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导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211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导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下导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下导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下导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下导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导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八年级物理下导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导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导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力的作用效果由三个要素决定.

②只要谈力,必须谈力的三要素.

③两个力,只有他们的三个要素都分别相同,才能说这两个力完全相同.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1.演示实验:

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

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小结:

板书设计:

第四节力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静止---运动

运动---静止

速度、方向

二、力的单位:

牛顿(N)

三、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节弹力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乐于制作弹簧测力计,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导学重点与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既是此节的重点,又是此节的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或接触到一些有趣的物体.它们在被挤压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但一旦撤消挤压,它们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而一些物体即使撤消挤压后,它们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样貌.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日常所见、所用,找找哪些物体能够恢复形状?

哪些物

体不能恢复原貌?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介绍弹性和塑性的概念,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1.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想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多大,或一个物理受到多大的重力,怎样才能测出来呢?

可不可以利用一个物体受到力变长,不受力能够恢复原来形状即弹性去制作出一种工具来测量呢?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表扬学生的讨论,并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完整的弹簧测力计还需要些什么?

学生制作简单的弹簧测力计(参考课本P47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内容.)并使用测力计.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并用此测力计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积极回答.

启发并引导学生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师指出市场上用的各种测力计及秤都是利用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受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第一节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产生的条件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三节重力

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及航天资料片探究万有引力的存在.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观看航天资料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导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难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如:

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

苹果落地等。

1.重力的产生

教师: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

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

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

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

(1).实验:

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

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

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破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

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

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

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

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

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于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4.重心

教师: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

圆球的重心在球心;

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第二节重力

概念: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二、三要素:

大小:

G=mg

方向:

坚直向下

作用点: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在它的几何中心

三、应用:

重垂线、水平仪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进行新课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历史回顾:

对亚里斯多德提出: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疑问。

2.演示实验:

(1)毛巾表面

(2)棉布表面(3)木板表面

现象:

(1)小车受到阻力大,运动时间短,路程短;

(2)小车受到阻力较小,运动时间长点,路程远点;

(3)小车受到阻力最小,运动时间较长,路程较远。

3.推理:

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会怎样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不受外力的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

二、物体的惯性

1.惯性

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也可以说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现象

【演示1】图9-2,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

解释:

叠在一起的棋子原来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当尺子打出了下面的棋子,由于上面的棋子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所以上面棋子落在正下方。

【演示2】惯性小球实验,解释:

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

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

——解释惯性现象的要领:

①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②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

③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④所以……。

【演示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请同学们根据要领解释。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演示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生现象。

 教师:

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三、二力平衡

1.演示:

实验

F1≠F2时,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反,这两力不平衡。

F1=F2时,两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也不平衡。

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这两力也不平衡。

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就平衡了。

总结:

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

(记忆:

“一物二力三要点”)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举例并说明:

静止的电灯,放在桌面上的书本,在平直道路是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第二节.二力平衡

一、导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2、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3、记住二力平衡的条件4、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平衡;

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导学重点:

1、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

2、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教具:

多媒体学具:

滑轮、钩码、细绳、纸板

四、导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回顾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板书:

不受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生活中你发现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吗?

(请学生例举一些)

提问:

他们受到力的作用吗?

学生回答:

受到力的作用。

(请学生说出受到了哪些力?

请同学把这些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力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来.

(学生画书上111页6-23、6-24、6-25的受力示意图)

(学生交流,评改正误,可选一同学的实物展示)提问:

牛一定律说不受力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在现实中物体受了力仍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

受力——静止或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是怎么会事?

你想得通吗?

(二)新课导学

原来,牛一定律是在理想状况下,而在现实中我们把物体受了力仍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所受力称为平衡力。

(板书)

现在请大家说出你身边的平衡力。

(学生先讨论,后抽学生回答)平衡力中二力平衡是最基础的,既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我们先研究二力平衡,即:

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做一做: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前期准备:

实验器材、活动记录单。

(投影: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器材,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第一步:

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大小关系。

第二步:

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方向关系。

第三步:

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第四步:

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

(投影)

抽1-2个小组同学说出方案。

学生做实验,收集证据。

2、学生汇报刚才的实验情况,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提问:

刚才的实验是怎么做的?

