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007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环境好、山区资源丰富

劣势:

平地少、对外交流不便

平原

较大

较为集中

城市的主

要布局地

平地空间大、对外交流方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聚落规模的扩大

考点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

密度

形态

走向

举例

平原地区

网状

平直,四通八达,限制少,造价低

华北平原

丘陵地区

线状或带状

弯曲,多呈“之”字形,大致沿等高线延伸,限制大,造价高

江南丘陵

考点三|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现代时期

时间

尺度

距今1万年以前

近一万年来

近一两百年来

特征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注意:

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

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

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

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

考点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海平面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使冰川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利: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利:

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提高植物的生产率。

考点五|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

概念

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分类

自然属性分

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按再生性质分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体

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形成

原因

生产力不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少,木柴、水力分布广泛、容易获取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的兴起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导作用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

会阶段

农业自然资源(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等是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工业社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后工业

化阶段

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

自然资源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

考点六|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世界主要气象灾害比较

台风(飓风)

暴雨洪涝

干旱

寒潮

沙尘暴

概念理解

热带气旋强度最强的一级

24小时雨量在50毫米以上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的冷空气过境过程

西北季风吹拂干旱地区的沙尘,加之地表植被遭破坏

成因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水温>

26℃),是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强烈的上升运动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强冷空气迅速(快行冷锋)入侵

发生季节

夏秋季节

全年

春秋季最严重

春季最严重

主要分

布地区

亚洲东部、南部、北美洲东海岸;

我国沿海台、闽、粤、琼等地区

全球特别是亚洲的季风气候区;

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

全球

亚洲东部,北美洲中部;

我国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到影响

我国“三北”地区

主要灾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

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

造成经济损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农作物受冻害,影响建筑、交通、通信等

直接危害健康,影响生产生活

防御措施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分洪蓄洪工程;

非工程措施:

建立预报警报系统,拟定预案,实行防洪保险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及时预报,及早准备

营造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等

2.世界主要地质灾害比较

特点或危害

火山

喷发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气体、固态物质从地壳中喷出

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加强科学研究,实施防灾减灾措施,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地震

地壳运动

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

滑坡

在重力作用下,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破坏甚至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我国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

泥石

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堵塞河道,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环境

3.我国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灾害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综合防治

旱涝

全国

春夏

主要是由夏季风强弱、进退引起

弱——北旱南涝;

强——南旱北涝

兴修水利,植树造林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主要由江淮准静止锋控制

阴雨连绵

降水多时需排涝;

降水少时要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

游地区

7~8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反气转)控制

酷热少雨

抗旱灌溉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空气涡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准备

春旱

华北

3~6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夏季风未到,降水少

干旱少雨

引水灌溉

夏涝

夏季风到的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处排水,疏浚河道

青藏高

原、滇南

以外的广

大地区

冬半年

强冷空气活动

降温、大风、雨雪、冻害

及时预报、作物覆盖、烟熏等

北方地区

春季

干旱、土地沙化、大风

沙尘飞扬

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

章末限时集训(第四章)

(时间:

4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下图为我国某地村落的平面分布示意图,图中曲线为1月份平均等温线。

读图,回答1~2题。

1.此村所在地区可能是(  )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

C.江南丘陵山地D.塔里木盆地

2.有关村落形成这种分布形态的原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耕地数量少,地块小

B.交通便利,有利于联系

C.依山傍水,顺应地势

D.靠近水源,利于农耕

1.C 2.B [第1题,该地聚落呈点状沿河分布,且1月份平均气温大于0℃,应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第2题,低山丘陵地区,交通不便。

]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图中公路干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  )

①水源 ②资源 ③城镇 ④气候 ⑤地形

A.①⑤B.①③

C.③⑤D.②④

4.该地城镇分布特点是(  )

A.交通便捷,大部分城镇规模较大

B.大部分城镇沿河谷呈狭长带状分布

C.大部分城镇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大部分城镇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3.C 4.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公路干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城镇和地形。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城镇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受河谷地形的影响,多呈狭长带状分布。

2015年10月4日,有气象记录以来10月登陆广东和进入广西的最强台风“彩虹”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沿海登陆,造成19人死亡、多人受伤,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损失高达260亿人民币。

