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6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372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6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6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6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6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6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6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6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6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6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吴野人: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

明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后两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2分)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

(1分)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1分)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

(2分)

赏析首联中,平原、海二词首先为读者展现了辽阔无边的壮阔景象,又有给人以悲凉之感的落日余辉撒在空旷大海与平原之上,空寂凄凉之感为第二句出现的“一坟”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础,想象一下,天地悠悠,一坟出现,强烈的对比之感突出坟墓的孤寂,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础。

尾联明显的对比手法,年少时冠盖京城,死后残碑长满苔藓。

诗人看到别人的墓碑或许想到自己,表达了自己失落迷茫的心境。

频考点29鉴赏表达方式专练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本词写于作者闲居带湖时期。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

答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分)词的上片描写了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在灯前翻飞,屋外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的景象,(2分)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凄苦、孤寂、落寞的情怀。

(1分)

赏析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

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

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

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

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

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

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

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消息,即携眼医赴扬州探视。

唐制规定:

“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写景的特点。

答案①以动衬静。

(1分)“雨过一蝉躁”,是说秋雨过后,蝉的叫声嘶哑而聒噪,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

(2分)②从视觉角度(或视听结合)写景。

(1分)“飘萧松桂秋”是指诗人看到在风中摇摆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青苔满阶砌”是说诗人看到寺中的台阶上长满青苔,“满”字写出了青苔之多之厚,暗示了寺内的空寂人稀。

赏析“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

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

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

“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

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

“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

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

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

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频考点30鉴赏表现手法专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

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①吴文英,号梦窗,宋代词人。

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②漫:

空,徒劳。

“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

答案对比。

(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

(2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2分)(也可以答“反衬”)

赏析“何处合成愁?

”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

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

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

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

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

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

“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

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末,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

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

“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

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

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

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

“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

“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

“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漫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

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

由此方见篇首“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

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

“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6.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

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①石头城:

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

②离宫:

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萨都剌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此词上下阕皆先实后虚,实写了石头城、青山,离宫、辇路芳草、松径、鬼火等空冷阴森之景;

虚写了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以及歌女的歌舞、临镜等。

虚实结合使得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实写2分、虚写2分;

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2分,没有结合诗句,酌情扣分。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写出了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慨,也表现对战争残酷惨烈的心痛。

上阙:

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

诗人由眼前的“望”起笔,登上高高的石头城,看到的是什么?

是昔日六朝胜地的空旷和“无物”。

一个“无物”蕴含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悲惨的过去!

叫人怎能不抚今追昔,怎能不追述起那八百多年的纷纷战火!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毛泽东当年站在橘子洲头看着眼前的大好江山咏出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浑诗句,然而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却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原因何在?

无非是连年不断的战火摧残了山川的壮美,摧毁了往日的繁华。

如此一来,下文追述历史上的连年战乱也就顺理成章了。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这三句话以简洁的文字,以极富于代表性的事物“旌旗”、“樯橹”、“白骨”——“旌旗”“蔽日”,“樯橹”“连云”,“白骨”“如雪”,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

旌旗,泛指旗帜。

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

不论怎样,历史都会过去,那些龙争虎斗的英雄豪杰也不可避免地被历史的洪流席卷而去,正如诗人所写的那样,“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下阙:

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往昔皇帝避暑的行宫,如今已是“东风辇路”皆芳草萋萋,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富贵繁华。

“避暑离宫”前边加上“寂寞”,写出了“离宫”已是人去楼空,空冷孤寂。

“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有力地衬托了行宫内院的孤寂与萧条。

内院里宫殿之间的通道上,每到春风吹来,都要长出青青的野草,这还是皇上和宫女们饮酒歌舞享乐的地方吗?