看到什么现象?

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

结论: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10)

3、下面就用一下这个正确的结论

(1)解书上114页第3题。

(抽学生解析,并让学生讨论回答:

二力平衡时,合力是多少?

)(板书:

合力为零)

(2)翻书到81页第2题,看一看,这两个力的大小怎样?

方向怎样?

它们是平衡力吗?

(学生讨论回答)——不是平衡力,因为这两个力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不是平衡力,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

(3)解书上114页第2题,并让学生说出A图、B图中各表示的是什么力?

哪个是平衡力?

(4)完成113页第1题。

针对学生问题,引导归纳出一般解题方法(投影)(三)、小结(3)

学生说出本节收获的知识、方法。

(四)布置作业(学习丛书)

二力平衡

理想状况

不受力:

静止

等大、反向、同物、同线

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

受力:

平衡状态合力为零

匀速直线运动(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不是平衡力,因为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

探究:

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单

次数

内容

方案

现象

结论

1

物体平衡时二力的

大小关系

2

方向关系

3

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4

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

物体平衡时二力的大小关系

物体平衡时二力的方向关系

第三节摩擦力

1.知识与技能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通过对“磁悬浮列车”等科技成果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导学重点与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恒定拉力F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则与物体受到的拉力F相互平衡的力是-------()且主要是-------摩擦力

一、三种摩擦:

滑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

a.滑动摩擦力:

(1)概念:

(2)大小:

(3)方向:

注意:

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受到拉力大小无关,与接触面大小无关。

2、只有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拉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根据两力平衡)

3、在水平情况下,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b.滚动摩擦力:

(1)概念

(2)滚动摩擦力大小远小于相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故可用滚动摩擦力代替滑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反之,则增大摩擦力。

C.静摩擦力:

(2)大小:

补充:

如图当拉力逐渐增大过程中,物体保持静止,则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因为物体静止则水平方向上物体受到的两力平衡,所以在此过程中拉力F始终等于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f。

静摩擦力随着拉力F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拉力增大到一定值,物体就要开始运动。

当物体将要运动而还没运动时受到的静摩擦力最大,称为最大静摩擦力,且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相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

二、有益摩擦、有害摩擦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

鞋底、车轮胎、各种旋钮表面都有花纹。

2、增大压力。

电动机的皮带拉得很紧,以便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带打滑。

减小有害摩擦:

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

2、减小表面粗糙程度:

加润滑油

练习:

下列几种摩擦各属于何种摩擦:

用钢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

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

手握瓶口,瓶静止在手中,手与瓶之间的摩擦

自行车在地面上行驶时,车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若刹车时,车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手推着桌子前进,桌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 压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学重难点重点: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压强公式的应用。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

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引出课题。

⒈压力

①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

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

让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

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③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④以按图钉为例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让同学们想一想:

在相同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同的接触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样呢?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接着演示图10-3的压强小桌的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和步骤。

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

再把小桌腿朝上放在泡沫塑料上,再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

比较两次实验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

从而得出:

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由此引出压强。

⒉压强

①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②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③单位:

牛顿/米2读作:

牛顿每平方米;

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压强单位除了帕斯卡外,还有千帕(KPa)、兆帕(MPa)。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MPa=103KPa=106Pa=106N/m2。

④课堂练习:

单位换算

⒈1.56MPa==Pa;

⒉78000Pa==KPa

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

104Pa的含义是:

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5×

104牛顿。

⒊例题(题目略)

边讲述边板演解题过程,给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解题的示范。

讲完后,一定要特别交待在解题时面积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课堂练习2:

⒋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

举例说明:

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

106帕,混凝土是(5—50)×

106帕等等。

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

根据压强的公式可知:

在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接着让学生读图3-6和3-7,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然后,观看“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的录象,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⒌根据上一课的作业中的“想想议议”制作一小课件,让学生观看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

小  结:

⒈压力,压力不是重力。

⒉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⒊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

⒈定义:

⒉方向:

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⒊作用点:

受力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的中心。

⒋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压强

⒈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⒉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

⒋单位:

帕斯卡,简称帕,符号

⒌例题(略)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