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2944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  )(3分)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5.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启示人们往高处看才能达到高目标。

B.启示人们背后有标准、眼睛往前看的重要。

C.讽刺两眼向上、自高自大的现象。

D.讽刺虚夸成绩、沽名钓誉的现象。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8分)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

少为郡吏,守剡长。

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

“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

”齐闻大怒,便立斩从。

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

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

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

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

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

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

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

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

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

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

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

而歙贼帅金奇万户【注】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

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

军住经日,将吏患之。

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

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

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

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

休等惮之,遂引军还。

迁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

吴书》,有删改)

【注】 万户:

一万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   乖:

不和。

B.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县:

悬挂。

C.齐勒兵待之勒:

部署。

D.将士失色,赖齐未济济:

救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贺齐为官刚毅果断,担任剡县长官时,不顾主簿劝阻斩杀了作奸犯科的县吏斯从。

B.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使者乞求结盟,贺齐晓以祸福,说动商升请求投降。

C.贺齐招募身手敏捷的士兵,夜登林历山,策反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敌人投降,大破敌军。

D.贺齐喜欢奢侈华丽,他乘坐的船装饰精美;

连作战用的兵器都刻画花卉瓜果作装饰。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9.二、三两段中,贺齐面对不利形势采取了什么计策获胜?

请概括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

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闲云潭影日悠悠,▲。

(《滕王阁》)

(2)春江潮水连海平,▲。

(《春江花月夜》)

(3)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

(4)竹喧归浣女,▲。

(《山居秋暝》)

(5)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

(6)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

(7)名岂文章著,▲。

(《旅夜书怀》)

(8)云横秦岭家何在?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

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

我的心情沉重了。

明天就是春节呀!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

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

“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

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

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

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

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

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

先排哪个队呢?

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

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

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

时髦青年!

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

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

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

“你……别怕!

那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

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

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

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

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

”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

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

“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

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

“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

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

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

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

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

“你要802次的票吗?

我,退票。

”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

“真运气!

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

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

街道上一片寂静。

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12.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3.作者写“我”认为时髦青年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有什么作用?

14.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15.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时髦青年。

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谈动情

情是诗之魂。

感受于外,情动于中。

先有感,后有情,情不是飞来的。

感受是被动的受,情动是主动的动。

由感而情,由情而诗,这个程序我们都得遵守。

为什么说感受是被动的受?

人活在世界上,由不得他自己。

万事万物,每日每时,乱纷纷都到他的眼前来,一一逼入他的感官,叫他回避不了,不受也得受,难受也得受,所以说是被动的受。

为什么说情动是主动的动?

感受既多,叠累在心,人非草木,哪能无情。

情是有的,看你怎样处置。

熄下去了,就不会有诗了;

燃起来了,就可能有诗了。

或燃或熄,主动在你。

如果那一缕情是合理的,是健康的,那就让它燃起来,“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

动情在先,下笔在后,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郭沫若年轻时求学日本,雄姿英发,写了《地球,我的母亲》,开启一代豪风。

那天上午,他在福冈图书馆看书,诗兴忽来,激动得很,难以静坐攻读。

他走出图书馆,到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去,脱掉木屐,跣脚乱走若狂,乃至“率性倒在路上睡着,真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

晚辈庸才如我者,从来没有雄姿英发过,更不会在下笔以前动情如此。

偶有一二幸获献丑之作,都是在下笔以后才逐渐动情的。

对一般初学者,要求他们动情在先,下笔在后,那是苦人所难。

真能做到先有感受,下笔以后逐渐动情,就很不错了。

为了使自己动情于笔下,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排除周围环境诸种干扰,对眼前与主题无关的事事物物,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求视听寂然,如入无人之境。

视听寂然之后,你就从现实的人境跃入笔下的诗境。

设想你要写的那些场景事物一一复活,一丘一水都能用灵眼看见,一笑一啼都能用灵耳听见。

让模糊了的清晰起来,清晰得可触可感,纵然你写的是朦胧诗。

在笔下忘却现实,在诗境忘却人境。

写初恋就得忘却鬓边的白发,写黑夜就得忘却窗外的阳光。

此时最怕的是邻居吵架和小儿哭叫,或你的贤妻叫你去捅蜂窝煤。

写作过程就是醒着做梦,梦被打断,使人心烦意乱,怪不自在,甚至难以重温。

听说过可恶的催租人打断诗人的梦,使他未能成篇,只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的故事吗?

常人在床上睡着做梦,梦中笑,梦中哭。

诗人在纸上醒着做梦,也会笑,也会哭。

完全入梦以后,你的情就会在笔下动起来,你就有可能写出一首感人的佳作“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这是狄德罗的话。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白居易的话。

中国新诗无论怎样变来变去,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民歌体也好,现代风也好,明朗也好,朦胧也好,你下笔的时候,总要动情才好。

情永远是诗之魂,不要忘记了才好。

(选自《流沙河诗话》,有删改)

16.第三段以郭沫若和作者自己的创作为例,论证什么观点?

这样举例有什么作用?

17.第四段画线句中“诗境”的内涵有哪些?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18.作者为什么说“情是诗之魂”?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70分)

犹太人有句谚语:

“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你对这句谚语有何感悟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考试号____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_____

……………………………………………………………装…………………订……………线…………………………………………………………………

语文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8.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9.(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文(7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