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320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x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姓名: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知识点1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鸦片走私:

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林则徐禁烟: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意义: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2英国发动浸略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一一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

时间: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民族英雄:

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结果:

知识点3《南京条约》的签订

签订: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万银元

关税协定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虎门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法扩大侵略权益:

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1英法再次发动俊华战争

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主凶:

英法联军,帮凶:

俄、美支持。

借口: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签约:

《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知识点2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背景:

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攻下北京,慈禧携康熙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史实: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签约:

奕䜣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

批准书。

并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知识点3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点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背景: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永安建制:

洪秀全称“天王”,攻克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天王节制。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知识点2定都天京

定都天京:

1852年,太平军从永安北上,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

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天朝田亩制度》:

主要内容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北伐和西征:

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知识点3天京陷落

天京事变: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

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巩固措施:

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洪仁玕且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旅》,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

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

军事防御: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天京陷落:

1862年,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围困天京,.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

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知识点1洋务运动的兴起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根本目的)。

代表人物:

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起止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知识点2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知识点3建立新式海陆军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洋务运动的评价:

性质: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进步性:

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②洋务派内部的腐败③外国势力的挤压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爆发:

1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派兵镇压,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而逃,平壤陷落。

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旅顺大屠杀: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奋战,最终失败。

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知识点2《马关条约》的签订

签订: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知识点3“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瓜分”狂潮:

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第6课戊戌变法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知识点2百日维新

背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变法诏令: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结果:

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

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

兴起:

义和团活动于山东、直隶一带。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土活动的猖獗,逐渐由反清转变为反帝斗争组织。

发展: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口号:

义和团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既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知识点2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

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在座拉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义和团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

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壮烈殉国。

义和团运动结果:

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在中外反对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3《辛丑条约》的签订

签订: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

主要内容: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