回答5~6题。

5.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分,“彩虹”造成的灾害属于(  )

A.生物灾害B.气象灾害

C.水文灾害D.地质地貌灾害

6.当“彩虹”中心位置位于广东省东面时,受其影响,广东的风向为(  )

A.东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5.B 6.D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灾害类型的判断。

“彩虹”属于台风,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灾害属于气象灾害,故B项正确。

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台风属于低压系统,当低压中心位于广东省东面时,广东气压较高,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可判断广东的风向为西北风,故D项正确。

2013年中国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

开展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对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加强B.全球气候变暖

C.极昼天数较多D.太阳辐射增强

8.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会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改善

B.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

C.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开通

D.人口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

7.B 8.C [第7题,本题考查影响雪线变化的因素。

读图可知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小,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雪覆盖范围逐渐向高纬度地区缩小。

第8题,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

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森林系统不会改善;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北极地区的航道将成为现实,因此我国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将开通;

北极终年严寒,人口不会迁移到北极。

(2017·

浙江嘉兴一模)下图是世界部分区域某清洁能源电站的分布示意图。

完成9~10题。

9.图中清洁能源最有可能是(  )

A.风能B.潮汐能

C.太阳能D.地热能

10.目前,该清洁能源发电量较小的原因可能是(  )

A.分布位置较偏僻,离大城市较远

B.发电量不稳定,有季节变化

C.资源蕴藏量小,难以大规模利用

D.能源较分散,难以集中利用

9.D 10.A [第9题,由图可知,该种清洁能源主要分布于板块边界,因此可推断为地热能。

第10题,地热能大多分布于板块边界,由图得知电站离大城市较远,因此开发程度较低。

(2016·

浙江1月学考)下图为美国某年能量流动中的供给和消费构成(%)状况图。

读图完成下题。

11.图中反映美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点是(  )

A.完全实现国产化B.以化石燃料为主

C.生产大于消费D.以清洁能源为主

B [图中显示出,美国化石燃料的供给占比达57.4%,而消费占比高达81.3%,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化石燃料。

其能源生产小于消费,没有完全国产化。

浙江杭州一模)受台风“菲特”影响,2013年10月6日20时~7日20时杭州某气象站累积雨量达246.4毫米。

阅读材料和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浙江西北山区在这次台风过程中,最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

A.洪水B.滑坡

C.风暴潮D.果园被大风摧毁

13.为实现水库的调蓄功能,下列哪一天气现象发生前,水库需要提前放水、腾出库容(  )

A.寒潮B.午后阵雨

C.伏旱D.梅雨

12.B 13.D [第12题,四个选项中只有滑坡属于地质灾害。

第13题,为了防止洪涝灾害,水库需在雨季来临前放水,腾出库容。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近年来,能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读我国主要能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百分比图(如图1)、世界部分国家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图(如图2)、我国单位产值消耗能源量的变化图(如图3),并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图1

图2

图3

(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最显著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3年后,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生产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的是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开发利用持续增长最明显的是________。

这种能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与世界部分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首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率呈逐渐________趋势。

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出发,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从图1可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最大。

(2)题,从1993年开始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需要进口。

第(3)题,改革开放以来,水能占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不断增加,水能是否丰富主要从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分析。

第(4)题,由于技术水平低,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

第(5)题,从图3中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降低,即利用率上升。

【答案】 

(1)我国以煤炭为主,世界以石油为主 

(2)石油 (3)水能 西南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落差大

(4)利用率低(或单位产值能耗高) (5)上升 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

15.读某区域略图(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

(2)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该建在何处比较合理?

理由是什么?

(3)分析图示铁路选址的原则。

(4)简述影响该区域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

【解析】 第

(1)题,由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该地为背斜构造;

结合该地岩石构成及等高线分布判断甲地应为喀斯特地貌(溶蚀洼地,即小型盆地),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

(2)题,选建水库应从地形、淹没区等方面考虑。

第(3)题,图中铁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第(4)题,聚落在谷地中多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

【答案】 

(1)背斜 中间岩层年龄老,两翼岩层新 外力侵蚀(溶蚀) 

(2)A处。

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且水可以自流至甲镇;

