一例外[6]。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即时性、灵活性和人文性,这是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

素质教育既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而且,我们还认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要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积极性,任何贬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和做法,都应该防止和纠正。

(七)关于学习外国经验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学习、引进了许多国外学校体育的新思想、新经验,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启迪了人们的思维,为我国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注入了活力。

例如,终身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除了武术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以外,绝大部分也都是引进的。

我们必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但在学习外国经验时,必须全面把握,真正弄通弄懂,切忌一知半解、脱离实际、盲目照搬。

我们不应该盲目反对学习外国经验。

但,应当明确,学习外国的经验,应当持分析的态度,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加以鉴别、消化,做到为我所用,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服务。

(八)关于继承与改革发展

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门课程,在我国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已愈百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向教育部提出了“健康第一”的要求。

为了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中小学体育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例如,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统一;

课程的某些目标缺乏必要的教学内容支撑;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有效的确立;

学生的运动兴趣与情感体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教材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

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形式、方法相对比较单一等。

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只有改革才能进步,只有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但是,必须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已经经历了七次改革,每一次体育课程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特别是最近一次……为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7]由此可见,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正是在总结和继承前七次体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既要坚决摒弃旧有的弊端,也要继承已有的优良传统,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

那种认为传统的课程教学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值得继承,必须“推倒重来”的认识是不可取的。

几千年前孔夫子的教育思想都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何况解放五十多年来我们体育课程建设与体育教学改革所积累的经验呢?

例如,在我们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重视对学生身体基本姿态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和严格要求,以及注意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特别是在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上好体育课等方面,虽然,也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也有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要“打倒一个另立一个”,我们要科学、辩证地对待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

三、必须保护和鼓励广大体育教师的改革积极性

《课程标准》在观念和理论层面上,提出了不少新的具有跨越意义的思想,这对于理清过去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广大体育教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课程标准》的实验中来,在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就进行了勇敢的但却又带有一定非理性成份的探索,出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一位体育教研员用了一句“激情投入”的话来概括,是很贴切的。

这位体育教研员,还用“冷静反思”这句话来概括广大体育教师在激情投入后所感到困惑与迷茫。

“冷静反思”这句话,既有对问题和不足的反省,又有对未来改革的期待,更有对支持和鼓励的期盼。

最近出现了一些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术争鸣文章,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是好事,是思想解放的表现,繁荣了学术思想,推动了改革实践,促进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但在一些文章中却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种要向广大教师身上打板子的倾向,或是指责,或是埋怨,或是鞭笞,似乎广大教师的激情投入成了改革的最大障碍。

在此我们呼吁一定要珍惜课程教学改革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