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493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2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2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2Word文件下载.docx

3.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策略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标志)

(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三)班级日常管理

1.环境管理:

班级规范环境管理与物质环境管理。

2.教育性管理:

生活指导与个别教育。

3.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品行等的小结与评价。

一般步骤:

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教师在撰写操行评语时应注意(有可能出材料题和简答题)

①针对性。

——针对事、年龄、性格

②全面性。

——德智体美劳,优缺点、努力方向

③发展性。

——发展眼光看待学生

④鼓励性。

——罗森塔尔效应

⑤可接受性。

——认知上能理解、情感上能接受

(四)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面向所有学生:

先进生、后进生、中等生

(五)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

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常考题型:

1.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最高目标)

2.班级管理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思想正确

(二)全面管理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三)自主参与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管结合原则——教育+纪律

(五)全员激励原则——激励全体学生

(六)平行管理原则——集体、个人;

马卡连科提出

主管方方面面全行

3.班级管理的模式

(一)班级常规管理——纪律、制度

(二)班级平行管理——集体、个人

(三)班级民主管理——人人参与

(四)班级目标管理——目标;

德鲁克提出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功能(常考题型:

选择题)

(1)维持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2)促进功能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学习。

(3)发展功能

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常考题型: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起来的学生群体。

它通常包括:

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等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它是同伴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在支持、保护积极性非正式群体的同时,还要对消极性的非正式群体给予教育、引导和改造,必要时予以惩罚。

课堂纪律的分类(常考题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刚入学的儿童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其课堂纪律主要是由教师制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开始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对老师促成纪律的要求降低。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4)任务促成的纪律

主要是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例如小测验、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任务都有各自的纪律要求。

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常考题型:

(1)反抗行为阶段

4-5岁,拒绝遵循指示,教师需大量注意。

(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

5-7岁,以自我为中心,关心行为后果,关心奖惩。

(3)人际纪律阶

中学生,为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

(4)自我约束阶段

自觉遵守纪律,自我约束。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常考题型: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和处置(常考题型:

(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4)言语提醒 

、反复提醒;

(5)直接提问;

(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学生与教师】

学生的本质属性(常考题型:

1、教育的对象(客体)

2、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发展中的人,具体表现:

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具有发展潜能、有获得人文关怀的需要。

学生的社会地位(常考题型:

(一)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

①无歧视 

②尊重儿童尊严 

③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 

④儿童利益最佳

(二)学生的身份

身份定位的三个层面:

国家公民、未成年的公民、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三)学生的权利

1.人身权

(1)身心健康权: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作业量;

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

定期组织身体检查;

安排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

(2)人身自由权:

有支配自己人身自由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

教师不得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3)人格尊严权:

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4)隐私权:

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等。

(5)名誉权和荣誉权:

不得歪曲、诽谤、诋毁或非法剥夺

2.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1)参加学校安排的活动

(2)获得奖学金

(3)获得公正评价

(4)提起申诉或诉讼

(5)其他权利

(四)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4)努力学习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常考题型: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师生关系的内容

(1)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2.师生关系的模式

(1)放任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采取放任作风,不负任何实际责任心态和行为特征是:

(无序、随意、放纵)

(2)专制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心态和行为特征是:

(命令、权威、疏远)

(3)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以民主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心态和行为特征是:

(开放、平等、互助)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良好师生关系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专制、民主、放任型)

民主型领导方式下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智慧

(4)人格

2.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常考题型: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问题解决的含义(常考题型:

由一定的情境引起,按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活动过程。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常考题型:

(1)发现问题:

问题解决的开端

(2)明确问题/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

(4)检验假设:

提出方案后,对其正确性进行评价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常考题型: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思维定式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式:

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

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

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酝酿效应:

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而有百思不得其解时,忽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突然想出解决办法。

(5)情绪状态

(6)已有的知识经验

问题解决的策略(常考题型:

(1)尝试策略(算法策略)

含义:

对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途径都加以尝试。

(2)启发策略

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

①手段—目标分析法:

将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寻找每个小目标的解决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②顺向推理:

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扩展,直到问题解决。

(条件——目的)

③逆(反)向推理: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逐步推到目标需要的条件。

(目的——条件)

④爬山法:

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的解决。

提高问题解决的教学(常考题型:

简答题)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常考题型:

(1)含义:

人们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独创性的思维

(2)本质: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

发散思维:

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和答案的能力

聚合思维:

确定一个答案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常考题型:

(1)流畅性:

短时间内表达出数量多的观念

例:

怎样瘦身?