在B地建水库可能淹没甲镇,且在B地建水库,库区属于石灰岩分布区,水分易渗漏。

 (3)在山区修建交通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丘陵山区,铁路应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4)受山区(低山、丘陵)中的河流谷地影响,聚落在谷地中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

学考章末检测(第四章)

温州十校联考)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

1.该区域影响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区位条件是(  )

A.地形    B.交通

C.水源D.气候

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①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③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④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广耐旱品种的种植

⑤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A.②③④B.③⑤⑥

C.①④⑤D.①②③

1.C 2.C [第1题,本题考查人地关系。

观察图中的河流可知,当地是内流区。

河流水和地下水是影响当地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原因。

第2题,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当地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源缺乏。

应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耐旱农作物品种,并采取防风固沙措施。

当地不宜大规模扩大耕地面积,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

下图为1951~2001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

3.1951~2001年,我国(  )

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4.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3.D 4.A [第3题,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没有增温符号的分布,并且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增温为负值,因此说各地都增温不正确,选项A错误;

增温幅度主要看黑点的大小,读图可知南方增温幅度小,北方增温幅度大,故选项B错误;

求增温幅度最值要注意图例单位,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值等于所给图例对应数值除以10,可达0.08℃,故选项C错误;

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等于所给图例数值乘以5(50年增加的幅度),可达4℃,故选项D正确。

第4题,先根据图例找出增温最大的几个地方,即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表现在图中是黑点最大的区域;

然后由区域定位。

据图可知,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增温最快,而华东和华南地区增温较小,故选项A正确。

读下图,回答5~6题。

5.影响图示铁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有(  )

①城镇布局 ②地形起伏 ③河流流向 ④矿产分布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②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③山谷中的道路应该避开陡坡

④道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①④

5.A 6.A [第5题,山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在多数情况下,为减小施工难度,降低成本,交通线路多是沿等高线修建的。

但交通线路的修建要受多种因素如长度、地质状况等的制约,不一定是必须沿等高线修建,而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提出多种方案,从中选取最优方案。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线路的建设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明显减小,而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第6题,公路建设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尽量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不利条件,如沼泽、陡坡等,尽可能多联系居民点,以利于发展经济。

夏特古道沟通新疆天山南北,全长约120千米,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一条古隘道。

如今横穿支离破碎的冰川、冰缝及横渡汹涌的南木扎尔特河都给徒步探险者构成极大的威胁。

7.历史上温暖期是该古道使用最多的时期,下列朝代中夏特古道使用最多的是(  )

A.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B.唐朝(618~907年)

C.宋朝(960~1279年)

D.明朝(1368~1644年)

B [丝绸之路开通于汉朝,据图分析汉朝以后的温暖期主要在618~907年,也就是唐朝时期。

下图是2009~2012年中国三个地区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统计图。

读图,完成8~9题。

8.造成三地风电装机容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发电总量不断增加

B.能源结构改善调整

C.交通状况逐步好转

D.风力发电成本提高

9.a地区最可能是(  )

A.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四川盆地

B.能源供应紧张的长江三角洲

C.太阳辐射能丰富的青藏高原

D.地形坦荡无垠的内蒙古高原

8.B 9.D [第9题,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加,体现各地对清洁能源的重视,说明能源结构改变。

第9题,据图分析,a地风能资源丰富,四选项中内蒙古的风能资源比较丰富。

夏季风进退早晚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下图表示110°

E~120°

E区域内夏季风前沿进退等纬度线示意图。

完成10~11题。

10.图示范围内,夏季风最北可达(  )

A.东北北部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D.华南北部

11.下列年份,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是(  )

A.1955年B.1965年

C.1975年D.1995年

10.B 11.A [第10题,据图分析,夏季风在110°

E区域内可到达北纬40°

~45°

左右,应为华北地区。

第11题,图中显示,1955年夏季风到达北方时间最早而且范围最北,故为A。

据中国水利部权威人士透露,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69.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6.52%,土壤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为145.27万平方千米。

据此完成12~13题。

12.中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于(  )

①地处东亚季风区 ②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独有的地貌特征 ③人口与水土资源矛盾突出 ④干旱区面积广大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3.中国山洪灾害尤以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分布区为(  )

A.西北内陆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D.江南丘陵

12.C 13.D [第12题,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势西高东低,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独有的地貌特征,以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山洪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