不仅如此,诗人还以“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行宫内院人事皆非的空冷、阴森气氛。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有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曾在这唱歌跳舞、推杯换盏、对镜施粉理鬓的享乐中耗费了时光年华,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己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

“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这里诗人用其借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可见伤感无限。

纠错练

6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11分)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①。

①青袍,古时读书人常穿的一种袍子,此指贫寒之士。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个地位低微的小官,经常要送迎贵客,饱受奚落和排挤,诗中常以青袍自嘲。

玉珂,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1.此诗题为“泪”,可全诗并不见一“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诗是如何扣题写“泪”的。

(5分)

答案此诗句句写“泪”,前六句用典。

(1分)这些典故讲的都是前朝那些令人悲伤流泪的事,如:

首句用汉武帝时宫女的不幸遭遇言宫女失宠之悲,第二句化用江淹《别赋》诗意言游子思乡之悲,第三句用了湘妃竹的典故言逝者永别之悲,第四句用了《晋书》有关羊祜的典故言思念先贤之悲,第五句用了王昭君的典故感念昭君远嫁之悲,第六句用楚霸王项羽典故言兵败受困之悲。

(2分,六个典故只要指出两个即可)最后两句写作者亲身经历的伤痛流泪之事。

2.前人评价此诗“前六句一气赶下,忽以后二句拨转,手段高明”,这里的“手段”说的是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手段”说的是对比(衬托)手法。

前六句用了六个有关泪的典故,衬托后两句“青袍送玉珂”的痛苦。

(3分)②前六句所述古时伤心之泪,皆不及诗人以一介寒士送显贵出京时感伤之泪,从而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宦海沉浮、职位卑微、耻居人下的悲愤之情。

(3分)

赏析此诗以泪为主题,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别言:

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朱彝尊批注语)等典故,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

“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

程《笺》云:

“此篇全用兴体,至截处一点正义便住。

……八句凡七种泪,只结句一泪为切肤之痛。

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睛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

泪至于此,可谓尽矣,极矣,无以加矣。

然而坎坷失职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

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所可抵敌也。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云:

“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

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

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陶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

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

……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

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①浅,天寒梦泽②深。

羊公碑③尚在,读罢泪沾襟。

①鱼梁:

鱼梁洲,沙洲名。

②梦泽:

云梦泽,古代大湖。

③羊公碑:

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3.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描绘了一幅水枯天寒,凄冷、萧条的画面。

(2分)(类似意思即可,如:

水落石出清冷凄寂,草木凋零凄冷萧索)②水落,鱼梁洲更多露出水面;

天冷,远处的云梦泽更加深远,烘托出(衬托出,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伤感之情(或“深秋的凋零,使诗人触景生情,不能不使他有时光易逝、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3分,其中衬托或烘托或借景抒情占1分,翻译或者解释句子2分)

4.诗的尾联说“读罢泪沾襟”,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泪沾襟”的原因。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胜迹犹存,光阴流逝。

②寒冬(或者深秋)登临,触景生情。

③怀古伤己,壮志未酬。

(三方面意思对即可,联系诗句简要分析即可,每点2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②,木犀花③。

①熟水:

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

②酝藉:

同“蕴藉”。

③木犀花:

通称桂花。

5.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主要叙写了观景、熬药、读书、赏花等日常琐事,闲静中显出闲适、淡泊之情。

6.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末句将木犀拟人化,“酝藉”即写出木犀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借以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

赏析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

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

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

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

“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

“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上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

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

“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

这又与首句呼应。

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

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

“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

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

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

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

“木犀”点出时间。

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

“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

“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

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

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7.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

答案“惊”字用得最好。

(1分)“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1分)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

(3分)(意思对即可。

如答其它的字,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参考答案一:

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

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2分),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2分)。

参考答案二:

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2分)。

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2分),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2分)。

赏析赵鼎是宋代中兴名臣,此词作于建康(南京)上元(元宵)节时,表达了沉重的爱国感情。

金兵南侵,而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为小桃到了上元节即着花。

从开封到南京虽然不远,但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