只吃水果、不吃饭、吃不含淀粉的东西

(2)变通性:

思维能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角度多。

不吃淀粉含量高的东西、节食、健身、抽脂

(3)独特性:

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与众不同

把“身”字写的窄些

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常考题型: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

(3)个性

高创造性的个性特征:

幽默感、强烈的动机和抱负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常考题型: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美育的概念(常考题型: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相关人物(常考题型:

(1)席勒:

著有《美育书简》,首次提出“美育”的概念

(2)王国维:

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

(3)蔡元培:

1.提出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

2.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美育的内容(常考题型:

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科学美、劳动美

美育的任务(常考题型:

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美育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常考题型:

(1)积极发掘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美育与学校管理相融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2)美育与德育工作相融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4)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美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5)根据学生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美育。

(6)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美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7)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

【教师心理+校内外教育】

教师的教学能力(常考题型:

1.教学认知能力

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2.教学操作能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它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3.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期望效应(常考题型:

1.教学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2.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通过行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期望。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常考题型: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职业倦怠(常考题型:

1.情感耗竭——个人压力

2.去人性化——人际关系

3.个人成就感低——自我评价

教师职业倦怠(常考题型:

1.学校层面

(1)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压力。

(2)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3)健全教师心理健康的校内保障机制

2.社会层面

(1)加大宣传和政策力度,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2)重塑教师职业形象,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的进程

(3)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3.教师个人层面

(1)培养正确的压力观

(2)改善自我观念

(3)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

(4)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内在对话

(5)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学会休闲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

课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常考题型:

(1)自愿性

在课外、校外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有知识水平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

(2)灵活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课外、校外活动的目的,从现有设备条件、辅导教师的特点、能力以及学生的不同需要出发确定的。

(3)实践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

(4)自主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在积极自觉的活动中经受锻炼、扩展知识、增长才干。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常考题型: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主要形式)

(3)个别活动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类型(常考题型:

1.评价基准分类

①相对评价—常模参照测验

高考、教师招聘考试、公务员

常模:

你所处的群体的成绩

②绝对评价—标准参照测验,“跟客观标准比”“过没过”

计算机等级考试

③自身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跟自己比”

小明上学期数学考70分,这学期是90分,说明他数学进步了

※实践中常需把自身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起来使用。

2.按评价功能(或作用)分类

①诊断性评价—教学之前,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口头提问、小测验、课堂提问

③总结性评价—教学之后,检验学习结果、评定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期中考试

3.按评价表达分类(是否采用数学方法)

①定性评价

不采用数学的方法,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

评语,“该生成绩稳定,动手能力强。

②定量评价

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

分数、名次

教学评价的原则(常考题型:

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①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②整体性原则—不能以偏概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③指导性原则—评价促进发展

④科学性原则—依据科学,方式、手段

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常考题型:

选择题、教学设计题、材料分析题)

1.对教师导入(教学情境创设)的评价

①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即针对性;

②导入要有启发性;

③导入要有趣味性;

④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清楚明白、富有感染性。

2.对教师课堂提问的评价

①提问的类型

(1)记忆性问题—辛亥革命哪年爆发的?

(2)理解性问题—谈谈本文的中心思想,概括下段意

(3)应用性问题—如何保护地球母亲

(4)评价性问题—如何评价?

怎么看待?

(5)创造性问题—如果你来重建圆明园?

②提问设计要求

(1)问题设计不要过于简单和琐碎;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来设问;

(3)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4)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5)提问的语言表达要明确。

3.对教师结课的评价

①课堂小结的基本要求

(1)课堂小结要有计划性

(2)课堂小结要及时性

(3)课堂小结要有针对性

(4)课堂小结要有引导性

(5)课堂小结要具简明

4.对教师板书设计的评价

①板书设计要求—设计一堂板书并说明理由

(1)科学设计,明确目的;

(2)突出重点,主题鲜明;

(3)力求新颖,充满趣味;

(4)重视合作,讲求生成;

—关注讨论,学生参与

(5)留有余地,自主探究。

—留下问题让学生

5.对教师布置作业的评价

(1)内容符合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有代表性。

(2)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6.对教师教学课例(教学过程)的评价(综合运用性的材料考点)

(1)学生观—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个体

(2)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3)启发性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地位

(4)职业道德—关爱学生

(5)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6)教学观—课程是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标准(常考题型: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心理健康问题(常考题型:

1.多动综合症

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小学生最常见,高峰发病年龄:

8—10岁。

主要表现:

1.活动过多 

2.注意力不集中 

3.冲动行为

2.焦虑症/考试焦虑

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3.抑郁症

以持续低落的心境为特征的神经症。

4.恐怖症

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

常见:

社交恐怖症

5.强迫症

强迫观念:

身不由已的思考他所不想思考的问题

强迫行为:

反复去做当事人不想去做的行为

1.强迫洗手 

2.强迫性计数 

3.强迫性自我检查

6.网络成瘾

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

心理辅导目标(常考题型:

1.学会调适(调节与适应):

基本目标——调适性辅导

2.寻求发展:

高级目标——发展性辅导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常考题型: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性为。

2.代币奖励法

象征性强化物。

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

3.行为塑造法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消退法

在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予以强化,同时转移情境,是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

6.惩罚法

惩罚法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7.自我控制法

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人物:

雅各布松

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

沃尔帕(或翻译为沃尔朴)

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系统脱敏法三步骤:

一是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

二是建立焦虑层次(从最轻微的焦虑到引起最强烈的恐惧依次安排);

三是让来访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这样直到来访者能从想象情境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原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

3.肯定性训练

也称自信训练、果敢训练,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请求别人为自己做事

(2)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